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解《诗》的角度及方式

来源 :首都教育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1243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以孔子道统继承人自居的孟子,继春秋时产生的对《诗》的接受观念,又提出了一个比较完备的结解诗、引诗、用诗而成的诗学系统,可以看成是孟子对《诗》学的传统的再建构。
  关键词:孟子;解《诗》的角度;方式
  在《孟子》一书中,据粗略统计,凡引及《诗》及《诗》中具体篇目的,共有三十九处,其中涉及对《诗》的解释的,共有七处(除此之外的,如孟子论《诗》、用《诗》的内容,将在其他论文中再做分析)。
  关于解诗,《春秋》中已有其例,《春秋》解诗目的是要将自己借诗表意的意旨让听话人理解的清楚无误,可以说其“解诗”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解诗,只是“诗以言志”“诗以合意”的需要,而楚竹书《诗论》则可以说是真正意义上的解诗,是以诗为本位分析并阐释诗所蕴含的意义。孟子解诗与此前的解诗相比又有新的特点,它既不同于《春秋》的“以诗言志”,而是就诗中的某一个问题阐述自己的看法,也不同于《诗论》的系统释说,而是仅仅关注谈话或讨论中涉及的诗中的问题。这一明显的差异,彰显了孟子解《诗》的思想价值及对《诗》学发展的意义。
  一、孟子解《诗》的角度
  (一)从客观事例和主观感受的角度解《诗》
  《孟子·万章上》是就《齐风·南山》中的诗句解说“娶妻必告父母”的古礼:
  万章问曰:“诗云:‘娶妻如之何?必告父母。’信斯言也,宜莫如舜。舜之不告而娶,何也?”孟子曰:“告则不得娶,男女居室,人之大伦也。如告,则废人之大伦,以怼父母,是以不告也。”万章曰:“舜之不告而娶,则吾既得闻命矣;帝之妻舜不告,何也?”曰:“帝亦知告焉则不得妻也。”
  这里首先是将诗之所言“娶妻如之何,必告父母”看做古礼,而后以“舜之不告而娶”为问,孟子对此作了解说,说明了舜之不告与帝尧之不告的理由,其认为“告”是常例,“不告”是特例,而特例要以“大伦”为前提,以避免“怼父母”为出发点,因此虽不合此礼,但合于彼礼。这实际上是用不合礼之事说明合于礼的必要性,属于以事解诗。
  《孟子·告子上》解说的是《大雅·既醉》的诗句:
  孟子曰:“欲贵者,人之同心也。人人有贵于己者,弗斯耳矣。人之所贵者,非良贵也。赵孟之所贵,赵孟能贱之。诗云:‘既醉以酒,既饱以德,’言饱乎仁义也,所以不愿人之膏粱之味也;令闻广誉施于身,所以不愿人之文绣也。”
  诗所谓“既醉以酒,既饱以德”,就诗本义而言,是祭祀时祭祀者醉神以酒,饱神以德,表示祭祀者以酒为祭的敬畏和以德为祭的虔诚,而孟子解诗作了主观性引申,且仅就“既饱以德”来发挥,强调一个人应当追求饱有“仁义”“令闻广誉”,而不应追求“膏粱”“文绣”等奢侈的生活享受。如此解诗显然受到春秋人解诗“断章取意”的影响,不过,其所作的引申并不像春秋人解诗那样偏离诗本义那么辽远,可以说还是从诗本义出发的,属于以意解诗。
  以上两例是从客观事例与主观感受的角度对诗句的解说,下面所举则是解说诗人的创作动机与内容表现的关系。
  (二)从诗人的创作动机与内容表现的关系解《诗》
  《孟子·告子下》说:
  公孙丑问曰:“高子曰:《小弁》,小人之诗也。”孟子曰:“何以言之?”曰:“怨。”曰:“固哉,高叟之为诗也。有人于此,越人关弓而射之,则已谈笑而道之;无他,疏之也。其兄关弓而射之,则己垂涕泣而道之;无他,戚之也。《小弁》之怨,亲亲也。亲亲,仁也。固矣夫,高叟之为诗也!”
