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反思”到“批判”———哲学思维视角下的《小王子》意涵浅析

来源 :长江丛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ceman9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反思”到“批判”是蕴涵在《小王子》中的一条哲学思维的发展线索。在与玫瑰的交往中,小王子以对象化思维为前提,进而开始反思,随着这种反思的不断深化,小王子通过批判最终建立起自身的主体性,实现了生命的超越。从哲学思维发展的角度来说,反思性思维可以看作是批判性思维的基础,与反思性思维更侧重于否定性相比,批判性思维更强调发展过程中的建设性,进而引导认识通过理性实现对自身的超越。归根到底,不论是何种哲学思维,其意义都在于为主体自身服务,启发主体———人———更好地生活。
其他文献
交叠性理论指出身份认同构建具有不同维度,当个体或群体遭遇权力的不公正待遇时,各个维度相互勾连,从而形成一套具有交叠性的多维度压迫系统。交叠性视角改变了传统的孤岛式思维方式,找到包括自然环境恶化在内的人类所有危机之间的联系,使研究与生活实际联系得更加紧密和真实,拓宽了批评的社会学维度。本文结合美国印第安英语小说从经济发展与环境毁坏、人类命运与动物命运、印第安人与女性身份以及自然意象与人类命运等角度进行交叠性阐释。
随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速度加快,“大国工匠”已然成为我国民族品牌之一.弘扬“工匠精神”、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以及完善技能人才体系等成为时代要求,培养新生代农民工职业素养成为紧迫任务.文章通过分析我国新生代农民工职业保障制度、培训激励制度、教育培养制度和主体层次需求体系不完善等现状,发掘造成不良现状的原因,提出从统筹规划,强化主导力、后备力以及内生动力等方面各个击破,由内而外完善和提升新生代农民工职业素养的相关体系、内容和制度等,全面推进“大国工匠”背景下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化水平.
随着技术创新、体验经济的迅猛发展,推动传统观光型旅游产品转战文化内涵丰富、体验感卓越的文旅产品.文章基于非遗视角和亳文化视角下展开研究,提出非遗视角下亳文化虚拟旅游体验产品的研发策略,为虚拟现实技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产品研究提供些许参考.
卡夫卡对于大多数中国读者来说并不陌生,尤其是他的代表作品《变形记》更被选入我国中学语文教材,由此可见卡夫卡在我国的接受程度和其作品的受欢迎程度。作家余华也曾表示,卡夫卡是文学史上的奇迹,是他写作路上的导师。《变形记》中的主人公格里高尔·萨姆沙一夜之间由人变成巨大的甲虫,而在《一份致某科学院的报告》中红彼得的经历却是截然相反,由猴子变成了人。如果前者是一种由人到物的“异化”过程,那红彼得所经历的是否是一个皆大欢喜的“进化”过程?两篇不同的作品的又展示了卡夫卡怎样的内心世界?
福柯对生存体验分析的方法论反思工作从1950年代对心理学的批判开始,一直延续到其后期工作,并指向了对古代哲学的考察需求。而在他看来,《申辩篇》中,通过苏格拉底的语言———一种典型的“直言”,不以知性分类为前设的真理观模式得以呈现,且自我能够通过这种真理话语的实践进行自我构造。本文将以柏拉图《申辩篇》和福柯二十世纪80年代讲稿为主要材料,通过梳理苏格拉底的申辩内容及福柯对此的再阐释,呈现直言概念在福柯后期思想中的重要意义及其哲学话语的独特性。
劳伦斯·韦努蒂广泛吸取当时的翻译研究派和解构主义理论的思想,对奈达“功能对等”理论中意义的可传达性提出了质疑,他认为尽管译者严格遵守语义上的对应,紧贴源文本的形式翻译,甚至每个词都对应双语字典中的对应项,翻译从本质上却是变化的过程,是变形的过程,是译者对源文本的阐释,因此翻译不能还原源文本,而是以某种方式改变源文本。他的翻译理论关注的就是如何通过干预译入语语言和文化以实现间接地表现异质性,译者在翻译中的地位因此被提高。本文立足于归化和异化视角,以屈畅主译的《冰与火之歌》五卷本中的汉译地名为研究对象
《人面桃花》是格非“江南三部曲”的开篇之作。全书以江南官宦小姐陆秀米为核心,以其一生的成长历程为时间线,在乌托邦梦幻与残酷现实的交织中,探索通往理想乡村的道路。“桃花源”式的乡村模式固然不可实现,但作者对其的倾向与反思,无疑是具有时代意义的。
面对汉语教师素质参差不齐现象,学界对对外汉语教师知识结构的讨论从未停止,为探讨对外汉语教师知识结构特点及培养模式,采用文献法和问卷调查法对对外汉语教师知识结构进行调查与分析。将对外汉语教师知识结构体系总结为金字塔式知识结构,按重要程度依次为“关键知识”、“主要知识”、“推进知识”,并阐述金字塔式知识结构特点,以期为对外汉语教师知识积累、实践教学提供参考的可能,同时为增强对外汉语教师素质教育终身发展提供借鉴。
方言文化博物馆对保护和传承方言、文化有着重要作用,目前国内方言文化博物馆的建设情况不甚可观。文章以笔者参与建设的德清东衡村方言文化馆为例探讨方言文化博物馆的建设模式。建设模式主要以建设清单为成果展现,包括展示内容清单和呈现方式清单,前者又包含语言清单和文化清单。文章重点叙述清单内容和方式的选择、选择的依据、呈现的效果等。此建设模式清单对其他方言文化博物馆的建设具有一定的借鉴和实践意义。
新副词“臭”的“修饰部分动词和形容词,表示对别人某种表现的厌恶情绪”义(臭0)主要来自“令人厌恶的(形)→狠狠地(副词)→臭0”这一路径,前一演变主要是词义内部引申的因果关系而产生。后一路径的产生主要是由于词义本身的演变、句法结构的变化、语用的因素的影响等三个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