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值一文的老奶奶》(节选)

来源 :中学生百科·学习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volution_ji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爷爷去世时,奶奶已七十二岁了。爷爷在巴登的一个小城里开一家小小印刷厂,专营石版印刷,死前和两三个助手一起在厂里工作。奶奶操劳家务,不雇女佣,照管着荒凉破落的老屋,为大人和孩子们煮饭烧菜。她是一个瘦小的妇人,蜥蜴股的眼睛炯炯有神,但说起话来慢吞吞的。她含辛茹苦把五个孩子抚养成人——她本来养了七个。为了孩子们,她年复一年地消瘦下去。孩子中有两个姑娘到美国去了,两个儿子也离了家。只有最小的一个因为体弱多病,在小城里。他是印刷工人,已成了家,家里人口很多。因此爷爷去世时,老家只有她一个人。孩子们写信来时,问起她今后打算怎样生活。……老奶奶一一拒绝了他们的建议,只希望每个孩子在能力所及的范围内稍稍捎些钱来。
  ……有一次我爹写信问他,奶奶现在干些什么,他的回答只是寥寥数语,说她常去看电影。咱个应当理解,看电影在当时可不是一件普通的事,在她子女的心目中尤其如此。三十年前的电影同今天的不一样……到那边去的只是少年,或者是一对对贪图那边光线黑暗的情侣。孤零零的一个老太婆去那儿,必然引入十分注目。去看这种电影……等于“瞎花钱”,瞎花钱是不光彩的。还得说一句,我奶奶不但不经常跟本地她的那个儿子来往,而且也没有任何熟人去看她或邀请她。她从来不赴小城的咖啡茶会,却常常到一个补鞋匠的工场里去……在下午,总有各式各样不大正派的人闲坐着……跟这种人交往,对老奶奶来说无论如何是有失身份的。印刷工人在一封信中说,他曾同他母亲谈过这件事,但得到的却是冷冷的回答。
  “他看到些什么了?”这就是她的答复,谈话就此中断……在爷爷死后半年左右,印刷工人写信给我爹说,他母亲现在隔天就要在饭店里吃饭。这消息多么令人震惊!奶奶一生本来为一家十余口煮饭烧菜,吃的一直只是一些残羹,如今却上饭店吃喝起来了!她究竟怎么啦?不久我爹出差到家乡附近一带,于是去探望他的母亲。他去看奶奶时,奶奶正想出去。她重新把帽子放下,给他斟一杯红葡萄酒,并给他吃干面包片。她看去镇定自若,既没有特别兴奋,也并非默不作声。她问起我们大家的情况,当然没有问得特别详细;她主要想知道孩子们有没有樱桃吃。她还跟过去一模一样。房间自然一尘不染,她看去也挺健康。她的新生活方面,只有一件事值得一提,那就是她不想跟我爹一起到墓地去扫丈夫的墓。
  “你一个人去吧,”她漫不经心地说, “他的墓在第十一排左面第三座。我还得去别的地方呢。”
  我爹在旅馆里租一间房间,等着邀奶奶去住,至少形式上表了一下态;但她置之不理。哪怕整屋子都是家里人,她还是提出一些反对的理由,说他不该和家人一起来住,把旅馆房钱白白花费了。看来她耍和家庭生活一刀两断,现在想走一条适合自己脾胃的新路。……可她究竟想干什么呢!根据下一步报导,她已订了一辆“布雷克”,想在某一个星期四到什么地方去远足。
  “布雷克”是一种大型高轮马车,坐得下整整一家人。过去有几次,当我们做孙子孙女的去看爷爷时,爷爷曾租了这种“布雷克”马车。当时奶奶一直待存家里。她不屑地把手一挥,拒绝一起去。乘了“布雷克”马车后,她又去K城旅行。这是一个大城市,乘火车约两小时才到。那边正在赛马,奶奶就是乘车去看马的。印刷工人现在简直惊惶失措了……我奶奶不是独个儿去K城的,有一个姑娘伴她同行……姑娘是个傻里傻气的人,是老奶奶隔天吃饭的那家饭店里的厨师助手。从这时起,这位“怪姑娘”就牵着奶奶的鼻子走。看来,奶奶把她当作宝贝似的宠着她。她带奶奶去看电影,到那个补皮鞋的铺子里去,那鞋匠还是社会民主党人呢。传说这两个女人在厨房里一面玩牌,一面喝红葡萄酒。
  “现在她替那个‘怪姑娘’买一顶帽子,上面还有玫瑰花,”印刷工人灰心绝望地说。
