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中“焉”的用法研究

来源 :求知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sice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文章就“焉”字在《孟子》中的使用情况分析总结“焉”字的词性和用法,主要从指示代词、疑问代词、疑问副词、语气词、助词、介词和兼词七种用法进行分析,总结“焉”字的使用规律和演变规律。以小见大,以《孟子》中“焉”字的用法观“焉”字的演变,以期通过对“焉”字的研究,更好地帮助读者解读《孟子》乃至其他古文献。
  关键词:《孟子》;“焉”;词性用法;演变规律
  一、《孟子》中“焉”字的使用概况
  “焉”字在《孟子》中共出现140次(含重复出现)。本文通过对其出现频率、语境的统计,较为全面细致地研究其词性用法,将“焉”字的用法分为指示代词、疑问代词、疑问副词、助词、介词、语气词、兼词七种。
  《孟子》中“焉”字词性用法及使用频次统计如下表:
  如表显示,在《孟子》中“焉”字的虚词用法占80%,占绝对优势。其中,它作为指示代词、语气词和兼词的频率较高。作为指示代词,出现了28次;作为语气词,出现了57次;作为兼词,出现了34次,且全部为介代兼词,即意义为“介词+代词”模式的词。“焉”字作为语气词、兼词出现的频率最高,在语气词的用法中又以表达陈述语气出现的频率最高。“焉”的介词用法只出现了一处。
  二、《孟子》中“焉”字的词性及用法
  “焉”字在《孟子》中共七种词性用法,作“指示代词”“疑问代词”“疑问副词”“助词”“介词”“语气词”和“兼词”。其中,作为“指示代词”时又可分为指代处所、指代人和指代事物三种情况。作为“语气词”时又可分为表达陈述语气、疑问语气和感叹语气三种情况。作为“兼词”,因《孟子》中此种用法出现频率较多,且对分析其演变规律有帮助,故本文将兼词单独列为一类来探讨。本文认为《孟子》中出现的情况均为介代兼词,又可按意义分为表示于是、于之、于此,表示比……,被……,向……等几种情况。因例子较多,故本文只列举部分代表性的语句为例。
  (一)指示代词
  《孟子》中“焉”字作指示代词的频率较高,共出现28次。在语句中充当宾语,指代上下文出现的处所、人和事物。
  1. 指代处所
  位于谓语动词之后作宾语。文中共出现7次,例(1)中作“至”宾语,可译为“这里”。
  (1)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梁惠王上)
  2. 指代人
  位于谓语动词之后用作宾语。共出现10次。
  (2)何哉?君所为轻身以先于匹夫者!以为贤乎?礼义由贤者出,而孟子之后丧逾前丧。君无见焉!(梁惠王下)
  “焉”字作指示代词指代人时,根据上下文,翻译成指代的那个人。若那个人在上文中出现在靠近“焉”字的位置,或者是谈话双方都知道的人,那么就可以译为“他”。由此可见,“焉”字在作为指示代词指代人时,是作为指代第三人称出现的。
  3. 指代事物
  主要表现为指代事情和事物两个方面,共出现11次。例(3)中指代“桓文之事”。
  (3)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 (梁惠王上)
  (二)疑问代词
  作疑问代词时,为“有疑而问”,译为“哪里”,在句子中充当宾语。共出现2次。
  (4)二老者,天下之大老也,而归之,是天下之父归之也。天下之父歸之,其子焉往?(离娄上)
  (三)疑问副词
  作疑问副词时,为“无疑而问”,可译为“哪里能”“怎么”等。多位于句首,加强句子语气,形成反问句。共出现了11次。其中,与“有”连用4次,与“能”连用3次,与“得”连用3次,与“用”连用1次。
  (5)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梁惠王上)
  (6)吾之不遇鲁侯,天也。臧氏之子焉能使予不遇哉!(梁惠王下)
  例(5)中,“焉”与“有”连用,可将其看作询问有实际意义的“哪里”,也可将其看作无疑而问的“怎么有”。本文认为,这里的“焉”字意义开始虚化,可以看作既保留实际意义又有抽象意义的状态,但是还没有过渡到完全虚化的阶段。本文将其归类于疑问副词,主要是考虑到“焉”字在句中作状语,且基本可看作“无疑而问”,表达反问语气。
  由“焉往”到“焉有”“焉能”,可以看到,“焉有”结构“有疑而问”和“无疑而问”的界限已变得模糊。本文认为这正是“焉”字由实词向虚词转化的标志, “焉”字作疑问副词时成为反问句的标记。
  (四)助词
