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能力本位的高职公共基础课程改革刍议

来源 :科教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linlin1234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职院校的公共基础课程目前处于边缘化的尴尬现状。基于能力本位的专业课程改革已经在高职院校普遍开展了,与此相应,公共基础课程能力本位驱动化改革也应提上日程。结合《大学语文》课程改革实例,论文着重阐述了公共基础课程是如何以学生的“软能力”为抓手进行课程改革,顺应“就业导向、工学结合”的高职人才培养目标要求。
  关键词高职教育 公共基础课程 能力本位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A
  
  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中的公共基础课程主要由“两课”、语文、外语、体育、数学和计算机等课程组成。从理论上说,公共基础课程在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系统中具有重要作用,主要表现在:一、公共基础课程可以为学生的专业知识学习和职业技能形成奠定基础;二、公共基础课程可以为学生接受再教育、职业岗位转换、适应现代科技发展提供必要的条件;三、公共基础课程教学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操行品德、健康的体魄和优秀的审美能力。由此可见,公共基础课程在高职院校的教学体系中理应占据重要地位,它們的开设与教学应该得到重视与强化。
  1 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程的边缘化现状
  虽然公共基础课程在高职教育教学具有如此重要的意义,但是,实际上目前公共基础课程在高职院校中所处地位比较尴尬,虽然口头上承认你的重要性,实践中并不把你放在工作重心位置。有的学校把公共基础课程(除了国家规定必须开设的体育、两课,下同)当成填空工具,教学计划较空的学期,公共基础课程开设很到位,甚至课时数很多;而当教学计划拥挤的学期,公共基础课程则普遍靠边站,课时计划被大幅度削弱,甚至于被砍掉。
  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程目前这种边缘化的现状,它的出现是有原因的。首先,“高职院校普遍实施的是“就业导向、工学结合”的高职人才培养目标,这对于学生专业技能发展的要求很强,所以学生的专业课程的地位得到了很大的提升,此消彼长,公共基础课程的地位不可避免地降低了。其次,依据《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的精神要求,公共基础课程以“必需、够用”为原则。其中的“必需、够用”显然用词暧昧、意义不够清晰,留下了过多的待解释空间,引起了广泛的歧义,造成了公共基础课程的完整性要求与高职人才培养的指向性产生了矛盾,极大地损害了公共基础课程的地位。
  2 高职公共基础课程的能力本位改革趋势
  随着国家经济形势的发展对于人才需求变化,高职教育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新形势,“就业导向、工学结合”的高职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必须依靠有通过富有特色的课程改革才能得以实现。而目前大部分的高职院校都采用突出专业课程的职业定向性,以职业岗位能力作为配置课程基础的方法,推进课程改革,使学生获得的知识、技能真正满足职业岗位(群)的需求。这其实就是能力本位的课程改革特点。
  能力本位职业教育,又称CBVE(Competence Based Vocational Education),是一种职业教育的教学模式。它以全面分析职业角色活动为出发点,以提供产业界和社会对培训对象履行岗位职责所需要的能力为基本原则,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导地位,其核心是如何使学员具备从事某一职业所必需的实际能力。也就是说,它是以从事某一具体职业所必需具备的能力为出发点来确定培养目标、设计教学内容、方法和过程、评估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模式。能力本位是一种职业教育与培训思想,在这种思想指导下的能力本位课程开发模式,称之为能力本位课程模式。能力本位课程模式广泛吸收多种课程观的长处,结合社会、企业、职业、学生等因素的动态影响,最大限度地满足企业对应用型人才的要求为取向。
  在能力本位职业教育方面,专业课程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它们可以以专业技能培养为中心,建立实训课课程体系。学习环境与工作环境相结合,部分课程到实验、实训基地完成,学习环境模拟工作环境,提高学生社会实践能力,走产学合作的道路。相比较而言,公共基础课程在高职院校的课程改革中处于弱势地位,其主要原因是与职业岗位能培养的直接关联性较差,而且课程本身的理论讲授部分较多,实训实践部分较少,实行课程改革的难度较大。
