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黄仁宇的史学贡献

来源 :中学生百科·学习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dm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历史爱好者们对黄仁宇这个名字并不会陌生,很多人了解并喜欢他,是因为他的《万历十五年》和《中国大历史》两本著作。这两本书文笔生动,角度新颖。在此,笔者不欲介绍两本书的具体内容,而想把黄氏书中的概念拎清楚,并讨论黄氏的史学贡献。
  《万历十五年》和《中国大历史》两本书中,最引入注目的是黄氏所提出之“大历史观”。
  “大历史观”是一些概念的整合,即“历史上长期合理性”、“数目字管理”——简言之便是技术至上论,以实证主义方式从技术角度谈论历史,避免产生基于意识形态的争执。“历史上长期合理性”即是从社会整体面貌以及长时间跨度角度来考察社会与历史。
  而“数目字管理”,黄仁宇这样解释道:
  “如果社会可以接受财产权绝对且至高无上,一切就可以加加减减,可以继承、转移及交付信托。因此,物质生活的所有层面,不论是私人或公共,就可以在数字上处理。财富的可交换性利于财富的累积,创造出动态的环境。”
  本质上来说,这是对国家机器的经济控制与社会自身经济发展的讨论。
  自“大历史”理论,黄仁宇认为时代之走向及发展由无数社会和物质上的各种因素共同堆积,历史舞台上的“关键人物”往往只是一个“角色”,让任何人来扮演都可以,众人熟知的著名历史人物只是正好在那个时间踏上了舞台,坐上了历史早准备好的空缺“角色”席。
  《万历十五年》中,作者从1582年这一不起眼的年份人手,讨论这一时期整个社会的面貌以及历史人物于国家的作用,如海瑞、申时行、戚继光等。其中他并不探究历史人物的善恶患奸(黄仁宇主张历史从不应该是批判善恶的历史,尽管其本身也难免流于翻案文章,他与李约瑟将这一主张称为技术辩证),而是把他们放到整个明代的社会框架中进行研究,强调历史人物、历史事件背后的逻辑关系和政治文化构架。
  而黄氏更是在《中国大历史》中,更将“长期合理性”和“数目字管理”的概念发挥到极致,对整个中国社会的讨论集中在社会运行的自洽逻辑上。
  但笔者以为,黄仁宇的主要史学贡献并不在“大历史观”上,原因有二:其一,“历史的长期合理性”这个说法在史学界不算新鲜,法国年鉴学派一直在提倡这样的史学研究。且马克思的唯物主义史学观对此理论亦有提及。黄不过将其重复叙述一遍,无所创新。
  关键是“数目字管理”这一概念,就黄氏本身的著作来说,数目字管理集中关注的仍是财税制度。因此之故,黄氏的“大历史观”虽言技术至上、全面分析等等,乃是强调经济尤其是财税对王朝发展的重要性。不论是《万历十五年》还是《中国大历史》,黄仁宇在书中强调最多的就是经济、财政与税收。又如黄氏论文《1619年辽东战役》,说的是战争,实际上还是说财税。
  “数目字管理”不失为一个过得去的解释,在《中国大历史》和黄氏的经济史专著《十六世纪明代中国之财政与税收》中,黄氏不断强调“数目字管理”之于明代乃至整个中国发展与未来的重要性。《十六世纪明代中国之财政与税收》中对史料的剪裁和分析可以推导出明代没有实行“数目字管理”,但把没有实行“数目字管理”作为明代社会经济的考量和明亡的原因,这始终证据不足。而将“数目字管理”推及到5000余年的中国社会发展中,便显得有些局促和不完整。
  黄仁宇的专注领域是明史,尤其是明代经济史,虽然说以小见大是史家基本,但私以为黄氏把明代的情况推到整个中国历史有些不严谨。因之,大历史观在很多情况下,难免折戟沉沙,解释不清。
  不过,这并不妨碍《万历十五年》和《中国大历史》两书成为畅销的著作,流畅的文字,善讲故事,这比枯燥的史学论文有趣得多。对于史学理论的广泛推广,激发人们从不同角度讨论历史,这才是黄仁宇最大的贡献罢。
其他文献
读到“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的两句词,公寓房子上层的居民多半要感到毛骨悚然。屋子越高越冷。自从煤贵了之后,热水汀早成了纯粹的装饰品。构成浴室的图案美,热水龙头上的H字样自然是不可少的一部分;实际上呢,如果你放冷水而开错了热水龙头,立刻便有一种空洞而凄怆的轰隆轰隆之声从九泉之下发出来,那是公寓里特别复杂、特别多心的热水管系统在那里发脾气了。即使你不去太岁头上动土,那雷神也随时地要显
期刊