  曰:“《凯风》何以不怨?”曰:“《凯风》,亲之过小者也;《小弁》,亲之过大者也。亲之过大而不怨,是愈疏也;亲之过小而怨,是不可矶也。愈疏,不孝也;不可矶,亦不孝也。孔子曰:‘舜其至孝矣,五十而慕。’”
  公孙丑引用高子的话认为,《小雅·小弁》表现了对父亲的忧怨,是“小人之诗”。《邶风·凯风》表吸纳了对母亲的安慰,其动机和表现与《小弁》不同。孟子对此作了解说,他以“亲亲,仁也”的孝道为前提,分析了《小弁》与《凯风》的作者的创作动机及其内容表现,《小弁》作者之亲“亲之过大者也”,《凯风》作者之亲“亲之过小者也”,由于“大”“小”不同,作者的态度也就不同,《小弁》之“怨”反映的是不愿与亲人“愈疏”,是“亲亲”之孝,《凯风》之“不怨”反映的是不想因亲人之小过激起不必要的怨恨,也是“亲亲”之孝,二者的创作动机都是好的。
  (三)从诗歌创作的社会背景去解《诗》
  孟子解诗不仅注意动机与表现的关系,也注意到了诗之创作的社会背景。《孟子·尽心上》说:
  公孙丑曰:“诗曰:‘不素餐兮’。君子之不耕而食,何也?”孟子曰:“君子居是国也,其君用之,则安富尊荣;其子弟从之,则孝悌忠信。‘不素餐兮’,孰大于是?”
  这里对于公孙丑提出的问题,孟子是从当时社会已经出现的社会分工的现象来解说的,角度一换,解说便顺理成章。《魏风·伐檀》“不素餐兮”本是讽刺所谓君子不劳而获,公孙丑也认同这一点,孟子则从其“劳心”与“劳力”的社会分工理念来说,认为君子之劳心,于国可以使之“安富尊荣”,于民可以使之“孝悌忠信”,其社会贡献要大于“劳力”者,所以“不素餐兮”之“不耕而食”是理所当然的。这是孟子诗教理论“知人论世”的具体体现。
  孟子解诗还注意到了诗人的人格修养问题,《孟子·告子上》说:
  诗曰:“天生烝民,有物有则。民之秉彝,好是懿德。”孔子曰:“为此诗者,其知道乎!故有物必有则;民之秉彝也,故好是懿德。”
  这里孟子在引用《大雅·烝民》的诗句后,又引用孔子的话来进行阐释。孔子说:“作这篇诗的人,大概是懂得‘道’的人啊!她懂得所有的事物都有其自身的规律,(他不仅自己懂,而且用诗将它唱出来,让百姓也懂得,)如果百姓都能把握事物的规律,那么他们就会喜爱优良的品德。”显然,孔子是从作者的人格修养的角度评说其诗的,孟子引用孔子的评说当然是认同孔子的观点。   二、孟子解《诗》的方式
  孟子对《诗》篇的释义还是多继承了传统的固定的解释,不作穿凿附会的大偏离式的自我阐发。孟子所引及的《诗》篇目,如上述所列举的《齐风·南山》、《大雅·烝民》等,诗旨都比较固定和明确,多不存在争议。
  在具体方式,孟子善引用孔子的话,对本首诗进行解诗,为己所用,呈现出一种以他言、他文解《诗》的特殊方式。而这种解《诗》的方式在《春秋》《诗论》中都没有出现,这无疑是《孟子》的发明。如《孟子·公孙丑章句上》:
  《诗》云:“迨天之未阴雨,彻彼桑土,绸缪牖户。今此下民,或敢侮予。”孔子曰:“为此诗者,其知道乎?能治其国家,谁敢侮之。”今国家闲暇,及是时般乐怠敖,是自求祸也。祸福无不自己求之者。《诗》云:“永言配命,自求多福。”《太甲》曰:“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此之谓也。
  这是孟子引用《诗·邠风·鸱鸮》之篇。此诗言鸱鸮小鸟,尚知及天未阴雨而取桑根之皮,以缠绵牖户。人君能治其国家,谁敢侮之,刺邠君曾不如此鸟。孟子引用孔子的话“为此诗者,其知道乎?能治其国家,谁敢侮之”来显明这首诗的意思,在进一步述出自己的理解,“今国家闲暇,及是时般乐怠敖,是自求祸也。祸福无不自己求之者”,感当时之君,国家适有闲暇,且以大作乐,怠惰遨游,不修政刑,都是自求祸者。接着孟子有引用《大雅·文王》篇中的“永言配命,自求多福”,阐明要长国家之命,必要配当善道,且要内自求责,这样福禄自然会来的。那么如果不这样的话,就会有什么样的后果呢?又引用《太甲》言“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意思是天之妖孽,尚可违避,而自己作孽的,则不可以活。这一层层论述的深入,最后都是为了佐证自己的观点,即“仁则荣,不仁则辱。今恶辱而居不仁,是犹恶湿而居下也。如恶之,莫如贵德而尊士,贤者在位,能者在职。国家闲暇,及是时明其政刑,虽大国必畏之矣。”也由此可以见出孟子阐述问题时的论辩性、逻辑性。
  纵观孟子解诗,其特点在于多角度的解诗,回顾上面的分析,他或从客观事例角度,或从主观接受角度,或从创作动机角度,或从社会背景角度,或从作者修养角度,对诗或诗中的句子进行了阐释,虽然由于现存的文献资料提供的孟子解诗例证非常有限,但是其解诗的特点还是相当明显的,仅从对于诗之文本内容的阐释而言,显然与《春秋》、楚竹书《诗论》有很大的区别,这无疑是一种进步,然而有一点我们必须注意,这就是孟子解诗的目的与其先师孔子是一致的,是为了进行诗教而解诗,是为了传达自己的思想而解《诗》,隐含在解《诗》背后的思想内核是孟子的“仁政”思想。怎样以仁施政,孟子也提出了自己的具体策略,如施恩于民、与民同乐、以德服人、民事不缓等,这里不尽述之。其中孟子借助以表达和传播自己的思想的方式之一就是解《诗》,可以说《诗》是孟子思想的一种承载方式,也是孟子用以阐释思想的有力工具,所以不难看出在孟子时代,《诗》的功能范围和影响程度已经相当得大,且《诗》所发生作用的层面和角度与孔子时期相比,又深入了一步。当然,孟子解《诗》所呈现出的新的特点也为其后诗学的发展肇启了新的途向。
  [参考文献]
  [1](清)焦循.孟子正义[M],诸子集成[Z],岳麓出版社,
  [2]徐桂秋.论孟子与先秦诗学阐释学[J],社会科学辑刊,2004(3).
  [3]王灿.近十年孟子《诗》论研究的综述及展望[J],济宁学院学报,2010.2.
