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果现在就为云计算贴上“21世纪最重要的IT创新”这样的标签,或许有忽视IT产业创新迭代能力的嫌疑。但如果在这个标签之后加上“之一”的话,这一观点似乎已经能成为一种共识。在经历过前期的概念普及、技术成熟、市场培育等阶段之后,云计算正在全面走向应用落地。
打通公有云落地通路
云的意义不仅在于技术层面上对物理基础设施资源重组和优化,其背后所蕴含的商业图景更为整个产业链所憧憬和欣喜。在所有类型中,公有云可谓云计算应用的前沿阵地。Gartner预测,2012年,企业在公有云服务上的开支预计将从2011年的91亿美元上升到109亿美元。到2016年,云服务开支将达到207亿美元。IDC则指出,未来五年公共IT云端服务中占最大支出比例的将是结合应用程序与系统架构的软件即服务(SaaS)。
目前,IT产业正处于重要变革时期,现在企业所投资的技术将推动未来两三年的增长与创新。IDC首席分析师FrankGens表示,最后将有80%的企业IT或产业信息化与云端服务及其他第三方平台技术相关,如果供货商的云端服务失败了,便意味着企业将停滞不前。
从商业模式的角度看,公有云确实能以低廉的价格提供有吸引力的服务给最终用户,并创造新的业务价值。公有云作为一个支撑平台,还能够整合上游的服务(如增值业务、广告)提供者和下游最终用户,打造新的价值链和生态系统。然而,在中国市场,究竟“哪片云彩有雨”的现实还似一座大山,横亘在产业链所有玩家的面前。
人们经常会有这样的疑问:为什么中国缺少可靠的公有云服务?由于政策、基础设施条件、市场环境等因素,包括亚马逊AWS、微软Azure和Rackspace等在内的国际上成熟的云服务供应商很难将服务原封不动地移植到中国本土。究其背后,产业链条的割裂和相对封闭是造成这一现象的重要原因。即使像阿里云、盛大云这样国内土生土长的云服务供应商也面临很多基础设施方面的问题。只有打通机房基础设施、网络环境、异地共享资质等公有云服务产业链上的瓶颈,才能真正意义上加速公有云服务的落地普及。
“目前国内的运营商存在的一个重要问题是隔江而治,在流量的透明度以及网络的无缝连接上与发达市场存在较大差距。” 世纪互联云计算首席专家李志霄表示,“同时,在机房等数据中心基础建设方面,国内服务商也有很长的路要走。”
强强联手 “云堆栈”创新
在国内公有云服务市场,最近以来为人们所熟知和广泛关注的事件无外乎两件:亚马逊中国公有云夭折、微软与世纪互联联手实现企业级云服务落地。事实上,包括亚马逊在内的跨国公司要在中国本土经营公有云,有三个绕不开的门槛:资质、本地的数据中心和公有云服务的运维单位。微软和世纪互联的合作,无疑为业界了提供一种可供参照的范本。
2012年11月1日,微软宣布与国内知名的电信中立互联网基础设施服务提供商北京世纪互联达成合作,实现微软企业级云服务——Office 365和Windows Azure在中国的落地。根据双方签订的协议,微软将向世纪互联授权技术,由后者运营这两项服务。
众所周知,互联网环境是公有云服务绕不开的通道。从一般意义上讲,公有云通常指第三方提供商(云服务提供商——CSP)为用户提供的能够通过互联网上门户界面使用(订阅、付费、配置、开发应用、迁移应用)的云。公有云一般可通过在当今整个开放的公有网络(互联网)中提供服务使用,是成本相对低廉的,至少大大降低了前期投资。李志霄告诉记者,公有云还有一个一般用户不太知道的特点:除了所有云平台都得有的覆盖故障、性能监控配置、变更管理的运营支撑系统(OSS)之外,还得有一个业务支撑系统(BSS),提供线上计费收付款、市场推广、客户响应、合规备案等功能。“微软和世纪互联的合作,实现了从底层基础架构到操作系统、数据库、中间件和上层应用的全覆盖,并涵盖了服务总线以及必不可少的OSS、BSS支撑体系。”李志霄表示。
从合作双方的角度看,微软的Windows操作系统、Office应用软件和数据库等整合而成的是成熟软件系统,而世纪互联则在数据中心到网络、带宽及基础设施运维方面有丰富的经营经验。“云计算的本质是一个‘堆栈’。此次微软与世纪互联强强联手的意义在于打造一个真正的国际级别的公有云云堆栈。” 李志霄表示,“这个垂直的‘堆栈’汇聚了数据中心基础建设,包括土建、电力设施、制冷与安保、网络与带宽等,还有服务器、存储、操作系统,中间件、开发平台Azure以及应用软件Office 365等。世纪互联是国内最大的中立IDC供应商,在基建、网络带宽等方面有稳固的基础。此次合作是双方聚合各自优势的结果,将产生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
