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教育内涵式发展走进高校课堂

来源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xl_cqm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我国历来高度重视教育,提出强国必先强教的口号,指出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就高等教育而言,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这就为我们进一步明确了高等教育发展新阶段的方向和要求。同时意味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开始从重视数量的扩张转向重视质量的提高,这一思想一经提出很快就成为了当今高等教育发展的主流思想。
  “内涵式发展”是发展结构模式的一种类型,是以事物的内部因素作为动力和资源的发展模式。对于我国高校来说,一直以来所关心的内涵多指的是注重学校理念、学校文化、教育科研、教师素质、人才培养工作质量和水平等方面的建设,注重学校办学品质的提高。而十八大报告提出的“教育内涵式发展”更是将关注的重心转向了教师和学生,指出“教育内涵式发展”是以师生身心发展为基础的教育质量、效益的全面进步,不仅关注物、更关注人,体现的是在对教育本质的深刻认识基础上的价值追求。
  一课堂教学内涵式发展
  从我国现在的教育形式出发,高等学校的基本教育教学单位依然是课堂,想要实现教育的内涵式发展,实现人的发展需求,实现我国对于教育教学本质的回归,都应该从课堂出发。进一步来说,课堂教学的内涵式发展是从微观的角度实现教育内涵式发展。
  高校课堂要实现向内涵式发展的转变,必须从了解人的发展需求入手,要了解教师的发展需求、了解学生的发展需求、了解社会的发展需求,才可能最终实现课堂教育的内涵式发展,才能创造出一套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要把握人的发展需求,就要对人的存在价值给以终极的关怀。所以,要想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把握教师和学生的双向发展需求,就要对课堂教学活动进行关注,给予很好的掌控,从而使教师和学生自然而然地成为课堂教育教学的一部分。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想要单靠教师自身的能力达到这个发展过程是很困难的,但是我们知道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主要成员不仅有教师,还有学生,而在实施课堂教学活动时,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因素,就是教学活动的场所是在一个相对封闭的教室内,即教学活动是在课堂上进行的,那么只要教师善于利用课堂这个教学场所,让课堂成为一个有机的空间,就很容易能够在教师的带领下,使学生融入这个人为创造的空间,进而使教师和学生达到共同发展的目的。在其中,教师授课的情况得以保证,课堂教育的内涵得以发展,高等教育也进一步实现了自我价值的提升。那么教师要怎样利用课堂来实现内涵式的发展呢?
  对于我国现在大学课堂的现状,是一种比较令人担忧的状态。有一些学生在经过初、高中的学习阶段后,没有养成自主学习、自觉听课的习惯,这就使高校课堂的听课率不高,再加上外界诱惑比较多,学生听课的就更少了。
  从心理特征来说,大学时期的学习要比其他时期容易,因为大学时期是人生学习的黄金时期,大学生的各项能力都处于发展的高峰期,他们喜欢思考,更有自己对事物的认识和见解。作为教师要清楚的认识到,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传授者,要能够通过有目的的组织教学和控制教学情境,使学生自己自觉听课、自觉学习,这样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而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主导着学生的学习质量、学习方式和发展趋向,教师能否创设好这一课堂环境,使教师在良好的课堂环境中教,学生在课堂环境中学,是决定学生学习效果和课堂整体功能发挥的一个关键问题。[1]
  这时,教师如果能够利用教育生态学的原理,将课堂看作是一个小的生态环境,掌握这个生态环境,并能够控制课堂上的生态环境,让课堂的环境去影响在课堂中的每一位学生,使其能够在环境的作用下认真学习,那么就能够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发展目标。
  二教育生态学
  教育生态学这一术语是由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的前院长劳伦斯·克雷明于1976年在其出版的《公共教育》一书中最早提出来的。
  克雷明认为“生态学是强调联系的学科”。其中,教育生态学把教育与生态环境联系起来,依据生态学的原理,运用生态学的方法,研究各种教育生态环境、生态因子对教育的作用和影响以及教育对生态环境的反作用,剖析教育生态系统的结构,并在此基础上研究教育生态系统的功能,阐述生态学原理在教育生态中的体现和应用,从而揭示教育生态系统的基本规律,为教育决策和实践特别是教育改革提供理论指导。[2]
