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层级结构下的历史专题复习

来源 :教育·校长参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anchaoguosh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知识结构是指一个人经过专门学习培训后所拥有的知识体系的构成情况与结合方式。合理的学科知识结构是有层级的,具有“上下位关系”,根据将要学习的新内容与学习者已经知道的相关内容之间的关系,奥苏伯尔把学习分为下位学习、上位学习和并列结合学习三类。为了提高高三历史专题复习的有效性和学生把握历史知识层级结构的能力,本文以“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为例,谈谈知识层级结构下的历史专题复习。
  用知识层级结构对教学内容进行分析
  在历史专题复习“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中,从服饰和社会习俗的变化对变迁进行探究。
  知识层级结构和本专题的教学内容对应情况如下:(第一层级)统摄性较低的概念、基本事实:中国近现代社会物质生活(服饰)和习俗;(第二层级)学科视角、核心概念与方法:社会生活近代化、近代化概念的形成和同化;(第三层级)跨学科主题:世界近代化;(第四层级)哲学思考:唯物史观。
  对于第一层级,在教学中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图片,为第二层级近代化概念的形成和同化打下基础。对于第二层级,在教学中提供鸦片战争前后服饰和习俗变化的图文资料,探究变化的原因,从而形成近代化的历史概念。再提供改革开放前后服饰变迁的图文资料,探究变化的原因,引导学生进行概念的同化。第三层级和第四层级的内容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
  知识层级结构下的历史专题复习
  近代化核心概念的形成 历史概念是人们对一类历史史实本质特征的概括和总结。概念获得有两种方式。一是概念的形成:学生从大量的同类事物的不同事例中独立发现同类事物的关键属性,获得概念的方式;二是概念的同化:用定义向学生直接揭示事物的本质特征,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来理解新概念,获得概念的方式。
  探究变化的原因并形成近代化的历史概念:
  在第一层级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探究:影响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原因是什么?从而形成近代化的历史概念。
  材料一:在通商以后的上海,随着大量新事物的涌入,出现了一些新词语,如洋行、洋布等。它们日益流行,成为人们生活中的常用语。——李长莉《晚清上海的新知识空间》
  原因1:鸦片战争后,西方生活方式、文化的涌入。
  材料二:今则万国交通,一切趋于尚同,而吾以一国衣服独异,则情意不亲,邦交不结矣。……今为机器之世,多机器则强,少机器则弱,辫发与机器不相容也。——康有为《请断发易服改元折》
  原因2:断发后便于操作机器。经济工业化带来了社会生活上的变化。
  材料三: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颁布了一系列革除“旧染污俗”的政令,推进社会风习的改良。与此同时,宋教仁等发起成立了社会改良会。——陈旭麓《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
  材料四:共和政体成,专制政体灭;中华民国成,清朝灭……新礼服兴,翎顶补服灭;剪发兴,辫子灭。——《时报》(1912年3月5日)
  原因3:辛亥革命结束封建帝制,建立中华民国。政治民主化带来了社会生活上的变化。
  材料五:上海介四通八达之交,海禁大开……世变迭起,重以沧桑……更阅数十年,人心风俗之变幻必且倍甚于今日。——清《上海县续志·序》
  材料六:同、光间,男女衣服务尚阔袖……及经光绪甲午、庚子之役,外患迭乘,朝政变更,衣饰起居,因而皆改革旧制。——徐珂《清稗类钞·服饰类》
  原因4:思想理性化带来了社会生活的变化。
  通过分析,学生归结原因:经济工业化、政治民主化、思想理性化,认识到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原因是近代化的过程。从而形成近代化的历史概念。
  近代化核心概念的同化 概念的同化要求学生认知结构中必须具有同化新材料的有关概念,学生要在辨别新概念与原有的上位概念的异同中产生新概念,并将概念组成更新了的概念网络。当学习者具备较多的知识积累和较强的认知能力时,概念同化的学习方式更多地被采用。在讲到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时,引导学生探讨改革开放前后社会生活变迁的原因是什么?20世纪60~70年代衣服样式单调的原因是:没得穿和不敢穿;改革开放后:有得穿,也敢穿,实现了概念的同化。
  跨学科主题层级的突破 第三层级是跨学科主题,是指不同学科、不同领域中共同存在的主题。在总结“影响社会生活变迁的要素”时,学生能明白中国的近代化顺应了世界近代化的历史潮流。在教学中,始终用唯物史观指导学生进行学习。