  “而咱们的安娜连圣餐时穿的衣服都没有!”叔父的信写得歇斯底里气十足,信里一个劲儿数落着我们亲爱的奶奶,而且丝毫不肯让步。别的情况,我是从爹那儿获悉的,旅馆老板向他眨巴着眼睛,悄悄说: “B太太像大伙儿说开的那样,现在正在寻欢作乐呢。”
  实际上,我奶奶在最后几年,生活上一点也不宽裕。不上饭店时,她一般吃少许蛋制品,喝些咖啡,主要吃的是她喜爱的干面包片。为此,她破费买些便宜的红葡萄酒,每餐总要喝上一小杯。她屋子收拾得很干净——不仅仅收拾她所住的卧室和所用的厨房。但她瞒着儿孙偷偷在抵押。大家始终不知道她的钱究竟花到哪儿去了,看来她都给那个补鞋匠了。奶奶死后,他搬到另一个城里,据说在那儿开了一家规模很大的鞋店。严格地说,她一生前后经历了两个阶段的生活。第一阶段的生活是她做女儿、妻子和母亲时代的;第二阶段则纯粹以B太太的面目出现。这时她孑然一身,不尽任何义务,经济情况虽不十分好,但比较宽裕。第一阶段的生活前后长达六十年,第二阶段却不到两年。我爹后来得悉,她在最后半年对一般人干脆置之不理。夏天,她清晨三点钟就起床,在小城空荡荡的街上漫步,因为她只有一个人。她有时去看望牧师,据大伙儿说,那位跟老太太做伴的牧师,竟也邀她一起去看电影!她一点也不孤独。在补鞋匠那儿显然有一群兴高采烈的人们,他们在高谈阔论。她在那儿经常带着自己一瓶红葡萄酒站着,只顾喝自己杯里的酒,而别人却夸夸其谈,对可敬的当局大肆攻击。这瓶红酒她是专留给自己的,有时也带些烈性的酒给大伙儿喝。某一个秋日早晨,她突然在卧室里去世了。她不是死在床上,而是死在窗口的一把木椅里。她本来请那位“怪姑娘”在晚上看电影,因而死时姑娘在她身边。她活到七十四岁。我看到过她的一张照片,挂在死时睡的那张床上。这照片是专为她儿孙们摄的。我们看到的,是一张满是皱纹的小小的脸,嘴唇狭而嘴巴阔。她的脸很小,但并不渺小。她长年累月奴仆般地劳动,只有短短几年才饱享清福,终于油尽灯枯,了却一生。
  鉴赏:
  贝尔托·布莱希特,著名的德国剧作家,诗人,不但创作了许多原创戏剧,也曾将世界名著改编成剧本。他的戏剧成就过于引入注目,使得他的小说反而被忽视了。不过,布莱希特的小说也和他的戏剧一般,通过转换视角,加入不同角色的声音,达到一种“陌生化”的效果。
  《不值一文的老奶奶》这篇小说的主角是一位老年丧偶的寡妇,她前半生过得艰辛,将五个孩子抚养成人,却在丈夫逝世后,决心过上另一种生活,,虽然故事的中心人物是这位老太太,布莱希特却几乎没有花费笔墨给她任何正面描写。读者对老太太的了解,基本上通过她的子女间的通信,作者父亲转述的零星的几次探望,镇上的熟人口中的只言片语,老太太本人则游离在读者的视线之外。这是布莱希特“陌生化”手法的表现之一,力求不要给读者或观众太多代入感。他认为读者应该保持与故事的距离,从而获得批判剧情的能力。
  如此,读者站在一个更远的距离、更高的角度,得以看到故事的全貌:一位枯瘦的老人,她独来独往,随性而至,端着一杯红酒,站在一群社会底层的年轻人中间,不怎么出声,但自得其乐。她的生活如同历史故事,要听过不同的声音,才能得到原本的模样。
其他文献
还记得小时候曾经问过“我从哪里来”这个问题吧?那你所听到的答案是什么样的呢?是洪水冲过来的?还是捡来的?还是树上长出来的呢?当时的你,是没有多想,就接受了他们的答案,还是对自己的身世心生怀疑?不过,好在这个问题在中学生物课堂上终于有了答案。学习过生殖系统这一章节的同学们都明白,生命的孕育从精子和卵子的结合开始。这算是我们在课堂上学习到的关于性的最基础的知识。可是性教育,并不单单只停留在生物课堂,更
期刊
玉泉初如溅珠,注为修渠,至此忽有大石横峙,去地丈余,邮泉而下,忽落地作大声,闻数里,予来山中,常爱听之。  泉畔有石,可敷蒲,至则趺坐终日。其初至也,气浮意嚣,耳与泉不深入,风柯谷鸟,“犹得而乱之。及瞑而息焉,收吾视、返吾昕,万缘俱却,嗒焉丧偶,而后泉之变态百出。初如哀松碎玉,已如鸥弦铁拨,已如疾雷震霆、摇荡川岳,故予神愈静,则泉愈喧也。泉之喧者入吾耳而注吾心,萧然泠然,浣濯肺腑,疏瀹尘垢,洒洒乎
期刊