  随着生态学在教育研究领域的影响不断深入,人们开始从生态学的角度关注教育乃至课堂教学的各个方面。因为,传统的课堂教学在一定程度上离析了“教—学”间的系统联系,割裂了课堂教学及其生态环境之间的联系,忽视了个体与其所依存的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所以,在提倡教育内涵式发展的背景下,教师有必要从生态学的角度来重新审视课堂教学。[3]
  三利用教育生态学原理促进高校课堂教学内涵式发展
  1以“智能生态圈”理论为指导
  教育生态学认为,人类全部的知识、驾驭知识的能力,以及这种知识和能力的传递,构成了“智能生态圈”。“智能生态圈”是教育事业所依存的整体环境,我们所有的教育教学活动都依赖于它。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课堂视为一个智能生态圈,将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进行的一切活动(包括教学和其他活动)放置在整体的空间中进行思考,使各种因素进行有机的联系,使其他活动为教师和学生进行教学活动服务。
  2限制因子定律的应用
  教育教学的存在和发展依赖于各种教育生态因子的综合作用,其中限制教学的存在和发展的就是限制因子。在课堂教育生态系统,限制因子是客观存在且多种多样的,几乎所有的生态因子都可能成为限制因子。
  要想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进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教师就必须分析各种限制因子,在众多限制因子中找出主导性的限制因子,设法排除主导限制因子的束缚。[4]所以,找准课堂教学的主导限制因子,然后对症下药,变限制因子为非限制因子,这不仅是为了更好的进行课堂教学活动、为了学生更好的发展,也是教师自身能力发展的体现。例如:在大学课堂中,课程内容的呆板无趣和实用性不强,成为大学生学习不积极的主导限制因子,大学课程无用论也成为学生不努力学习的借口。那么,怎样将无趣变成有趣,将无用变成有用,就应该成为现在高校教师们的主要课题。   3耐度定律和最适度原则的应用
  教育生态学指出,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耐度和承受力是有限的,超过或者达不到应有的“度”,就会产生不良或相反的影响。
  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要能够随时掌握课堂的冷与热、疏与密、张与弛的变化,使课堂教学达到冷热相宜、疏密相间、张弛有度的程度,这才是最上乘的教学、才是教学的艺术,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地、自觉地融入课堂。
  大学阶段虽然学生的接受能力很强,但是如果教师不关心学生的学习状况和学习进度,一味的采取填鸭式的教学,只注重课堂的容量而不注重课堂的质量,不仅不能使学生乐于学习,而且会使学生产生厌烦的心理。所以,课堂内容的丰满要掌握一定的度,如果用吃饭来比喻的话就是“要吃饱而不要吃撑”,因为大学课时有限,课程一般进度比较快,学生如果一节课跟不上进度,就会影响接下来每一节课的学习,时间长了会使学生对整个学科失去兴趣,这就失去了课堂教学原本的意义。
  4教育节律原则的应用
  教育生态学中所说的教育节律主要分为两个部分,一是教育客观节律,二是教育生理节律。教育客观节律是指教学的学期、教学周期、课时等客观规律;而能够全面概括每位学生的心理、生理、精神乃至肉体的规律,称为教育生理节律。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运用各种教学方法,科学地调节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的教育生理节律,使其达到一种和谐的状态,尽可能地同微观的每一个教学过程相一致,并同宏观的整个教育客观节律同步,这是改进课堂教学生态环境,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
  5创建生态型课堂
  创建良好的课堂氛围,能够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使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逐渐改变自己。课堂是教学活动的主要场所,所以优化课堂教学环境、构造和谐课堂氛围、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等,都将成为教育内涵式发展的重要课题,要想达到这些要求,就需要创建生态化的课堂。
  “生态型课堂”就是要创建一个能够让学生在良好的条件下自然地,并能够和谐自由地发展的课堂,要求教师要充分的了解教育生态学,并且要能够很好的利用教育生态学。虽然生态课堂是一个以学生为主体,以满足学生的各种需求为基础,以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更有效的发展为目的的课堂,可是创建生态课堂的主力却是教师,生态课堂也是在教师的组织和控制下形成的新型课堂,只有教师更好的发挥自身的能力,才能保证创建一个有利于个体发展的、开放的、可持续的课堂。实现生态型课堂,对教师来说将是一项大的挑战,既要以学生为主体,满足学生的各种需求以及能力的提高,又要设计更加优秀和高效的课堂教学方案和活动,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更有效的发展,还要坚持与学生互动,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促进师生关系的和谐发展。
