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透”教材,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198510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多年的语文教学历程使我深刻地认识到:教好,教活语文,语文老师的语文素养极其重要;再者,吃透教材,走入文本,深切体会作者的心声也必不可少。能用心去做以上两点,语文的课堂教学效率必会提高:
  一位教师在执教《风筝》(人教版课标教材七年级上册)一课时,有学生对文中小兄弟的“什么也不记得”、“全然忘却,毫无怨恨”提出质疑:“莫顿,亨特对自己五十七年前的事都记忆犹新,文中的小兄弟最多不过四十多岁,而且他那么喜欢风筝,自己苦心孤诣做的风筝被哥哥粗暴的撕毁,这样的事,他怎么可能全然忘却呢?”这位教师略一犹豫,果断地说:“你看前一段,小兄弟‘惊异地笑着说,就像旁听别人的故事一样’,那肯定是全然忘却了。”接着这位教师转向另一个问题,提问题的学生一脸茫然,似乎对这个答案并不满意。
  这位教师让学生质疑是值得充分肯定的,但对问题的解答似乎过于肤浅了。显然教师没能联系时代背景仔细阅读文本。《语文课程标准》一再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一个连自己都没有个性化解读能力的教师怎么能培养出有个性化阅读行为的学生呢?教师对教材不能深研细钻,怎么能换来课堂教学的游刃有余?不能深研细钻,怎么能拥有学生语文学习的多姿多彩?因而教师务必要读懂、“吃透”教材,方能引来源头活水。
  一、教师“吃透”教材,巧妙设置“主问题”
  传统语文阅读教学中,字词的积累,标点、语法、修辞等的分析,文学常识的识记等等繁琐、细碎、杂乱,知识点“沙化”严重。往往不能牵一“练”而动全“篇”,缺少指向于渗透文章的“合力”。因而,在新课程教学中,教师更有必要“吃透”教材,根据教学的主干内容,显现一个或几个需要学习探究的“主问题”,让学生围绕“主问题”展开学习活动,对于简化教学头绪,提高教学效率有重要作用。
  如教学《理想》一课时,我让学生在有感情有节奏熟读成诵后,请学生自选诗节,谈谈自己的理解。
  生A:“‘理想使忠厚者常遭不幸’一句让我想到了岳飞,精忠报国却遭到秦桧的诬陷。”
  生B:“诗的第五节一连串‘理想使你……’的排比句式写出了理想能使人乐观、坚强的面对生活。”
  生C:“唤浪子回头……’中‘唤’字用得好,苦海无边,回头是岸。理想可以拯救人的灵魂、改变人生。”
  一石激起千层浪,一时间,学生各抒己见,课堂气氛格外活跃,这时学生不只是知识点的交流,更是思想的交流。阅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潜移默化得到了提升。
  吃透教材,巧妙设置“主问题”,充分体现了“尊重学生”的教学关系,学生享有了充分的自由,也让他们充分体会到了语文学习中的求知感和成功感。
  二、引导学生“吃透”教材,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
  给孩子一份权利,让他自己去选择;给孩子一次机会,让他自己去体验;给孩子一个问题,让他自己去思考;给孩子一种条件,让他自己去锻炼——在教学过程中,我努力使自己的教学设计适合学生的学习能力,并且在“给”学生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和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教学朱自清的《春》一课时,我先让学生闭眼听读,整体感受文章美感;然后请学生带着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说说诵读的语气语调,并美读。
  生1:“盼望着,盼望着…”应读出急切的心情。
  “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要读出喜悦的语气。
  生2:读“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语调要舒缓,读出轻柔的感觉。
  生3:“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领着我们上前去。”前面读出喜悦的心情、最后一句要读得有力度)
  其他学生评价,并挑战读。
  我一改教师领读常规,请读得最好的同学为大家领读,学生兴趣高涨,诵读效果极佳。
  在理清文章思路后,重点研读“绘春”一节,我引导学生抓关键词品读,并为第3自然段拟题为“草报春”,请学生仔细品读4—7自然段,分别为各小段拟题。
  生1:我拟的题目是“花争春”,文中写到“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生2:我读“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时,觉得树倒更像是一个涂了口红,扑了胭脂,穿了白纱裙的美少女,所以我拟的题目是“花扮春”。
  生3:“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让我想起诗句“踏花归来马蹄香”,似乎花儿一个个擦脂扑粉、香气怡人地迎接春的到来。因此我拟题为“花迎春”。
  生5:我拟的题目是“风贺春”,看,风儿应和着鸟儿婉转的歌声和牧童的笛声,祝贺春的到来。
  生6:我觉得“风悦春”挺合适,嗅着新翻的泥土的气息、青草味,听着婉转的曲子、悦耳的笛声,哪能不让人陶醉呀。
  生7:“密密地斜织着”让我不由的想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春雨在默默无声中带给大地无限恩泽。所以我给这段拟题为“雨润春”。
  生8:“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让我想到“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所以我拟的题目是“雨洗春”。
  生9:雨走过树叶、走过小草、走过乡下、小路上、石桥边…我看雨倒更像是在寻找春天,所以我拟的题目是“雨寻春”。
