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乡土资源是一定地域范围内的历史人物、自然风貌、建筑特色、人情风俗、民间传说等的统称,范围相当广泛。在语文课教学过程中巧妙地融入乡土资源,可以有效唤醒学生对家庭、对家乡的乡土情结,培育学生对家庭、对家乡的亲情观念,实现语文课知识传授与情感陶冶的双重教学目标。
一、乡土资源教育是语文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美国教育家杜威曾认为:传统课程最明显的弊病就是与儿童的个人生活与经验相分离,若要建立儿童在学习知识上的兴趣,必须消除他们的实际生活与课程之间的脱节。长期以来,在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中,往往过多依赖于教材,忽视了对乡土资源的利用,这样,不仅造成了丰富的乡土资源的闲置,而且使语文教学远离了学生身边的社会实际,影响了学生对语文课的学习兴趣,造成学生对乡土、对家园的情感的疏离。
新课改以后,高中语文课程的生活性、主动性、开放性等特点决定了课程的实施更需要有丰富的课程资源作支撑。新课程标准要求语文课程教师主动开发课程资源,要积极自主开发,要结合地域特点、学校特点、教师特点、学生特点出发,发挥各自的优势,实现特色开发,努力使课程资源的开发呈现出多样性、丰富性、独特性的特点。因此,语文教师必须树立开放的、多元的大课程资源观,积极开发和利用校内校外各种课程资源,努力为学生拓宽学习途径,创造学习条件,增长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开发乡土资源作为课程资源便是其中最直接、最广泛、最有代表性的自主开发的特色教学资源。
二、合理开发乡土资源,巧妙融入语文课堂
(一)联系现有的课本教材发掘乡土教学资源。联系现有的课本教材发掘乡土资源中的教学资源就是一条捷径。在课堂上,也许涉及到的乡土资源离我们学生的距离有点远了,而教学案例随时间的流逝很快就会显得陈旧,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新知识时、了解新文化时应善于洞察社会变化,捕捉教学需要的乡土课程资源,恰当地运用到自己的教学活动中。如能用好乡土素材,不仅能激发学习兴趣,加深知识理解,也有利于提高教学实效。
如《现代散文选读》中的“活生生的‘这一个’”单元是写人为主的散文,其中以写父母亲为主。在写作时比如让学生写自己的父母亲人,可以有如下做法:(1)找一张父母的老照片,询问父母是在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照的,让他们讲讲当时发生的故事;(2)询问父母的长辈和兄弟姐妹,了解在他们心目中父母的情况;(3)给父母写一封信,表达自己对因某种原因而使父母受到伤害的愧疚。可以记叙事件,可以表达情怀,可以议论观点;题目根据自己的体验确定。这一系列活动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增删调整。这样的一次写作,不仅仅是完成一篇作文,同时还让学生与父母展开了心灵的对话,使写作水平随着生活体验的加深而不断得到提高。
(二)从我们周边的生活氛围中寻找资源。对于乡土教育资源,老一辈教育家徐特立曾言:“遍地是黄金,只要明眼人。”他教导后来人要留心,要善于从乡土生活中发现教育资源,对于乡土资源,教师只要加以适当运用,便是最切合实际、最能收到教学效果的教学资源。
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在语文课教学中,应尽量缩小课程资源和学生在时间、空间的距离和学生心理、情感方面的差异,这无疑是对老一辈科学教育思想的传承。因此,应尽量选择学生身边的熟悉的素材,或是近期发生的事情,只有这样的课程资源,才具有直观性、生动性,易于学生理解接受。而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贴近生活,一个明显的标志就是几个模块的命名都是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如“月是故乡明”、“直面人生”、“我有一个梦想”等,可见生活是最好的资源出处。多举一些极具亲和力的事例,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鼓励学生调查寻访,亲身实践,共同开发乡土课程资源。如袁枚曾在沭阳做过主簿,至今沭阳还有一座“袁枚桥”。我就带学生亲自去桥上看看,感悟袁枚的为人。在讲到《屈原列传》时,我选择了赛龙舟和做香袋的习俗这两块内容为本课的教学延伸,以端午习俗为主线,让学生通过对文本的自主阅读,了解这些习俗,喜欢这些习俗,并通过实物展示,活动实践等丰富的课堂活动,层层递进,不断深入文本产生情感体验,我们的学生大多生活在农村里,对菖蒲、艾草等物品理解起来并不难,甚至我找来艾草给学生来个事物展示。由于各地的风俗习惯不同,学生对赛龙舟这一习俗比较的生疏,离学生的生活实际比较的远。于是,我又制作了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感受赛龙舟的热闹场景。在教学的实施过程中,课件中震耳欲聋的锣鼓声,群众的呐喊声,激发了学生的情感,让我们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浓浓的端午情。学生个个兴趣盎然,纷纷抒发内心的感受,表达心中的情。
三、乡土资源融入语文课堂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避免喧宾夺主。教师在运用乡土资源的过程中,切忌造成喧宾夺主之势,为了利用乡土资源而用乡土资源,更需要明确的是运用乡土资源是为了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这只是一种有利的手段,如果教科书中的事例也很典型和适合,我们也可以利用,要学会兼收并蓄。
(二)切忌牵强附会。在乡土资源应用过程中,应避免与课本知识点没有较密切关系的;避免与课本知识点有密切关系,但并不能典型地说明问题的;还应注意与课本知识点有密切关系,但本身内容过多、理解较难、学生较不熟悉的乡土教材,不要牵强附会地应用到教学中。
“一方乡土,一方文化”,乡土资源中蕴藏着丰富的课程资源。打造乡土语文课堂,实施对家乡的情感熏陶,不仅必要,而且可行。让我们共同努力,在语文课堂上让乡土资源绽放美丽的鲜花!
