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个人信贷业务在近年来的增速明显,成为商业银行发展的重点业务之一。然而伴随个人信贷业务量增减的同时,相关信贷风险问题也日渐突出,成为制约信贷业务进一步发展的重大因素。为此,本文首先阐述了加强个人信贷风险管控的必要性,其次介绍了商业银行个人信贷风险的主要类型与风险成因,最后提出了相关解决对策,以期帮助商业银行更好地防控个人信贷风险。
关键词:商业银行;个人信贷业务;风险管控;成因;对策
本文索引:李永渌.<变量 2>[J].中国商论,2021(20):-103.
中图分类号:F8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21)10(b)--03
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伴随国民经济的不断提高,商业银行的个人信贷业务得到较快发展。特别是伴随公众消费观念的转变,个人信贷业务在近年来进入高速发展期。相较于公司信贷,个人信贷仍属于一项新兴的业务,尚缺少一套成熟完善的风险管控模式,个人信贷风险明显增加,成为制约商业银行持续性发展的一大因素。基于此,本文就商业银行个人信贷业务风险管控进行探究,提出相关风控管理建议。
1 商业银行防范个人信贷风险的必要性
1.1 有助于确保商业银行个人信贷资金的安全性、流动性以及盈利性
商业银行在拓展信贷业务时必须遵循三大原则,即“安全性、流动性、盈利性”,其中,最基本的原则就是安全性。任何信贷发放都应以确保贷款本息安全为准,能够保证可以按规定收回贷款,个人信贷业务也不例外,信贷风险也会威胁到个人贷款的安全性。通常风险的大小与个人信贷的安全性呈反比关系[1]。为减少个人信贷风险必须加强个人信贷风险管理。另外,商业银行要对个人信贷资源进行合理分配,以满足客户对信贷资源的多元化需求,从而使信贷资金保持良好的流动性。这属于商业银行开展个人信贷业务的主要原则。若个人信贷资金流速迟缓,必然会影响到整体的资金流动。一方面可能导致银行自身的支付危机,另一方面也难以获得最大化的资金收益。遵循安全性,保持流动性都是为了最终的盈利,因此,强调盈利性也是商业银行发展个人信贷业务的主要原则,也是自身发展的核心动力。重视个人信贷风险管控就是为了保障个人信贷资金以上三大原则的需要。
1.2 有助于增强商业银行的竞争力
面临异常严酷的行业竞争,商业银行为了保持市场占有率需借助良好的资金流去获得更多的盈利率,这必将加大对各项信贷业务的风险管控力度,其中个人信贷业务也包括在内。抓好个人信贷风险防控措施能够明显压缩不良贷款总量,从而使银行拥有足够的资金流。充裕的资金流为商业银行的市场占有率提供了保障。市场占有率增加会有助于商业银行增加盈利能力,最终提升自身竞争力。若预期中不良贷款有增高倾向,必然会导致银行坏账准备金增加,但这不一定代表贷款有所损失[2]。当坏账准备金占用过多必然会影响到信贷资金的速度与流量,进而削弱银行的盈利水平与竞争力。可见,抓好个人信贷风险的防控管理有助于增强商业银行的竞争力。
1.3 有助于推动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的持续发展
目前,个人信贷业务成为银行信贷业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产品类型也越来越丰富。伴随公众信贷消费需求的增多,个人信贷业务发展迅速。这必然要求从业人员具备较高的专业素养,相关规章制度能够尽快健全、完备,才能更好地适应发展的需求。对商业银行来说,需要从制度设计与管理层面去完善个人信贷业务的管理机制,最大限度防控相关风险,确保获得最大的收益[3]。这样才能促进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的全面、可持续发展。
2 个人信贷业务主要风险类型与成因
2.1 借款人信用风险
从本质上来看,信用风险是一个小概率的無法对冲但能引起严重影响的事件。个人信贷风险主要源自借款人,借款人的经济收入、就业是否稳定、经营状况是否良好、个人健康状况以及个人道德观念的改变均会影响到银行信贷资金的安全性[4]。假如借款人经济水平下降,银行容易面临资金难以收回的风险。借款人属于风险源头,信用风险属于个人信贷风险中最基本的风险之一。这与国内个人征信体系不完善有关,工作人员一般依靠身份证明、收入证明去评判借款人的资质,有时借款人提交的证明无法查证是否属实,并且也无法了解借款人的资产负债情况。