  作为助词出现的情况均为语缀助词,共出现7次。这7次的出现可以从两方面来分析。
  1. 表示状态
  用于形容词或动词之后作后缀助词,表示状态,同形容词词尾“然”一致,可译为“……的样子”等,出现2次。
  (7)昔者有馈生鱼于郑子产,子产使校人畜之池;校人烹之,反命曰:“始舍之,圉圉焉;少则洋洋焉,攸然而逝。”(万章上)
  2. 表示属类或属项
  用于动词、形容词或其他词类之后作后缀助词,表示属类或属项,会与“者”字连用。可译为“之类”等。出现5次。
  (8)夷考其行,而不掩焉者也。(尽心下)
  (五)介词
  “焉”字在《孟子》中作介词为对象介词。相当于“于”,用于谓语之后,引出相关的对象。只出现1次。
  (9)人莫大焉亡亲戚君臣上下。(尽心上)
  此处“焉”字作介词,译为“比”。“焉”字后“亡亲戚君臣上下”为宾语,所以“焉”字在这里为介词,由“焉”引出宾语,相当于“于”。
  (六)语气词
  “焉”字作为语气词出现的频率最高。本文分为表达陈述语气、疑问语气和感叹语气三种情况进行分析。
  1. 陈述语气
  “焉”字作陈述语气词时,多位于句末、句中成分或前面分句句末。表示句子的停顿或结束,相当于句末语气词“也”。   (10)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 (梁惠王上)
  2. 疑问语气
  “焉”字作疑问语气词时,在疑问句中位于句末,表疑问语气,多翻译为“呢”。
  (11)象至不仁,封之有庳。有庳之人奚罪焉?(万章上)
  在“焉”字与“何”“奚”等搭配使用的情况下,不少学者都认为这里的“焉”字是兼有“代词”与“语气词”的兼词,但是本文认为它是表示疑问语气的语气词。在上述例子中,谓语动词均有宾语,即前置的“何”“奚”,句子结构完整,所以“焉”字在这里并不是兼有代词作宾语的性质,只是表示疑问语气的语气词。
  3.感叹语气
  “焉”字作感嘆语气词时,用于感叹句中,多位于句末。有时会与其他感叹词连用。
  (12)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梁惠王上)
  “焉”字作表达感叹语气的语气词时有时会与其他感叹词连用,多与“耳”“矣”连用,形成“焉耳矣”的固定搭配。在表达效果上除了会增强感叹语气之外,还往往会有夸大感情的效果。如例(12),我真是费尽心思了啊!
  (七)兼词
  “焉”字作兼词使用,只有介代兼词,即兼有“介词”和“代词”性质的词,相当于“于此”“于是”“于之”结构。在《孟子》中,主要表现在可译为“在那里”“比+对象”“被+施事”“向+对象”四个方面。共出现34次。
  1.在那里
  译为“在这里”或“在那里”的“焉”是出现频率最多的兼词,位于动词谓语后作补语。共出现了20次。
  (13)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梁惠王上)
  例(13)中“焉”在“死”之后,因而在理解的过程中势必需要一个介词来将句子结构补充完整,从而达到意义通顺的目的。
  2.比+对象
  这类兼词“焉”,通常译为“比+对象”。多位于形容词等谓词性成分之后,引进比较的对象。共出现了6次。
  (14)梁惠王曰:“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梁惠王上)
  同样,出于理解文章和补充句子结构的需要,在代词前需加一个介词“比”。
  3.被+施事
  这类兼词“焉”在翻译时往往不可避免地要加上一个介词“被”。用于动词或形容词谓语后作补语,引出施事。全文共出现5次。
  (15)滕,小国也,竭力以事大国,则不得免焉,如之何则可?(梁惠王下)
  句子中主语与谓语动词不相一致,谓语动词的宾语为前句的主语,所以在理解翻译的时候一定要加上“被”字才符合逻辑。
  4.向+对象
  “焉”字置于“学”字之后,表示介词+与事对象,在全文中出现3次。如例(16),根据上下文,译为“向……学习”的结构自然就出现了。
  (16)陈相见许行而大悦,尽弃其学而学焉。(滕文公上)
  三、结语
  “焉”字在《孟子》中共出现了140次。“焉”字的演变规律大致分为两条路线:一条路线是陈述句中指示代词—疑问代词—疑问副词—反问标记;另一条路线是兼词—语气词。这两条演变路线实际上就是“焉”字由实词发展到虚词的语法化过程。统观《孟子》中“焉”字的词性用法,可以看到“焉”字到《孟子》成书时已处于自身语法化的后期。
  参考文献:
  [1]崔立斌.《孟子》词类研究[M].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2004.
