弧圈结合快攻打法在乒乓球双打比赛中的特征分析

来源 :山东体育科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icic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运用录像观察、数理统计、比较分析等方法,对我国弧圈结合快攻型打法的优秀乒乓球男运动员参与的双打比赛进行研究。并对左手与右手配对和右手与右手配对的弧快选手在发抢段、接抢段、相持段的特征分别做出详细的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发抢段,右右手配对的弧快选手使用率低,发球质量差,失误多,第三板抢攻上手能力强,但球的稳定性差;接抢段,左右手配对的弧快选手使用率高,控制球能力差,失分相对多,抢攻上手率低,但得分效果好;在主动相持的过程中两种配对的弧快选手配合默契,连续进攻能力强,右右手配对的弧快选手反手主动进攻得分效果好;均衡相持正手使用率高,但右右手配对的弧快选手反手使用率比另一配对高,二者此段均是失分率大于得分率;被动相持右右手配对的弧快选手使用率高,反手使用多,得分效果差。
  关键词:乒乓球;男子双打;弧圈结合快攻
  中图分类号:G84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840(2016)02-0038-06
  Characteristics of loop combination of fast-break attack in table tennis doubles: an analysis of Chinese elite male athletes in doubles match
  YUE Hua1,ZHANG Ying-qiu2
  (1. Ningxia Normal University, Guyuan 756000, Ningxia, China; Beijing Sport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4, China)
  Abstract:By video observation, mathematical statistics, comparative analysis and other methods, a study was conducted on the male athletes who are good at loop combination of fast-break attack in doubles match and a detailed comparison was made in serving, grabbing and stalemate segments 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t forms of pairing.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pairing of two right hands is inefficient and tends to make more mistakes. Though the attack in the third round is strong, yet the stability falls. The pairing of the right and left hands are good for loop combination of fast-break strategy, but is poor in controlling the ball and consequently scores less in grabbing. Both paring can cooperate well and attack continuously in stalemate segment. Compared to the right and left hand paring, the group of two right hands scores more in backhand attack and uses forehand attack more frequently in balanced stalemate section while loop combination of fast-break and backhand strategies are used more often yet scores less.
  Key words:table tennis; men's doubles; loop combination of fast-break attack
  1.1研究对象
  本研究主要以我国优秀乒乓球弧快打法的男运动员近5年参加的世界乒乓球锦标赛、职业巡回赛等重大赛事为研究对象。
  1.2调查对象