  有学者说:“在构思科学教育的目标时,在知识方面不是用一堆事实和理论,而是用趋向于核心概念的一个进展过程。”“这些核心概念及进展过程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與他们在校以及离开学校以后的生活有关的一些事件和现象。”可见,在高三的历史教学中,我们要运用学科知识结构,帮助学生掌握核心概念以同化新的信息,帮助学生提升历史思维能力。这样,不仅使学生在学习中学得轻松愉快,而且对他们以后的人生发展也将大有裨益。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第二分校)
其他文献
佟明河北京市房山区良乡第二中学校长  北京市房山区良乡第二中学校长、党总支书记,研究生学历,中学高级教师,房山区教育之星。他从教36年,担任校长26年,是一位思想型、科研型、开拓型的校长。他的管理理念是:管理不是改造人,而是唤醒人,唤醒人的內心强大的动力;制度不是约束人,而是激励人,激发人的潜能极大的迸发。他认为学校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就是培养习惯,挖掘潜能。他从梳理学校文化入手,倡导精神追求,充
在日常教学中,我发现了这么一个现象:孩子年龄越小,质疑的能力和好奇心就越强,随着年龄的增长,其好奇心却在逐渐消退。这与我们平时的课堂过于按部就班、有条不紊、滴水不漏而导致课堂气氛暮气沉沉、波澜不惊有很大关系。原先会提问题的孩子能否变得不麻木、不会变成专装知识的容器,就看一个老师能否给学生提供质疑空间、培养质疑能力。在我看来,学生头脑里经常有问题产生,教师应提供质疑的空间,促使他们去探究、去思考、去
【教学目标】  具体地有条理地写出实验过程,注意突出其中的一两个细节。  【课前准备】  一只普通的中号透明塑料水杯、四十多枚彩色曲别针和一大杯冷水。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师:这节作文课上,我们一起来做个小实验。瞧,我带来了什么实验用具?(板书:实验用具,出示透明塑料水杯。)  (学生们的回答很快。有的说“这是一只杯子”,有的说“这是一只透明的杯子”,有的说“这是一只塑料水杯”,也有的说
学习新课一定要让学生觉得新鲜,所以我不赞成课前让学生进行预习。我也不喜欢听学生预习过了的课,我喜欢听学生觉得新鲜的课。新鲜的课最自然、最真实。  学生第一遍读课文总是怀着好奇心的,最想了解的就是课文写了什么。至于作者为什么写,怎么写的,往往不是最早关注的。只有把课文读完了,才能从整体上知道课文写了什么。  曹燕老师执教的《活化石》是一堂让学生觉得新鲜的课。她先板书“化石”,让学生来说说什么是“化石
为了使师范生能灵活运用在师范学校学到的知识,实现知识的迁移,我布置了一个研究性题目,即《我教小学生写诗》。学生很快就要去实习了,这正好是个机会。我告诉他们小孩子有着无穷无尽、千奇百怪的想象,去把这个宝藏挖出来吧!我的一番鼓舞点燃了学生们实践教育理想的激情,从他们闪亮的眼睛中我读出踌躇满志。但是实习归来,只有四位学生进行了教学实践与研究,带回一批小学生的优秀作品,并写出了研究报告。而其他学生之所以没
作为绍兴的小学语文教师,能走进周一贯老师“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的“容膝斋”,成为他的入室弟子,应该是每个有志向的语文教师的终极梦想了。何其有幸,我能圆梦“容膝斋”,成为他的入室弟子。  周老师经常开玩笑说:“张幼琴的名字,我早有耳闻啊!”可是不擅交际的我,直到2009年才得以近距离接触周老师。那年山西教育音像出版社来我校录制《生本课堂》专辑,作为学校顾问的周老师亲自指导四位老师上课,我是其
这天晚上,如往常一样点开“凤凰语文网”,一个网友的介绍吸引了我的眼球,说的是特级教师管建刚的作文教学,我看了几页觉得不过瘾,便百度搜索了一下,跳出来一篇最新的文章——《管建刚和他的阅读教学革命》。读之,似拨开云雾见青天般神清气爽!一直疑惑于课堂设计该怎么走的我,读完此文,豁然开朗!  犹记得那个学期末,学校要求新学期的语文学科要按照新的教学范式“测、导、延、写”来备课上课。放假前,武校长亲自操刀,
何谓语文?叶圣陶先生答曰:“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此外,还有若干回答,如:“语言和文字”“语言和文章”“语言和文学”“语言和文化”“语言和文明”等。凡此种种,莫不首先强调“语言”。可见,引导学生实现语言知识、语言技能、语言素养的综合习得与不断丰富,应该是语文课程的本体性目标。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因为语文知识的学习“不作为考试内容”,因为要“从所遇到的具体语言实例出发进行指导和点拨”,“
语文学科是人文性很强的学科,是对学生进行“尚美教育”的极佳载体。尚美学堂,简单地说就是教师要深入挖掘课文中的美育因素,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渗透美育,实现以美养德、以美启智、以美正行,使学生在语文学习的全过程中获得美的感染、美的熏陶、美的浸润、美的启发、美的成长。教师在解读、使用、驾驭教材的时候,要精心选取教材中的“美”的成分,对学生施加“尚美”影响,不仅要反复阅读教材、深入理解教材、准确吃透教材
【设计理念】  文学创作源于生活,前提是对生活有深入的观察和体会。从生活到作文中间的心理内化与外释也是一个不容小觑的环节。本活动的设计有两个目的:一是通过随手拍视频让学生明白生活的“积累”是多种渠道的,拓宽了素材的面。二是文学创作源于生活,但我们必须是生活的“有心人”。通过系列活动的开展,能达成以上目的。  【教学目标】  1.通过本次活动,让学生明白要做生活的“有心人”。  2.了解作文素材的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