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常说交流是一门艺术,“问”便是这种艺术的精髓.“问”是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种语言,“问”是我们探索真理道路上不可或缺的一把利器,一块敲门砖.恰当的“问”更是我们能否成功的关键.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数学教学中教师的提问尤为重要:好的提问能使学生开动大脑,探求问题的本源;提问不当则不仅无法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有的甚至会使思维的火花熄灭殆尽.精妙的提问是学生创新求异思维的催化剂,因此,我们教师一定要重视教学中的提问.
一、提问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思维空间,做到问有所思
在教学中,提问应围绕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展开.教学中的重点与难点不是只靠教师的讲就能突破的,很多问题的理解需要学生自己的思考、领悟,只有这样他们才能从真正意义上把握好知识点,领会知识的妙处,进而灵活应用.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善于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并以此展开灵活设问,以激发学生的思维.如教“函数的概念”一课时,可围绕重点和难点,设计这样一问:“函数是两个非空数集间的一个对应,请同学们设计一个生活中的函数,结合定义指出是怎样的一个对应.”这样一来,学生就有自己生活中的函数,比如“骑车上学,路程关于时间的函数”,某一时刻对应一个路程的数量,这就构成一个函数;同时对函数的定义的理解更加深刻、具体.继而引发学生的进一步思考,加深对函数定义的理解,为学生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提问要给予学生学习的方向性,做到问有所指
教师对所提问题目标必须明确,不能含糊,务必使学生一看到问题就能知晓该问题正确的思考方向.同时对问题的深浅难易程度必须有恰当掌握,所提问题太深太难,会使学生觉得高不可攀,望而却步;所提问题太易太浅,則整个课堂都会被简单繁琐的问答所充塞,学生用不着动脑筋,随声附和,无法触及思维.因此,教师应准确把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施以不同的教法,精心设置问题,促进学生思维.如在传授知识时,可从新旧知识联系点上进行提问.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复习巩固已学知识,也可激发学生的思维,加强对新知识的理解,可谓一石二鸟.如教“解一元二次不等式”时,我们可以给出一元二次方程、一元二次函数,及一元二次不等式,要求学生求出方程的解,并作出函数的图象,结合它们的关系想办法得到不等式的解集.这样学生既复习了一元二次方程与一元二次函数,又能够理解不等式的解法的理论基础;既学习了新的知识,又加强了知识的网络化和系统化,极大地提高了教与学的效率.
三、提问要打破定势,做到新颖灵活
由于数学学科本身的抽象性与复杂性,这无形中就要求教师的提问方式要做到形式多样,新颖灵活,力戒单一和简单地重复.这样才能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和能动性,这样学生对问题的思考也能够灵活多样地变换思维,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层次来加深对问题的理解.如教“函数的单调性”一课时,让学生先了解函数单调性的基本概念,当学生迷茫在概念中繁杂的数量关系时,可以让学生闭上眼睛,静下心来,想象自己站在阶梯的平台上.接着提问,怎么知道自己是在向上走还是在向下走呢?其实只要向前走一步,当两个脚一前一后,一高一低就知道了.这个一前一后,一高一低与我们定义中的数量有什么关系呢?想想并结合函数的定义很快就明白其中的奥妙,定义的理解自然水到渠成了.
四、提问要有层次性,做到层层深入
教学的过程是一个探求的过程,一个逐渐由已知步入未知的过程,高中数学的教学同样如此.这就要求教师在提问的时候有逐层递进的过程,立足于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通过在学习数学过程中建立数学体系,设计提问的引入,学生自然对问题清晰明了,有一定感性和理性的理解;再根据我们新知识的要求设计需要辅助理解的问题,来规范和引导学生的思维;最后才真正地将提问涉及新知识的内容,这样既体现了问题的探求过程,又加深了学生对知识迁移的理解与把握.
五、提问要及时反馈,做到双边互动
教与学是一个和谐的统一体,更是体现教师与学生平等人格尊严的过程,答后评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理信息反馈的重要环节.在答后评语中,教师应多正面鼓励,保护学生思考和答问的积极性.批评、指责、讥讽这些消极的方式只会挫伤学生参与的热情,甚至会对学生的独立人格造成极大的伤害.因此,要把激励原则贯穿到答后评中,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允许和鼓励学生对问题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不要强调学生理解的一致性,不要强调标准答案的唯一性.发现学生思维的悖谬,不能简单地否定,而应正面引导,“不怕胡说,只怕不说”.多想办法找出其闪光点,变换角度,帮助他们修正错误.让学生体会到成功不是望梅止渴太遥远,也不是海市蜃楼太虚幻,而是近在咫尺的真切,是艰难求索后的愉悦,是苦尽甘来的丰收.
