氟幼灵防治棉铃虫药效试验研究

来源 :中国棉花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ogw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正> 棉铃虫是我国北方棉区的主要害虫之一。近年来,随着有机磷和菊酯类农药的长期单一使用,致使棉铃虫的抗药性日益增强,对棉花的为害也更加严重,1992年北方棉区棉铃虫的大暴发和猖獗为害,就是有力的佐证。为寻找防治棉铃虫的新药剂,于1991~1992年进行了氟幼灵防治棉铃虫田间药效试验研究,取得了良好效果。
其他文献
<正> 纳西族的《东巴经》五百多卷,七百多万字,全用象形文字写成。这科;象形文字,纳西语叫“森究鲁究”,意为“木石之痕迹”,或译为“木字石字”,指其象木石之形,作木石之字。这种文字起源于图画,始终保持着图画的特征,但又约定俗成,成为一种文字符号,在丽江、中旬、维西等县纳西族地区,沿用达十多个世纪,国内外有不少研究纳西族象形文字的著作。
期刊
<正> 关于棉铃与纤维发育研究,一般侧重于生物学特性的探讨。本研究旨在探讨高强力及低强力纤维品种棉铃与纤维发育的差异,为棉花育种和栽培研究提供参考。选取两种不同类型
<正> 一云南地形复杂,民族众多,民间歌谣也较丰富,不仅今日而然;自古以来,即已如此。但少数民族多无文字,民间歌谣没有被记录下来,亡佚几尽,是一件大憾事。因而,远在刘宋时,范晔录于《后汉书》中的《通博南歌》一首,是仅见的最古民谣,可谓凤毛麟角,弥足可珍了。《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云:“(明
麦棉套种是协调麦棉争地矛盾促进麦棉丰收的重要耕作制度。几年来,我们对麦棉套种3—1式的特点、规格和栽培模式进行了研究,并在生产上得到了推广应用。
期刊
<正> 云南是我国最远古的祖先元谋人的居住地。元谋人遗址留存的炭屑、灰烬、烧烤致黑的动物化石、石刮削器等,说明当时人类业已使用火及粗糙工具,开始认识并利用自然规律,创造了最早的文明。鲁迅在《门外文谈》里谈文学起源时曾作推测,“我们的祖先的原始人,原是连话也不会说的,为了共同劳作,必须发表意见,才渐渐练出复杂的声音来,假如那时大
作品说明:沉醉在上世纪80年代复古电子舞曲中的蒸气波浪漫,这些怀旧的1ogo元素、镭射迷幻的配饰以及带有折衷装饰主义的拼接设计讽刺了后工业时代的消费社会,而带来令人耳目
<正>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全党工作的着重点和全国人民的注意力都要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目前必须集中主要精力把农业尽快搞上去。这是党中央的重大战略决策。在农业战线上,要适应这一历史性的转变,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从客观实际出发,在现代农业科学技术指导下,按照经济规律的要求,高速度发展农业生产。
<正> 原始社会晚期,在今大理县城附近就有人类居住,已发现的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马龙等遗址的半穴居式房屋,是大理最早的民居。这些遗址中出土的石刀、陶盆、钵、罐等器物,则说明大理最古老的居民中有定居的农业民族。西汉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汉武帝置益州郡,该郡所辖叶榆县是最早的大理县,县治在今大理县喜洲公社,城址已湮没。东汉时期,叶榆县改隶永昌郡。三国时期,今云南省属蜀汉管辖,叶榆县隶属新设置的云南郡,入晋仍如此。南朝时置东河阳郡,下属二县,其一为叶榆。隋及初唐,洱海区域的少数民族“河蛮”(亦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