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乳喂养母子关系养成记

来源 :母子健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son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母乳喂养” 名家诠释
  曲黎敏
  看看小婴儿吃完母乳后满足的神态,就知道什么是身、心、灵具足圆满了。
  温尼科特
  满意的哺乳是日后独立的基础。没有任何事情可以像兴奋期一样(既拥有生理需求的满足,又有满意的美好经验),如此清楚而满意地让小婴儿感受到母亲是个独立存在的完整个体。
  如果母亲跟小婴儿能够做到满意的哺乳,同时又跟小婴儿融为一体,并维持够长的时间,直到她跟小婴儿都觉得彼此是完整的个体为止,那么小婴儿的情感发展就已经朝健康的方向走了好长一段路,并成为他日后在世上独立生存的基础。
  小巫
  亲子关系是一切关系的基础,孩子会将与父母的互动模式带入与自己、与他人、与世界的互动模式当中。
  母乳喂养
  让母亲与孩子体验更深刻的关系
  世界上也许再没有任何一个词像“母亲”一样,可以勾起全人类内心最深沉的情感,因为我们每一个人的生命都始于母亲的体内,我们的存活依赖于母亲的喂养。当我们还在子宫内的时候,母亲血液里的营养物质通过胎盘和脐带传入我们体内,为我们提供生长发育必需的养料,当我们被娩出到母体之外,这样的喂养,仍在继续。母亲的血液经过乳腺的处理,转化成了富含营养物质和免疫因子的乳汁,保障我们的健康成长。母乳喂养在生理和营养方面的优势已经被科学所证明、为大众所接受,作为一名心理学从业者,我更愿意用心理视角去看看,是什么使母乳喂养过程变得弥足珍贵。
  顾红梅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会员,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北京飞迪曼心理咨询中心心理咨询师。
  中意精分取向躯体治疗三年连续培训项目第一届毕业生,拥有多年教育行业从业经验,曾接受现代行为治疗、精神分析治疗、躯体治疗、认知治疗、婚姻家庭治疗的专业培训。
  哺乳,母亲与婴儿的情感表达
  哺乳,本质上是一种关系,是母亲与婴儿之间情感的表达。我们先来设想最普通的情况,母亲与婴儿均身体健康,家庭环境也很和睦,那么母亲哺乳的经典场景便是这样的:母亲稳定而轻柔地将小宝宝抱在怀里,小宝宝口含着妈妈的乳头,用力吸吮着,同时用有些好奇、有些满足的眼神看着妈妈,此刻妈妈也用怜爱而幸福的目光看向自己的孩子,我们仿佛可以看到伴随着乳汁的流淌,愉悦与满足也在母子之间流动。妈妈的怀抱使小宝宝感受到了温暖与安全,妈妈的乳汁使小宝宝缓解饥饿、感到满足,妈妈的眼睛让小宝宝照到了可爱的自己。就这样,在哺乳的过程中,母亲为孩子营造了一个可以信任、带着善意的世界,和一个自己是被接纳的、可爱的意象。与此同时,妈妈也完成了自己爱的表达,并在孩子的眼中确认自己是一个好母亲。
  这样一幅图景会让人们觉得,对于小宝宝来讲,吃奶完全是一个愉悦的过程,但是事实却要复杂得多。对于刚刚面世不久的小宝宝来讲,所有的体验都是很强烈的,并且还分不清哪部分是他自己,哪部分是外部世界,也不是特别能理解乳房是妈妈的一部分。当他饿了,就产生强烈的冲动,热切盼望着充满乳房的乳汁,然后他吸吮到乳房,带着兴奋和愉悦,最后他吃饱了,变得满足而平静。这样的一个过程,只有在成年之后的性体验中有再现的可能。另外我们也很容易观察到,在这个过程中有攻击的成分,小宝宝热切地吸吮乳房,像是要把它吞噬掉一样,虽然妈妈体验到的攻击可能是很微小的一部分,并且这种攻击也没有想要伤害谁的目的性,但这样的冲动与体验对小宝宝来讲却是很强烈的。在小宝宝的幻想世界里,会害怕乳房的报复,并且当小宝宝渐渐长大,发觉他所攻击的乳房是母亲的一部分时,也会陷入愧疚与抑郁。这些情绪体验是小宝宝心理成熟的宝贵财富。
  哺乳,母亲与婴儿的初始互动