2.2 借款用途风险
借款用途是否真实直接关系到贷款安全。借款前借款人应该保证借款用途的合法性与真实性,前景是充分客观的,预期收益良好。商业银行需全面分析贷款的投资方向及用途,充分评估市场风险。国内不少地方仍存在“私贷公款”现象,企业或组织利用个人名义向银行贷款,所贷资金由企业或组织使用。针对这类问题,国内处理方法主要有下列几种:不管金融机构是否知情,都规定实际用款单位必须全额还款,或者由用款单位与借款人一起还贷。还有一种情况是不管金融机构是否对借款用途知情,如果不知情要求借款人还款,但实际用款人则不承认还款责任,对此,商业银行要慎重处理这类贷款[5]。
2.3 市场经营所引发的风险
市场经营风险大多集中在两个时段,一是在市场营销拓展阶段,银行需谨慎筛选目标市场。若将低收入群体作为目标市场,则入门需求非常低,势必风险防控难度较大。若将高收入群体作为目标市场,但忽视了细分市场,则容易阻碍业务的进一步拓展。二是经济下行周期阶段,特别是房地产市场进入深度调整时期,用于抵押的房产市价远小于贷款金额,根据利益最大化的原则,借款人容易违约,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个人住房贷款的风险。
2.4 银行内部人员所引发的风险
部分银行工作人员由于自身职业道德观念薄弱,与外部人员勾结通过违规操作、填写虚假资料来获得贷款,造成信贷资产缺乏足够的信用保证,面临较大的信贷风险。还有一部分银行工作人员虽然自身道德观念较强,但在办理贷款业务时由于粗心大意导致调查信息不完整,重要环节处理不彻底,从而增加信贷风险。比如,借款合同中的内容写得不详细,有关借款人的调查工作做得不到位,导致银行无法及时落实自身的债权[6]。此外,在放贷后,有关管理人员对借款人的经济状况不及时跟踪,贷后管理松动,难以及时察觉贷款风险问题,导致贷款损失。 2.5 外部环境风险
环境风险就是个人信贷业务中发挥支持作用的外部环境所引发的风险。政策与法律是主要的外部环境风险。目前,国内关于个人信贷方面的法律尚处于起步阶段,很多地方仍是一片空白。国内商业银行开展个人信贷业务依据的主要法律包括《商业银行法》《担保法》《贷款通则》《合同法》《票据法》等,也包括人民银行制定的《个人住房贷款管理办法》中的相关规定。可见,国内尚无个人信贷方面的专门法规,现行的法规针对性较弱,也缺少配套措施,导致个人信贷在操作时缺少有力的法律支持。此外,政府出台的宏观政策用以调控市场与相关行业,可直接影响到公众的消费意愿与消费倾向,进而对个人信贷业务带来一定的影响。
3 提高商业银行个人信贷风险管理水平的对策
3.1 构建覆盖全国的个人信用信息系统
个人信用信息系统是商业银行防控个人信贷风险的基本前提。商业银行可通过信用卡中的个人信息资料入手,各级银行把自己的客户数据库资源进行联网共享。打造一个以个人信用为主的数据库系统,尽量发挥数据资源的作用。此外,信用机构可采用合法公开的手段去调查、收集、整理借款人的个人资信状况,为银行等个人信用信息使用者提供信用调查报告,以便银行做出正确的信贷决策。
3.2 银行构建个人信用评价体系
商业银行要结合自身实际建立健全个人信用评价指标体系。具体来讲,指标主要包括两大类,一类是信誉指标,另一类是价值指标。个人就业情况、基本信息、公共记录是信誉指标的主要内容。个人收入、资产等信息是价值指标的主要内容。要保证指标评价的精确性,数据来源的真实性与有效性[7]。另外,还要注意考虑个人信用评价特征,确定相应的评价指标与指标权重大小。最后,采用科学合理的评价方法,构建相应的风险管理模型,进而了解风险大小,确定个人信用等级。
3.3 健全个人信贷内部评级机制
内部评级是指商业银行利用所获得的客户信息构建相应的数据模型,再通过相关计算方法得出客户债务偿还能力变化所引发的违约风险。按照计算结果将客户风险等级进行相应的划分。目前,国内商业银行很多业务都是面向个人的,如果个人信贷业务缺少风险防控工具,则容易导致重大风险损失。因此,商业银行应针对自然人客户构建相应的内部评级机制。第一,发起评级活动;第二,实施评级认定操作;第三,评级推翻活动;第四,评级更新活动。上述步骤开展得是否及时、科学将直接影响到最终的评级结果。如果想从内部评价特点、需求类型方面进行,可设立相应岗位负责这项工作,从而保证内部评级过程得到有效监管。此外,银行要积极运用大数据技术,与第三方机构加强合作,取得银行之外的客户动态信息[8]。比如,可通过第三方机构了解借款人的在线消费习惯、社交表现等,用于评价借款人的信用等级。同时,采集大量元素信息数据,提炼出贷款中涉及的相关信息,用于辅助评价借款人的信用情况。
