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切口套法预防开放性胃肠手术后切口感染临床观察

来源 :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eeyu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目的:探讨双切口套法在预防开放性胃肠手术后切口感染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成功施行开放性胃肠手术患者320例,随机分为双切口套法组和无切口套法组,每组160例;比较两组之间的差异性。结果:无切口套法组术后发生切口感染10例,感染率为6.25%,由切口渗液细菌培养为证实依据;而双切口套法组术后仅1例发生切口感染,其感染率为0.625%。两组疗效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双切口套法在开放性胃肠手术中能有效预防切口感染,而且具有费用低、操作简单等优点,是预防切口感染的一种较好方法。
  关键词 双切口套法 开放性胃肠手术 切口感染
  切口感染的原因很多,目前大多是由于糖尿病、贫血、低蛋白、维生素及微量元素缺乏等患者自身的原因而导致术后切口感染;也可能是因为手术方面原因引起,如术中操作污染、手术时间过长或缝合技术不高等[1]。一旦发生切口感染,必定延长住院时间和增加患者的痛苦及经济负担,甚至出现再次手术的可能性。切口感染虽然不能完全避免,但可以通过适当处理,减少其发生率。2009年1月~2011年1月采用双切口套法有效预防其患者切口感染,并收到了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2009年1月~2011年1月成功施行开放性胃肠手术患者320例,男180例,女140例;年龄为17~63岁,平均40岁。将其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60例。无切口套法组中完成开放性胃肠手术,其中胃癌24例,结肠癌29例,直肠癌34例,小肠息肉14例,结肠息肉26例,胃溃疡33例。双切口套法组中也均完成开放性胃肠手术,其中胃癌26例,结肠癌30例,直肠癌35例,小肠间质瘤12例,胃间质瘤11例,结肠息肉20例,胃溃疡26例。
  手术方法:双切口套法应常规消毒铺巾,在切开腹壁入腹后,双切口套法应用管型透明胶套,其中中间管型套两端带有结扎带,将两管型透明胶套套在一起,同时通过切口将一端放入腹腔,而另一端留在切口外,将外层的管型透明胶套充分展开平铺,然后采用卵圆钳将分离好的胃肠组织通过管型透明胶套拉出腹腔,推出卵圆钳,同时将腹腔外侧端结扎带收紧结扎,将预切除胃肠组织套入后收紧腹腔内侧结扎带,再切除胃肠组织,将中间管型透明套连同切除组织一并移除,然后再行胃肠吻合,换手套后再将外层的管型透明胶套移除,缝合切口。
  统计学处理:数据采用SPSS13.0分析处理,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X2检验,①建立假设H0:两组疗法切口种植率相等,即π1=π2,α=0.05。②计算X2值:按TRC=nRnc/n,得到T21=11×160/320=5.5,T22=160×309/320=154.5,T11=160×11/320=5.5,T12=160×309/320=154.5,其理论频数均>5,总例数>40,故用公式X2=(ad-bc)2n/(a+b)(c+d)(a+c)(b+d)计算X2值,即X2=(1×150-159×10)2×320/160×160×11×309=7.63。③确定P值和判断结果:ν=(2-1)(2-1)=1,X2=3.84,P<0.01,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 果
  两组术后切口感染比较:无切口套法组术后发生切口感染共计10例,由切口渗液细菌培养证实;而双切口套法组术后仅1例发生切口感染。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双切口套法比无切口套法在预防开放性胃肠手术后切口感染更有效。两组切口感染率比较,见表1。
  讨 论
  切口感染的原因主要是与患者自身及手术方面等因素有关,如术中操作污染、手术时间过长以及缝合技术不高等,均可能导致胃肠道液体污染切口,从而造成大肠杆菌、屎肠球菌等细菌污染切口,进而形成切口感染[2]。本研究由于采用双切口套法,一方面中间的切口套可有效防止在手术过程中胃肠液对手套及手术器械和切口的污染;另一方面外层的切口保护套可以在标本移除后,继续保护切口,避免腹腔内液体及胃肠吻合等操作中污染切口[3]。本组结果显示,采用双切口套法开放性胃肠手术后,切口感染取得很好的效果,仅1例发生切口感染。说明比起无切口套法,双切口套法的切口感染率更低,且此法简便易懂、容易操作、费用低,是预防开放性胃肠手术后切口感染的一种较好方法。当然此方法会受到患者的年龄、术中肠道情况、肿瘤病理类型、手术者操作技巧等诸多因素的影响[4],故还需要大规模的临床实践,进一步研究分析。
  参考文献
  1 万颖杰,陈显春.普通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监测及高危因素分析[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3,25(23):2153.
  2 廖桦,方志红.普通外科手术切口感染多因素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09,4(33):52.
  3 张小红,罗丽霞.腹部手术切口感染危险因素分析及预防[J].南华大学学报(医学版),2010,38(2):49.
  4 冯忠良.普外手术患者切口感染情况16例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杂志,2011.29:107.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在传统处理措施基础上应用电除颤及胺碘酮的技巧和体会。方法:收治心脏性猝死患者37例,抢救中应用电除颤和胺碘酮,对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和分析。结果:37例抢救处理,复苏
一、大观念与大单元设计、语文核心素养、学习任务群的关系华东师大崔允漷教授认为:大单元设计是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倡导大观念、大项目、大任务与大问题的设计,其出发点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成功的基础,是学生积极思维,认真探索数学问题的前提,学生一旦对数学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那么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学习就会处于积极自觉、努力探索
摘要目的:探讨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一期缝合术的临床疗效、手术指征及相关问题。方法:对收治行胆总管切开取石一期缝合术患者95例与同期收治的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T管引流术患者89例进行对比研究;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肠功能恢复时间、术后输液时间、切口感染、胆汁性腹腔引流液及术后并发症等方面进行比较。结果:行胆总管一期缝合术患者在肠功能恢复时间、术后输液时间、住院时间3项与T管引流组相比具有明显差异。
一、班主任管理工作在新时期下的现状分析   (一)班主任管理工作在新时期下所面临的挑战   1.家长对学校工作的不认同   现在的时代,80后的孩子都已经在读小学。我校大部分孩子的家长都是80后,少部分是70后家长的二胎。80后是我国实行计划生育后的第一批独生子女,在独生子女成长环境下的他们,缺乏同辈压力,有一部分家长确实存在不配合学校工作的情况,例如学校要求家长在家的时候需要监督孩子完成作
“溯本求源”出自于宋·周密《齐东野语·道学》:“其能发明先贤旨意,溯流徂源,论著讲介卓然自为一家者.”意为寻求水流的源头.故此放在写字教学中,则是希望寻求写字
摘 要 目的:分析光照疗法对晚发型母乳性黄疸的治疗效果。方法:收治126例晚发型母乳性黄疸的患儿,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采取继续母乳喂养加蓝光照射的治疗方法,对照组采取单纯停止母乳喂养法。3天后复查胆红素,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观察组总胆红素水平较对照组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光照疗法是治疗晚发型母乳性黄疸一个效果显著而简便的重要治疗方法。  关键词 晚发型母乳性黄疸
  肛周脓肿作为肛肠外科的一种常见类疾病,是肛管、直肠周围的软组织内或其周围间隙内感染大肠杆菌或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及其他杆菌所致,常发生多种病原菌混合感染,感染1周左右后形成脓肿。其临床表现主要为在肛门周围出现红肿发热小硬块或肿块,坐卧不宁,睡眠质量降低,排便不顺畅等,严重时可致患者全身出现一系列中毒症状,包括寒战高热、食欲减退等1,2。目前使用的一次性根治手術在治疗肛周脓肿方面效果显著,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