心动,看到这个词,我首先想到的并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大善事,也不是什么令我脸红心跳的感觉,我所浮现的,仅仅是一声“加油”而已。  “加油!”也许这个词在我们的生活中已经成了再朴素不过的存在,有时还不止于朴素,甚至可以被称作老土。  运动会上周围同学的“加油”,我只是木讷地听着,就像背景音乐;老师总爱让我们喊着“加油”的口号,所有人笑着,甚至觉得有些傻傻的;考试之前父亲的“加油”,我一笑而过,就像那不
期刊
我讨厌走夜路时脚步的回声,我会觉得有人在背后跟着我。  记忆中的那条路上只有几盏老旧的路灯,幽幽地发出残月般暗淡且微弱的光亮。若行走于其间灯光不及的地方,冬日浓重的夜色会在不知不觉中将人卷入。  路的一旁是新修建的大花园,白天的吵闹让夜晚的寂静更显诡异。听,那些孩子们嬉戏打闹的声音分明还穿梭在草丛间、停留在湖面上,却在一瞬间吹成了冷风的哀嚎。入口处的霓虹彩灯已被熄灭,湖心的喷泉也停止跳动。没有观众
期刊
说唐诗是一座百花园,那是因为唐诗中有许多姹紫嫣红、芳香四溢的奇葩;说唐诗是一座鸟语林,那是因为唐诗中有许多轻飞曼舞,引吭高歌的山鸟;说唐诗是一曲交响乐,那是因为唐诗中有许多声情并茂、婉转动听的歌唱。我们需要带上心灵的摄像机,穿越时空隧道,驻足诗山文海,沉心静气,凝神倾听,那一声声空山鸟语,裹挟清风,飞越旷野,扑“耳”而来,直逼我们的心灵。  我们惊讶,唐诗之中竟有如此妙合人心,感应生命的天籁之音!
期刊
通常情况下,我们如果被人弃、被人负、被人蔑视,会难过、抑郁和感伤,而那个弃我、负我、蔑视我者却往往一去不回头,对我们的伤悲完全无动于衷。似乎抛弃者就站立在那个心理的制高点上俯瞰着自己,带着无比的优越感,轻蔑地看着我们匍匐在尘埃里,可怜地舔舐自己的伤口。  可是我得告诉你,在某种情况下,抛弃者会比被抛弃者更可怜!  抛弃者之所以会随便抛弃,说明他是不懂得发现及珍惜美好的人。他今天轻看了你,将来他也必
期刊
羡慕美国校园电影里毕业舞会的场景?渴望提起行李飞到大洋的另一边开始新的生活?想要和全世界的年轻人站在同一高度?别着急,你可不是唯一的一个。随着传媒和网络的日益发达,信息流通的广度和速度都今非昔比,交流变得越来越容易,我们开始了解世界,世界也开始了解我们。如今,留学不再可望而不可及。留学是不是真的像想象的那么美好?到底该不该选择留学这条道路?要去留学你准备好了吗?那就让我先来说说自己和身边朋友的留学
期刊
在笔者看来,文物、旧书、毛笔,正是一套,都是些遗产、历史、旧文化。主张保存这些东西的人,不免都带些“思古之幽情”,一方面更不免多多少少有些“保存国粹”的意思。“保存国粹”现在好像已成了一句坏话,等于“抱残守阙”,“食古不化”,“迷恋骸骨”,“让死的拉住活的”。笔者也知道今天主张保存这些旧东西的人大多数是些五四时代的人物,不至于再有这种顽固的思想,并且笔者自己也多多少少分有他们的情感,自问也还不至于
期刊
我爷爷去世时,奶奶已七十二岁了。爷爷在巴登的一个小城里开一家小小印刷厂,专营石版印刷,死前和两三个助手一起在厂里工作。奶奶操劳家务,不雇女佣,照管着荒凉破落的老屋,为大人和孩子们煮饭烧菜。她是一个瘦小的妇人,蜥蜴股的眼睛炯炯有神,但说起话来慢吞吞的。她含辛茹苦把五个孩子抚养成人——她本来养了七个。为了孩子们,她年复一年地消瘦下去。孩子中有两个姑娘到美国去了,两个儿子也离了家。只有最小的一个因为体弱
期刊
刨作谈  “2006年8月24日晚上9点20分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大会投票5号决议,部分通过新的行星定义,冥王星被排除在行星行列之外,而将其列入‘矮行星’。”  写这个故事的时候想到了之前看过的这条新闻:太阳系九大行星里最喜欢的就是体积最小最遥远也带着神秘感的冥王星,它虽然是太阳系的一员却安静地在自己的轨道转动。也许是有了一点点所谓的人生经历,觉得生命里也会有一些人像冥王星一样,他们并不起眼也或者只有
期刊
送礼是一个晋遍存在的社会现象,它存在于人类社会的各个时期、各个地区。送礼对赠送者和接受者来说,都能表达出某种特殊的愿望,传递出某种特殊的信息,是人与人之间相互交往的重要形式。在中国,送礼这一行为更是一项博大精深的“学问”。  “送礼”这一行为具有情境性,它很讲究,在不同的场合、情境下。送礼的方式、内容、对象都有所不同,其背后的目的性和期望也不尽相同。而“人情”“面子”“孝敬”这三个词语能够概括出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