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教育的人文主义是以人的和谐发展为目标,希望人的本性、尊严、潜能在教育过程中得到更大的实现和发展。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集。”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的重要本质特征就是它的人文性。英语作为中职学生的必修课,它既是一种语言,又是文化的载体,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因此,把英语教学与人文教育有机结合,是当今时代发展的需要,是课程改革的需要,更是中职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
【关键词】中职英语教学;人文教育;思考与实践
1 人文教育提出的背景
中等职业教育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提出,英语教学应以提高学生素质为宗旨,使学生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在日常生活和职业场景中的英语应用能力,具有一定的文化意識和跨文化交际意识,提高品德修养、职业素养和人文素养,为职业生涯、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笔者曾对职业学校学生的现状进行过深入研究和分析,发现在基础教育阶段,在大环境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情况下,多数学生处于被忽略的地位,而得不到应有的被教育培养的机会,逐渐形成了一个弱势群体,其普遍表现为英语基础差,丧失学习信心;自卑、孤僻,不愿接近他人;道德素养偏颇;个性化矛盾突出等。因此,在中职英语课堂教学中,我们更要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更要理解、尊重、宽容和善待学生,使学生道德教育得到强化,情感教育得到提升,情商教育得到拓展。因此,全面实现人文教育势在必行。
那么,如何在中职英语课堂教学中突出人文教育,并把两者有机融合呢?笔者在多年的英语教学实践中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和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2 英语课堂教学与人文教育的有机融合
2.1 重视感情投资,融洽师生关系,树立服务意识。
中职英语教师施教的对象一方面是心理压抑、厌倦学习的所谓“双差生”,一方面是充满活力、善于幻想、有丰富的内心世界的年轻人,他们特别渴望情感体会、情感共鸣,特别希望能得到人格上的尊重。师生间友好相处,建立一种平等的、民主的探求知识的新型师生关系,这就要求教师从“重认知、轻情感;重教书、轻育人”的传统角色中脱离出来,从凌驾于学生之上到主动为学生服务,真正把学生当做自己的挚友,了解他们的心理需要,知晓他们学习英语的甘苦,用博爱和厚爱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健全的人格,正所谓“亲其师方能信其道”。
2.2 创设宽松的课堂氛围,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潜在能力。
“知之者莫如好之者,好之者莫如乐之者。”教学过程应该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新课程改革把学生推上课堂的主体,即人文交互环境下的个性化自主学习。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挖掘学生的天性,创造“敢说”的氛围。中职学生英语基础差,再加上害怕心理,他们在课堂上根本不敢读、不敢说。为了让学生的嘴动起来,我要求每个学生在课堂上踊跃发言,不管讲对还是讲错,不管是英文还是中文,发言一次就给一个“★”,一堂课结束后,比谁的“★”多,谁就是本课的最佳学生。通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打破了说的沉默,敢于发言了,课堂气氛活跃了。然后,在课堂上设置一些从简单到复杂的问题让学生用英语回答,比谁回答的次数多,正确率高,从而激发学生“想说、敢说”的热情,实现课堂的最佳教学效果。为了创造活泼、轻松的课堂环境,消除学生压抑、恐惧的心理,笔者依据法国大教育家卢梭主张的“要以天性为师,不要以人为师”的理念,允许学生上英语课时可以任意调换座位,自由组合,这种志趣相投的小组合作探究学习使学生不再害怕,能够大胆体验、交流。最后“以学生为中心”创设丰富多彩的情感或认知的课堂教学环境,“以活动为载体”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使学生想学、会学、乐学。这也是人文精神的内容。
2.3 加强正面教育,以鼓励表扬为主。
无论哪个学生,都希望自己能受到教师的表扬和鼓励,引起教师的重视。青少年正处于身体发育阶段,他们的心理、智力发育尚不成熟,教师不能以学生一时的表现来做“好生”、“差生”的定论,特别对于差生,更不能采用批评、惩罚的方式扼杀其学习兴趣。教师要更多地从正面引导学生,不要吝惜使用“Good” “Very good” “You are clever”之类的赞美词,这些赞美词对学生来讲是极大的鼓舞,他会从内心感到高兴,从而会更加努力。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处于一种良好的情绪之中,处于学习的最佳心理状态,产生积极的情感和学习主动性,提高学习效率。教师要从学习过程的各个方面鼓励学生,如:“你读得很流利”,“你发言很响亮”,“你在小组讨论时很活跃”等等,这种激励性评价就像催化剂,增强了每个学生的自信心。
2.4 培养学生创新个性,以适应时代的需求。
树立主体意识,造就独立人格,培养创新个性,已成为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标志。教师的职责一是教给学生知识,二是教给学生如何获取知识的知识,即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授之以鱼,不如教之以渔。因此,在英语课堂教学中,不仅要重视学生知识的获取和技能的掌握,更要重视潜能和个性的发展,使每一个学生在各自的发展水平上得到全面、充分、和谐的发展以及有特长的发展;在教师的信赖下,每一个学生都能意识到自身的发展;在教师的宽容下,每一个学生在他天赋所及的一切领域内都有机会得到发展。作为教师,其任务就是要创造适合培养学生创新个性的环境,培养学生勇敢、独立、有恒心以及一丝不苟等良好的人格特征,为走向社会、立足社会、对社会有作为打下坚实的基础。
主体性的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参与、相互交流的多边活动;师生间平等民主合作的交往关系,能使课堂更自由开放,更富有情境性,更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教材中社会文化的挖掘,更好地调动和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培养了学生完美的人格;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锐意创新精神的培养,无不闪烁着人文精神的光芒。
作者单位
本溪机电工程学校 辽宁省本溪市 117000