模式创新具借鉴意义
公有云的迅速发展离不开云计算本身的优势特性。超大规模、虚拟化、高可靠性和高可扩展性、通用性、按需服务、相对廉价等特性让云成为一个庞大的资源池,用户可按需购买云并像自来水、电、煤气那样计费。从服务供应商的角度看,云本身也可实现资源规模的动态伸缩,满足用户规模和应用变化的需要。
对于企业用户而言,云计算的自动化集中式管理使大量企业无需负担日益高昂的自建数据中心管理成本,其通用性使资源的利用率较之传统系统大幅提升。因此,用户可以充分享受云的低成本优势,这也是云计算备受中小企业青睐的原因。李志霄认为,云计算不但抹平了企业规模所导致的优劣差距,而且极有可能让优劣之势易主。
随着云相关技术和市场的成熟,云服务商对于云风险管控的思路和经验也日渐丰富。在控制数据位置、数据加密、数据丢失与备份的处理等方面,服务商存在明确风险管控机制、合规性、与用户之间有效的服务水平协议(SLAs)等方面的责任。企业用户也会对数据安全多加留心。
公有云服务商需要按照合规的要求为用户提供SLAs的相关建议,制定满足相应需求的SLAs。同时,通过建立SLAs的外部审计机制,更好地服务用户。在安全方面,建议用户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建立相应的安全标准和模板。
Azure、Office365等成熟平台和应用的本土化将进一步促进国内公有云服务水平的提升。对传统IDC而言,与成熟、大型应用平台的对接将有助其加快向云数据中心转型的步伐。对微软而言,其开发和应用平台的本土化运营也将进一步提升其影响力,并为国内用户对公有云的认知和体验树立标杆。
“微软云在中国本土的应用落地将进一步推动公有云在中国的发展,尤其是PaaS平台的应用。世纪互联扩展了自身的业务,通过组建专门的团队,参与到数据库、操作系统的运维中。而微软通过数据中心的本地化落地,进一步扩展了其全球服务的深度和广度。”李志霄表示。
打通公有云落地通路
云的意义不仅在于技术层面上对物理基础设施资源重组和优化,其背后所蕴含的商业图景更为整个产业链所憧憬和欣喜。在所有类型中,公有云可谓云计算应用的前沿阵地。Gartner预测,2012年,企业在公有云服务上的开支预计将从2011年的91亿美元上升到109亿美元。到2016年,云服务开支将达到207亿美元。IDC则指出,未来五年公共IT云端服务中占最大支出比例的将是结合应用程序与系统架构的软件即服务(SaaS)。
目前,IT产业正处于重要变革时期,现在企业所投资的技术将推动未来两三年的增长与创新。IDC首席分析师FrankGens表示,最后将有80%的企业IT或产业信息化与云端服务及其他第三方平台技术相关,如果供货商的云端服务失败了,便意味着企业将停滞不前。
从商业模式的角度看,公有云确实能以低廉的价格提供有吸引力的服务给最终用户,并创造新的业务价值。公有云作为一个支撑平台,还能够整合上游的服务(如增值业务、广告)提供者和下游最终用户,打造新的价值链和生态系统。然而,在中国市场,究竟“哪片云彩有雨”的现实还似一座大山,横亘在产业链所有玩家的面前。
人们经常会有这样的疑问:为什么中国缺少可靠的公有云服务?由于政策、基础设施条件、市场环境等因素,包括亚马逊AWS、微软Azure和Rackspace等在内的国际上成熟的云服务供应商很难将服务原封不动地移植到中国本土。究其背后,产业链条的割裂和相对封闭是造成这一现象的重要原因。即使像阿里云、盛大云这样国内土生土长的云服务供应商也面临很多基础设施方面的问题。只有打通机房基础设施、网络环境、异地共享资质等公有云服务产业链上的瓶颈,才能真正意义上加速公有云服务的落地普及。
“目前国内的运营商存在的一个重要问题是隔江而治,在流量的透明度以及网络的无缝连接上与发达市场存在较大差距。” 世纪互联云计算首席专家李志霄表示,“同时,在机房等数据中心基础建设方面,国内服务商也有很长的路要走。”
强强联手 “云堆栈”创新