“哈比伯!”只听见少年的哥哥和婶婶一致责问道,声音中还能听到气Ⅱ嵩吁吁。他们两个急匆匆地推门而入,接着叽里呱啦地说了一大堆。(当然我一句都没听懂,不奇怪,不奇怪。)哥哥婶婶面色难看,时而责备少年,时而互相争执。少年看起来有些尴尬的样子,也不敢直视他们。  看这架势,我紧张起来。这是怎么同事?  正当我疑惑之时,少年突然向我这边望过来,露出一个狡黠的笑容,把我吓了一跳,更加心生疑惑。  “我哥哥婶婶
期刊
读到“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的两句词,公寓房子上层的居民多半要感到毛骨悚然。屋子越高越冷。自从煤贵了之后,热水汀早成了纯粹的装饰品。构成浴室的图案美,热水龙头上的H字样自然是不可少的一部分;实际上呢,如果你放冷水而开错了热水龙头,立刻便有一种空洞而凄怆的轰隆轰隆之声从九泉之下发出来,那是公寓里特别复杂、特别多心的热水管系统在那里发脾气了。即使你不去太岁头上动土,那雷神也随时地要显
期刊
心动,看到这个词,我首先想到的并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大善事,也不是什么令我脸红心跳的感觉,我所浮现的,仅仅是一声“加油”而已。  “加油!”也许这个词在我们的生活中已经成了再朴素不过的存在,有时还不止于朴素,甚至可以被称作老土。  运动会上周围同学的“加油”,我只是木讷地听着,就像背景音乐;老师总爱让我们喊着“加油”的口号,所有人笑着,甚至觉得有些傻傻的;考试之前父亲的“加油”,我一笑而过,就像那不
期刊
我讨厌走夜路时脚步的回声,我会觉得有人在背后跟着我。  记忆中的那条路上只有几盏老旧的路灯,幽幽地发出残月般暗淡且微弱的光亮。若行走于其间灯光不及的地方,冬日浓重的夜色会在不知不觉中将人卷入。  路的一旁是新修建的大花园,白天的吵闹让夜晚的寂静更显诡异。听,那些孩子们嬉戏打闹的声音分明还穿梭在草丛间、停留在湖面上,却在一瞬间吹成了冷风的哀嚎。入口处的霓虹彩灯已被熄灭,湖心的喷泉也停止跳动。没有观众
期刊
说唐诗是一座百花园,那是因为唐诗中有许多姹紫嫣红、芳香四溢的奇葩;说唐诗是一座鸟语林,那是因为唐诗中有许多轻飞曼舞,引吭高歌的山鸟;说唐诗是一曲交响乐,那是因为唐诗中有许多声情并茂、婉转动听的歌唱。我们需要带上心灵的摄像机,穿越时空隧道,驻足诗山文海,沉心静气,凝神倾听,那一声声空山鸟语,裹挟清风,飞越旷野,扑“耳”而来,直逼我们的心灵。  我们惊讶,唐诗之中竟有如此妙合人心,感应生命的天籁之音!
期刊
通常情况下,我们如果被人弃、被人负、被人蔑视,会难过、抑郁和感伤,而那个弃我、负我、蔑视我者却往往一去不回头,对我们的伤悲完全无动于衷。似乎抛弃者就站立在那个心理的制高点上俯瞰着自己,带着无比的优越感,轻蔑地看着我们匍匐在尘埃里,可怜地舔舐自己的伤口。  可是我得告诉你,在某种情况下,抛弃者会比被抛弃者更可怜!  抛弃者之所以会随便抛弃,说明他是不懂得发现及珍惜美好的人。他今天轻看了你,将来他也必
期刊
羡慕美国校园电影里毕业舞会的场景?渴望提起行李飞到大洋的另一边开始新的生活?想要和全世界的年轻人站在同一高度?别着急,你可不是唯一的一个。随着传媒和网络的日益发达,信息流通的广度和速度都今非昔比,交流变得越来越容易,我们开始了解世界,世界也开始了解我们。如今,留学不再可望而不可及。留学是不是真的像想象的那么美好?到底该不该选择留学这条道路?要去留学你准备好了吗?那就让我先来说说自己和身边朋友的留学
期刊
在笔者看来,文物、旧书、毛笔,正是一套,都是些遗产、历史、旧文化。主张保存这些东西的人,不免都带些“思古之幽情”,一方面更不免多多少少有些“保存国粹”的意思。“保存国粹”现在好像已成了一句坏话,等于“抱残守阙”,“食古不化”,“迷恋骸骨”,“让死的拉住活的”。笔者也知道今天主张保存这些旧东西的人大多数是些五四时代的人物,不至于再有这种顽固的思想,并且笔者自己也多多少少分有他们的情感,自问也还不至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