教育的人文主义是以人的和谐发展为目标,希望人的本性、尊严、潜能在教育过程中得到更大的实现和发展。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集。”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的重要本质特征就是它的人文性。英语作为中职学生的必修课,它既是一种语言,又是文化的载体,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因此,把英语教学与人文教育有机结合,是当今时代发展的需要,是课程改革的需要,更是中职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
【关键词】中职英语教学;人文教育;思考与实践
1 人文教育提出的背景
中等职业教育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提出,英语教学应以提高学生素质为宗旨,使学生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在日常生活和职业场景中的英语应用能力,具有一定的文化意識和跨文化交际意识,提高品德修养、职业素养和人文素养,为职业生涯、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笔者曾对职业学校学生的现状进行过深入研究和分析,发现在基础教育阶段,在大环境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情况下,多数学生处于被忽略的地位,而得不到应有的被教育培养的机会,逐渐形成了一个弱势群体,其普遍表现为英语基础差,丧失学习信心;自卑、孤僻,不愿接近他人;道德素养偏颇;个性化矛盾突出等。因此,在中职英语课堂教学中,我们更要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更要理解、尊重、宽容和善待学生,使学生道德教育得到强化,情感教育得到提升,情商教育得到拓展。因此,全面实现人文教育势在必行。
那么,如何在中职英语课堂教学中突出人文教育,并把两者有机融合呢?笔者在多年的英语教学实践中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和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2 英语课堂教学与人文教育的有机融合
2.1 重视感情投资,融洽师生关系,树立服务意识。
中职英语教师施教的对象一方面是心理压抑、厌倦学习的所谓“双差生”,一方面是充满活力、善于幻想、有丰富的内心世界的年轻人,他们特别渴望情感体会、情感共鸣,特别希望能得到人格上的尊重。师生间友好相处,建立一种平等的、民主的探求知识的新型师生关系,这就要求教师从“重认知、轻情感;重教书、轻育人”的传统角色中脱离出来,从凌驾于学生之上到主动为学生服务,真正把学生当做自己的挚友,了解他们的心理需要,知晓他们学习英语的甘苦,用博爱和厚爱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健全的人格,正所谓“亲其师方能信其道”。
2.2 创设宽松的课堂氛围,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潜在能力。
“知之者莫如好之者,好之者莫如乐之者。”教学过程应该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新课程改革把学生推上课堂的主体,即人文交互环境下的个性化自主学习。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挖掘学生的天性,创造“敢说”的氛围。中职学生英语基础差,再加上害怕心理,他们在课堂上根本不敢读、不敢说。为了让学生的嘴动起来,我要求每个学生在课堂上踊跃发言,不管讲对还是讲错,不管是英文还是中文,发言一次就给一个“★”,一堂课结束后,比谁的“★”多,谁就是本课的最佳学生。通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打破了说的沉默,敢于发言了,课堂气氛活跃了。然后,在课堂上设置一些从简单到复杂的问题让学生用英语回答,比谁回答的次数多,正确率高,从而激发学生“想说、敢说”的热情,实现课堂的最佳教学效果。为了创造活泼、轻松的课堂环境,消除学生压抑、恐惧的心理,笔者依据法国大教育家卢梭主张的“要以天性为师,不要以人为师”的理念,允许学生上英语课时可以任意调换座位,自由组合,这种志趣相投的小组合作探究学习使学生不再害怕,能够大胆体验、交流。最后“以学生为中心”创设丰富多彩的情感或认知的课堂教学环境,“以活动为载体”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使学生想学、会学、乐学。这也是人文精神的内容。
2.3 加强正面教育,以鼓励表扬为主。
无论哪个学生,都希望自己能受到教师的表扬和鼓励,引起教师的重视。青少年正处于身体发育阶段,他们的心理、智力发育尚不成熟,教师不能以学生一时的表现来做“好生”、“差生”的定论,特别对于差生,更不能采用批评、惩罚的方式扼杀其学习兴趣。教师要更多地从正面引导学生,不要吝惜使用“Good” “Very good” “You are clever”之类的赞美词,这些赞美词对学生来讲是极大的鼓舞,他会从内心感到高兴,从而会更加努力。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处于一种良好的情绪之中,处于学习的最佳心理状态,产生积极的情感和学习主动性,提高学习效率。教师要从学习过程的各个方面鼓励学生,如:“你读得很流利”,“你发言很响亮”,“你在小组讨论时很活跃”等等,这种激励性评价就像催化剂,增强了每个学生的自信心。
2.4 培养学生创新个性,以适应时代的需求。
树立主体意识,造就独立人格,培养创新个性,已成为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标志。教师的职责一是教给学生知识,二是教给学生如何获取知识的知识,即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授之以鱼,不如教之以渔。因此,在英语课堂教学中,不仅要重视学生知识的获取和技能的掌握,更要重视潜能和个性的发展,使每一个学生在各自的发展水平上得到全面、充分、和谐的发展以及有特长的发展;在教师的信赖下,每一个学生都能意识到自身的发展;在教师的宽容下,每一个学生在他天赋所及的一切领域内都有机会得到发展。作为教师,其任务就是要创造适合培养学生创新个性的环境,培养学生勇敢、独立、有恒心以及一丝不苟等良好的人格特征,为走向社会、立足社会、对社会有作为打下坚实的基础。
主体性的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参与、相互交流的多边活动;师生间平等民主合作的交往关系,能使课堂更自由开放,更富有情境性,更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教材中社会文化的挖掘,更好地调动和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培养了学生完美的人格;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锐意创新精神的培养,无不闪烁着人文精神的光芒。
作者单位
本溪机电工程学校 辽宁省本溪市 11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