在国内公有云服务市场,最近以来为人们所熟知和广泛关注的事件无外乎两件:亚马逊中国公有云夭折、微软与世纪互联联手实现企业级云服务落地。事实上,包括亚马逊在内的跨国公司要在中国本土经营公有云,有三个绕不开的门槛:资质、本地的数据中心和公有云服务的运维单位。微软和世纪互联的合作,无疑为业界了提供一种可供参照的范本。
2012年11月1日,微软宣布与国内知名的电信中立互联网基础设施服务提供商北京世纪互联达成合作,实现微软企业级云服务——Office 365和Windows Azure在中国的落地。根据双方签订的协议,微软将向世纪互联授权技术,由后者运营这两项服务。
众所周知,互联网环境是公有云服务绕不开的通道。从一般意义上讲,公有云通常指第三方提供商(云服务提供商——CSP)为用户提供的能够通过互联网上门户界面使用(订阅、付费、配置、开发应用、迁移应用)的云。公有云一般可通过在当今整个开放的公有网络(互联网)中提供服务使用,是成本相对低廉的,至少大大降低了前期投资。李志霄告诉记者,公有云还有一个一般用户不太知道的特点:除了所有云平台都得有的覆盖故障、性能监控配置、变更管理的运营支撑系统(OSS)之外,还得有一个业务支撑系统(BSS),提供线上计费收付款、市场推广、客户响应、合规备案等功能。“微软和世纪互联的合作,实现了从底层基础架构到操作系统、数据库、中间件和上层应用的全覆盖,并涵盖了服务总线以及必不可少的OSS、BSS支撑体系。”李志霄表示。
从合作双方的角度看,微软的Windows操作系统、Office应用软件和数据库等整合而成的是成熟软件系统,而世纪互联则在数据中心到网络、带宽及基础设施运维方面有丰富的经营经验。“云计算的本质是一个‘堆栈’。此次微软与世纪互联强强联手的意义在于打造一个真正的国际级别的公有云云堆栈。” 李志霄表示,“这个垂直的‘堆栈’汇聚了数据中心基础建设,包括土建、电力设施、制冷与安保、网络与带宽等,还有服务器、存储、操作系统,中间件、开发平台Azure以及应用软件Office 365等。世纪互联是国内最大的中立IDC供应商,在基建、网络带宽等方面有稳固的基础。此次合作是双方聚合各自优势的结果,将产生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
模式创新具借鉴意义
公有云的迅速发展离不开云计算本身的优势特性。超大规模、虚拟化、高可靠性和高可扩展性、通用性、按需服务、相对廉价等特性让云成为一个庞大的资源池,用户可按需购买云并像自来水、电、煤气那样计费。从服务供应商的角度看,云本身也可实现资源规模的动态伸缩,满足用户规模和应用变化的需要。
对于企业用户而言,云计算的自动化集中式管理使大量企业无需负担日益高昂的自建数据中心管理成本,其通用性使资源的利用率较之传统系统大幅提升。因此,用户可以充分享受云的低成本优势,这也是云计算备受中小企业青睐的原因。李志霄认为,云计算不但抹平了企业规模所导致的优劣差距,而且极有可能让优劣之势易主。
随着云相关技术和市场的成熟,云服务商对于云风险管控的思路和经验也日渐丰富。在控制数据位置、数据加密、数据丢失与备份的处理等方面,服务商存在明确风险管控机制、合规性、与用户之间有效的服务水平协议(SLAs)等方面的责任。企业用户也会对数据安全多加留心。
公有云服务商需要按照合规的要求为用户提供SLAs的相关建议,制定满足相应需求的SLAs。同时,通过建立SLAs的外部审计机制,更好地服务用户。在安全方面,建议用户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建立相应的安全标准和模板。
Azure、Office365等成熟平台和应用的本土化将进一步促进国内公有云服务水平的提升。对传统IDC而言,与成熟、大型应用平台的对接将有助其加快向云数据中心转型的步伐。对微软而言,其开发和应用平台的本土化运营也将进一步提升其影响力,并为国内用户对公有云的认知和体验树立标杆。
“微软云在中国本土的应用落地将进一步推动公有云在中国的发展,尤其是PaaS平台的应用。世纪互联扩展了自身的业务,通过组建专门的团队,参与到数据库、操作系统的运维中。而微软通过数据中心的本地化落地,进一步扩展了其全球服务的深度和广度。”李志霄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