  选取以右手执拍、弧快型打法的马琳、王皓、马龙、张继科、王励勤和左手执拍、弧快型打法的陈玘、许昕等7人参与的双打比赛为调查对象。7人的球拍胶皮均为两面反胶。对他们近5年参加的25场重大比赛进行录像统计,其中左右手配对14场共73局比赛,右右手配对11场共66局比赛。
  1.3研究方法
  1.3.1文献资料
  查阅有关乒乓球双打及与乒乓球同属隔网对抗性项目的网球、羽毛球双打技战术、训练等方面的文献资料,进行重点阅读和分析。
  1.3.2录像统计
  在统计中国队与中国队的比赛中,双方均有被研究对象参与的,按两场比赛统计。具体比赛场次见表1
  1.3.3数理统计
  采用国家体育总局科研所乒乓球组吴焕群三段指标评估法,对我国优秀乒乓球弧快打法的男运动员的双打比赛进行研究,研究过程中主要针对发球抢攻段(以下简称发抢段)、接发球抢攻段(以下简称接抢段)、相持段的得分率和使用率进行统计分析,具体使用的计算方法如下:
  段使用率=(段得分+段失分)÷(全局得分+全局失分)×100%
  2结果与分析
  2.1左右手配对与右右手配对的弧快选手在双打比赛中的整体分析   吴焕群和张晓蓬在《乒乓竞技研究中定量方法的开发及效用》一文中对乒乓球双打三段技术做出了评价标准,如表1所示:
  参照表1,对比表2和表3可知,左右手配对的弧快选手发抢段得分效果好。接抢段,左右手配对的弧快选手使用率高,但得分率两者相当,说明左右手配对的弧快选手在接抢段还存在问题。相持段,左右手配对的弧快选手使用率低,但得分效果好。
  综上所述,两种配对形式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是:1)左手执拍与右手执拍发出的球,在球的旋转速度,方向、力量、落点变化等方面存在差异。双打比赛中,左右手配对的弧快选手轮换发球,使对方适应球性的难度加大,从而增加得分的机会;2)左右手配对的弧快选手比赛时,跑位难度相对低,回球时间短,质量高,容易占据主动权,给对方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使其被动失分;3)左右手配对的弧快选手控制面广,两人的技术发挥较全面,有利于发挥个人的优势技术。右右手配对的弧快选手暴漏空档机率高,优势技术被抑制,容易造成被动失分;4)两种配对正手与反手使用率不同,也会对比赛产生影响。左右手配对的弧快选手正手使用率高,球的稳定性好,得分效果也好。
  相持段失分率高是因为:在相持过程中,球的运动轨迹大多是左方斜线和右方斜线,且球速快、力量大、线路长,为找到合适的击球点回击对方,运动员一般都站在中远台或远台击球,使近台的优势技术难以得到发挥。在战术上,双方都是采用连续压一角,然后攻击对方空当,或压一角增大击球角度,使对方跑位幅度加大造成失误而得分。
  2.2左右手配对与右右手配对的弧快选手发抢段、接抢段、相持段特征分析
  在研究的过程中,以各段为一个整体,为使各段中各项的得分率和失分率在整体中所占的比例形成更鲜明的对比,所以项得分率或失分率的计算均是以占段得分加段失分之和的百分比来计算。
  2.2.1发抢段特征分析
  对比表4和表5可知,右右手配对的弧快选手第三板抢攻使用率相对高,其它几项无显著性差异,说明右右手配对的弧快选手上手抢攻意识强。从得分率对比看,两种弧快选手的配对得分差异主要表现在发球项,左右手配对的弧快选手发球得分率高;从失分率对比看,右右手配对的弧快选手发球和第三板抢攻的失分率都比另一种配对的高。综上所述,右右手配对的弧快选手虽然上手次数多,但球的稳定性差,失误多。两种配对在发抢段形成差异的主要原因是:通过录像观察发现,在双打比赛中运动员多数情况下都采用正手发球,反手很少用,右右手配对的弧快选手正手发球时一般面向右侧,控制在对方小三角区域内的发球难度大,失误风险高,而发底线长球或半出台球则容易被对方抢攻造成发球直接失分。在第三板的发球抢攻中,右右手配对的弧快选手在发完球后,移动的幅度大,所需时间长,增大了同伴抢攻的难度,容易造成失分。运动过程中运动员的反手控制范围小,进攻时球的速度、力量、旋转等相对正手球质量差,且抢攻命中率也相对低,对方正好可以利用此弱点攻击对方反手位,使其失分。左手持拍的运动员打出的球在旋转方向、角度、速度等方面与右手持拍运动员存在差异,加上乒乓球双打要求运动员轮换发球和接发球,从而使右手执拍运动员在适应左手执拍运动员接发球时所用周期较长,加大了抢攻难度,导致失误增多。
  2.2.2接抢段特征分析
  对比表6和表7可知,右右手配对的弧快选手在第二板和第四板接发球抢攻的使用率均高于左右手配对的弧快选手,说明此种配对在接抢段的上手率高。从得分率对比看,右右手配对的弧快选手第二板接发球控制能力强,得分效果好,其它项的得分率二者无显著性差异。从失分率对比看,右右手配对的弧快选手第二板和第四板的接发球抢攻失分率高,是影响整个接抢段使用效果的主要因素。
  综合分析,右右手配对的弧快选手在接抢段直接上手抢攻的频率高,但球的稳定性差,导致抢攻的优势不能在比赛中充分得到体现。由于右右手配对的选手在比赛中跑动幅度大,导致运动员击球时重心不稳,回球质量下降;同时跑动幅度大,空当出现的机率也随之增多,给对方创造了良好的进攻机会;其次右右手配对的选手比赛时,反手使用率也相对高,而反手进攻难度大,球的质量差,也是造成接抢段抢攻失分的重要因素。
