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项城市高寺镇是豫东的一个小镇,属于传统的农业区,工业经济和商业经济不很发达。这里的农村“80后”由于父母多出外打工,少年时期的他们不得不沉湎于孤独,而缺乏管束和疏于教育又引发了盲目的多米诺骨牌式的辍学潮。长大后,他们几乎又重复上一辈的生活轨迹,大多把自己的梦想交给了外出打工,他们有梦想,这梦想很光荣,可现实却总有些无奈。
穿制服的王俊之
晚上6点的时候,王俊之推着自行车回到家,天很冷,她哈着气,只穿件厚毛衣,套着稍显破旧的深蓝色制服。
4年前,她刚刚穿上这身制服,进村的时候,常常有人和她开玩笑:“瞧,我们的大干部回来了。”她的一身正规制服,在穿着随便的村民中间非常扎眼。
如今,村里穿这种制服的年轻人越来越多了。大部分的中青年都在外打工、上学,留在村里的年轻人非常少,而他们中的许多人到附近的鞋厂、皮革厂、酒厂上班,陆陆续续都穿上了工作服。
今年24岁的王俊之已经算是老姑娘了。在高寺镇,她也算出生在书香世家了。父亲是当地小学的语文教师,但是,父母的观念并没有因此而有所改变。
为了要个儿子,她的父母连续生了4个女儿,王俊之的小名叫“换换”,因为父母希望第5个孩子是男孩。她三姐的名字是“交交”,也是同样的意思,不过最终奏效的是“换换”,第5个孩子终于是个男孩了。
王俊之上学时成绩非常好,曾获得过周口地区物理竞赛一等奖、数学竞赛三等奖,她曾希望自己能成为一名教授。但是家里只有父亲一个月几百块钱的工资,母亲常年有病,经济实在太困难了。大姐也考上了大专,父母又一心要为小儿子留点积蓄,所以只好弃卒保将,把学习标兵王俊之从初三的课堂上拉了回来。被迫中断学业后,王俊之一直在家自学,“不上学了能干啥,我觉得生活都没希望了。就是和父母赌气,在家自学。”
和父母赌气了两年,2001年夏天,18岁的王俊之跟着村里的小姐妹一起到东莞去打工。命运却和她们开了一个不大不小的玩笑,她被人骗了。本来老板说好给她们一个月700元的工资,但又为了防止她们把钱弄丢,每个月只发200元的零花钱,其他由老板暂时保存。可到了年底,老板却食了言,说工资早就发下去了。有个泼辣的姑娘带着四五个姐妹去跟老板闹,被老板恐吓后,最终不了了之。
回家后,王俊之的弟弟刚读初中,这个“不争气”的弟弟后来虽然上了两年初三,仍没有考上重点高中。这更让王俊之伤心不已,“我上一年初三就能考上重点高中了,父母却不让我上。”
不久,正逢酒厂招人,父母觉得酒厂虽然工资少点,至少工资能拿到手,工作之余还可以帮家里做农活,于是就拉着王俊之去报名了。同时,他们觉得王俊之也该找婆家了,靠四姐妹的彩礼,小儿子上学、结婚的钱就不用愁了。
王俊之并不满意父母的安排,她还是希望到城里,“我羡慕城里的女孩子,都是独生女,父母才不会让他们辍学呢。”但后来厂里发下来的蓝色制服还是让王俊之有了惊喜。“穿上蓝色制服,感觉自己就和村里人不一样了,我不想和他们一样。”蓝色制服让她有了些许安慰。
王俊之眼下正和父母闹着矛盾。由于姐姐大专毕业没有找到很赚钱的工作,家里欠了两万多元债务。母亲希望靠着还没有结婚的四女儿结婚多要些彩礼。而王俊之自己找的男朋友因为家境困难而被父母否决了。现在她多年未叫的小名“换换”又被重新叫响了,原因是“媒人给我说了好几个对象,我都不同意,他们说我换了一个又一个”。
农业税取消后,王家把出外打工的村民不种的地也揽了过来,靠父母两人种十几亩的地有困难,王俊之准备春暖后从酒厂辞职,在家种地。
