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课堂教学中的“放” 与“收”

来源 :中学教学参考·文综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icanglili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明确指出,教学活动必须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人人参与,让课堂充满创新活力。
  很多教师在接受了新课程的洗礼后,对自己的课堂教学都有一个新的诠释,也满怀激情地投入到构建自主有效的课堂中去,但是过后总是感觉:自主有余,有效不足。于是为了自己的教学成绩,便熄灭了好不容易点燃的创新激情。从而又恢复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以学生接受知识为主,要求学生将知识点掌握得越牢固越好,课堂中会对学生的常规有较高的要求,回到了以“收”为主的课堂教学组织模式中来。
  那么作为教师,对自己的行为方式需要做出怎样的调整,才能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让课堂、班级充满活力呢?
  一、 转换观念,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每个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你希望别人怎样对待你,你就要怎样对待别人。学生也是如此,要营造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教师就要用中肯的态度、关怀的语气、亲切的话语与学生交流,充分尊重、信任学生,给学生以自尊、自信,与学生建立起平等、民主、亲切、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生身心处于最佳的活跃状态,心情愉快地投入课堂,勤于思考、乐于探索、敢于创造,课堂气氛才能活跃起来。在这种关系的培养过程中,也许会出现个性张扬、言语与行为自由的学生,作为教师,大脑时刻要保持理智、清醒,学会宽容,学会耐心处理、区别对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绝不能不分青红皂白,都以违反课堂纪律论处。只要不是思想品德方面的“不听话”,我们都应给予宽容;如果是学习上的“不听话”,我们还应给予支持、鼓励,准许其标新立异。
  二、鼓励“百花齐放”,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长期以来,也许是“师道尊严”的思想根深蒂固,有些教师接受不了学生提出与自己相反的意见,更不允许学生向自己质疑,认为这是和自己唱“对台戏”,与自己过不去。也许是看惯了学生规规矩矩、整齐划一的听课形式,看不得三个一团、五个一伙、自由自在的学习方式,一听见“乱哄哄”的声音,一看到不整齐的坐姿,就认为学生是在“开小差”,做与学习无关的事了。教师的情绪马上就受其影响,急转直下,甚至大发脾气。其实,自由、轻松甚至是舒适的学习环境,更有利于学生的发挥与创造,所以我们必须改变以往的评价方式。只要是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获取知识、达成目标的人本意识,我们都应给予支持、鼓励,哪怕是课堂秩序显得乱一些。当然,教师与学生共同建立的发言、讨论、辩论的新规则,关键在于我们教师要真正地解放思想、牢记理念、转变角色、耐心引导并持之以恒。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学生的主动发展已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无论是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说到底都是在关注每个生命以及组成生命的每个片段,关注学生,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转变以往的观念与形式,我们的课堂一定也会像杜郎口的课堂一样,“活”而有序、“活”而充满活力。
  三、胸怀学生、尊重差异,实行小组合作学习方式
  于永正老师说:“花朵是五彩斑斓的,学生是五彩缤纷的。”由于学生的知识水平、个性特点、思维习惯等各种因素的差异,我们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尊重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采用多角度、多层次的教育教学策略,以鼓励性为主,因人而异,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不同的体验和收获,在班级里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实现自己的价值。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与学习习惯,真正做到“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不搞“一刀切”。无疑,实行小组合作学习方式,是最合适不过的了。比如为了能使每位学生更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创造潜能,找到自信,可以根据每个学生的个性、特长,分别设立适合他们的职务、岗位,保证每位学生都有展示自己才能的舞台。在组里、班里开展竞赛活动,比比“谁的进步快”,或比比“谁的贡献大”,一周一总结,月末再让学生在原来的基础上,挖掘彼此的新进步、新优点,并公布于众。还可评出“学习之星”“文明守纪之星”“乐于助人之星”等。
  总之,教师应以一种宽容、尊重、理解、赏识的心态去对待每一位学生,树立“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意识,尊重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把课堂还给学生,把自由还给学生,把学习的乐趣还给学生,因人而异,能“放”则“放”,能“收”则“收”,给学生营造一个温馨而愉快的学习环境。
  (责任编辑 袁 妮)
其他文献
中国文字原本就蕴含着艺术美,中国古典诗歌更浓缩了我们母语的精华,以其特有的节奏感、韵律感、美观性等特质,从古到今始终散发着迷人而高贵的气质。
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离不开教师的引导,教师是情感的营造者,是态度的表现者,是价值观的升华者,是整个过程的调控者。运用史实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必须考虑创设历
教学反思跟教学预设、课堂教学同样重要,它能有效提高教学水平,是教师成为研究性人才不可忽略的一条成才之路。在这个问题上,不少专家都有惊人的类似的精辟言论。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曾提出过一个教师成长的简要公式:经验 反思=成长,这个公式揭示了反思对于教师成长的重要意义。我国熊川武教授认为:“反思性教学借助主体进行研究,不断探索与解决自身和教学目的及教学工具等方面的问题,将‘学会教学’与‘学会学习’统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