3.4 严格落实贷前调查、贷中审查、贷后检查制度
商业银行在防范个人信贷业务风险中最基本,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三查制度”,即贷前调查、贷中审查、贷后检查。各大商业银行一般都有自身的“三查”制度,但不同商业银行的具体制度内容、标准与落实情况都存在明显的差异。对于商业银行而言,必须严格落实“三查”制度,防范信息不对称所导致的信贷风险。放贷前银行应反复仔细核实借款人的第一还款来源于第二还款来源的真实性,绝不能为了增加贷款业务而大开方便之门。放贷后银行应安排专人负责对借款人的情况进行实时跟踪,以便及时了解资金使用情況,借款人的经济状况。此外。构建个人贷款预警机制,采用有效预警措施,及时预警,保障贷款可以顺利收回。
3.5 构建个人信贷审批权限动态管理与决策制度
目前,国内个人信贷业务具有单笔金额小、业务量大等特点,商业银行通常采取的是授权个人审批制度,并非是对部门、一级分支机构或相关法人代表进行授权。将被授权个人的个人消费信贷业务从业经验作为主要授权依据,如办理个人信贷业务的经验、以前经办业务的质量,审批资格考试分数等。具有审批权限的风险经理都需通过严格培训与层层选拔考试。风险经理通常分为数个级别,各级风险经理的授权额度大小主要由自身的级别与所审批项目的风险评级来决定。即使行政级别相同,不同风险经理授信的审批权限也是存在区别的。个人审批权限的设置并非固定不变,商业银行需动态考核全部风险经理的审批业绩,参照他们审批贷款的质量,每年适当调整审批权限。比如,针对审批贷款质量好的风险经理可增加其授权额度,反之则下调。目前,国内商业银行为提升个人信贷审批效率,多采用授信审批“双签制”,也就是由两名风险经理签字同意才能放款。针对部分特殊、复杂或金额偏大的个人信贷项目也可采用这种讨论决策,审批决策的核心原则就是要坚持审贷分离。
3.6 重视专业人才培养,提高信贷风险管理质量
商业银行属于金融机构中的一员,其业务的特殊性需要有大量高素质专业人才负责业务风险识别、评估与处理。就现实来看,国内很多商业银行的从业人员专业素养不高,在发放贷款等重点环节缺少高素质的专才,这在一定程度上为借款人的道德风险行为提供了可乘之机。为此,商业银行应重视人才培养,注重日常的教育培训,将职业道德与信贷风险防控作为培训的重点内容,经常开展与信贷业务有关的金融、法律学习,进一步提高内部人员的风控意识与道德观念,杜绝违规操作,防范个人信贷风险。同时,要从社会、高校上招聘相关专业人才,优化个人信贷队伍结构。
3.7 健全国内相关法律制度
建议政府根据国内信贷业务发展现状,从国家层面制定一套专门的个人信贷法律法规,从根本上规范个人信贷行为。从现实来看,可以在《合同法》《商业银行法》《担保法》《贷款通则》等现行法规基础上,对涉及个人信贷方面的条款进行适当修改、完善与补充,简化办理手续,放宽条件、减少费用,以促进并规范个人信贷业务的发展。同时,建议优化住房制度、抵押贷款担保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医疗制度等制度,有利于分散与共担个人信用风险。对于商业银行而言,必须严格遵守相关法律开展个人信贷业务,优化相关业务办理流程,规范贷款手续。一旦信贷合同出现违约,银行要尽快提起诉讼,通过法律挽回损失。 總之,个人信贷业务是各大商业银行发展的重点业务,前景乐观,与此同时,商业银行要充分认识到这类业务存在的风险问题与原因所在,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防范,最大限度控制好个人信贷风险,减少自身的损失,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辛颖.关于进一步加强我国商业银行个人信贷风险控制的思考[J].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25(2):63-66.
