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意”兼得:语文教学的应有情怀

来源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ngjuan11900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王春艳老师执教的《猴王出世》一课,将课文内容的理解与言语形式的揣摩高度融合,和谐统一,带领学生研究语言,品味语言,感受经典名著的语言魅力,给阅读教学吹来了一阵清风,对大家有一定的启示和示范作用。
  【教学片段】
  师:请你把目光聚焦在语言文字上,从怎样写的角度看,你发现了什么秘密?
  生: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
  师:写石猴的遣词造句上有很多秘密,谁发现了?
  (出示: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
  生:都是三个字,第一个字是动词。
  师:请大家继续朗读课文,有什么新的发现?
  (出示句子:与狼虫为伴……)
  生:四个字的排比句。
  师:往下读,就更有意思了,你又发现了什么?
  (出示句子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
  生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
  生还有拟人和夸张。
  师猴王的形象已经活灵活现地留在了我们的脑海里那么吴承恩先生是用怎样的语言把它写出来的呢?请大家默读第2~4自然段。
  生我喜欢“一朝天气炎热……真个似滚瓜涌溅这几句话写出了水帘洞景色之美。
  生我喜欢:“哪一个有本事……花果山福地水帘洞洞天”,这几句话,写出了石猴的勇敢。
  生:“众猴把他围住……是我喜欢的。
  生我觉得“众猴听得……遂称美猴王这段中用了对话和动作描写写出了石猴称王的经过。
  师就是这样的语言让我们读到了一只顽皮可爱的石猴王语言与内容高度融合就叫做经典。在这篇经典名著里语言的珍珠随处可见。
  ……
  在这一教学过程中教者引导学生发现这篇白话文语言的经典所在,把研读的重点指向了“怎么写这一核心问题在品读体悟文字中感受文章用词的凝练、工整。王老师不仅引导学生“知其然”——理解意义让学生“得意”,更重视引领学生“知其所以然”——体会意义是如何表达的让学生“得言。
  课文无非是个例子。这个例子是学生阅读的例子也是习作的例子。我们要让学生不仅能透过语言文字感悟其深刻内涵更要返回到语言文字上来学习作者遣词造句的方法提高谋篇布局的本领——使得“言”“意”兼得。
  1.“意出“言随搭建语言实践的平台。在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在推敲语言的过程中研究内容在研究内容的过程中习得语言。学生在研究内容的过程中不是简单地移植或搬用课文而是充分调用自己的经验对课文有关内容进行关照从而生发自己的思想。如某教师在执教时抓住了一个关联词“因为……所以……引导学生进行语言实践让学生在课文中迅速寻找到了与之匹配的内容。一个“……因为……所以……句式把学生带进了对文本的理解与把握中,表面上是让学生“得言”,实际上在完成这个句式的过程中学生已经理解了文本的人文内涵即在“得言中“得意。另一个语言实践平台是让学生通过想象巧用空白书写自己独特的感悟。文本的人文内涵加上学生的言语积淀形成了一篇篇感情激荡、神采飞扬的演说词表面上是得“言”,其实是“意之流露情之宣泄即在“得意中“得言。
  2.“言出“意生架设表情达意的心桥。阅读教学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为轴心的。而语感的培养着眼于学生对言语形式的直觉从心理表现来看是一个由言而意即由言语形式到言语内容的过程其着眼点在由言而意这个过程上而不在“意这个终结点上。因此我们在重视品评语言文字的同时更应该关注作品的形式通过言语形式让学生去体会作品是怎样达到表达效果的。请看某教师在教学《天游峰的扫路人》一文时的一个片段:
  师对于这一节谁还有什么新的发现?
  生老师我有个问题最后一句为什么说“我不禁倒抽了一口气?”
  师谁能解决这个问题?
