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情境教学能使学生在模拟的生活情境中通过亲身体验来学习知识、升华情感,并将学习结果最终指向现实生活,指导自身实践。因此,教师利用这种教学模式,在课堂上紧紧围绕着学生的现实生活和思想实际,创设形式上求趣、内容上求真、方法上求活的教学情境,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促进师生和生生在情感、思想、经验等方面的交流与互动。
关键词:情境教学;思想品德课堂;能力
现代教学理论告诉我们:学生必须主动进入学习情境,先感受后表达,才能顺利掌握知识并发展自己的能力。在思想品德课堂上引入情境教学,学生们不仅能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知识,而且能在模拟的生活情境中通过亲身体验来升华情感,并将学习结果最终指向现实生活,指导自身实践。那么,在思想品德课堂中,如何让学生产生这种身临其境的亲切感受和情绪体验,激发他们去认知事物的内在规律,发展他们的认知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以及创新能力?是值得每一位一线教师思考的问题,笔者根据自己的教育实践,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从生活体验入手,激发生活体悟
从心理学角度看: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将外部刺激内化为主体感受的心理体验过程。学生在进行新的认知活动前,头脑中原有的经验是开启体验之门的钥匙,因为知识的建构需要原有知识经验做支撑,教师只有将原有的生活体验激活,才有利于学生进行新的认知和感悟,有利于学生对新知识的内化吸收。
例如,在教学《生活不能没有他们》一课时,笔者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我们饭桌上的新鲜蔬菜从何而来?接着,笔者利用多媒体创设了生活情境来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当天空还是一团漆黑,人们还在睡梦中的时候,周谷堆批发市场早已是人声鼎沸,菜贩们运用各种运输工具将新鲜的蔬菜运到菜市场,正是由于他们的起早贪黑,我们才能买到新鲜的蔬菜。然后追问:刚才的只是运输和销售环节,那么生产环节呢?有经验的学生告诉大家:种菜需要翻土、播种、浇水、施肥、治虫。通过呈现现实生活的画面,组织学生讨论。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追根寻源,说说生活中你还知道哪些人为我们服务着,讲讲自己亲身经历的事情。通过讲述,学生体会到原来有这么多人在默默奉献,生活中我们不能没有他们。
二、以情境营造氛围,提升道德认知
新课程标准提出:“在教学中,要不断创造条件,促进学生的道德践行,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感悟和理解社会的思想道德价值要求,逐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良好的行为习惯。”这需要教师深入的挖掘教材,创设形式上求趣、内容上求真、方法上求活且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境,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以此来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动机、兴趣及意志情感,促进其逐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例如在教学《平等对待》一课时,笔者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们亲自去体验残疾人的生活。体验盲人:用红领巾把眼睛蒙住,在没有外人的帮助下,从指定位置回到自己的座位上或是到指定的地点拿东西;体验肢体残疾人:学生单手穿衣,单脚走路;体验聋哑人:不用语言,用手势或肢体动作来传情达意。体验结束后,让学生们谈谈自己的感受。学生们发现:普通人轻而易举就能完成的事情,残疾人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这样很容易就过渡到教学难点上来——尊重残疾人。学生们从残疾人的角度出发,认为要尊重他们,平等的对待他们。相信这样的关爱之情并不是只是停留在口头上,而是会付诸实践的。正是因为这样情境体验活动不仅使学生的认识提高了,情感升华了,而且发展了他们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用情境推动交流,启发思维
情境的创设是由师生共同完成的,在这样的教与学,学与学的情境互动交流中,教师的角色发生了转变,由知识的传输者、灌输者变成学生知识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师生之间既有信息的传递,又有情感的交流,更有思维的撞击。因为情境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通过亲和的人际情境和互动的学习情境来缩短师生、生生、学生与教学内容之间的心理距离,让课堂教学在学生、教师、情境诸多因素的互动中开展,促使学生的认知情感达到最佳状态,主动投入,主动参与,获得最佳发展。
例如在教学《为了中华民族的崛起》时,这一课虽只有几页,但是却承载了中国那段最为心酸的历史。笔者在课堂上使用了多媒体课件,截取了最具代表性四段视频资料,分别是辛亥革命、五四爱国运动、长征、新中国成立。笔者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们亲近历史,看完视频,谈谈自己的体会。这几段视频就犹如时光穿梭机,带学生们穿越了一把。学生们不禁发出了今天能坐在教室里安心听课是多么的幸福的感慨,要学会珍惜。最让笔者感到意外的是:学生们认为只要当好自己目前的角色,就是在爱国。这的确是笔者在备课时没有预设到的。笔者佩服他们的想法,学生们理解得没错,爱国这个概念对他们来说太模糊了,怎么去爱?爱这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爱這十几亿的人口?太抽象了,根本无法界定,学生们在这里把爱国具体化,就是要当好自己目前的角色。接着,笔者让学生们课下搜集资料,查一查,这段历史中涌现的爱国人士,他们是用什么方式来爱国的。这样,就将学生们的兴趣延伸到了课外。
总之,情境教学的运用要紧紧的围绕学生的现实生活与思想实际。只要我们的品德教师在课堂上创设“趣、真、活”的教学情境,那充满生活情趣的情境,会让教师与学生进行互动。这样,就做到了“情”与“境”的结合,又达到了“境”与“理”的一致,情境之中蕴含着理。这样,思想品德课才会真正的达到了“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王文静.基于情境认知与学习的教学模式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2.
[2]王嘉毅,李志厚.论体验学习[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23).