“提问”是每一位教师要谙习的必修课,然而,要恰当的提问,要能问出学生的思维,能问出学生的智慧火花,真正“问”出一位名师,却需要艰辛的努力和不懈的追求!
(责任编辑 黄春香)
一、提问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思维空间,做到问有所思
在教学中,提问应围绕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展开.教学中的重点与难点不是只靠教师的讲就能突破的,很多问题的理解需要学生自己的思考、领悟,只有这样他们才能从真正意义上把握好知识点,领会知识的妙处,进而灵活应用.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善于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并以此展开灵活设问,以激发学生的思维.如教“函数的概念”一课时,可围绕重点和难点,设计这样一问:“函数是两个非空数集间的一个对应,请同学们设计一个生活中的函数,结合定义指出是怎样的一个对应.”这样一来,学生就有自己生活中的函数,比如“骑车上学,路程关于时间的函数”,某一时刻对应一个路程的数量,这就构成一个函数;同时对函数的定义的理解更加深刻、具体.继而引发学生的进一步思考,加深对函数定义的理解,为学生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提问要给予学生学习的方向性,做到问有所指
教师对所提问题目标必须明确,不能含糊,务必使学生一看到问题就能知晓该问题正确的思考方向.同时对问题的深浅难易程度必须有恰当掌握,所提问题太深太难,会使学生觉得高不可攀,望而却步;所提问题太易太浅,則整个课堂都会被简单繁琐的问答所充塞,学生用不着动脑筋,随声附和,无法触及思维.因此,教师应准确把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施以不同的教法,精心设置问题,促进学生思维.如在传授知识时,可从新旧知识联系点上进行提问.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复习巩固已学知识,也可激发学生的思维,加强对新知识的理解,可谓一石二鸟.如教“解一元二次不等式”时,我们可以给出一元二次方程、一元二次函数,及一元二次不等式,要求学生求出方程的解,并作出函数的图象,结合它们的关系想办法得到不等式的解集.这样学生既复习了一元二次方程与一元二次函数,又能够理解不等式的解法的理论基础;既学习了新的知识,又加强了知识的网络化和系统化,极大地提高了教与学的效率.
三、提问要打破定势,做到新颖灵活
由于数学学科本身的抽象性与复杂性,这无形中就要求教师的提问方式要做到形式多样,新颖灵活,力戒单一和简单地重复.这样才能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和能动性,这样学生对问题的思考也能够灵活多样地变换思维,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层次来加深对问题的理解.如教“函数的单调性”一课时,让学生先了解函数单调性的基本概念,当学生迷茫在概念中繁杂的数量关系时,可以让学生闭上眼睛,静下心来,想象自己站在阶梯的平台上.接着提问,怎么知道自己是在向上走还是在向下走呢?其实只要向前走一步,当两个脚一前一后,一高一低就知道了.这个一前一后,一高一低与我们定义中的数量有什么关系呢?想想并结合函数的定义很快就明白其中的奥妙,定义的理解自然水到渠成了.
四、提问要有层次性,做到层层深入
教学的过程是一个探求的过程,一个逐渐由已知步入未知的过程,高中数学的教学同样如此.这就要求教师在提问的时候有逐层递进的过程,立足于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通过在学习数学过程中建立数学体系,设计提问的引入,学生自然对问题清晰明了,有一定感性和理性的理解;再根据我们新知识的要求设计需要辅助理解的问题,来规范和引导学生的思维;最后才真正地将提问涉及新知识的内容,这样既体现了问题的探求过程,又加深了学生对知识迁移的理解与把握.
五、提问要及时反馈,做到双边互动
教与学是一个和谐的统一体,更是体现教师与学生平等人格尊严的过程,答后评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理信息反馈的重要环节.在答后评语中,教师应多正面鼓励,保护学生思考和答问的积极性.批评、指责、讥讽这些消极的方式只会挫伤学生参与的热情,甚至会对学生的独立人格造成极大的伤害.因此,要把激励原则贯穿到答后评中,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允许和鼓励学生对问题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不要强调学生理解的一致性,不要强调标准答案的唯一性.发现学生思维的悖谬,不能简单地否定,而应正面引导,“不怕胡说,只怕不说”.多想办法找出其闪光点,变换角度,帮助他们修正错误.让学生体会到成功不是望梅止渴太遥远,也不是海市蜃楼太虚幻,而是近在咫尺的真切,是艰难求索后的愉悦,是苦尽甘来的丰收.
“提问”是每一位教师要谙习的必修课,然而,要恰当的提问,要能问出学生的思维,能问出学生的智慧火花,真正“问”出一位名师,却需要艰辛的努力和不懈的追求!
(责任编辑 黄春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