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问”:源于教师对教学任务筛选不严——以《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为例

来源 :中学语文:教学大参考(上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bhjyh1234567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虽然说教师的“教”要服从学生的“学”.但是学生学什么.却不能完全是由学生说了算的。这是由于课堂学习和课堂活动的不同所决定的。语文学习,意味着学生要接触新知识.要具备较难具备的能力:而语文活动.则是学生依靠既有知识和能力的自我训练行为。其中带有一定的自我娱乐色彩。如果将语文学习简单等同于语文活动.那么学生获得新知识的权利便在无形中被剥夺。如此情形下,
其他文献
议论文的论证方法有很多,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引证等等。其中道理论证是运用讲道理的方法,用经典著作中的精辟见解、古今中外名人名言及被人们公认的科学原理、定理、公式等来证明观点。纵观近几年的高考优秀作文,不乏道理论证非常好的,但是也有小部分文章,去掉开头结尾、例证,只剩下几个孤零零的分论点,道理论证缺乏深刻而准确的逻辑之美。  那么,怎样通过讲道理,扼住议论文的灵魂呢?  一、阐
传统模式下的语文阅读课所设计的问题过于凌乱细碎,知识点“沙化”,缺乏价值,不便于学生把握阅读要领。如果没有进行有效的问题式阅读教学,那么课堂可能陷入一种庞杂而无序的混乱状态。一节课下来,教师问得疲惫不堪,学生被动接受,效率低下。因此,语文阅读课的问题设计显得尤为重要。  语文阅读课要求教师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中的主要问题,删繁就简,删次就主,充分调动阅读课上学生阅读和思考积极性,挖掘学生学习潜力,使课
一、自然如歌辅写作美丽而千变万化的大自然孕育了生生不息的人类和万物。千百万年来人类在大自然中攫取无尽的物质资源的同时,也汲取着不能穷尽的精神食粮。如“一轮明月”可
杜丽华是生在山西太原,长在四川成都,扎根在云南的山西人。1955年,杜丽华从四川音乐学院毕业后成了云南省歌舞团的一名独唱演员,并一直在云南工作和生活。在云南扎根的60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