赵叶青,赵常青.浅谈个人信贷业务风险控制的源头和措施[J].大陆桥视野,2015(2):45-46.
张金兰.商业银行个人信贷风险管理研究[J].河北金融,2012(5): 38-40.
邓亚.我国商业银行个人信贷风险管理研究[J].时代金融,2015(9):368-369.
牛茜.我国商业银行消费信贷风险管理研究[J].河南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3):31-35.
刁硕文.国有商业银行个人信贷业务潜在风险探析——以合肥县域为例[J].经济视野,2019(9):82-82.
韩建东.国有商业银行个人消费信贷管理研究[J].河北金融,2014 (7):33-34.
田园.我国商业银行个人信贷业务风险控制[J].会计师,2014(4): 32-34.
Research on the Countermeasures of Personal Credit Risk Management of
Commercial Banks in China
Hebei University LI Yonglu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the growth of personal credit business is salient, and it has become one of the key business of commercial banks. With the increase and decrease of personal credit business volume, the related credit risk problems are becoming increasingly prominent, which has become a major factor restricting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credit business. Therefore, this paper first expounds the necessity of strengthening personal credit risk control, then introduces the main types and causes of personal credit risk of commercial banks, and finally puts forward relevant countermeasures, in order to help commercial banks better prevent and control personal credit risks.
Keywords: commercial bank; personal credit business; risk control; causes; countermeasures
关键词:商业银行;个人信贷业务;风险管控;成因;对策
本文索引:李永渌.<变量 2>[J].中国商论,2021(20):-103.
中图分类号:F8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21)10(b)--03
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伴随国民经济的不断提高,商业银行的个人信贷业务得到较快发展。特别是伴随公众消费观念的转变,个人信贷业务在近年来进入高速发展期。相较于公司信贷,个人信贷仍属于一项新兴的业务,尚缺少一套成熟完善的风险管控模式,个人信贷风险明显增加,成为制约商业银行持续性发展的一大因素。基于此,本文就商业银行个人信贷业务风险管控进行探究,提出相关风控管理建议。
1 商业银行防范个人信贷风险的必要性
1.1 有助于确保商业银行个人信贷资金的安全性、流动性以及盈利性
商业银行在拓展信贷业务时必须遵循三大原则,即“安全性、流动性、盈利性”,其中,最基本的原则就是安全性。任何信贷发放都应以确保贷款本息安全为准,能够保证可以按规定收回贷款,个人信贷业务也不例外,信贷风险也会威胁到个人贷款的安全性。通常风险的大小与个人信贷的安全性呈反比关系[1]。为减少个人信贷风险必须加强个人信贷风险管理。另外,商业银行要对个人信贷资源进行合理分配,以满足客户对信贷资源的多元化需求,从而使信贷资金保持良好的流动性。这属于商业银行开展个人信贷业务的主要原则。若个人信贷资金流速迟缓,必然会影响到整体的资金流动。一方面可能导致银行自身的支付危机,另一方面也难以获得最大化的资金收益。遵循安全性,保持流动性都是为了最终的盈利,因此,强调盈利性也是商业银行发展个人信贷业务的主要原则,也是自身发展的核心动力。重视个人信贷风险管控就是为了保障个人信贷资金以上三大原则的需要。