“今年想种薄荷。”王俊之正在看相关的农业技术书籍。她所在的高寺镇王营村,这两年大部分地块都种上了薄荷,虽然比较费事,但是比种庄稼收益好得多。有的村民包了其他村民的地在种薄荷,农忙时候,还会雇一些闲散在家的老年人薅草。临近的村子种薄荷的也很多,收割的时候,会有公司到村里收购。
然而靠1万多元的高价费得以挤进县重点高中的小弟王高原,却并不认为上大学有多少用,正在高三复读的他认为大学毕业了也不一定找到好工作,和他同龄的人几乎都辍学了,有的孩子上了技校,学习修车、电焊等,一个月也一样有一两千的收入。
“我现在还待在学校里是为我父母。我不是上大学的料。像我这种成绩,又考不上好大学,上个三流大学净白搭。”王高原对于自己在学校混日子的生活振振有辞。
在项城市高寺镇,王高原的同龄人大部分都选择辍学,作为担负“光宗耀祖”重任的男性,他们的父母留了足够上学的钱,然而,一拨拨的退学潮没有得到遏制,反而逐渐增强。
小新娘和小新郎
何香云今年刚刚21岁,一年前,她就已经做了新娘。“懵懵懂懂,家人让结婚就结了。”
婚前,她的家境在当地属于中上等,父母在外打工,把她和小她4岁的弟弟留给了年迈的爷爷奶奶。
“上小学四年级的时候,才10岁,就和刚上学的弟弟留家里了。很想爸爸妈妈,孤独得很。”何香云说。当时刚刚6岁的弟弟特别小,突然离开了父母,习惯于娇宠的他经常哭闹不止。
也许是孤独,她的零花钱又多,很快结交了一帮义气的哥们儿姐们儿:“大家都结拜了,两肋插刀那种,一个受了欺负,我们都想办法。”
跟着一群哥们儿整天到处玩,何香云对学习的兴趣彻底丧失。她偷偷辍学了。后来又和同样孤独的留守孩子,也是她现在的丈夫陈国光恋爱、同居、怀孕、结婚。“就是很孤独,父母都不在家,他对我很好。有人对我这么好,比亲人都亲,我也对他好。”
像何香云这样非经济原因却自愿辍学的留守孩子在当地很常见。以高寺镇陈营村为例,从2000年至今,上过大学的只有一个女孩子、三个男孩子。在这个稍有重男轻女思想的约1400多口人的村子里,拥有更多机会的男孩子为什么也选择辍学呢?
何香云的丈夫、与她同岁的陈国光是2002年退学的。陈国光的父亲陈红旗和母亲都在济南做白吉馍,一年的收入有五六万,家里盖起了两层的楼房。陈国光是独生子,从小学习成绩好,经济上父母总是对他有求必应。他的父母希望他能好好学习,考上大学,于是每年交了15000元的学费让他上了县城里的贵族学校博文中学。
陈国光最终让父母失望了。由于忙于赚钱,陈红旗夫妇只在春节时才回家,有的时候怕花路费,又怕耽误生意,春节时候也不回家。陈国光成了留守儿童,年迈多病的爷爷根本管不住他,总觉得孤独的他就和街头的一帮小混混成了“弟兄”。
“那时候感觉很好。”陈国光说,“我一个月的零花钱都1000多元,每天带着几个哥们儿耀武扬威,得意得很。谁都不敢小看我们。”
由于缺乏应有的管束,陈国光小小年纪就谈起了恋爱,并和女朋友何香云在外同居,“几个哥们儿比我大,他们都有女朋友同居,我没有女朋友,没面子。反正我的钱也够花,怕什么呢。父母不在我身边,爷爷也很好糊弄,根本管不了我啊。”
何香云怀孕之后,当时年仅17岁的陈国光吓坏了,他觉得在学校再也没法待下去了。何香云的父母觉得陈家家境也比较富裕,两家倒也门当户对,陈国光一表人才,既然女儿怀孕了,倒不如正好让两家就此结为亲家。
这个消息让陈的父母丢下生意赶回家,他们怎么也不相信一向听话的儿子会做出这么出格的事,悔恨连连:“在外起早贪黑地干,实在没想到孩子出了这种事情。但是不出去也没有办法,我们不出去赚钱,就算孩子考上大学了,靠啥交学费。而且大学生不好找工作了,找工作能不花钱?”