  所以,高校教师应该学会利用教育生态学和其他的一些原理作为手段和方法,进一步提高自身的能力,更好的发展自己,也为更好的进行课堂教学服务。
  教育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对课堂教学的影响是全面的、深刻的,它使课堂教学由以往的关注任务转向关注生命,也在潜移默化下实现了课堂教学内涵式发展。相信随着研究的深入,一定能够在实践中运用这种新的理念来指导、改进和完善高校的课堂教学,这对于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和教学水平,培养优秀的人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也能明显地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为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开辟新的思路和方法,更进一步的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的水平和完善程度。
  参考文献
  [1]陈平水,姜智.课堂教学的情与理之境界———谈课堂教学的本质与功能[J].教育理论与实践,1997,17(5):52-54.
  [2]克雷明.公共教育[M].纽约基础书籍有限出版公司, 1976.
  [3]王凤产.从教育生态学视角审视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08(10).
  [4]陈旗敏.教育生态学视野下的课堂教学[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8,21(1).
其他文献
以《指南》为导向,区域活动不再是独立的个体,而是在幼儿园和老师的探究实践下慢慢走向融合,活动内容也随着课程的进行和幼儿的兴趣,不断调整、更新.教师如何有效地开展区域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对口笔译人才的需求也不断增强.国内许多高校都相应开设了口笔译课程,但在专业定位、课程设置和考核方式等方面却存在诸多问题.本文以澳大利
美国工业化前期,女性外出工作是一种耻辱。长期以来,女性是感性、顺从、脆弱的代表,她们被限定在家庭主妇的角色中。二战爆发后,许多美国女性开始走出家庭,进入劳动市场。美国女性
第一部分成年兔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分离、培养、鉴定及成软骨诱导目的研究脂肪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培养生物学特性。建立其分离和培养的方法并探讨其向软骨细胞诱导分化的能力方法
本文从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意义入手,指出了当前大学生社会实践发展的困境,并从加强大学生社会实践机制建设方面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几点解决措施。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里一门重要的公共必修课,这门课程对培养大学生良好的职业素质是大有裨益的。然而目前,思政课和大学生的职业素质培养的接轨工作并没有完全做好,思政课并没有充分发挥出在培养大学生的职业素质方面的功能和作用。因此,我们必须充分认识思政课在大学生职业素质培养中的优势,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大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目标,加强思政课的社会实践活动力度。  在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大
20世纪随着认知心理学和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发展,教学研究的重点从教师如何教转变成学习者如何学,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关注学业情绪对青少年学习的影响。学业控制感、成就动机、
目前,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科研经费不足的矛盾非常突出,4亿元的投入已连续5年没有增长。这意味着什么?  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钟秉林委员用人均数额给予解读:高校文科教学科研队伍达45
目的:本实验研究缺血修饰白蛋白(ischemia modified albumin, IMA)在急性胰腺炎患者体内变化水平并探索其与内皮素、丙二醛、C-反应蛋白变化的是否存在相关性,探讨IMA是否可
教育不能没有惩罚,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但惩罚教育也绝对不是简单的惩治,而是培养学生良好品德的教育活动。为此必须明确:一、“惩罚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认识错误,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