  2.2.3相持段特征分析
  2.2.3.1相持段总体特征分析
  秦志锋在《乒乓球双打比赛技术应用和配合规律研究》一文中对对乒乓球双打相持段做出了评价标准,具体如表8所示:
  参照表8并对表9 进行分析可知,在主动相持中,两种配对的弧快选手连续进攻配合能力强,得分率高,但使用率低;均衡相持的使用率最高,其中左右手配对的弧快选手使用率高于另一种配对,而二者的得分率均低于评价标准,说明随着板数的增加,两人配合的难度也在逐渐加大,对技术的要求也相对高;在被动相持中,二者的得分率低与评价标准,使用率都在标准范围内,但左右手配对的弧快选手此状态的使用率相对低,得分率相对高,因此这种配对的防守能力则较强,技术漏洞较少。
  2.2.3.2主动相持段不同配对特征分析
  对比表10和表11可知,两种配对的弧快选手主动正手相持的使用率无显著差异,但反手主动相持时,右右手配对的弧快选手使用率高,而主动侧身的使用率较低。从得失分率看,左右手配对的弧快选手正手主动进攻和侧身进攻时,得分效果好,而反手主动进攻效果差。相反,右右手配对的弧快选手反手主动进攻的效果很好,正手主动进攻失误多,是此配对在主动相持中重要的失分因素。通过录像观察,运动员在主动相持时,都是站在离球台较近的位置抢攻,而左右手配对的弧快选手相对跑位幅度小,有充分的准备时间,为提高命中率,大多采用正手攻球,在处理反手大角球或追身球时,可主动侧身,加大球的攻击性。右右手配对的弧快选手,在主动相持时,为有充分的准备时间,提高命中率,因此,他们尽可能减少跑动,反手位的球均用反手去接,避免造成被动,这也是此配对在主动相持时反手利用率较高的原因。   2.2.3.3均衡相持段不同配对特征分析
  对比表12和表13可知,左右手配对的弧快选手在均衡相持时正手使用率高,得分效果差,相持侧身使用率低,但得分效果好。右右手配对的弧快选手此阶段反手使用率相比另一种配对高,但与主动相持比较下降尺度较大。从得失分率看二者均是失分大于得分均衡相持的过程中,运动员一般是形成远台或中远台的对攻或对拉,此状态下,正手技术的稳定性比反手强,所以右右手配对的弧快选手在均衡相持过程中正手使用率比反手高。均衡相持时,回球力量大、运动员跑位幅度大,空当暴露的面积大,此时运动员一般采用的战术是压一角,将两人挤到一边,然后袭击另一角空当得分,或打出机会球进行扣杀;有时交叉调动对方两个大角或长短结合,打乱对方阵脚,破坏击球节奏直接得分或为主动扣杀创造机会。配对双方在均衡相持中,不仅要考虑回球是否直接可以得分、回球后自己的移动方位,而且还要为同伴下一板球的回击做铺垫,因此心理承受的压力很大,也会导致失误。均衡相持中一个回合球运行的时间长,飞行弧线长,运动员回球动作幅度大,使回球的力量及角度控制难度增大,导致球下网或出台而失分。
  2.2.3.4被动相持段不同配对特征分析
  对比表14和表15可知,左右手配对的弧快选手在相持中处于被动状态的机会相对少,且处在被动时对来球能够正确判断,果断处理,也是赢得比赛的重要因素。相反,右右手配对的弧快选手更容易处于被动状态,得分效果差,两种配对得失分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反手位的被动击球,而右右手配对的弧快选手此阶段反手的使用率较高,是失分的重要因素。形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左右手配对的弧快选手正手使用多,覆盖面积大,跑位幅度小,正手可发挥的技术种类多,攻击性强,相反反手控制范围小,发挥的技术种类少,回球质量相对差,稳定性比正手球低。在比赛中右右手配对的弧快选手容易被对方抓住反手位弱点进行攻击,导致失分。
  3结论
  3.1发抢段,右右手配对的弧快选手使用率低,发球质量差,失误多,发球后第三板抢攻上手能力强,但球的稳定性差。致使此配对在发抢段得分率低。左右手配对的弧快选手发球质量高,抢攻命中率高,且得分效果好。
  3.2接抢段,左右手配对的弧快选手使用率高,控制球能力差,失分相对多,抢攻上手率低,但得分效果好。相反,右右手配对的弧快选手此段使用率低,第二板控制球能力强,得分率高,抢攻上手率高,但失误多。
  3.3在主动相持的过程中两种配对的弧快选手配合默契,连续进攻能力强。正手使用率两种配对无显著性差异,但左右手配对的弧快选手正手主动抢攻和主动侧身得分效果好,右右手配对的弧快选手正手主动进攻得分效果差,而反手主动进攻得分效果好。
  3.4均衡相持段左右手配对的弧快选手使用率高,且主要以正手相持为主。右右手配对的弧快选手此段正手使用率比另一种配对低反手使用率则比另一种配对高。两种配对此段均是失分率大于得分率,相持侧身使用率低,但得分效果好。
  3.5被动相持右右手配对的弧快选手使用率高,反手使用多,得分效果差,是两种配对被动相持形成差异的主要因素。
  参考文献:
  [1]吴焕群,张晓蓬. 乒乓竞技研究中定量方法的开发及效用[A].乒乓长盛的训练学探索[C].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2:110-120.