陈红旗夫妇的想法在当地很有代表性,他们处于两难境地,一方面为了孩子不得不出外打工赚钱,以应付越来越高的学杂费等,但是孩子应该得到的教育和亲情几乎完全丧失;另一方面,如果待在老家,孩子的教育可能跟上了,但是高额的学杂费又无法保障。
从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高寺镇的“80后”年轻人九成以上都成了留守儿童,由于突然失去了父母的管教,他们放任自流,很多孩子辍学大半年了,父母在春节回家时才知道。
陈国光辍学之后,另外的矛盾又产生了,陈红旗要求儿子赶紧结婚:“学没有上好,赶紧结婚,传宗接代得了。”
陈国光希望自己能够去技校学习汽车修理,然后开个自己的汽修厂,他向父母保证在技校好好学习,但是父母觉得陈国光肯定是头脑发热。对于结婚,他觉得很恐慌:“自己还没管好,就结婚。”但是心存愧疚的陈国光最终听从父母的话于去年春天成了家。在这个小镇,陈红旗的看法非常普遍,“到了20岁,又没上学,不结婚干啥?”如今奉了父母之命与媒妁之言,刚刚20出头的小伙子们已经成家抱上孩子的情景在这里不时可见。
由于结婚时要盖楼房,要操办酒席,要送两三万的彩礼,刚刚结过婚,一些家境本来不太好的小伙子就背上了沉重的债务,而婚后总觉得妻子是自己花钱“买”来的,想到沉重的债务就对妻子没了好言语,小夫妻吵嘴打架闹离婚的情况时有发生。
张风莲的发财路
张凤莲是王俊之最要好的朋友,两人是酒厂的同事。王俊之很佩服她:“她和我一样大,但是比我胆大,比我聪明。”
张凤莲的父母没有生育,张凤莲是他们抱养过来的孩子,由于只有一个孩子,所以张凤莲还是比较受父母疼爱的。上学成绩不是很好,张凤莲初中毕业就回了家。现在,被村里人认为“有脑子”的张凤莲是村里赚钱最多的年轻人。
2004年春节过后,当了一年包装工的张凤莲从酒厂辞职了:“在酒厂,一个月五六百元,啥时候也发不了财。”
她很快发现了商机。农村市场上的鞋子一般只有童鞋和青年人的鞋子,而且价格比较贵,适合老年人穿的鞋子少之又少,而现在自家做鞋子的人几乎没有,所以具有一定消费能力的老年人拿着钱却买不到合适的鞋子穿。
张凤莲苦口婆心劝说父母拿出3万元的积蓄,开了一个小型的家庭作坊式的保暖鞋厂。这种鞋子的原料有做鞋底的泡沫,做面料的绒布,以及毛毡布等,前期投入比较少。总的算下来,平均一只鞋的成本费用是4元钱左右,卖价是6元到10元。
这种平底的保暖鞋穿着舒服,非常保暖,自产自销,价格很低,因而在这个并不发达的农村市场上优势很大,颇受欢迎。不但是老年人,过年时回家的中青年人也非常爱穿。
2004年冬天,张凤莲的鞋子卖得很不错,赚了近两万元。她发现村里有的路段还是土路,化雪的时候路上都是泥泞,鞋底薄就会使泥巴沾到鞋帮上,于是她就把鞋底加厚了。同时也对鞋帮进行了改进,在平绒布的基础上,又加了厚毛料布、条绒布等,鞋的颜色也在红色、黑色的基础上增加了蓝色、绿色以及花纹的样式。
张凤莲已经不再满足于小作坊式的小鞋厂了。2006年,她到附近的几个乡镇设了几个分销点:“单个鞋子的利润少了,但是总利润多了。2006年赚了7万多。”
张家并不是陈营村最有钱的人,但是在年轻一代中,张凤莲被认为是最有才能的人,“我周围的同龄人都想到外面去看花花世界,都想着去打工。其实动动脑子,家里的钱也可以赚的。”
张凤莲对记者说:“我也要感谢我父母啊。他们就我一个孩子,所以比较宠爱我。在老家,父母一般都不放心让咱这没经过事的年轻人做事。”
更多的年轻人还是选择外出打工。今年22岁的陈明宇在外两年都没有回家。他的家人说因为陈明宇在外没挣到钱,不好意思回家。但是陈的父亲也不愿意儿子在家待:“现在种地不赚钱,年轻人谁愿意种地呢。还是让孩子出外打工吧。在家闲着没事干,就会乱惹事。”