1.2 有助于增强商业银行的竞争力
面临异常严酷的行业竞争,商业银行为了保持市场占有率需借助良好的资金流去获得更多的盈利率,这必将加大对各项信贷业务的风险管控力度,其中个人信贷业务也包括在内。抓好个人信贷风险防控措施能够明显压缩不良贷款总量,从而使银行拥有足够的资金流。充裕的资金流为商业银行的市场占有率提供了保障。市场占有率增加会有助于商业银行增加盈利能力,最终提升自身竞争力。若预期中不良贷款有增高倾向,必然会导致银行坏账准备金增加,但这不一定代表贷款有所损失[2]。当坏账准备金占用过多必然会影响到信贷资金的速度与流量,进而削弱银行的盈利水平与竞争力。可见,抓好个人信贷风险的防控管理有助于增强商业银行的竞争力。
1.3 有助于推动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的持续发展
目前,个人信贷业务成为银行信贷业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产品类型也越来越丰富。伴随公众信贷消费需求的增多,个人信贷业务发展迅速。这必然要求从业人员具备较高的专业素养,相关规章制度能够尽快健全、完备,才能更好地适应发展的需求。对商业银行来说,需要从制度设计与管理层面去完善个人信贷业务的管理机制,最大限度防控相关风险,确保获得最大的收益[3]。这样才能促进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的全面、可持续发展。
2 个人信贷业务主要风险类型与成因
2.1 借款人信用风险
从本质上来看,信用风险是一个小概率的無法对冲但能引起严重影响的事件。个人信贷风险主要源自借款人,借款人的经济收入、就业是否稳定、经营状况是否良好、个人健康状况以及个人道德观念的改变均会影响到银行信贷资金的安全性[4]。假如借款人经济水平下降,银行容易面临资金难以收回的风险。借款人属于风险源头,信用风险属于个人信贷风险中最基本的风险之一。这与国内个人征信体系不完善有关,工作人员一般依靠身份证明、收入证明去评判借款人的资质,有时借款人提交的证明无法查证是否属实,并且也无法了解借款人的资产负债情况。
2.2 借款用途风险
借款用途是否真实直接关系到贷款安全。借款前借款人应该保证借款用途的合法性与真实性,前景是充分客观的,预期收益良好。商业银行需全面分析贷款的投资方向及用途,充分评估市场风险。国内不少地方仍存在“私贷公款”现象,企业或组织利用个人名义向银行贷款,所贷资金由企业或组织使用。针对这类问题,国内处理方法主要有下列几种:不管金融机构是否知情,都规定实际用款单位必须全额还款,或者由用款单位与借款人一起还贷。还有一种情况是不管金融机构是否对借款用途知情,如果不知情要求借款人还款,但实际用款人则不承认还款责任,对此,商业银行要慎重处理这类贷款[5]。
2.3 市场经营所引发的风险
市场经营风险大多集中在两个时段,一是在市场营销拓展阶段,银行需谨慎筛选目标市场。若将低收入群体作为目标市场,则入门需求非常低,势必风险防控难度较大。若将高收入群体作为目标市场,但忽视了细分市场,则容易阻碍业务的进一步拓展。二是经济下行周期阶段,特别是房地产市场进入深度调整时期,用于抵押的房产市价远小于贷款金额,根据利益最大化的原则,借款人容易违约,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个人住房贷款的风险。
2.4 银行内部人员所引发的风险
部分银行工作人员由于自身职业道德观念薄弱,与外部人员勾结通过违规操作、填写虚假资料来获得贷款,造成信贷资产缺乏足够的信用保证,面临较大的信贷风险。还有一部分银行工作人员虽然自身道德观念较强,但在办理贷款业务时由于粗心大意导致调查信息不完整,重要环节处理不彻底,从而增加信贷风险。比如,借款合同中的内容写得不详细,有关借款人的调查工作做得不到位,导致银行无法及时落实自身的债权[6]。此外,在放贷后,有关管理人员对借款人的经济状况不及时跟踪,贷后管理松动,难以及时察觉贷款风险问题,导致贷款损失。 2.5 外部环境风险
环境风险就是个人信贷业务中发挥支持作用的外部环境所引发的风险。政策与法律是主要的外部环境风险。目前,国内关于个人信贷方面的法律尚处于起步阶段,很多地方仍是一片空白。国内商业银行开展个人信贷业务依据的主要法律包括《商业银行法》《担保法》《贷款通则》《合同法》《票据法》等,也包括人民银行制定的《个人住房贷款管理办法》中的相关规定。可见,国内尚无个人信贷方面的专门法规,现行的法规针对性较弱,也缺少配套措施,导致个人信贷在操作时缺少有力的法律支持。此外,政府出台的宏观政策用以调控市场与相关行业,可直接影响到公众的消费意愿与消费倾向,进而对个人信贷业务带来一定的影响。
