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高中语文课堂绽放“生活”的鲜花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j1725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乡土资源是一定地域范围内的历史人物、自然风貌、建筑特色、人情风俗、民间传说等的统称,范围相当广泛。在语文课教学过程中巧妙地融入乡土资源,可以有效唤醒学生对家庭、对家乡的乡土情结,培育学生对家庭、对家乡的亲情观念,实现语文课知识传授与情感陶冶的双重教学目标。
  一、乡土资源教育是语文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美国教育家杜威曾认为:传统课程最明显的弊病就是与儿童的个人生活与经验相分离,若要建立儿童在学习知识上的兴趣,必须消除他们的实际生活与课程之间的脱节。长期以来,在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中,往往过多依赖于教材,忽视了对乡土资源的利用,这样,不仅造成了丰富的乡土资源的闲置,而且使语文教学远离了学生身边的社会实际,影响了学生对语文课的学习兴趣,造成学生对乡土、对家园的情感的疏离。
  新课改以后,高中语文课程的生活性、主动性、开放性等特点决定了课程的实施更需要有丰富的课程资源作支撑。新课程标准要求语文课程教师主动开发课程资源,要积极自主开发,要结合地域特点、学校特点、教师特点、学生特点出发,发挥各自的优势,实现特色开发,努力使课程资源的开发呈现出多样性、丰富性、独特性的特点。因此,语文教师必须树立开放的、多元的大课程资源观,积极开发和利用校内校外各种课程资源,努力为学生拓宽学习途径,创造学习条件,增长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开发乡土资源作为课程资源便是其中最直接、最广泛、最有代表性的自主开发的特色教学资源。
  二、合理开发乡土资源,巧妙融入语文课堂
  (一)联系现有的课本教材发掘乡土教学资源。联系现有的课本教材发掘乡土资源中的教学资源就是一条捷径。在课堂上,也许涉及到的乡土资源离我们学生的距离有点远了,而教学案例随时间的流逝很快就会显得陈旧,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新知识时、了解新文化时应善于洞察社会变化,捕捉教学需要的乡土课程资源,恰当地运用到自己的教学活动中。如能用好乡土素材,不仅能激发学习兴趣,加深知识理解,也有利于提高教学实效。
  如《现代散文选读》中的“活生生的‘这一个’”单元是写人为主的散文,其中以写父母亲为主。在写作时比如让学生写自己的父母亲人,可以有如下做法:(1)找一张父母的老照片,询问父母是在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照的,让他们讲讲当时发生的故事;(2)询问父母的长辈和兄弟姐妹,了解在他们心目中父母的情况;(3)给父母写一封信,表达自己对因某种原因而使父母受到伤害的愧疚。可以记叙事件,可以表达情怀,可以议论观点;题目根据自己的体验确定。这一系列活动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增删调整。这样的一次写作,不仅仅是完成一篇作文,同时还让学生与父母展开了心灵的对话,使写作水平随着生活体验的加深而不断得到提高。
  (二)从我们周边的生活氛围中寻找资源。对于乡土教育资源,老一辈教育家徐特立曾言:“遍地是黄金,只要明眼人。”他教导后来人要留心,要善于从乡土生活中发现教育资源,对于乡土资源,教师只要加以适当运用,便是最切合实际、最能收到教学效果的教学资源。
  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在语文课教学中,应尽量缩小课程资源和学生在时间、空间的距离和学生心理、情感方面的差异,这无疑是对老一辈科学教育思想的传承。因此,应尽量选择学生身边的熟悉的素材,或是近期发生的事情,只有这样的课程资源,才具有直观性、生动性,易于学生理解接受。而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贴近生活,一个明显的标志就是几个模块的命名都是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如“月是故乡明”、“直面人生”、“我有一个梦想”等,可见生活是最好的资源出处。多举一些极具亲和力的事例,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鼓励学生调查寻访,亲身实践,共同开发乡土课程资源。如袁枚曾在沭阳做过主簿,至今沭阳还有一座“袁枚桥”。我就带学生亲自去桥上看看,感悟袁枚的为人。在讲到《屈原列传》时,我选择了赛龙舟和做香袋的习俗这两块内容为本课的教学延伸,以端午习俗为主线,让学生通过对文本的自主阅读,了解这些习俗,喜欢这些习俗,并通过实物展示,活动实践等丰富的课堂活动,层层递进,不断深入文本产生情感体验,我们的学生大多生活在农村里,对菖蒲、艾草等物品理解起来并不难,甚至我找来艾草给学生来个事物展示。由于各地的风俗习惯不同,学生对赛龙舟这一习俗比较的生疏,离学生的生活实际比较的远。于是,我又制作了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感受赛龙舟的热闹场景。在教学的实施过程中,课件中震耳欲聋的锣鼓声,群众的呐喊声,激发了学生的情感,让我们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浓浓的端午情。学生个个兴趣盎然,纷纷抒发内心的感受,表达心中的情。
  三、乡土资源融入语文课堂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避免喧宾夺主。教师在运用乡土资源的过程中,切忌造成喧宾夺主之势,为了利用乡土资源而用乡土资源,更需要明确的是运用乡土资源是为了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这只是一种有利的手段,如果教科书中的事例也很典型和适合,我们也可以利用,要学会兼收并蓄。
  (二)切忌牵强附会。在乡土资源应用过程中,应避免与课本知识点没有较密切关系的;避免与课本知识点有密切关系,但并不能典型地说明问题的;还应注意与课本知识点有密切关系,但本身内容过多、理解较难、学生较不熟悉的乡土教材,不要牵强附会地应用到教学中。
  “一方乡土,一方文化”,乡土资源中蕴藏着丰富的课程资源。打造乡土语文课堂,实施对家乡的情感熏陶,不仅必要,而且可行。让我们共同努力,在语文课堂上让乡土资源绽放美丽的鲜花!