  虽然这样看上去,母乳喂养好像一点也不简单,但幸运的是,我们的基因中就有这样的适应性。在小婴儿刚出生的几个月内,母亲会强烈地感受到她与孩子是一体的,事实上,也确实如此。在小宝宝刚刚出生的一段时间,母亲处于一种完全专注于孩子的状态,孩子完全依赖于妈妈,心理学上把这个时期叫作融合共生阶段。处于这个阶段的母亲与孩子,很容易理解对方的需求与情感,不需要语言的参与,他们似乎打开了特定的通讯通道,高速准确地传达着各种信息:“妈妈我饿了”“好的宝贝,马上就来”“妈妈我拉了”“好的,妈妈给你擦干净”“妈妈我想要抱抱”“嗯,妈妈也想抱着你”“宝贝儿,你看这个多好玩” “咦,真的呀,这是什么东西?没见过”……
  当然出生后的最初几天,存在着一个母亲与孩子互相了解的过程,小宝宝凭着气味声音识别哺育自己的人,妈妈主要用语言交流信息的状态转换到通过观察小宝宝来理解他,双方也都处于对对方的情绪高度敏感的状态中。当双方建立起一种情感上的信任与理解,哺乳就变成了一件很自然的事情。母亲完全信赖孩子有能力感知自己的需求,孩子也完全信赖母亲很愿意及时满足自己。
  


  顾老师小结
  所以说,在哺乳中,特别是在初期,我们提倡遵循孩子的需求:他饿了,就喂他,他拒绝,就停止哺乳。这样在小宝宝的幻想中,我饿了,头脑中一想到乳房,乳房就出现了,我吃饱了,一转过头去,乳房就消失了,这是一个友好、受我控制的世界。如果情况相反,饿了也没有乳房出现,不想吃的时候被迫含着乳头,这个世界在小宝宝的想象中,就是充满敌意与迫害性的。只有在小宝宝确信这个世界是友好的,妈妈是愿意满足自己的之后,他才不用逃避迫害或用力反击,才有可能变得好商量,能忍受规律饮食的训练。当然这种训练也应该是渐进式的,跟随着小宝宝的节奏进行,慢慢地妈妈们就可能把喂奶的时间变得相对有规律。   


  断奶,母亲与孩子的成长
  我们刚刚关注了母乳喂养中的一端和中间过程,现在我们再来看看另一端:妈妈们应何时以何种方式断奶?这个问题在医学、营养学以及心理学不同学派间有很多不尽相同的观点,但或许所有人都会有一个共识,那就是母乳不可能一直喂下去。
  我们可以先来看看,在断奶阶段发生了什么。我们假设小宝宝在断奶之前已经拥有了一段愉悦成功的被喂养母乳的经历,现在他一天天长大,已经走出了和母亲融为一体的阶段,他活动能力增强,可以移动自己到感兴趣的事物面前,他开始可以容忍变化,并且他也尝试过母乳以外的食物,更重要的是母亲能够有勇气面对断奶阶段小宝宝的愤怒和悲伤以及由此带来的一系列混乱。因为断奶的过程打破了小宝宝原有的美好,原来代表着富饶甜美的乳房此刻变成了恶毒的迫害者,而乳房又是妈妈的一部分,小宝宝可能会很愤怒,也会感到悲伤,他们需要一些时间去平复心中的复杂情感。
  所以说,断奶的过程是一个幻想破灭的过程,小宝宝们原以为自己生活在天堂,母亲是美丽的仙女,自己是快乐可爱的天使,通过这个幻灭过程,小宝宝们得以知道,自己所处的是人间,妈妈是平凡而值得爱的人,自己也是一个双脚踩地面上的、需要面对生活慢慢长大的孩子。而这正是作为母亲给予孩子最重要的一个引领。所以,断奶意味着母亲与孩子的关系到达了另一个阶段,象征着孩子要离开完全依赖母亲怀抱的状态,开始对世界更多的探索。而一个好的母亲,会在这个时候帮助孩子离开,而不是紧紧地抱住他不放开手臂。
  当然我们强调,这个幻灭的过程也最好是渐进式的,以小宝宝能够接受的节奏进行。我们应尽量保证断奶在小宝宝熟悉的环境中、在小宝宝信赖的人陪伴下、在对小宝宝各种情绪的理解中进行。这个时期母亲最重要的是要处理好自己的情绪,然后有能力理解、转化孩子的糟糕情绪。有些妈妈在给孩子断奶的时候选择把孩子送离自己的身边,其实很多时候是因为妈妈不能理解断奶的正面意义,心中有巨大的内疚,没有办法面对小宝宝反复变化的情绪,而选择了逃避。
  


  顾老师
  育儿经
  现在我们可以看到,母乳喂养的孩子,或者确切地说用乳房喂养的孩子,比起用奶瓶喂养的孩子,早期的体验更为丰富,与妈妈的关系更加深刻与真实。他们有机会全然依赖妈妈、攻击妈妈、爱着妈妈、怕着妈妈、对妈妈怀着感激、对妈妈怀着愧疚,然后慢慢地把这些感觉整合,有一份属于自己的真实的关于这个世界的认识。
  没有母乳喂养的妈妈怎么办?
