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永晨:为江河的自由而奔走

来源 :南风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rkcom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2004年,很多中国公众知道了:给中国留下最后一条自由流淌的江河,指的是怒江。还有很多。人开始知道虎跳峡可能的厄运;开始知道在中国的底层贫困人群里,有1600万水库移民;开始知道云南三江并流区是全球25个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知道《环评法》
  知悉也许是远远不够的,但是,仅仅让中国公众知道正在发生什么,我们很可能会失去什么,这已经很宝贵。尤其我们面对的是可能无法逆转的损失,是亿万年造化给我们中国人的,也是人类的集体遗产。
  值得注意的是,最近50多年以来,在三峡、三峡之后,似乎还没有一条河流受到这样空前的关注,引发了这么多的争议。
  在这些知悉、争议和关注背后,无颖汪永晨是最令人瞩目的一位推动者。当然,她不是孤军一人,还有很多人的努力值得注视,像干晓刚、郑易生、沈孝辉、亮中、史立红、李小溪、阳敏、张可佳等等一长串名字,汪永晨不是一位生态学家、经济学家、地质学家或是法学家,但是,她是一位坚定的、出色的行动者。她会说,而且说得很好。
  汪永晨是一位职业记者,她的作出超出了庸常的准则:她不但试图保护公众的知情权,而且她试图去干预那些她认为不可接受的事物。她混合了 记者和公益行动者的两种思想。 对她来,仅仅报道是不够的。虽然有时候,似乎出于谨慎,或者是为回避争议,她会说:“我只是一个记者”。
  怒江,至中国西南流域水电开发“大跃进”的种种争议,触及当下核心和敏感的问题:就是如何保障公开,公正、科学和可持续的实现发展。在这里每一个词的湮没的缺失,都意味着重大的代价。有的观点,把这些争议简化为反与发展之争,这是浅薄的观察,甚至是故意命名。在这咱逻辑下,汪永晨们将被扣上很多帽子:不合国情,妨碍发展,甚至补以为西方的代言人。我不想展开辩论,这些帽子是国人熟悉的。我想提请大家回顾一下黄万里河运和三门峡电站上马后,给峡西渭河平原几十万民众带来的颠沛。如果推选2004年十佳公众读物,《黄河孤旅》我是会设一票的,我还想提请大家看看高耀洁此前遭受的种种指责和今天河南艾滋病蔓延的痛苦。我们的历史为什么总是上演这样的戏剧:少数人,正确但是在厄运以后。
  为怒江,为虎跳峡,为所有河流去奔走吁请,当得起“为生民立命”的评语,是士人的良知所在,是可持续的公共利益所在。我更想指出,今天的“生民”,既涵有千万的背井离乡的移民,更多了我们不复敬畏的自然。这是今天中国经济成就背后最让人忧虑的事情之一。尤其应让人警惕的是,某些利益集团打着GDP和税收的大旗,压制反对声音,漠视正义,无视国人共同和长远的利益,在开发中交相渔利。我希望能够公开那些在项目计划和环评报告上签字的专家和行政长官的名字,让他们同意或不同意的意见置于公民舆论的阳光下,也真希望作出这些决定的人士在签字前去看一下1000多万贫困的水库移民,去看一下怒江之美。在签字前,去看一眼三门峡。我记得,至少黄河的流域规划在50年代是提交全国人大表决的,虽然没有黄万里的声音。
  不错,有人说中国面临巨大的能源短缺,那么我会请他注意中国的能源效率不及日本的1/12,美国的1/8,甚至不及印度。中国的,乃至世界的资源能承受吗?
  不错,还有人说当地民众的脱贫怎么办?当地政府的财政税收怎么办?水电公司的生计怎么办?这是汪永晨们虚弱的地方。让反对者来负责解决问题,这倒是个封嘴的好办法。
  那么我想请他去看一下漫湾电站修成后捡垃圾为生的移民,去听一下虎跳峡即将迁出的10万乡民的代表葛全孝的声音。没有对公开、公正的保障,开发的意义在哪里?开发的收益归了谁?退一步说,如果这些属于全中国人民、属于全人类的共同遗产地因不修大坝而贫困,或者说除建坝别无发展之计,为什么不可以考虑给予生态补偿呢?我们每年接近GDP两倍速度增加的税收还付不起这个钱吗?