  参考文献
  [1]李梅《新课改下教师的地位和作用》[J]
  [2]姜美玲《教师实践性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3]《走进新课程》朱慕菊主编
其他文献
作文(composition)是经过人的思想考虑和语言组织,通过文字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文体。作文分为小学作文,中学作文,大学作文(论文)。作文体裁包括:记叙文、说明文、应用文、议论文。  由此可见,作文特别是高考作文是一种特定场景下(高考)限时完成的一项任务,是一种复杂的高级智力活动,是人通过文字将自己的思维按隐晦抽象的题目要求,用多年来练就的语文“功力”巧妙表达出来的行为。恢得高考已有30多年
互动式教学作为一种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符合现代教育发展的潮流和理念,是提高学生素质的又一种重要途径,就小学的语文教学来说,符合小朋友活泼好动,思维能力活跃的特点,把合作与交流看成是他们学习语文的一种方式,在学习中学会与他人合作,培养团结协作的精神,这对于他们性格方面的培养大有裨益,为以后的成长道路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小学语文教学的现状  小学作为孩子们进入中国式教育的环境,接受科学文化学习的第一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要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就是需要教师探索如何用更好的方法,提高学生朗读的实际效果。我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做好品读与读写两个结合的文章,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下面是我在教学实践中的一点体会。  一、品读结合,感悟阅读真谛  阅读教学要以读为主,以品为辅,品读结合。读是根本,品是核心,以读促品,品读交融。品就是品味,品味语言运用的精妙。读,属于语感实践;品,属于语感分析。把语感实践和
期刊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乐趣,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根据高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针对这一年龄段的学生有着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思维活跃,感情丰富,运用好恰当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是提高语文教学效果的关键。那么,怎样才能调动学生积极主动性的思维,又保持着强烈的求知欲呢?结合教学实践,本人对培养调动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学习兴趣有以下
多年的语文教学历程使我深刻地认识到:教好,教活语文,语文老师的语文素养极其重要;再者,吃透教材,走入文本,深切体会作者的心声也必不可少。能用心去做以上两点,语文的课堂教学效率必会提高:  一位教师在执教《风筝》(人教版课标教材七年级上册)一课时,有学生对文中小兄弟的“什么也不记得”、“全然忘却,毫无怨恨”提出质疑:“莫顿,亨特对自己五十七年前的事都记忆犹新,文中的小兄弟最多不过四十多岁,而且他那么
期刊
本文通过基本不等式、构造向量、柯西不等式、判别式、构造几何意义、E(ξ2)≥E2(ξ)六种视角分析求解了一道三元二次式的最值问题,旨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当前的阅读教学重分析轻朗读,教师在讲台上不厌其烦地讲解,而学生听起来索然无味。一节课下来,学生一无所获,更谈不上留下语言!教师为了应对考试,只有让学生机械地背诵,抄写,大大增加了学生的负担,延长了学习时间,剥夺了他们愉快的童年!久而久之,使学生失去了学习语文的兴趣,甚至厌恶学习语文。这样下去,谈何提质,如何减负?真正做到提质减负,我认为在课堂中注重朗读训练是非常有效的。“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古人
期刊
摘 要:针对光纤通信技术在广播电视传输中的应用现状,进行综合分析,并简要介绍了广播电视传输中运用光纤通信技术的重要价值、光纤通信的系统构成与传输特性,如色散特性、损耗特性等等,提出光纤通信技术在广播电视传输中的应用要点,希望能够给相关人员提供良好帮助。  关键词:光纤通信技术;广播电视;光发射器;光中继器;光连接器;光耦合器与接收器  中图分类号:TN929.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
战斗精神是构成军队战斗力的重要因素之一,是新的历史时期我军完成历史使命的的重要保证。武警初级指挥院校是我军培育大量武警部队初级军官的主要摇篮和基地,培育学员战斗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