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三个新课程理念:提高生物科学素养,面向全体学生,倡导探究性教学。探究性教学是知识经济时代各级各类学校应当积极倡导的教育新理念,也是人们终身学习中的一种价值追求,教师应该努力发展和完善探究性教学,真正做到让学生自主探究。以下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对初中生物探究性教学问题进行分析。
一、创设情境激发探究动机
初中生物情境教学是运用具体生动的场景以激发初中学生主动学习生物的兴趣,提高初中生物学习效率的教学方法。教师所创设的的教学情境要有一定的难度和接受性,即体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要与学生所探究的问题有一定的相关性,教学时把这些情境通过对话、多媒体、实验、图片、资料分析等手段展示给学生,唤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教学情境的方法有很多种,在教学实践中,我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一)创设问题情境
创设“问题情境”就是在教材内容和学习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协调”,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的过程。这个过程也就是“不协调一探究一深思一发现一解决问题”的过程。“不协调”必须要质疑,把需解决的课题,有意识地、巧妙地寓于各种各样符合学生实际的知识基础之中,在他们的心理上造成一种悬念,从而使学生的注意、记忆、思维凝聚在一起,以达到智力活动最佳的状态。教师根据学生情况和教学内容而创设的问题情境能诱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点燃思维的火花,激发探究欲望。
案例:《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人教版)
片段一:教师从复习上节课呼吸系统的组成开始,学生知道了呼吸道是气体进出的通道,肺是气体交换的场所,而且也知道人的呼吸是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因此抛出几个问题:
①为什么气体能进入肺?又能从肺内跑出来?
②更奇妙的是,人吸入肺内的气体中氧气含量大,而呼出的气体中氧气含量减少了。那么,你们能解决这个问题吗?(可让学生尝试回答)由这些问题进入新课的第一个环节—体验气体进入肺的过程。
片段二:在环节1——体验气体进入肺的过程
①凭感官感觉:用手按在胸部感觉肋骨和胸部运动(感官感觉)
②测量胸围差:让学生用软尺互相测量胸围差(科学方法)
然后让学生得出结论:气体是胸腔容积的变化导致气体能进入肺的。(这时可以提出有关气压的问题)
思考:胸围差能完全代表胸容积的变化吗?除胸廓前后径的变化,还有什么能影响胸廓的容积?(感受隔肌的变化,而后讲出感受)由此进入第二个环节—气体如何进入肺。
(二)创设视听情境
幻灯、电影、电视、FLAS日动画等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直观、形象地再现客观事件与事物,它的生动性、趣味性有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探究动机。而且这些教学手段以其多样化的信息作用于学生的多种感官,使之本来抽象的材料学起来形象生动有趣味。如,在讲“根尖的生长”的时候,我向学生展示了根尖生长的动画过程,学生在观察根尖生长过程中会发现根尖的四个区域(根冠、分生区、伸长区、成熟区)生长速度不一样,于是马上产生问题:根尖的哪个部分生长速度最快呢?如何测定根尖各部分的生长速度呢?问题产生,探究动机随即也被激发。
(3)创设模拟实验情境
创设模拟实验情境是指由于实验设备和教学条件无法满足真实实验的进行,而只好通过多媒体手段或其他替代实验材料模拟实验过程的一种教学手段。如《血液》一节中,有个建议活动是“模拟血型鉴定”,教材提供了模拟配置的血清和血液,但由于我校教学条件无法提供模拟血清和血液的药品,学生的血型鉴定实验无法进行,在这种情况下,要帮助学生理解ABO血型系统中四种血型之间的关系有点困难,唯一的办法就是模拟血型鉴定的实验情境。于是,我制作了四种血型之间血液和血清发生反应的一系列动画过程,学生在模拟的动画中可以观察到“血液和血清的凝集现象”,从而获得四种血型之间关系的知识,为下一步解答不同血型之间的输血问题奠定知识基础。
(四)创设模拟角色情境