  [2]秦志锋.乒乓球双打比赛技术应用和配合规律研究[A].国家体育总局《乒乓常盛考》研究课题组.乒乓长盛的训练学探索[C].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2:266-274.
  [3]袁海军.近20年乒乓球双打科研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J].学理论,2009(14):217-218.
  [4]王德志.对我国乒乓球男双选手马龙、许昕的技战术分析[J].科技信息,2010(9):153.
  [5]孙长武.对乒乓球双打战术训练及运用的研究科[J].科学教育,2008(02):108.
  [6]陈家鸣.乒乓球比赛战术的博弈分析[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08.
  [7]余保星.乒乓球双打及其训练[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2,36(3):88-89.
  [8]刘丰德,蔡学玲.乒乓球女双、混双技术发展趋势分析——第48届世乒赛女双、混双调研报告[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29(8):1126-1127.
  [9]闫森.乒乓球男双比赛中马琳/陈玘对波尔/许斯的技战术分析[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6(2):52-56.
  [10]谢冬兴.世界优秀双打运动员发球抢攻技术统计与分析[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8,16(12):37.
  [11]国家体育总局《乒乓常盛考》研究课题组.乒乓长盛的训练学探索[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2:1-20;266-274.
  [12]唐建军.乒乓球运动教程[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6:105.
  [13]唐建军.第四十三届世乒赛中国及欧洲优秀男双选手技术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1997,20(2):85-89.
  [14]朱香云.中韩乒乓球女双技战术比较研究[J].辽宁体育科技,2001(6):10-11.
  [15]李树清.对世界优秀乒乓球女双选手李恩实和石恩美的技战术分析与研究[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4(5).
  [16]李柱.高水平乒乓球混合双打运动员在冲突中的行为及其归因[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7,22(5):445-449.
  [17]孙洋,龙家勇,何小涛.第49届世乒赛马琳/陈玘男双半决赛、决赛技术统计分析[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0,18(11):43-44.