  但是,在目前高职院校课程改革铺开运行的背景下,任何的课程建设方面的因循守旧都会导致课程地位的衰弱甚至死亡。因此,基于能力本位的公共基础课程的改革也必须提上日程,只是公共基础课程改革的能力目标所指应有所变化,主要表现在对于学生软能力培养的诉求方面。
  “软能力”是相对“硬能力”而言的。后者是可量化的专业能力,是你从事某职业所必需的工作技能。而软能力能力是社会心理学术语,它跟人的情商很有关系。它是人格特质、社交礼仪、语言沟通能力、个人习惯、品德和乐观态度的体现。在当前,相对于代表学生专业技能的硬能力,学生的软能力培养并没有得到重视,造成了大批学生由于软能力的缺失而被拒绝于职场门外。正如有评论家所言:只具备硬能力而缺乏软能力的人是跛子,是有水倒不出来的花瓶。因此,缺乏软能力是影响学生就业的死穴,将会导致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失败。
  如上文所述,公共基础课程由于其内容的人文素质特点,在培养学生软能力方面具有专业课程所不能比拟的强大驱动力。因此,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程如何以培养(下转第48页)(上接第38页)学生的软能力为抓手进行课程改革,将会是一个很有现实价值的课题。
  3 基于能力本位的高职《大学语文》课程改革探析
  《大学语文》是面向高职院校文秘、导游、旅英专业以及艺术类所有专业开设的一门重要公共基础课程。它的开设目的旨在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欣赏水平,培养人文精神,提高文学素质。本课程以文学作品赏析为主,兼及作家介绍和评价,并适当增加科技、文化、艺术等篇目。本课程突出高职教育应用性和实践性的特点,重视鉴赏能力培养,重视人文精神和文化素养培养,重视学生职业岗位所需的相关能力的培养,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扎实基础。
  为适应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需求,笔者以能力本位为指导思想,对《大学语文》课程教学进行了改革,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1)模块式的教学内容安排,强调了学生的软能力培养。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打破了过去的传统文学史式教学模式,变以诵读感受能力训练模块、阅读理解能力训练模块、表述传达能力训练模块三部分相结合的教学模式,突出了学生未来从事岗位工作所需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培养。
  (2)在教学形式上进行改革,突出了学生职场软能力的训练。比如选取著名诗词,配以合适的音乐,让学生有表情地朗诵,如《蜀道难》、《致橡树》,《西风颂》等;比如让学生进行戏剧模拟表演,如《牡丹亭》、《雷雨》、《哈姆雷特》等;比如开展“课前演讲十分钟”活动,每次课之前由学生自由演讲,内容包括与大学语文有关的文学、语言、文化、电影、电视、人生。多种多样的教学形式,既活跃了课堂的气氛,增强了课程的趣味性和吸引力,又可以锻炼学生的语言表现能力,帮助他们初步形成对于人类生命关照和人性关怀的能力,提高他们对于人情世故的观察感受与交流处置能力。这些职场软能力的提升,对于他们将来从事任何职业都有相当大的益处。
  4 结语
  总之,以学生为中心、以岗位能力为本位一直是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的中心目标。基于能力本位的专业课程改革已经在高职院校普遍开展了,而公共基础课程能力本位驱动化改革也应提上日程。包括《大学语文》在内的公共基础课程,应该以学生的“软能力”为抓手进行课程改革,顺应“就业导向、工学结合”的高职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并完成自身的课程改革任务,维护课程在整个高职教育教学体系的地位。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规定(教高〔2006〕16号)[Z].2006-11-16.
  [2]黄尧孝.构建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理论思考[J].职教论坛,2005(5).
  [3]李东风,葛力力.对高职公共基础课既要重视又要适度[J].职教论坛,2006(5).
  [4]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6.
  [5]鲁鸣.软能力:在竞争中胜出[M],北京出版社,2009.4.
  [6]马力.浅析基于能力本位的高职课程模式构建[DB/OL].http://www.vtcsy.com/sfzt/news/News_View.asp?NewsID=326
其他文献
中山异型拱桥是由两条倾斜的钢拱肋、桥面曲线钢箱梁及倾斜的吊杆组成的多元空间体系,属于特殊的空间钢肋拱桥,受力复杂。为研究其力学行为,进行了缩尺模型试验。介绍了该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