  行文至此,我一直没有忘记的是,有一部分母亲,因为身体健康或其他不可抗拒的原因,完全没办法进行母乳喂养,或者是乳汁不足需要进行混合喂养,或者是要面临母乳喂养的突然中断,她们承受着内疚与焦虑的煎熬,一方面责怪自己没能给孩子最好的喂养,一方面担心这种缺失会给孩子带来不可弥补的伤害。可以想象,这样的感受非常痛苦,所以在这里我们要详尽介绍一个心理学上非常经典的实验,来帮助这些妈妈渡过难关。
  故事:恒河猴实验
  实验是由著名的比较心理学家哈洛(Harry F. Harlow)进行的,他用猴子为实验对象,来验证他对于母子间依恋的推测。他为小猴制作了两个假的猴妈妈:一个是用铁丝编成的“铁丝妈妈”,另一个是套上松软的海绵和绒布的“绒布妈妈”。在同样有奶瓶的情况下,小猴偶尔会到“铁丝妈妈”那里吃一下奶,但更多时候是在“绒布妈妈”处吃奶并依偎在其怀里。如果“铁丝妈妈”身上没有奶瓶,而“绒布妈妈”身上有,小猴会很快就和“绒布妈妈”难舍难分了,根本不去“铁丝妈妈”那里。如果“绒布妈妈”身上没有奶瓶,而“铁丝妈妈”身上有,只有当小猴感觉饿了时,才跑到“铁丝妈妈”那儿吃奶,其余时间就在“绒布妈妈”怀里。每当小猴离开“绒布妈妈”出去玩耍时,如果受到惊吓,就会恐惧地快速跑到“绒布妈妈”那里,紧紧依偎在其怀里,渐渐地平静下来。如果将“绒布妈妈”换成“铁丝妈妈”,小猴遇到惊吓就会一直跑。从实验中心理学家得出结论:小猴对母猴的依恋并不只是因为母猴能供给奶吃,更重要的是母猴能给小猴温暖安全的感觉。
  其后心理学家鲍尔比(John Bowlby)、爱因斯沃斯(Mary Dinsmore Salter Ainsworth)等继续对母婴依恋关系进行研究,得出了完整的依恋理论。简言之,如果婴儿在早期的关系中体验到了爱和信任,那么他就会觉得自己是可爱的、世界是友好的,对自己和他人都有信心。也就是说,孩子以后和父母的关系,和同伴的关系,以及长大后和社会的关系,都是以这个最初的母婴关系为基础。
  顾老师
  育儿经
  所以如果真的在母乳喂养中遇到了不可逾越的困难,那我们也应该知道,这种缺憾不应被看成核心且致命的,正如心理学大师、著名儿童精神分析师温尼科特(Donald. W. Winnicott)所说:“最重要的不是乳房或奶瓶,而是乳房或奶瓶后面的那个人。”同时我们也要有信心,养育孩子过程中的各种遗憾总有机会去弥补,我们有一生的时间去爱我们的孩子,所有的母亲都知道,母爱永不会枯竭。
  母乳喂养
  从已知探寻未知
  林巨老师曾有一段话让我记忆深刻:“教育最为困难的地方之一,就是不良教育的恶果,往往要在30年后,才明显地显现出来。但问题是,即便如此(明显),我们依然还是看不到。是啊,如果我们能看见,我想,我们会不一样的。我们不一样了,我们的孩子自然就会不一样。我们的孩子不一样了,我们的命运就真的不一样了”
  《母子健康》温馨提示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的妈妈会讲:“每天料理孩子的吃喝拉撒睡就忙得精疲力竭了,那有时间管什么教育呢?”对的,我们抚育孩子变得战战兢兢,变得不知所措了。不知是社会环境变化的脚步太快了,还是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对孩子的要求太高了。