  (作者单位:鞍山师范学院文学院,辽宁 鞍山 114106)
其他文献
摘 要:本文以广西师范大学漓江学院2010级非英语专业B类学生为研究对象,主要针对大学英语教学中普遍存在的“哑巴英语”、“聋子英语”的现象探究对应的措施,为听力教学提供有益的启迪。  关键词:听力课堂;词汇教学;策略  大学英语教学的培养目标被定义为“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际。”  教学与测试是“伙伴关系”,两者相互影响、
期刊
摘 要:  张谷若将《德伯家的苔丝》中的威塞克斯方言对译为山东方言取得巨大的成功证实了方言对译是成功传译原文中乡土气息还原原作风格的做法,不失为一种“功能对等”。本文通过对译者背景及山东方言特点的分析验证方言对译的在张译《苔丝》中成功的必然性。并试析方言对译理论上是可行的,实践中成功与否则取决于译者。  关键词:张谷若;方言对译;山东方言;威塞克斯方言  引言  译者作为在连接两种文化之间“漂移”
期刊
摘 要:双语教学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高等学校不断加强双语教学工作。高校双语师资队伍的数量和质量是提高双语教学质量的关键。介绍了北京信息科技大学赴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大学双语师资培训项目,通过培训拓宽了教师的国际视野、提高了英语应用能力与水平、感受了澳大利亚大学的教学理念和学生管理方法,并对改进高校双语教学工作提出建议。  关键词:高等学校;双语教学;师资队伍  根据《朗曼应用语言学词典
期刊
摘 要:内隐理论在语言习得方面有不可小觑的作用,英语影视教学可以培养语感,感受文化,用无意识轻松的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口语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  关键词:内隐理论;英语口语教学;英语影视  我们知道,语言学习是一个复杂的、整体性的认知过程,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强调语感,并且只有在实际使用中才能真正掌握一门语言。纵观中外学习理论, 大多以有意识的外显学习为其基础,而一直忽视了无意识的内隐学习的用。
期刊
摘 要:《儒林外史》中存在大量的社交指示语,准确翻译这些社交指示语是其译文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但由于中西方文化存在较大差异,社交指示语翻译必然存在文化空缺现象,文章将以语用等值理论为框架分析《儒林外史》中第一人称、第二人称及第三人称社交指示语的英译策略及文化空缺词汇的翻译策略。  关键词:语用等值;社交指示语;英译;《儒林外史》  1.引言  英汉语文学作品中都存在大量的社交指示语,且英汉社交指示
期刊
摘 要:0-3岁是人生发展的起点和基础,是人类人脑发育的关键时期,也是人类潜能开发的关键期,按照多元智能理论,早期音乐教育越早越有利于幼儿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0-3岁;家庭;婴幼儿;家长;音乐教育  0-3岁是人生发展的起点和基础,是人类人脑发育的关键时期,也是人类潜能开发的关键期,对儿童早期认知、语言、社交和学习能力的形成与发展均产生重要影响。早期学习机会越多、知识刺激、环境刺激越多,婴幼儿
期刊
摘 要:当下,由于“实用”标准的作用,高等教育缺失了“人文精神”的培养已是事实,让外国文学教学回归到它原有的位置,关注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该是我们每个外国文学教育工作者之职能所在,我们要以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在场”意识,广泛拓展外国文学研究的空间,无论是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还是在教学理念和思想上进行更多有意义的探索和实践,以使我们的外国文学教学和研究吻合时代发展的潮流,创造出新的成绩和新的景
期刊
摘 要:  公安高等院校在长期办学过程中积淀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本文在对公安高等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与目标进行界定的基础上,分析了公安高等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作用以及目前存在的不足,提出了完善公安高等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对策。  关键词:公安;高等院校;校园文化建设  公安高等院校作为高等院校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有普通高等院校的共性,又有公安教育的特殊性。公安高等院校在长期办学过程中积
期刊
摘 要:  “学堂乐歌”是指为我国20世纪初期新式学堂开设的音乐课程而编创的歌曲。学堂乐歌的“歌词”作为一种近代新体诗歌,具有传统与现代交融的杂糅性,其中既具中国古典诗词的艺术情味,亦具白话新诗的诗体特征,可视为中国诗歌近代转型的一个标识。因具音乐的美感效应,学堂乐歌作为一种歌唱的白话新诗,更易获得受众的认同。  关键词:学堂乐歌;中国新诗;近代转型  在废科举兴学堂的教育改革背景下,晚清政府于1
期刊
摘 要:  作为英语国际化潮流中的“中国英语(China English)”所拥有的中国特色是世界了解中国的窗口。跨文化交际的和谐,离不开交际双方对语用移情的重视。本文从语用移情的角度,对操英语的外国友人对中国英语可产生的语用移情心理进行探新。中国英语的发展不仅需要国人的使用和发扬,操英语的外国友人向中国英语做出的语用移情,他们对中国英语的心理接受程度也影响着中国英语的传播与发展。  关键词:语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