作为村里的5个党员之一,陈明宇的父亲也有对农业的担心:“年轻人都不愿意干农业,以后这地该咋办呢。咱这地都是好地,项城是小麦高产区。但我们这儿离城市远,靠啥发展农业经济呢?村里的年轻孩子都在想自己的事,没人为这种事操心。”
在这个经济并不发达的豫东小镇,大部分的青年把青春都交给了打工生涯,年复一年,前赴后继。他们并不关心什么是“新农村建设”,宁愿把周杰伦、刘德华、超级女生当做自己的偶像,想得最多的就是怎么赚钱,张凤莲是他们羡慕的人,可真要让他们跟她学,他们是不肯的,事实上他们也很难做到。
穿制服的王俊之
晚上6点的时候,王俊之推着自行车回到家,天很冷,她哈着气,只穿件厚毛衣,套着稍显破旧的深蓝色制服。
4年前,她刚刚穿上这身制服,进村的时候,常常有人和她开玩笑:“瞧,我们的大干部回来了。”她的一身正规制服,在穿着随便的村民中间非常扎眼。
如今,村里穿这种制服的年轻人越来越多了。大部分的中青年都在外打工、上学,留在村里的年轻人非常少,而他们中的许多人到附近的鞋厂、皮革厂、酒厂上班,陆陆续续都穿上了工作服。
今年24岁的王俊之已经算是老姑娘了。在高寺镇,她也算出生在书香世家了。父亲是当地小学的语文教师,但是,父母的观念并没有因此而有所改变。
为了要个儿子,她的父母连续生了4个女儿,王俊之的小名叫“换换”,因为父母希望第5个孩子是男孩。她三姐的名字是“交交”,也是同样的意思,不过最终奏效的是“换换”,第5个孩子终于是个男孩了。
王俊之上学时成绩非常好,曾获得过周口地区物理竞赛一等奖、数学竞赛三等奖,她曾希望自己能成为一名教授。但是家里只有父亲一个月几百块钱的工资,母亲常年有病,经济实在太困难了。大姐也考上了大专,父母又一心要为小儿子留点积蓄,所以只好弃卒保将,把学习标兵王俊之从初三的课堂上拉了回来。被迫中断学业后,王俊之一直在家自学,“不上学了能干啥,我觉得生活都没希望了。就是和父母赌气,在家自学。”
和父母赌气了两年,2001年夏天,18岁的王俊之跟着村里的小姐妹一起到东莞去打工。命运却和她们开了一个不大不小的玩笑,她被人骗了。本来老板说好给她们一个月700元的工资,但又为了防止她们把钱弄丢,每个月只发200元的零花钱,其他由老板暂时保存。可到了年底,老板却食了言,说工资早就发下去了。有个泼辣的姑娘带着四五个姐妹去跟老板闹,被老板恐吓后,最终不了了之。
回家后,王俊之的弟弟刚读初中,这个“不争气”的弟弟后来虽然上了两年初三,仍没有考上重点高中。这更让王俊之伤心不已,“我上一年初三就能考上重点高中了,父母却不让我上。”
不久,正逢酒厂招人,父母觉得酒厂虽然工资少点,至少工资能拿到手,工作之余还可以帮家里做农活,于是就拉着王俊之去报名了。同时,他们觉得王俊之也该找婆家了,靠四姐妹的彩礼,小儿子上学、结婚的钱就不用愁了。
王俊之并不满意父母的安排,她还是希望到城里,“我羡慕城里的女孩子,都是独生女,父母才不会让他们辍学呢。”但后来厂里发下来的蓝色制服还是让王俊之有了惊喜。“穿上蓝色制服,感觉自己就和村里人不一样了,我不想和他们一样。”蓝色制服让她有了些许安慰。
王俊之眼下正和父母闹着矛盾。由于姐姐大专毕业没有找到很赚钱的工作,家里欠了两万多元债务。母亲希望靠着还没有结婚的四女儿结婚多要些彩礼。而王俊之自己找的男朋友因为家境困难而被父母否决了。现在她多年未叫的小名“换换”又被重新叫响了,原因是“媒人给我说了好几个对象,我都不同意,他们说我换了一个又一个”。
农业税取消后,王家把出外打工的村民不种的地也揽了过来,靠父母两人种十几亩的地有困难,王俊之准备春暖后从酒厂辞职,在家种地。