其他文献
摘要: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对比分析等研究方法对我国马拉松赛事的发展态势进行研究。主要结论:我国马拉松赛事分布较为广泛,基本覆盖全国,但主要集中在我国的华东地区,这与华东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速度有着直接的关系;我国马拉松赛事的场次和参赛人数不断攀升,但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还相距甚远;对于一些三、四线城市的新办赛事来说,不应盲目的追求国际化,重点应放在赛事的组织与服务工作上;我国马拉松赛事运营的商业化
期刊
摘要:采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方法,通过对巴西和委内瑞拉“雅诺马马部落”的现代生态进行分析,研究认为:体育起源源于:1)基于“恐惧无助心理”之“宗教”;2)基于“满足最低需求”之“劳动”;3)基于“原始‘可持续发展’冲动”之“教育”;4)基于“生物本能冲动”之“争偶”;5)基于“本能安全感”之“求生”。建议:体育起源的研究要杜绝假象,注意逻辑推演的时间的“同一性”;在推演的过程中需找更多的原始部落
期刊
摘要:以沧州地区独特的武术文化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从“文化认同”的角度对其进行系统的关照与研究,提出该文化系统是该地区特定地理与人文环境共同孕育与滋养的产物,是以回、汉两族为主的多民族人民经世代文化交流、互渗、融合而形成的结果,是超越“民族认同”范畴的区域“文化认同”而形成的一个范本与实例。  关键词:文化认同;河北;沧州;区域武术文化  中图分类号:G8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8
期刊
摘要:体育纪录片以一种传播体育文化,弘扬体育精神的形象出现在公众面前,它丰富了体育类节目,使得体育人文关怀不再缺失。体育纪实片的本质追求是人文情怀,但在消费时代下,受收视率的影响,迎合大众趣味却成了无奈之举,这也造成了体育纪实片悖论性的命运。以《体育人间》为例,运用文献研读、观察、归纳演绎、对比等研究方法,分析体育纪实片的现实状况及理想追求,并针对体育纪实片更好地传播体育文化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期刊
摘要:随着全球化的进程,申办大型体育赛事成为各个国家争相参与的事情。然而,贿赂丑闻与债务危机严重影响了大型赛事的形象。以奥运会的竞标过程为分析对象,引入机制设计理论,从理论层面探究为何当前奥运会的申办机制没有彻底解决腐败与债务问题。在对现有文献资料梳理的基础上,结合逻辑分析的方法,将潜在举办城市(PHCs)的申办时间路径与机制设计理论结合,阐述了申办机制中IOC、IOC执委会与PHCs之间所具有的
期刊
摘要:运用测试、数理统计等方法,对30名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进行半蹲跳(SJ)实验,比较测力台和公式法两种方式测评运动员蹲跳中的力量、速度以及功率。 结果表明,本研究提出的在垂直半蹲跳(SJ)中的公式计算法与实验室测量具有相似的准确度,是一种可靠、准确、易行的测量方法,可根据体重、腾空高度及蹬地上升高度3个参数较为准确地测量半蹲跳中的肌肉力量、速度以及功率。  关键词:半蹲跳(SJ);力量;功率;速度
期刊
摘要:采用文献资料、实证研究和问卷调查等方法,对成都部分商业健身俱乐部和社区体育健身中心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目前成都的商业健身俱乐部更具领导地位。社区体育健身中心比商业健身俱乐部的发展模式更加符合现代人快速生活节奏和社区体育迅速发展的需要。社区体育健身中心相较于商业健身俱乐部,在教练需求量、教练的专业技能、社区健身宣传策划等方面有较大的提升空间。社区体育健身中心在会员年龄层次、地理位置、交通、
期刊
摘要:为了让学生在校园养成“健步走”的体育习惯,在教学实践中引入了基于手机计步器APP的“健步走”。通过“健步走”在校园体育课内外一体化中的应用和实验数据分析,论证了基于手机计步器APP的“健步走”在校园体育课内外一体化中的应用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耐力素质,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过程成绩和体育课程总成绩。  关键词:手机计步器APP;健步走;课内外一体化  中图分类号:G8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期刊
摘要:2014年青年奥林匹克运动会于8月16日至20日在南京举行,吸引了一大批体育爱好者前往举办城市南京观赛。通过对青奥会的影响的研究发现,青奥会的成功举办,在提升南京城市形象和知名度,改善城市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促进文化的交流和相关旅游产业包括住宿业、旅行社、景点和体育旅游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赛后交通基础设施闲置、赛后场馆和设施利用率不高等问题。最后针对问题,提出了合理化的建议,以促进旅游与体育
期刊
摘要:基于体育人口探讨后人口转变时期我国大众体育发展趋势与面临的挑战。分析认为:老年人群体育参与方兴未艾;女性体育参与率稳步提升;人口城镇化为提高大众体育的参与率创造了良好的条件;知识分子体育锻炼的参与还有继续增长的空间。大众体育发展面临的挑战有:广大农村大众体育发展薄弱依旧、城乡差异犹存;中间年龄段(25~45)人群的体育参与率难以有效提高;促进庞大流动人口的体育参与仍然困难。  关键词:后人口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