参考文献
[1]李梅《新课改下教师的地位和作用》[J]
[2]姜美玲《教师实践性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3]《走进新课程》朱慕菊主编
一、乡土资源教育是语文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美国教育家杜威曾认为:传统课程最明显的弊病就是与儿童的个人生活与经验相分离,若要建立儿童在学习知识上的兴趣,必须消除他们的实际生活与课程之间的脱节。长期以来,在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中,往往过多依赖于教材,忽视了对乡土资源的利用,这样,不仅造成了丰富的乡土资源的闲置,而且使语文教学远离了学生身边的社会实际,影响了学生对语文课的学习兴趣,造成学生对乡土、对家园的情感的疏离。
新课改以后,高中语文课程的生活性、主动性、开放性等特点决定了课程的实施更需要有丰富的课程资源作支撑。新课程标准要求语文课程教师主动开发课程资源,要积极自主开发,要结合地域特点、学校特点、教师特点、学生特点出发,发挥各自的优势,实现特色开发,努力使课程资源的开发呈现出多样性、丰富性、独特性的特点。因此,语文教师必须树立开放的、多元的大课程资源观,积极开发和利用校内校外各种课程资源,努力为学生拓宽学习途径,创造学习条件,增长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开发乡土资源作为课程资源便是其中最直接、最广泛、最有代表性的自主开发的特色教学资源。
二、合理开发乡土资源,巧妙融入语文课堂
(一)联系现有的课本教材发掘乡土教学资源。联系现有的课本教材发掘乡土资源中的教学资源就是一条捷径。在课堂上,也许涉及到的乡土资源离我们学生的距离有点远了,而教学案例随时间的流逝很快就会显得陈旧,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新知识时、了解新文化时应善于洞察社会变化,捕捉教学需要的乡土课程资源,恰当地运用到自己的教学活动中。如能用好乡土素材,不仅能激发学习兴趣,加深知识理解,也有利于提高教学实效。
如《现代散文选读》中的“活生生的‘这一个’”单元是写人为主的散文,其中以写父母亲为主。在写作时比如让学生写自己的父母亲人,可以有如下做法:(1)找一张父母的老照片,询问父母是在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照的,让他们讲讲当时发生的故事;(2)询问父母的长辈和兄弟姐妹,了解在他们心目中父母的情况;(3)给父母写一封信,表达自己对因某种原因而使父母受到伤害的愧疚。可以记叙事件,可以表达情怀,可以议论观点;题目根据自己的体验确定。这一系列活动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增删调整。这样的一次写作,不仅仅是完成一篇作文,同时还让学生与父母展开了心灵的对话,使写作水平随着生活体验的加深而不断得到提高。
(二)从我们周边的生活氛围中寻找资源。对于乡土教育资源,老一辈教育家徐特立曾言:“遍地是黄金,只要明眼人。”他教导后来人要留心,要善于从乡土生活中发现教育资源,对于乡土资源,教师只要加以适当运用,便是最切合实际、最能收到教学效果的教学资源。
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在语文课教学中,应尽量缩小课程资源和学生在时间、空间的距离和学生心理、情感方面的差异,这无疑是对老一辈科学教育思想的传承。因此,应尽量选择学生身边的熟悉的素材,或是近期发生的事情,只有这样的课程资源,才具有直观性、生动性,易于学生理解接受。而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贴近生活,一个明显的标志就是几个模块的命名都是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如“月是故乡明”、“直面人生”、“我有一个梦想”等,可见生活是最好的资源出处。多举一些极具亲和力的事例,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鼓励学生调查寻访,亲身实践,共同开发乡土课程资源。如袁枚曾在沭阳做过主簿,至今沭阳还有一座“袁枚桥”。我就带学生亲自去桥上看看,感悟袁枚的为人。在讲到《屈原列传》时,我选择了赛龙舟和做香袋的习俗这两块内容为本课的教学延伸,以端午习俗为主线,让学生通过对文本的自主阅读,了解这些习俗,喜欢这些习俗,并通过实物展示,活动实践等丰富的课堂活动,层层递进,不断深入文本产生情感体验,我们的学生大多生活在农村里,对菖蒲、艾草等物品理解起来并不难,甚至我找来艾草给学生来个事物展示。由于各地的风俗习惯不同,学生对赛龙舟这一习俗比较的生疏,离学生的生活实际比较的远。于是,我又制作了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感受赛龙舟的热闹场景。在教学的实施过程中,课件中震耳欲聋的锣鼓声,群众的呐喊声,激发了学生的情感,让我们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浓浓的端午情。学生个个兴趣盎然,纷纷抒发内心的感受,表达心中的情。
三、乡土资源融入语文课堂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避免喧宾夺主。教师在运用乡土资源的过程中,切忌造成喧宾夺主之势,为了利用乡土资源而用乡土资源,更需要明确的是运用乡土资源是为了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这只是一种有利的手段,如果教科书中的事例也很典型和适合,我们也可以利用,要学会兼收并蓄。
(二)切忌牵强附会。在乡土资源应用过程中,应避免与课本知识点没有较密切关系的;避免与课本知识点有密切关系,但并不能典型地说明问题的;还应注意与课本知识点有密切关系,但本身内容过多、理解较难、学生较不熟悉的乡土教材,不要牵强附会地应用到教学中。
“一方乡土,一方文化”,乡土资源中蕴藏着丰富的课程资源。打造乡土语文课堂,实施对家乡的情感熏陶,不仅必要,而且可行。让我们共同努力,在语文课堂上让乡土资源绽放美丽的鲜花!
参考文献
[1]李梅《新课改下教师的地位和作用》[J]
[2]姜美玲《教师实践性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3]《走进新课程》朱慕菊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