  客观地说,汪永晨这些NGO人士,踏进了一个风险和冲突的地带。水电开发背后是巨大而复杂的利益,是多种力量的博弈。中国第一代环保分子的“老三样”是种树、唱歌和捡垃圾。今天,怒江之争标志着环境NGO开始触及正义、公平、法律、科学、经济和制度。只会讲“蓝天白云”的阶段结束了,也应该结束了。今后他们会讲什么,这是一个问题,并且从怒江开始。
其他文献
这是晚春的四月,中国的草木已经准备好,准备好进入—个新的季节,在这个热季,烈阳和暴雨注定如影随形。它们伸长手臂,只为了最终的成熟。  这是晚春的四月,一份成长了20年的杂志,又一次打开了自己的窗。20年只是一瞬,20年好像一生。他看见老人刚走完自己的路,他看见孩子才睁大清澈的眼。他看见更多的人正在路上奔走,在工作,在吃饭,在看书,在流汗,在思考,在酣眠,在欢笑,在闲谈,在冲突,在流泪,在悲伤,在感
期刊
中国与印度:竞争与合作同时拉幕    在欧美经济界话语中,中印并称为亚洲经济双引擎是去年的事情。过去几个月里,中印比较研究成为全球经济界的时尚。  近来,印度政府颁布了鼓励外资进入的政策,引起人们对国际资本下个热点的猜想:印度会不会成为中国吸引外资的竞争对手?  据印度负责工商业的部长表示,在印投资的外商至少有77%获利。他表示外国投资在印度的驱动力和在中国不同。印度是靠国内市场,而中国是靠山门市
期刊
中国生态的盛世危言  中国能养活多少人?    《南风窗》(以下简称《南》):在分析“绿色GDP”特点之前,有必要探讨中国的生态问题究竟严重到如何地步?请您用“数据说话”,给我们描述一下中国人所处的环境真相。  潘岳(以下简称“潘”):中国的环境问题不是孤立的问题,是一个涉及政治、经济和社会的问题,是一个与人口与资源紧密相连的问题。我们先从人口资源讲起。  2005年1月,中国大陆第13亿个公民在
期刊
费卢杰之役已基本结束,可是笼罩着这座清真寺之城的硝烟并未散尽。据称这是越战结束以来美军所进行的最大规模的城市战,选择在这一时刻进行如此一场战斗并非偶然。从单纯的军事意义上说,美军的迅速获胜超出预料,但是军事胜利本身的价值可能会被其政治代价冲淡。在费卢杰的硝烟背后,人们已经看到更多的战火在周边燃起。    临时政府自我凸显    费卢杰之战是伊临时政府成立以来所经历的最大规模的战役,其中贯穿着的一个
期刊
中俄恩怨算起来从清朝起就开始了,从17世纪的《尼布楚条约》,到不平等的《暧晖条约》、《北京条约》,中国先后失去了160万平方公里的肥沃土地,尤其是夺去了江东64屯数千中国村民性命的海兰泡惨案更令中国人不能释怀。其后,苏联老大哥成为中国共产党打江山和建设新中国的可靠后盾,但随着3年困难时期苏联撤走全部专家和停止对中国的一切援助,两国关系不断恶化,边界也成了反修前线。进入90年代,随着苏联的解体和中国
期刊
当胡锦涛主席首次以中国武装力量统帅身份开始拉美之行时,正是布什总统兴致勃勃宣布“大选让我捞足了资本,我一定会把它花出去”之际,更是美洲诸邦苦思摆脱“拉美化”之路的历史时期。  如果说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执政能力建设等标志着新的中央领导集体内政上的治国理念,那么胡锦涛主席此次拉美之行,则使中国外交方面的全球战略布局开始清晰地浮现。    中国与拉美:新的“地理大发现”    “中拉合作正面临着前所
期刊
刚结束的全国“两会”上,温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在2004年、2005年中央连续出台的两个针对“三农问题”的“一号文件”中,分别强调了“促进农民增加收入”和“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乡镇机构改革并没有被作为重点来提及。  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的吴毅教授认为,虽然几大文件都没有直接提及“乡镇机构改革”,但无论是增收还是增产,还是工业反哺农业等政策,都直接与
期刊
大约两年前的4月下旬,美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在伊战结束后首访伊拉克,而这距离他与萨达姆亲切握手的那次著名会晤刚好20年。当年拉氏是作为里根政府的特使,专程前往巴格达与萨达姆握手言和,想利用其来对付伊朗的狂热宗教领袖霍梅尼。在那次秘密会晤中,拉氏向萨达姆解释说,美国公开谴责伊拉克使用化学武器并不影响美伊两国发展关系;拉氏还关心而详细地询问萨达姆,还有哪些方面美国人能帮他的。  世易时移,萨达姆如今已
期刊
举世闻名的中国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胜利结束70周年之际,也是中国革命的见证者、中国人民的朋友埃德加·斯诺诞辰100周年。  斯诺生前同20世纪前半叶苦难深重的中国融合在一起,那么斯诺怎样看待他身后的中国呢?  麦卡锡主义在美国国会甚嚣尘上时,斯诺被迫流亡瑞士。而斯诺去世时,尼克松正要登上飞往北京的空军一号。美国国会在记录斯诺去世时写道:“埃德加·斯诺看见红星升起。”  他看见红星照耀中国的西北一角,
期刊
4月26日,69岁的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先生踏上了大陆的土地——对于中国国民党,对于连战先生,这都是非同寻常的旅程。  是的;中国国民党已离开大陆56年了!是的,连战先生已离开西安故居59年了!  这个党,曾在大陆失去政权,继而,又在台湾失去政权;这位先生,曾落空过一次“总统大选”,继而,又落空了一次“总统大选”。  然而,此时,此地,对于这个两度失掉政权的百年大党,对于这位两度与“大宝之位”擦身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