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用“倒推法”导入历史课

来源 :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sx198105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历史教学过程中的问题与现状
  
  提起“历史”,我们首先想到很久以前的事情。因此,历史学科对学生而言,确实是太枯燥了。记得以前我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也一直没弄懂过,我们为什么要知道甚至还要记熟那些离我们今天的生活那么久远的人和事呢?虽然历史老师总在说“以史为鉴”,但是,许多老师在教学中并没有明确体现出他所讲的历史,怎样为我们“鉴”今的。所以,学生们认为历史学科的设立目的,除了要考试以外,实在找不出其他意义了,这也难怪我们中学的历史学科难以激起学生的兴趣。
  其实,我们历史教师应该对今天的中学生做一下深入了解,了解他们最感兴趣的东西是什么,了解他们最喜欢的方式是什么。如果对我们自己的教育对象做不到很好的了解,我们的教育就不会取得很好的效果。
  学生的兴趣与关注点其实是很容易被发现的——他们最不愿意听的是家长的唠叨和老师的说教,而最能接受也最容易接受的,是来自志趣相投的同伴或是令他们信服的人的影响。由此,我们可以总结出,最能引起他们关注的,肯定不是跟他们生活无关的事情,而是与他们生活密切相关的人和事。也就是他们身边的事情。既然这样,我们历史教学的方式又该如何改进呢?如何才能找到历史学习的“现实价值”和“现实意义”,又如何调动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呢?这是我们无数中学历史教育工作者苦苦思索的问题。
  
  “倒推法”在课堂导冬中的尝试与借鉴
  
  在历史科的课堂教学中,课堂导人通常是被我们很多老师所忽视的,尤其在我们习以为常的常规教学活动中。但是,一堂课能否调动学生的情绪,能在多大程度上激起学生的兴趣,其关键恰恰在于课堂导人。我们知道,最能引起学生关注的是我们身边的人和事,历史课如何与我们身边的人和事联系起来呢?这是我们在平时的备课中真正应该费思考的问题。我认为,任何历史的东西与现实都是有联系的,任何现实都是历史的延续与变革。因此,教师备课首先应该找到这堂课内容的继承性和它对现实的影响。新教材改变了以往历史课教材的说教风格,而是以专题的形式呈现历史知识和课堂教学内容,为我们体现历史与现实的联系提供了帮助,同时也为实践专题探究式学习提供了可能。例如,我们在讲述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的时候,把这个专题的内容以中国古代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作为切入点来设计课堂教学;而对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的学习,形式则可以从我们今天的政治体制导人。
  四川地震后,我在的一堂复习课上,是这样导入的:“同学们,大家有没有关注今天的新闻啊?”学生马上就答应道“老师,四川发生大地震了。”接下来,全班同学的注意力都被集中了,因为,这毕竟是我们当时最为关注的事情了。
  “嗯,对,这是自1976年唐山地震以来最大的一次地震了,灾情非常严重啊。”
  “老师,现在已经开始救援了。”还没等我说完,就有学生马上补充到。他们显然跟我有着同样的担忧。
  “是啊,地震灾区救援工作已经在第一时间进行了,我们都相信我们的政府一定能安排好抗震求灾工作。”我接下来转换了话题,“那么,现在请大家想想看,地震是在四川发生的事情,四川是在我国西南,政府为什么能在那么短的时间内做出那么快的反应,在第一时间及时有效地安排了救援呢?”同学们的答案各种各样,包括了交通通讯等各方面的内容,更多的学生也自然地联系到了我国现在的政体形式和党的领导优势等等。
  于是,我总结道,“同学们的分析都很有道理,如此大的灾难只有发生在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今天,才能得到有效地处理。那么,大家想想看,如果这件事情发生在几百年前或是几千年前的中国。君主专制时代的中国,会是什么样的处理方式和后果呢?”
  接下来,我针对这件事情作出了不同的假设——假设发生在周、秦、汉、唐、元、明、清等不同朝代,事情的处理结果会是什么样……为什么会是这样。围绕着这个问题,学生们分别进行了不同角度的探究学习,而在这个学习过程中我的作用仅仅是引导,可见,学生已经在关于地震灾难问题的探讨中提起了对这一有关政府问题的极大兴趣,所以学习过程才带着很大的主动性和思考性,其效果也是很好的。
  最后,学生在老师不断地提示下完成了对同样事情在不同历史时期出现的处理结果的探索学习。在此基础上,我也很轻松地把我们这一堂课所要学习的知识线索梳理了一遍,给学生明确了我们今天政治体制的优越性与历史的演变过程。这一探究学习的过程,既让学生掌握了历史知识,又让他们了解历史的意义,从而真正理解了“以史为鉴”的含义。
  在学习国共两党关系史及相关内容时,我以今天的政党政治内容——国民党主席吴伯雄访问大陆,或者是连战访问大陆、马英九当选为台湾地区最高行政长官等话题导入,引起了学生们的极大关注,同时也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过程中,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历史与我们现实之间的联系,从而达到对历史的深度理解、对现实的高度关注。同时,也借此培养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和爱国主义精神,真正达到历史教育的目的。
  “倒推法”导入的探究学习方式在我校的历史教学中已得到了广泛应用。我校历史教师魏乾土老师的课就经常运用“倒推法”导人,引导学生探究学习,效果也非常好,很受学生的欢迎。他在讲述历史人物《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的时候,以《春天的故事》这首大家都熟悉的歌曲导入。在歌曲唱完了以后,他接着提出了几问:“歌曲中‘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这‘一位老人’指的是谁?”“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奇迹般聚起座座金山”指的又是什么?为什么这位老人只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就崛起了城,聚起了金山呢,这位老人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有过怎样的经历呢……这样的导入,很轻松也很自然,学生的注意力很快就被吸引过去了。魏老师经常是以这种很普通的现实事件来导入课堂,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往往在一开始就被调动起来,整堂课都能配合得很好。
  也正是这种上课方式,让我体会到历史与现实是密切相关的,因而我更注重从现实开始,采用“倒推法”来引入对历史课的探究学习。同时,我也认为这种方法是最能调动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参与兴趣的,教师自己也在教的同时不断地加深对历史的现实意义的理解,也只有教师有了对历史的现实价值和意义的理解,真正理解了“以史为鉴”的现实指导意义,才能不断地带着学生去体会这一价值。作为历史教师,我们应该从历史与现实的关系中去真正理解历史,从而带着学生从对现实的理解中去寻找其历史根源,才能达到学习历史的真正意义。
  