“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模拟角色情境,可以增强学生主体性、参与性,同时激发学生作为角色去尽该尽的义务,探究需要探究的问题。如,在《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艰巨使命》中,要倡议学生爱护珍稀生物,我让学生自编自演了录象:《发生在饭店里的一件事》,然后学生在课堂观看录像后,设置8种角色让8个小组扮演,学生站在自己角色的角度分析思考。学生在体验角色的同时更深切的感受到保护野生动物的重要性。
二、围绕问题引导探究合作
这个环节是教学中最为关键的环节,在长时间的探究活动中,教师不是无所事事,而是作为组织者、指导者,要对各小组进行适时的指导,这不仅能帮助学生解决疑难问题,顺利进行实验,而且还能开启学生的思维,开阔学生的眼界。同时,老师的关注和指导,对学生本身也是一种督促和奖励,学生为了给老师好印象而更加认真积极。引导可以分为:
(一)探究前的引导
探究前的引导又称为铺垫。能不铺垫的尽量不要铺垫,而让学生自己去提取相关的知识或经验。非铺垫不可的时候,也应该侧重于向学生提供思维的“固着点”,即在提供思维的材料和方法上给学生以帮助。
(二)探究中的引导
探究中的引导指在学生遇到困难探究不下去的时候,教师向学生提供帮助和建议。教师不应该把思路、方法、策略明示给学生,而应尽可能调动学生的思维,让他们自己展开讨论。
(三)探究后的引导
探究后的引导主要是引导学生反思探究过程,从中揭示探究的方法,积累探究学习的经验。教师引导、调控的方式要灵活多样,可以是有关学习背景的说明、学习方法或策略的指点,学习范例的展示;也可以通过设问、假设来激发学生及时反思,监控探究过程;教师还可以通过评价学生的活动来调控。
三、交流结果体验探究乐趣
“表达和交流”是探究性教学中一个不可忽视的环节,它是体现学生个体差异性的一个重要环节,即使是同一个实验现象的分析和表达,不同的学生也会有很大的差别。同时,学生通过表达与交流,可以学会与人相处合作;学会相互倾听,
尊重和赞赏别人的观点;学会平等地看待每个小组的成果;学会相互接纳、分享、互助、赞赏等等。而且,科学的、平等的、赞赏的、轻松的交流,有助于激起彼此的灵感,促进彼此建构出新的假设和更深层的理解,也可以使不同的探究者贡献各自的经验和发挥各自的优势,从而使探究者完成各单个探究者难以完成的复杂任务。在教学实践中,我主要开展了以下几种交流的形式:课堂讨论交流、作品评比、小型报告会、墙报、展览等。
结语
研究证明,探究教学引入初中生物课堂有利于我国生物学科课程改革的推行,有利于学生形成科学态度和科学世界观,有利于学生掌握科学探究方法与技能,有利于对学生进行STS的教育。因此,初中生物教学中应当积极加以运用。
一、创设情境激发探究动机
初中生物情境教学是运用具体生动的场景以激发初中学生主动学习生物的兴趣,提高初中生物学习效率的教学方法。教师所创设的的教学情境要有一定的难度和接受性,即体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要与学生所探究的问题有一定的相关性,教学时把这些情境通过对话、多媒体、实验、图片、资料分析等手段展示给学生,唤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教学情境的方法有很多种,在教学实践中,我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一)创设问题情境
创设“问题情境”就是在教材内容和学习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协调”,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的过程。这个过程也就是“不协调一探究一深思一发现一解决问题”的过程。“不协调”必须要质疑,把需解决的课题,有意识地、巧妙地寓于各种各样符合学生实际的知识基础之中,在他们的心理上造成一种悬念,从而使学生的注意、记忆、思维凝聚在一起,以达到智力活动最佳的状态。教师根据学生情况和教学内容而创设的问题情境能诱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点燃思维的火花,激发探究欲望。
案例:《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人教版)
片段一:教师从复习上节课呼吸系统的组成开始,学生知道了呼吸道是气体进出的通道,肺是气体交换的场所,而且也知道人的呼吸是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因此抛出几个问题:
①为什么气体能进入肺?又能从肺内跑出来?