[3]邬冬星等.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学案例专题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
作者简介:
项小萍(1971.11—),女,汉族,安徽巢湖人,巢湖市湖光小学教师,毕业于安徽省黄麓师范,本科学历,研究方向为小学语文教学。
关键词:情境教学;思想品德课堂;能力
现代教学理论告诉我们:学生必须主动进入学习情境,先感受后表达,才能顺利掌握知识并发展自己的能力。在思想品德课堂上引入情境教学,学生们不仅能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知识,而且能在模拟的生活情境中通过亲身体验来升华情感,并将学习结果最终指向现实生活,指导自身实践。那么,在思想品德课堂中,如何让学生产生这种身临其境的亲切感受和情绪体验,激发他们去认知事物的内在规律,发展他们的认知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以及创新能力?是值得每一位一线教师思考的问题,笔者根据自己的教育实践,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从生活体验入手,激发生活体悟
从心理学角度看: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将外部刺激内化为主体感受的心理体验过程。学生在进行新的认知活动前,头脑中原有的经验是开启体验之门的钥匙,因为知识的建构需要原有知识经验做支撑,教师只有将原有的生活体验激活,才有利于学生进行新的认知和感悟,有利于学生对新知识的内化吸收。
例如,在教学《生活不能没有他们》一课时,笔者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我们饭桌上的新鲜蔬菜从何而来?接着,笔者利用多媒体创设了生活情境来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当天空还是一团漆黑,人们还在睡梦中的时候,周谷堆批发市场早已是人声鼎沸,菜贩们运用各种运输工具将新鲜的蔬菜运到菜市场,正是由于他们的起早贪黑,我们才能买到新鲜的蔬菜。然后追问:刚才的只是运输和销售环节,那么生产环节呢?有经验的学生告诉大家:种菜需要翻土、播种、浇水、施肥、治虫。通过呈现现实生活的画面,组织学生讨论。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追根寻源,说说生活中你还知道哪些人为我们服务着,讲讲自己亲身经历的事情。通过讲述,学生体会到原来有这么多人在默默奉献,生活中我们不能没有他们。
二、以情境营造氛围,提升道德认知
新课程标准提出:“在教学中,要不断创造条件,促进学生的道德践行,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感悟和理解社会的思想道德价值要求,逐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良好的行为习惯。”这需要教师深入的挖掘教材,创设形式上求趣、内容上求真、方法上求活且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境,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以此来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动机、兴趣及意志情感,促进其逐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例如在教学《平等对待》一课时,笔者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们亲自去体验残疾人的生活。体验盲人:用红领巾把眼睛蒙住,在没有外人的帮助下,从指定位置回到自己的座位上或是到指定的地点拿东西;体验肢体残疾人:学生单手穿衣,单脚走路;体验聋哑人:不用语言,用手势或肢体动作来传情达意。体验结束后,让学生们谈谈自己的感受。学生们发现:普通人轻而易举就能完成的事情,残疾人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这样很容易就过渡到教学难点上来——尊重残疾人。学生们从残疾人的角度出发,认为要尊重他们,平等的对待他们。相信这样的关爱之情并不是只是停留在口头上,而是会付诸实践的。正是因为这样情境体验活动不仅使学生的认识提高了,情感升华了,而且发展了他们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用情境推动交流,启发思维
情境的创设是由师生共同完成的,在这样的教与学,学与学的情境互动交流中,教师的角色发生了转变,由知识的传输者、灌输者变成学生知识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师生之间既有信息的传递,又有情感的交流,更有思维的撞击。因为情境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通过亲和的人际情境和互动的学习情境来缩短师生、生生、学生与教学内容之间的心理距离,让课堂教学在学生、教师、情境诸多因素的互动中开展,促使学生的认知情感达到最佳状态,主动投入,主动参与,获得最佳发展。
例如在教学《为了中华民族的崛起》时,这一课虽只有几页,但是却承载了中国那段最为心酸的历史。笔者在课堂上使用了多媒体课件,截取了最具代表性四段视频资料,分别是辛亥革命、五四爱国运动、长征、新中国成立。笔者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们亲近历史,看完视频,谈谈自己的体会。这几段视频就犹如时光穿梭机,带学生们穿越了一把。学生们不禁发出了今天能坐在教室里安心听课是多么的幸福的感慨,要学会珍惜。最让笔者感到意外的是:学生们认为只要当好自己目前的角色,就是在爱国。这的确是笔者在备课时没有预设到的。笔者佩服他们的想法,学生们理解得没错,爱国这个概念对他们来说太模糊了,怎么去爱?爱这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爱這十几亿的人口?太抽象了,根本无法界定,学生们在这里把爱国具体化,就是要当好自己目前的角色。接着,笔者让学生们课下搜集资料,查一查,这段历史中涌现的爱国人士,他们是用什么方式来爱国的。这样,就将学生们的兴趣延伸到了课外。
总之,情境教学的运用要紧紧的围绕学生的现实生活与思想实际。只要我们的品德教师在课堂上创设“趣、真、活”的教学情境,那充满生活情趣的情境,会让教师与学生进行互动。这样,就做到了“情”与“境”的结合,又达到了“境”与“理”的一致,情境之中蕴含着理。这样,思想品德课才会真正的达到了“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王文静.基于情境认知与学习的教学模式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2.
[2]王嘉毅,李志厚.论体验学习[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23).
[3]邬冬星等.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学案例专题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
作者简介:
项小萍(1971.11—),女,汉族,安徽巢湖人,巢湖市湖光小学教师,毕业于安徽省黄麓师范,本科学历,研究方向为小学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