3 提高商业银行个人信贷风险管理水平的对策
3.1 构建覆盖全国的个人信用信息系统
个人信用信息系统是商业银行防控个人信贷风险的基本前提。商业银行可通过信用卡中的个人信息资料入手,各级银行把自己的客户数据库资源进行联网共享。打造一个以个人信用为主的数据库系统,尽量发挥数据资源的作用。此外,信用机构可采用合法公开的手段去调查、收集、整理借款人的个人资信状况,为银行等个人信用信息使用者提供信用调查报告,以便银行做出正确的信贷决策。
3.2 银行构建个人信用评价体系
商业银行要结合自身实际建立健全个人信用评价指标体系。具体来讲,指标主要包括两大类,一类是信誉指标,另一类是价值指标。个人就业情况、基本信息、公共记录是信誉指标的主要内容。个人收入、资产等信息是价值指标的主要内容。要保证指标评价的精确性,数据来源的真实性与有效性[7]。另外,还要注意考虑个人信用评价特征,确定相应的评价指标与指标权重大小。最后,采用科学合理的评价方法,构建相应的风险管理模型,进而了解风险大小,确定个人信用等级。
3.3 健全个人信贷内部评级机制
内部评级是指商业银行利用所获得的客户信息构建相应的数据模型,再通过相关计算方法得出客户债务偿还能力变化所引发的违约风险。按照计算结果将客户风险等级进行相应的划分。目前,国内商业银行很多业务都是面向个人的,如果个人信贷业务缺少风险防控工具,则容易导致重大风险损失。因此,商业银行应针对自然人客户构建相应的内部评级机制。第一,发起评级活动;第二,实施评级认定操作;第三,评级推翻活动;第四,评级更新活动。上述步骤开展得是否及时、科学将直接影响到最终的评级结果。如果想从内部评价特点、需求类型方面进行,可设立相应岗位负责这项工作,从而保证内部评级过程得到有效监管。此外,银行要积极运用大数据技术,与第三方机构加强合作,取得银行之外的客户动态信息[8]。比如,可通过第三方机构了解借款人的在线消费习惯、社交表现等,用于评价借款人的信用等级。同时,采集大量元素信息数据,提炼出贷款中涉及的相关信息,用于辅助评价借款人的信用情况。
3.4 严格落实贷前调查、贷中审查、贷后检查制度
商业银行在防范个人信贷业务风险中最基本,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三查制度”,即贷前调查、贷中审查、贷后检查。各大商业银行一般都有自身的“三查”制度,但不同商业银行的具体制度内容、标准与落实情况都存在明显的差异。对于商业银行而言,必须严格落实“三查”制度,防范信息不对称所导致的信贷风险。放贷前银行应反复仔细核实借款人的第一还款来源于第二还款来源的真实性,绝不能为了增加贷款业务而大开方便之门。放贷后银行应安排专人负责对借款人的情况进行实时跟踪,以便及时了解资金使用情況,借款人的经济状况。此外。构建个人贷款预警机制,采用有效预警措施,及时预警,保障贷款可以顺利收回。
3.5 构建个人信贷审批权限动态管理与决策制度
目前,国内个人信贷业务具有单笔金额小、业务量大等特点,商业银行通常采取的是授权个人审批制度,并非是对部门、一级分支机构或相关法人代表进行授权。将被授权个人的个人消费信贷业务从业经验作为主要授权依据,如办理个人信贷业务的经验、以前经办业务的质量,审批资格考试分数等。具有审批权限的风险经理都需通过严格培训与层层选拔考试。风险经理通常分为数个级别,各级风险经理的授权额度大小主要由自身的级别与所审批项目的风险评级来决定。即使行政级别相同,不同风险经理授信的审批权限也是存在区别的。个人审批权限的设置并非固定不变,商业银行需动态考核全部风险经理的审批业绩,参照他们审批贷款的质量,每年适当调整审批权限。比如,针对审批贷款质量好的风险经理可增加其授权额度,反之则下调。目前,国内商业银行为提升个人信贷审批效率,多采用授信审批“双签制”,也就是由两名风险经理签字同意才能放款。针对部分特殊、复杂或金额偏大的个人信贷项目也可采用这种讨论决策,审批决策的核心原则就是要坚持审贷分离。
3.6 重视专业人才培养,提高信贷风险管理质量
商业银行属于金融机构中的一员,其业务的特殊性需要有大量高素质专业人才负责业务风险识别、评估与处理。就现实来看,国内很多商业银行的从业人员专业素养不高,在发放贷款等重点环节缺少高素质的专才,这在一定程度上为借款人的道德风险行为提供了可乘之机。为此,商业银行应重视人才培养,注重日常的教育培训,将职业道德与信贷风险防控作为培训的重点内容,经常开展与信贷业务有关的金融、法律学习,进一步提高内部人员的风控意识与道德观念,杜绝违规操作,防范个人信贷风险。同时,要从社会、高校上招聘相关专业人才,优化个人信贷队伍结构。
