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估算技能落实课标精神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n273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往数学教材中估算的内容少且散,又为选学内容,没有引起教师的重视。《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应重视口算,加强估算,提倡算法多样化。估算在日常生活与数学学习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让学生拥有良好的数感,具有重要的价值。”因此,我们应关注学生估算技能的发展。
  
  一、估算内容生活化,增强估算意识。
  
  数学虽然与我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小学生每天都接触到数学,但由于受以往数学精确性、严谨性的影响以及教师的忽视,学生主动估算的意识极为薄弱。教师在平时教学中,应以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生活内容为题材,让学生常估算,多交流,从而感受估算魅力,增强估算意识。
  对于一年级的小朋友,就要经常创设一些学习情境,让他们知道自己比哥哥姐姐矮一点,比弟弟妹妹高一点,比爸爸妈妈矮得多;知道10比11少一些,比8多一些;知道28在20与30之间,但更接近30;知道100页书大约有多厚;40分钟大约有多久;1米大约有多长等等。训练他们选择适当的运算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并能对结果的合理性进行判断。如:春游时,同学们想坐游船玩,每条游船限乘5人,12人需要租几条船?每条船要租金20元,带50元够不够……像这样,从低年级开始,不失良机地让学生估算,学生自然而然会领悟到估算在生活中随处都有,随时要用,一个人在一天中估算和、差、积、商的次数比精确计算结果的次数多得多,最终从精确计算中“走”出来,做估算的有心人。
  
  二、估算策略多样化,提高估算技能。
  
  小学生估算技能如何,很大层面上是看学生面对实际问题时,能否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由此可见,让学生掌握一定的估算方法对提高学生估算技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同一内容采用不同的估算策略。
  现行教材中给出的估算方法,是简单、基本的方法。教学时必须进行必要的创造性处理,不可局限于教材例题的方法。要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特征,允许不同的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问题,采用不同的方法表达自己的想法,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估算策略的多样化。
  如:“小明家养鸡的收入是243元,养猪的收入是479元。估计这两项收人一共多少元?”不同的学生估算策略可能有所不同,有的学生认为:“200加400等于600.43加79大于100,因此它们的和比700多一点。”有的学生估算的方法可能是:“243小于250,479小于500,因此它们的和比750小。”有的学生可能说:“这个数比200~JD400大。比300加500小。”……学生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中,各抒己见,畅所欲言,思想得到交流,思维得以碰撞,能力得以提高。
  2.不同内容活用不同的估算策略。
  对数学学习来说,什么足最重要的?是知道用什么方法解题重要,还是能够熟练地进行计算重要?现代教育观认为,应该把重点放在前者。教学时,不能把估算只作为一种单一的技能来训练,而应把它放在具体的情境中来研究、学习,让学生掌握多种多样的估算方法。
  如估算教室的长宽等,一般采用“目测法”或“步测法”进行估算;一个鸡蛋大约多重,一般借助平时生活经验,采用“经验法”进行估算,有时还可根据题意进行估算。如:“一件工作,甲独做______小时完成,乙独做______小时完成。甲乙合做几小时完成?”甲、乙合做的时间肯定小于他们单独完成的时间,也可以联系实际进行估算。如:小红4分钟走232米,小红每分钟走多少米?小红每分钟走的米数一般在40米与60米之间,因为1人每分钟走的路程一般在50米左右。学生掌握了一定的估算方法后,就能因“材”选“法”,灵活估算,估算技能也就得以提高。
  
  三、估算训练经常化,养成估算习惯
  
  估算习惯的养成,并非一朝一夕,一蹴而就,而是需要教师长时间、有计划、有步骤地渗透和训练。然而,不少教师认为,现行教材出现的估算内容少,缺少训练的机会。其实不然,教材中估算题材是很丰富的,无论是计算、应用题,还是几何、量的计量,只要教师用心挖掘,有目的、有意识地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细节,随时、随“材”都可以进行估算训练。
  如:“星期天,小东的妈妈上街购物,想买猪肉7.2元,鱼10.8元,蔬菜5.4元,苹果20.3元,小明的妈妈带了50元,够吗?”这样的例题,以往教学:学生分析题意、列式计算、汇报。层层递进,环环相扣,似乎十分完满。细想这样的教学,不难发现:缺少了一个非常萤要的环节——估算。倘若我们分三个层次展开:
  1.估一估。大概需要多少钱?7 11 5 20=43(元)。
  2.算一算。实际需要多少钱?7.2 10.8 5.4 20.3=43.7(元)。
  3.比一比。比较估算钱数与实际钱数之间的差额,明确误差大小,判断解题正确与否。
  这样教学,不但填补了以往教学的空白,还有机地训练了学生的估算技能。久而久之,学生就能形成良好的估算习惯。
其他文献
摘 要: 新课程理念下如何提高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有效性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本文结合日常教学实践,就如何优化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提高教学的有效性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 有效性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作为高中的一门新兴课程,它有别于语、数、外等其他传统学科,同时由于高中学生起点水平及年龄等因素的影响,它又不同于初中、小学的信息技术课。因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