  生:“倒抽了一口气”,就是说作者看到扫路人这样不怕危险不顾劳累地扫石阶感到很惊讶很佩服。
  师这就是我们中国语言的无穷魅力!一个意思可以有多种不同的表达形式说“惊讶也可以但看不见摸不着不太好体会说“倒抽了一口气”就形象化了你就能亲身感受到它。类似的例子很多比如说表示害怕还可以说成“倒抽了一口冷气”“吓得浑身起鸡皮疙瘩”“脊梁骨发麻等。我们要学习和运用这种形象化的表达方法。
  执教者以强烈的语文意识和高超的实践智慧抓住课堂上学生对“我不禁倒抽了一口气的质疑展开了淋漓尽致的引导过程。于是学生在语言的比较品味中感悟到对一位老人的形象感知是因为作者运用了形象的表达方法用了侧面描写从而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作者“以言表意的写作方式。这样不但理解了言语作品的“意”,而且内化了言语作品的“言”,真正实现了“言和“意的统一。
  3.“言”“意互转打通阅读写作的通道。“言”“意互转是语文课的本性。言语内容生成于言语形式言语形式实现言语内容。只有理解了言语形式才能深刻理解言语内容才能真正学会阅读。抓住了言语形式就有可能将语感教学、语言知识和思想感情教育熔于一炉。在阅读中学生披文入情通过对语言的咀嚼进入意境,理解内容体验情感完成由语言到情理的消化吸收。在这种语言和情理的联系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跳出课文以第三者的身份思考一个问题作者是如何表达情感的?这样的思考是要学生以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为基础去反观作者的表达形式使学生在对课文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的反观中,领会作者表达的匠心之所在从而完成从情感到语言的消化吸收习得表情达意的写法。
  好的文章往往蕴含着表达的方法和艺术阅读教学不仅要学生“悟思想、“悟意境也要更好地“悟写法、“悟如何表达更加贴切、更加具有表现力。这样阅读教学就为习作教学做了极好的铺垫。坚持读写结合的原则寻找并创设读写结合点让学生适时动笔就可以看到他们在模仿中的创造力。语文教学正是为了学生时时有这样语言潜能的迸发倘若经常如此训练学生的习作水平何愁得不到提高?
  (作者单位泰州市扬桥中心小学)
其他文献
去年年底,我应邀参加了北京市教育局与全国尝试教学研究会在北京朝阳区举办的一次教学研究活动,上了《“生命桥”》一课。课后,我还针对此课的设计和思考和与会的老师们做了交流,得到大家的肯定。反思这节课之所以能获得成功,与灵活运用“尝试教学法”与“友善用脑”教学策略有着密切的关系。“自主”“尝试”“友善用脑”成了这节课的主导思想和操作策略。  一、每个孩子都是天生的学习者  【教学片段1】  师:同学们,
分解或阅读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阅读活动只有实现合理的分解或深入探索才能领会文本的精华。那么如何分解细读《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呢?  一、依据“课标”的板块,先归类后分解要求  如“识字与写字”板块,我们梳理出各个学段的相关内容标准,了解儿童在识字、写字方面量的要求,可以列表呈现。在比较中,知晓各学段的识字量和写字的规范等要求,了解硬笔和软笔书写的指导要求,以及学生对汉字美的感受要求;识字能
俗话说:提领而顿,百毛皆顺。在阅读教学推进过程中的核心问题,即大问题就是“领”。梳理提炼出具有明确指向的大问题,不仅对于引领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深入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感悟表达方法都具有重要意义,还有利于促进学生养成边读边思的阅读习惯。  一、研究课文题目,提炼全局性问题  文章题目一向是教学的关注点,但教师往往都是在教学初始阶段进行解题,以引起阅读期待。其实,许多文题对深入解读文本起到不可
如何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个性呢?  一、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让学生个性飞扬  教师要特别注意教学环境、情感氛围的营造,关爱、尊重每个学生,尽可能拉近与学生的距离,使之感到亲近。这就要求我们的语文教师具有过人的才智,具备丰富的才情。  除此之外,教师应关爱每位学生。事实证明,热爱学生才能被学生所爱。课堂上,教师的鼓励和期待,会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教师的首肯和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