  生10:我拟题为“雨绣春”。雨像花针穿着细丝在密密地斜织,我认为它在绣一幅图,我似乎看到它已经绣出了青草、嫩叶和雨中撑伞的行路人。
  精彩的发言赢得一阵阵的掌声。此时,我和学生完全置身于春的乐园。在对文本的解读中,我们感受着学习的快乐、生活的美好。
  教师“吃透”教材,简化教学头绪,减少课堂教学中的大量无效提问;引导学生“吃透”教材,以学生课堂思维活动为主进行阅读教学,让学生真正占有时间,会思考、能判断、善联想、精推理,张扬他们的个性,放飞他们的思想,解放他们的灵魂,厚积他们的文化。让他们获得学习的快乐,人文的关怀,从而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学会探究、学会做人。真正让课堂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让每个学生都能从语文学习中收获幸福,最大限度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其他文献
在西藏,我们的藏族小学生要做到快乐地朗读一篇汉语课文,某种程度上来说,并不是一件易事。藏族小学生存在着汉语学习的特殊性,如:学习的语言较多(藏语、汉语、英语),汉字吐字不清,发音不准,文章句读读不好等诸多问题。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在快乐中培养藏族小学生的朗读能力呢?  一、营造快乐氛围,调动朗读的兴趣  针对藏族小学生进行朗读训练,就得给学生创造更好的读书的机会,多读,读好,读中培养兴趣,在读中悟,在
匆匆忙忙地起床,慌慌张张地出发……是职场后浪青年们的常态.他们经常连早饭都顾不上吃,就开始一天的工作;中午也都是随便点一份外卖打发掉;想要晚上好好吃一顿吧,又得令加班
期刊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作为文化载体的汉字,是人类文学史上历史最悠久、充满生机的、既形象美丽又蕴含智慧的文字。汉语言文字的学习在基础教育阶段是至关重要的。  教学中,如何挖掘汉语言文字的美,让小学生爱上汉字,喜欢学习母语呢?这是小学低年级教学尤其重视的问题,下面就谈谈我是如何引导学生在识字中感受美。  一、营造情景,享受汉字的情趣美  在执教二年级上册《“红领巾”真好》这一课,新课导入时,我就
期刊
我国早在21世纪初就进入了老龄化社会,且日益加剧。老年人的养老问题作为社会管理中的重要问题,影响面广,影响力深,亟待解决。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模式是一种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的中
语文课程目标指出:“学习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生活中的人们阅读习惯常见的形式是默读,我们很少见过谁在公共场所或图书馆中高声朗读的,因为这会影响其他人。另外,默读比朗读更便于集中精力思考,过去所言的“一边读一边想”,主要指的就是是默读。默读是一种习惯,也是一种能力,如果能做到不出声,不指读,就可以提高阅读的效率。默读也是独立阅读的主要形式,它的特点是不出声、不指读、速度快,便于集中注意力,独立思
期刊
作文(composition)是经过人的思想考虑和语言组织,通过文字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文体。作文分为小学作文,中学作文,大学作文(论文)。作文体裁包括:记叙文、说明文、应用文、议论文。  由此可见,作文特别是高考作文是一种特定场景下(高考)限时完成的一项任务,是一种复杂的高级智力活动,是人通过文字将自己的思维按隐晦抽象的题目要求,用多年来练就的语文“功力”巧妙表达出来的行为。恢得高考已有30多年
互动式教学作为一种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符合现代教育发展的潮流和理念,是提高学生素质的又一种重要途径,就小学的语文教学来说,符合小朋友活泼好动,思维能力活跃的特点,把合作与交流看成是他们学习语文的一种方式,在学习中学会与他人合作,培养团结协作的精神,这对于他们性格方面的培养大有裨益,为以后的成长道路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小学语文教学的现状  小学作为孩子们进入中国式教育的环境,接受科学文化学习的第一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要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就是需要教师探索如何用更好的方法,提高学生朗读的实际效果。我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做好品读与读写两个结合的文章,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下面是我在教学实践中的一点体会。  一、品读结合,感悟阅读真谛  阅读教学要以读为主,以品为辅,品读结合。读是根本,品是核心,以读促品,品读交融。品就是品味,品味语言运用的精妙。读,属于语感实践;品,属于语感分析。把语感实践和
期刊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乐趣,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根据高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针对这一年龄段的学生有着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思维活跃,感情丰富,运用好恰当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是提高语文教学效果的关键。那么,怎样才能调动学生积极主动性的思维,又保持着强烈的求知欲呢?结合教学实践,本人对培养调动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学习兴趣有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