  0岁教育其实是很重要的,如林巨老师所讲,但0岁教育也是最容易被忽视的。母乳喂养,是母亲与孩子最原始的互动,这种看来最原始最本能的互动,却是孩子未来在“关系”的雏形。
  在民间流传着这样的养育方式:喂养孩子时,摸摸孩子的头,摸摸孩子的耳朵。也就是说,母亲与孩子在肢体上的互动(看得见的)会让孩子感觉到世界是美好的,人是值得信任的。当然,如果母亲与孩子在心理上有深层次的链接,母亲在喂养孩子时能够“活在当下”全然接受这份“天命”,那么对孩子无疑是一份最好的礼物。
  


  《母子健康》温馨书摘
  “育婴时的粗心大意有时来自过度紧张,这一点儿都不足为奇。她一次又一次看着育婴夫妇喂奶,亲眼目睹他们的幸运与失败,到了某个地步,他们的兴趣竟变成了她的。看着母亲笨手笨脚地喂奶,她可能会看不下去,最后甚至有股欲望想插手,因为她觉得自己可以做得更好。其实那是她自己的母性油然而生,想跟母亲一较长短,而不是加强母亲的母性。
  ——(《育婴夫妇》茉儿·密德摩尔著)”
  “小孩跟父母、跟其他孩子,以及最终跟这个社会建立人际关系的唯一真正的基础,就是最初这份成功的母婴关系。他们之间没有有规律的哺乳规则,甚至也没有任何规定说,宝宝非得含住乳房吃母奶不可。万般迂回繁复的人间世事,皆始于简明单纯的开端。”(《妈妈的心灵课——孩子、家庭与外面的世界》唐纳德·W·温尼科特著)。
其他文献
NO1.  保持会阴部位的  清洁和干燥  侧切部位离尿道和肛门非常近,很容易造成感染,产后恶露的排出,潮湿的环境也不利于伤口的愈合,所以在产后会阴部位的清洁工作一定要彻底。在住院期间,医生会每天来帮你检查伤口愈合的情况。护士会每天帮你用消毒液冲洗伤口至少两次。新妈妈出院回家后,需要自己进行伤口冲洗。  ●新妈妈在大小便之后都应该用温开水冲洗会阴部,并用干净的毛巾轻轻蘸干。每次要从前往后拍干,避免
期刊
该给婴儿吃多少  意外怀孕带来的忙乱,导致我一直腾不出时间去上新生婴儿护理课。我心里多少有些担心,不知道自己能不能照顾好他。他看起来那么小,一块小手帕就能当被子了。  住院那几天,每天凌晨四五点时,整栋楼的婴儿哭声就跟夏日稻田里的蛙声一样,此起彼伏。我先生说:“孩子们为什么哭得这么厉害?国外妇产医院的婴儿好像不哭的。”他常年呆在国外,出于职业原因,他的感慨一下就勾起了我的好奇心。好在我们家土豆哭得
期刊
林巨  两个孩子的爸爸,北大心理系毕业,花径美德工程创办人,中国生命教育、心灵教育的探索者,开拓者和弘扬者。他所提出的“无分别的爱”“和心在一起”的教育理念,逐渐成为新时代生命教育、心灵教育的一面旗帜。代表作有《妈妈,我可以这样吗》《妈妈,请这样爱我》《养心书》等。  教育最为困难的地方之一,就是不良教育的恶果,往往要在30年后,才明显地显现出来。但问题是,即便如此(明显),我们依然还是看不到。 
期刊
准妈妈常见的外食陷阱  准妈妈的饮食要格外小心,可餐馆的菜肴大多存在着热量过高、菜品太油、蔬菜量不足等诸多问题,一不小心,准妈妈就可能吃出体重超标、血糖飙升。  油腻且热量超标:为了增加食物的色、香、味,餐馆厨师在烹调时往往会使用较多的油,相对热量也会比较高。  荤多素少:很多人点菜的时候,荤素比例都是2:1甚至3:1,和营养师的推荐完全背离。  菜肴调味太重:为了追求口感,餐馆里的菜肴不仅调味料