3.7 健全国内相关法律制度
建议政府根据国内信贷业务发展现状,从国家层面制定一套专门的个人信贷法律法规,从根本上规范个人信贷行为。从现实来看,可以在《合同法》《商业银行法》《担保法》《贷款通则》等现行法规基础上,对涉及个人信贷方面的条款进行适当修改、完善与补充,简化办理手续,放宽条件、减少费用,以促进并规范个人信贷业务的发展。同时,建议优化住房制度、抵押贷款担保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医疗制度等制度,有利于分散与共担个人信用风险。对于商业银行而言,必须严格遵守相关法律开展个人信贷业务,优化相关业务办理流程,规范贷款手续。一旦信贷合同出现违约,银行要尽快提起诉讼,通过法律挽回损失。 總之,个人信贷业务是各大商业银行发展的重点业务,前景乐观,与此同时,商业银行要充分认识到这类业务存在的风险问题与原因所在,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防范,最大限度控制好个人信贷风险,减少自身的损失,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辛颖.关于进一步加强我国商业银行个人信贷风险控制的思考[J].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25(2):63-66.
赵叶青,赵常青.浅谈个人信贷业务风险控制的源头和措施[J].大陆桥视野,2015(2):45-46.
张金兰.商业银行个人信贷风险管理研究[J].河北金融,2012(5): 38-40.
邓亚.我国商业银行个人信贷风险管理研究[J].时代金融,2015(9):368-369.
牛茜.我国商业银行消费信贷风险管理研究[J].河南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3):31-35.
刁硕文.国有商业银行个人信贷业务潜在风险探析——以合肥县域为例[J].经济视野,2019(9):82-82.
韩建东.国有商业银行个人消费信贷管理研究[J].河北金融,2014 (7):33-34.
田园.我国商业银行个人信贷业务风险控制[J].会计师,2014(4): 32-34.
Research on the Countermeasures of Personal Credit Risk Management of
Commercial Banks in China
Hebei University LI Yonglu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the growth of personal credit business is salient, and it has become one of the key business of commercial banks. With the increase and decrease of personal credit business volume, the related credit risk problems are becoming increasingly prominent, which has become a major factor restricting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credit business. Therefore, this paper first expounds the necessity of strengthening personal credit risk control, then introduces the main types and causes of personal credit risk of commercial banks, and finally puts forward relevant countermeasures, in order to help commercial banks better prevent and control personal credit risks.
Keywords: commercial bank; personal credit business; risk control; causes; countermeasur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