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建设视角下江苏开放大学办学体系科研团队建设

来源 :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mgl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江苏开放大学办学体系覆盖73所市县开放大学,办学类型较多,各办学点科研团队建设情况迥异.采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深入了解江苏开放大学及办学体系各市(县)开放大学科研团队建设情况,并广泛听取其对于建设办学体系科研团队的建议及需求.在此基础上,提出增强顶层设计支持,完善人才数据支撑;加强科研制度建设,完善绩效考核机制;促进系统合作交流,整合学术力量以及提升团队整体实力,优化团队建设等发展建议.
其他文献
“还家愿”是过山瑶支系以家庭或姓氏为单位的,以祭祀祖先盘王为主的民间仪式音乐.“盘王节”则是基于“还家愿”仪式主体基础上的集传统与现代乐舞为一体的大型现代民俗节庆音乐活动,它既是对盘王祭祀仪式的纵向传承,又是经济与文化全球化、现代化与“非遗”语境中的仪式音乐重建.从过山瑶“还家愿”民间仪式音乐发展成由政府参与打造的大型“盘王节”民俗仪式,不但是过山瑶盘王祭祀仪式音声表述从民俗象征性走向舞台审美性特征的变迁,而且从仪式参与主体、仪式观演主体、音声景观属性、仪式象征隐喻等等内容来看也是过山瑶民俗仪式表演语境的
舞蹈语言作为一种特殊的类语言形式,其表意功能的实现与一般语言学研究中表意功能的达成有着很大差异.就舞蹈创作和作品而言,舞蹈语言生成及其形式表征也有特殊性.因此针对舞蹈艺术作品和创作过程中动作及其动作流如何产生具有语言一样的表意功能的原理性探究与分析就显得尤为重要.而在这其中,“情境”和“动作形式”的互为关系就成为关键所在,舞蹈作品的语义表达就是通过情境和动作形式的互生关系建构起来的.这种互为关系的研究不是为了“形式至上”,而恰恰是站在舞蹈本体的特性认知基础上,对舞蹈艺术作品“表意”的强调和如何表意的原理进
数字化传播技术为云南少数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对外传播提供了重要平台和手段,但数字鸿沟的存在却阻碍了“非遗”的数字化传播实践.云南数字鸿沟现象所形成的机理和原因主要是数字化技术在普遍推广和普及过程中相关的基础设施配套问题、弱势群体的存在以及使用者文化背景的差异.同理,不断提高及夯实数字化编码的水平和能力、有效抑制和减少“对抗性解码模式”的生成、着力加强和完善配套性基础设施建设,是消弭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中数字化鸿沟的机理.不断提高和增强运用数字技术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能力,切实转变思想、积极顺应当代文化传
数字技术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提供了宽泛而多元的媒介渠道,经过数字化的虚拟、仿真与投射,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与价值得以拓展和传递,并在网络空间与现实场景中获得了全新的演绎,也改变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受众、传播形态和传播机制.数字媒介传播的开放性,也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化延伸到一个更宽广的空间中,从而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流动和存续呈现出新的意义和价值.同时,数字媒介下“非遗”传播的主体让位,也会使受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本真性造成一定的误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需要在理解数字媒介传播机制的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