期刊
生物纤维面膜 不会倒吸肌肤水分  适宜情况:劳累一天 躺下小憩  妈妈们常常需要一整天跟着宝宝转,只能在宝宝午睡的间隙小憩一下,这时就是绝佳的缝隙时间,可以用来敷面膜。但是普通无纺布面膜如果敷在脸上时间过长容易倒吸肌肤的水分?试试生物纤维面膜,就像一层半透明的果冻一般覆盖在肌肤表面,将滋润成分牢牢锁进肌肤,而且不会像普通面膜一样滴水,就算敷再久也不会倒吸肌肤水分,躺下敷面膜的时候就算因为疲劳而短暂
期刊
奶香青豆泥  材料:豌豆100克、白砂糖5克、牛奶或淡奶油30克、黄油10克。  做法:  1 准备所需材料。  2 将豌豆放入开水锅中煮至断生。  3 加入100克水搅打成豆浆。  4 锅中放入10克黄油煮至熔化。  5 倒入豌豆浆和白砂糖同煮。  6 大火翻炒至水分变干,豆浆浓稠时加入牛奶。  继续翻炒至豆泥呈黏稠状即可。    蛋皮鱼卷  材料:  去刺鱼肉一块约150克(我用的是黑鱼肉)、
期刊
我个人是“二胎”(甚至“多胎”)的支持者。我自己是独生子女,从小到大,深刻感受了成长过程中的那份孤独。尤其是成年后,经历生活的高潮和低落的时候,特别希望有人能跟自己推心置腹地交流分享探讨。然而即便有闺密,总还是比不上血脉相连的兄弟姐妹,能畅所欲言,完全打开心门,聊到心坎里去。  我也深知,有兄弟姐妹相伴,会更有益孩子们的成长,所以,我很早就知道,长大后,我一定要有至少两个孩子,无论男女。希望他们能
期刊
爱与管教相伴才是真爱,自由与规则并行才有真自由  “爱与自由”,是目前很多亲子教育书籍和言论中备受推崇的教育理念,也受到很多年轻父母的追捧。但我发现,很多家长对这些教育理论和理念的理解有很多偏差,甚至还不由自主地滑向天平的另一端,就是要给孩子充分的自由,为了确保自由,孩子可以随心所欲。  其实,对于任何人来说,自由都是相对的,也是建立在一定的秩序和规则基础之上的,孩子也不例外。身处由数十亿人组成的
期刊
让我们首先从一个简单的情况开始:为什么孩子会感觉焦虑呢?仅仅因为他们传递了母亲的焦虑吗?首先让我们看看,什么是焦虑?为什么那么多人会觉得焦虑?接下来,既然很多人都焦虑,那焦虑是不是人类普遍的自然现象呢?  小孩为何会“焦虑”?  为了回答上述问题,首先要区分一下“焦虑”和“恐惧”。恐惧是一种“类似焦虑”的情感,和焦虑的不同之处就在于,恐惧是对外在真实危险的反应,会随着危险的临近而加强,随着危险的消
期刊
Rachel Zoe一家享受沙滩假日。卸掉了繁琐的装束,Rachel也轻盈起来,但独具时尚主张的她在沙滩上依然彰显自我风格。斜肩的黑白碎花连身裙剪裁别致,肩头的黑色拼接是亮点,配上金色项链和手镯便是Zoe style。小儿子Kaius一身蓝白条纹水手装是绝对的海滩风采,一顶宽檐小白帽更显萌娃姿态。    GwenStefani和小儿子Apollo现身洛杉矶街头。Gwen向来是时尚辣妈的表率,每每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