  [2]马建忠.马氏文通[M].北京: 商务印书馆,1983.
  [3]王 力.汉语史稿[M].北京: 中华书局,1996.
  [4]杨伯峻.孟子译注[M].北京: 中华书局,1960.
其他文献
摘 要:在众多的数学思想中数形结合思想是非常重要的,其实现了数与形的结合和统一。文章通过对当前数形结合思想渗透现状的研究,依据具体的研究成果指出了当前数学教学课堂上数形结合思想渗透状况不佳,所以数学教学课堂则应该采取必要的措施,在教学的多个阶段实现数形结合思想的有效渗透。  关键词:初中数学;数形结合思想;现状;有效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8-10-1
城市执法的过程本身就是两个主体的双向互动过程,但是双方产生冲突却屡见不鲜,浅表性成因的背后隐藏的诱导性因素是导致城市执法暴力在冲突后患不止的重要原因之一。分析产生
<正>Foreign enterprises will be faced with an urban maintenance and construction tax beginning December 1st,China will unify the tax system for domestic and for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促进了建筑工程行业的蓬勃发展。作为建筑工程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建筑工程预算正确与否,直接影响着整个工程各项工序的正常开展,
随着我国城市建设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城市景观环境的建设和发展得到了人们更多的认可和关注,人们更期待自己居住的环境是依山傍水的自然环境。因此,合理利用水生态环境打造城
自1983年春至1988年底,安徽省经科委批准和工商注册登记的民办科技机构有350余家;(不含1000多家农业民办科技站,其多数亦经当地政府批准和工商注册登记),专职从业人员达5320条人,其
摘 要:公共政策的制定是政策过程的中心环节和必要阶段,是政策科学研究的永恒主题。然而“锁定”或“固化”的公共政策决策常常掉入经验决策的陷阱;关门决策模式面临重大冲击;回应性决策的效率与有效性不断受到挑战。当前,大数据为修复此类问题提供了契机,“循数决策”的理念、多元共治、前瞻决策显现为未来趋势。但大数据时代的公共政策决策仍未超出传统决策的范畴,因此,公共政策决策必须把握机遇,快速微调,做到与时俱进
一、心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发生机制  在患者心肌缺血时,体内的H+、Ca2+与Na+会大量积聚,再灌注致使患者体内细胞离子流量发生改变,产生了细胞毒性,在缺血缺氧的过程中,人体内H+会大量增加,Na+浓度会大幅上升,出现Ca+内流的问题,继而引发细胞内钙超载,激活钙依赖性磷脂酶, 从而引发线粒体超微结构损害、ATP耗竭与心肌顿抑,产生心肌细胞毒性。人体的心肌细胞中有大量的线粒体,可以满足收缩能量需求
<正>The devastating Sichuan earth- quake is recently estimated to have indirectly caused RMB 30 billion to 60 billion in damage and the total economic losses co
摘 要: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如何让语文这门课具有新鲜活力,实现教学模式的转变,开启学生思维,文章作者将从三个方面进行阐述:一是教师如何教,二是学生怎样学,最后教学相长,实现教与学的和谐统一。  关键词:素质教育;想象力;和谐统一  一、教师如何教  (1)充分高效地备课,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教好一堂课的前提是教者要做到心中有数。如何设置一堂课的导入、准确把握文章的重难点,采取什么样的教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