  结论与反思
  
  高中历史的学习,决不应该只是简单的记一记、背一背的事情,作为历史课教师,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是学生学习的过程一在学习的过程中真正体会到一门学科的价值和意义,在自主探究学习的过程中领会到学习的乐趣,总结学习的方法、激发学习的热情和激情。增强对现实的理解和对生活的热爱,才是我们教育的真正目的。而这一目的的真正实现,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在教育实践中不断探索和不断提高。“倒推法”这种从对现实的理解开始,引入对历史探究的学习方法,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新课程教育理念的教学目标,是一种比较切合实际的教学方法。
  当然,“教无定法”,教学方法也不是统一的,不同的教育者需根据自己的特质和能力,根据不同的教育对象来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法。对于同样的“倒推法”导入课堂的这一方法,在我们的实际教学过程中,也可以有着不同的呈现方式,这是需要我们教育工者在不断的实践中去不断探索的内容。最适合自己也最能调动自己的教育对象的学习积极性的方法才是最好的方法。
其他文献
高职院校社科类课程要努力创造能发挥学生主动性的学习环境和学习资源条件,实现研究性教学。如,改进课堂教学过程、增设实践性教学环节、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建立“研究性学
摘要:针对电子商务专业的性质和实践的要求,以培养复合型创新人才为目标,从教学理念、教学内容、师资建设和考核机制等几个方面进行了实践教学改革探索。实践证明通过实践环节改革培养复合型创新人才具有良好的实践价值。  关键词:电子商务;实践教学;研究    一、电子商务实践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教育理念陈旧。当前,我国高校的教育思想观念仍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在文科院校尤其突出,普遍对文
摘要:分析了目前我国高校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现状,阐述了高校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必要性以及影响大学生创业的主观因素与客观因素,以期找到目前形势下适合我国高校的创业教育培养模式,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创业教育;意识;创新能力    21世纪是知识经济占主导地位的时期,创业对社会的发展、经济的进步以及就业的巨大作用越来越明显。我国大学生创业还处在起步阶段,但大学生创业巨大潜力越来越受
教学团队是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的基础性工程,是提高师资队伍质量的有效途径。随着高职教育“质量工程”工作的开展,各高职院校如何构建教学团队,成为目前探索的重点。文章对教学团
实践能力是应用型人才最本质的特征,实践教学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具有重要的作用。结合本校实际,从实践教学环节、实践教学环境、实践教学队伍、实践教学管理等方面阐述了实践
摘要:美国拥有世界上最具竞争力的学术职业,它对世界各地的优秀学者和学生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学术人员和学生群体的国际化程度都是最高的,人才培养规模、质量、层次均处于世界最领先地位。文章在对学术职业竞争力进行概念解析的基础上,简析了美国学术职业所具有的竞争力。  关键词:美国;学术职业;竞争力    一、学术职业竞争力概念解析    在不同时期和不同文献资料中,不同学者对竞争力给出了不同的定义。虽然学者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发展,社会用人制度市场化进程的加快.高等教育招生规模不断扩大,高校毕业生人数急剧增加。以高职旅游就业教育为研究对象,探讨了“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