“今年想种薄荷。”王俊之正在看相关的农业技术书籍。她所在的高寺镇王营村,这两年大部分地块都种上了薄荷,虽然比较费事,但是比种庄稼收益好得多。有的村民包了其他村民的地在种薄荷,农忙时候,还会雇一些闲散在家的老年人薅草。临近的村子种薄荷的也很多,收割的时候,会有公司到村里收购。
然而靠1万多元的高价费得以挤进县重点高中的小弟王高原,却并不认为上大学有多少用,正在高三复读的他认为大学毕业了也不一定找到好工作,和他同龄的人几乎都辍学了,有的孩子上了技校,学习修车、电焊等,一个月也一样有一两千的收入。
“我现在还待在学校里是为我父母。我不是上大学的料。像我这种成绩,又考不上好大学,上个三流大学净白搭。”王高原对于自己在学校混日子的生活振振有辞。
在项城市高寺镇,王高原的同龄人大部分都选择辍学,作为担负“光宗耀祖”重任的男性,他们的父母留了足够上学的钱,然而,一拨拨的退学潮没有得到遏制,反而逐渐增强。
小新娘和小新郎
何香云今年刚刚21岁,一年前,她就已经做了新娘。“懵懵懂懂,家人让结婚就结了。”
婚前,她的家境在当地属于中上等,父母在外打工,把她和小她4岁的弟弟留给了年迈的爷爷奶奶。
“上小学四年级的时候,才10岁,就和刚上学的弟弟留家里了。很想爸爸妈妈,孤独得很。”何香云说。当时刚刚6岁的弟弟特别小,突然离开了父母,习惯于娇宠的他经常哭闹不止。
也许是孤独,她的零花钱又多,很快结交了一帮义气的哥们儿姐们儿:“大家都结拜了,两肋插刀那种,一个受了欺负,我们都想办法。”
跟着一群哥们儿整天到处玩,何香云对学习的兴趣彻底丧失。她偷偷辍学了。后来又和同样孤独的留守孩子,也是她现在的丈夫陈国光恋爱、同居、怀孕、结婚。“就是很孤独,父母都不在家,他对我很好。有人对我这么好,比亲人都亲,我也对他好。”
像何香云这样非经济原因却自愿辍学的留守孩子在当地很常见。以高寺镇陈营村为例,从2000年至今,上过大学的只有一个女孩子、三个男孩子。在这个稍有重男轻女思想的约1400多口人的村子里,拥有更多机会的男孩子为什么也选择辍学呢?
何香云的丈夫、与她同岁的陈国光是2002年退学的。陈国光的父亲陈红旗和母亲都在济南做白吉馍,一年的收入有五六万,家里盖起了两层的楼房。陈国光是独生子,从小学习成绩好,经济上父母总是对他有求必应。他的父母希望他能好好学习,考上大学,于是每年交了15000元的学费让他上了县城里的贵族学校博文中学。
陈国光最终让父母失望了。由于忙于赚钱,陈红旗夫妇只在春节时才回家,有的时候怕花路费,又怕耽误生意,春节时候也不回家。陈国光成了留守儿童,年迈多病的爷爷根本管不住他,总觉得孤独的他就和街头的一帮小混混成了“弟兄”。
“那时候感觉很好。”陈国光说,“我一个月的零花钱都1000多元,每天带着几个哥们儿耀武扬威,得意得很。谁都不敢小看我们。”
由于缺乏应有的管束,陈国光小小年纪就谈起了恋爱,并和女朋友何香云在外同居,“几个哥们儿比我大,他们都有女朋友同居,我没有女朋友,没面子。反正我的钱也够花,怕什么呢。父母不在我身边,爷爷也很好糊弄,根本管不了我啊。”
何香云怀孕之后,当时年仅17岁的陈国光吓坏了,他觉得在学校再也没法待下去了。何香云的父母觉得陈家家境也比较富裕,两家倒也门当户对,陈国光一表人才,既然女儿怀孕了,倒不如正好让两家就此结为亲家。
这个消息让陈的父母丢下生意赶回家,他们怎么也不相信一向听话的儿子会做出这么出格的事,悔恨连连:“在外起早贪黑地干,实在没想到孩子出了这种事情。但是不出去也没有办法,我们不出去赚钱,就算孩子考上大学了,靠啥交学费。而且大学生不好找工作了,找工作能不花钱?”