②更奇妙的是,人吸入肺内的气体中氧气含量大,而呼出的气体中氧气含量减少了。那么,你们能解决这个问题吗?(可让学生尝试回答)由这些问题进入新课的第一个环节—体验气体进入肺的过程。
片段二:在环节1——体验气体进入肺的过程
①凭感官感觉:用手按在胸部感觉肋骨和胸部运动(感官感觉)
②测量胸围差:让学生用软尺互相测量胸围差(科学方法)
然后让学生得出结论:气体是胸腔容积的变化导致气体能进入肺的。(这时可以提出有关气压的问题)
思考:胸围差能完全代表胸容积的变化吗?除胸廓前后径的变化,还有什么能影响胸廓的容积?(感受隔肌的变化,而后讲出感受)由此进入第二个环节—气体如何进入肺。
(二)创设视听情境
幻灯、电影、电视、FLAS日动画等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直观、形象地再现客观事件与事物,它的生动性、趣味性有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探究动机。而且这些教学手段以其多样化的信息作用于学生的多种感官,使之本来抽象的材料学起来形象生动有趣味。如,在讲“根尖的生长”的时候,我向学生展示了根尖生长的动画过程,学生在观察根尖生长过程中会发现根尖的四个区域(根冠、分生区、伸长区、成熟区)生长速度不一样,于是马上产生问题:根尖的哪个部分生长速度最快呢?如何测定根尖各部分的生长速度呢?问题产生,探究动机随即也被激发。
(3)创设模拟实验情境
创设模拟实验情境是指由于实验设备和教学条件无法满足真实实验的进行,而只好通过多媒体手段或其他替代实验材料模拟实验过程的一种教学手段。如《血液》一节中,有个建议活动是“模拟血型鉴定”,教材提供了模拟配置的血清和血液,但由于我校教学条件无法提供模拟血清和血液的药品,学生的血型鉴定实验无法进行,在这种情况下,要帮助学生理解ABO血型系统中四种血型之间的关系有点困难,唯一的办法就是模拟血型鉴定的实验情境。于是,我制作了四种血型之间血液和血清发生反应的一系列动画过程,学生在模拟的动画中可以观察到“血液和血清的凝集现象”,从而获得四种血型之间关系的知识,为下一步解答不同血型之间的输血问题奠定知识基础。
(四)创设模拟角色情境
“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模拟角色情境,可以增强学生主体性、参与性,同时激发学生作为角色去尽该尽的义务,探究需要探究的问题。如,在《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艰巨使命》中,要倡议学生爱护珍稀生物,我让学生自编自演了录象:《发生在饭店里的一件事》,然后学生在课堂观看录像后,设置8种角色让8个小组扮演,学生站在自己角色的角度分析思考。学生在体验角色的同时更深切的感受到保护野生动物的重要性。
二、围绕问题引导探究合作
这个环节是教学中最为关键的环节,在长时间的探究活动中,教师不是无所事事,而是作为组织者、指导者,要对各小组进行适时的指导,这不仅能帮助学生解决疑难问题,顺利进行实验,而且还能开启学生的思维,开阔学生的眼界。同时,老师的关注和指导,对学生本身也是一种督促和奖励,学生为了给老师好印象而更加认真积极。引导可以分为:
(一)探究前的引导
探究前的引导又称为铺垫。能不铺垫的尽量不要铺垫,而让学生自己去提取相关的知识或经验。非铺垫不可的时候,也应该侧重于向学生提供思维的“固着点”,即在提供思维的材料和方法上给学生以帮助。
(二)探究中的引导
探究中的引导指在学生遇到困难探究不下去的时候,教师向学生提供帮助和建议。教师不应该把思路、方法、策略明示给学生,而应尽可能调动学生的思维,让他们自己展开讨论。
(三)探究后的引导
探究后的引导主要是引导学生反思探究过程,从中揭示探究的方法,积累探究学习的经验。教师引导、调控的方式要灵活多样,可以是有关学习背景的说明、学习方法或策略的指点,学习范例的展示;也可以通过设问、假设来激发学生及时反思,监控探究过程;教师还可以通过评价学生的活动来调控。
三、交流结果体验探究乐趣
“表达和交流”是探究性教学中一个不可忽视的环节,它是体现学生个体差异性的一个重要环节,即使是同一个实验现象的分析和表达,不同的学生也会有很大的差别。同时,学生通过表达与交流,可以学会与人相处合作;学会相互倾听,
尊重和赞赏别人的观点;学会平等地看待每个小组的成果;学会相互接纳、分享、互助、赞赏等等。而且,科学的、平等的、赞赏的、轻松的交流,有助于激起彼此的灵感,促进彼此建构出新的假设和更深层的理解,也可以使不同的探究者贡献各自的经验和发挥各自的优势,从而使探究者完成各单个探究者难以完成的复杂任务。在教学实践中,我主要开展了以下几种交流的形式:课堂讨论交流、作品评比、小型报告会、墙报、展览等。
结语
研究证明,探究教学引入初中生物课堂有利于我国生物学科课程改革的推行,有利于学生形成科学态度和科学世界观,有利于学生掌握科学探究方法与技能,有利于对学生进行STS的教育。因此,初中生物教学中应当积极加以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