陈红旗夫妇的想法在当地很有代表性,他们处于两难境地,一方面为了孩子不得不出外打工赚钱,以应付越来越高的学杂费等,但是孩子应该得到的教育和亲情几乎完全丧失;另一方面,如果待在老家,孩子的教育可能跟上了,但是高额的学杂费又无法保障。
从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高寺镇的“80后”年轻人九成以上都成了留守儿童,由于突然失去了父母的管教,他们放任自流,很多孩子辍学大半年了,父母在春节回家时才知道。
陈国光辍学之后,另外的矛盾又产生了,陈红旗要求儿子赶紧结婚:“学没有上好,赶紧结婚,传宗接代得了。”
陈国光希望自己能够去技校学习汽车修理,然后开个自己的汽修厂,他向父母保证在技校好好学习,但是父母觉得陈国光肯定是头脑发热。对于结婚,他觉得很恐慌:“自己还没管好,就结婚。”但是心存愧疚的陈国光最终听从父母的话于去年春天成了家。在这个小镇,陈红旗的看法非常普遍,“到了20岁,又没上学,不结婚干啥?”如今奉了父母之命与媒妁之言,刚刚20出头的小伙子们已经成家抱上孩子的情景在这里不时可见。
由于结婚时要盖楼房,要操办酒席,要送两三万的彩礼,刚刚结过婚,一些家境本来不太好的小伙子就背上了沉重的债务,而婚后总觉得妻子是自己花钱“买”来的,想到沉重的债务就对妻子没了好言语,小夫妻吵嘴打架闹离婚的情况时有发生。
张风莲的发财路
张凤莲是王俊之最要好的朋友,两人是酒厂的同事。王俊之很佩服她:“她和我一样大,但是比我胆大,比我聪明。”
张凤莲的父母没有生育,张凤莲是他们抱养过来的孩子,由于只有一个孩子,所以张凤莲还是比较受父母疼爱的。上学成绩不是很好,张凤莲初中毕业就回了家。现在,被村里人认为“有脑子”的张凤莲是村里赚钱最多的年轻人。
2004年春节过后,当了一年包装工的张凤莲从酒厂辞职了:“在酒厂,一个月五六百元,啥时候也发不了财。”
她很快发现了商机。农村市场上的鞋子一般只有童鞋和青年人的鞋子,而且价格比较贵,适合老年人穿的鞋子少之又少,而现在自家做鞋子的人几乎没有,所以具有一定消费能力的老年人拿着钱却买不到合适的鞋子穿。
张凤莲苦口婆心劝说父母拿出3万元的积蓄,开了一个小型的家庭作坊式的保暖鞋厂。这种鞋子的原料有做鞋底的泡沫,做面料的绒布,以及毛毡布等,前期投入比较少。总的算下来,平均一只鞋的成本费用是4元钱左右,卖价是6元到10元。
这种平底的保暖鞋穿着舒服,非常保暖,自产自销,价格很低,因而在这个并不发达的农村市场上优势很大,颇受欢迎。不但是老年人,过年时回家的中青年人也非常爱穿。
2004年冬天,张凤莲的鞋子卖得很不错,赚了近两万元。她发现村里有的路段还是土路,化雪的时候路上都是泥泞,鞋底薄就会使泥巴沾到鞋帮上,于是她就把鞋底加厚了。同时也对鞋帮进行了改进,在平绒布的基础上,又加了厚毛料布、条绒布等,鞋的颜色也在红色、黑色的基础上增加了蓝色、绿色以及花纹的样式。
张凤莲已经不再满足于小作坊式的小鞋厂了。2006年,她到附近的几个乡镇设了几个分销点:“单个鞋子的利润少了,但是总利润多了。2006年赚了7万多。”
张家并不是陈营村最有钱的人,但是在年轻一代中,张凤莲被认为是最有才能的人,“我周围的同龄人都想到外面去看花花世界,都想着去打工。其实动动脑子,家里的钱也可以赚的。”
张凤莲对记者说:“我也要感谢我父母啊。他们就我一个孩子,所以比较宠爱我。在老家,父母一般都不放心让咱这没经过事的年轻人做事。”
更多的年轻人还是选择外出打工。今年22岁的陈明宇在外两年都没有回家。他的家人说因为陈明宇在外没挣到钱,不好意思回家。但是陈的父亲也不愿意儿子在家待:“现在种地不赚钱,年轻人谁愿意种地呢。还是让孩子出外打工吧。在家闲着没事干,就会乱惹事。”
作为村里的5个党员之一,陈明宇的父亲也有对农业的担心:“年轻人都不愿意干农业,以后这地该咋办呢。咱这地都是好地,项城是小麦高产区。但我们这儿离城市远,靠啥发展农业经济呢?村里的年轻孩子都在想自己的事,没人为这种事操心。”
在这个经济并不发达的豫东小镇,大部分的青年把青春都交给了打工生涯,年复一年,前赴后继。他们并不关心什么是“新农村建设”,宁愿把周杰伦、刘德华、超级女生当做自己的偶像,想得最多的就是怎么赚钱,张凤莲是他们羡慕的人,可真要让他们跟她学,他们是不肯的,事实上他们也很难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