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联,“最伟大的文艺活动”

来源 :环球人物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inbal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老舍在《北京的春节》里,写到热闹的除夕:“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老少男女都穿起新衣,门外贴好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各色的年画,哪一家都灯火通宵,不许间断,炮声日夜不绝。”
  如果说新年时节,人们要穿新衣、布新菜、放新炮,那门楣上点缀的一点新意,莫过于一副寄寓着长寿、丰收、富贵、平安的春联。老舍对春联也情有独钟,“大红的纸,黑亮的字,分贴门旁,的确增加喜气”。
  早在周代,家家户户在春节时,会将两个长方形的桃木板悬挂在大门两旁,称作“桃符”。桃符上还画着“神荼”“郁垒”二神,以驱邪避凶。因为在传说中,东海的度朔山上有一棵大桃树,神荼和郁垒在树下检阅鬼怪,如果有恶鬼危害人间,就用苇索捆起来喂老虎。
  目前公认的第一副春联,出自五代时期的西蜀后主孟昶。公元964年除夕,孟昶命学士辛寅逊在桃符上题写联语,看后很不满意,索性自己题写了一副:“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
  到了唐宋之际,于“岁日”在桃符上书写“祈福禳灾之辞”的习俗渐渐兴盛。王安石脍炙人口的诗作《元日》即记录了这一场景:“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到了明代,桃符才真正改成春联。春联之名,始自明太祖朱元璋。定都南京后不久,他就在除夕夜传旨,要求不论公卿士庶,家门上都要贴一副春联。他自己则微服出游,与民同乐,发现有一家杀猪店因为主人太忙,没找人写春联,朱元璋当场为其题写了一副:“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
  在朱元璋的提倡下,春联开始深入民间,走进千家万户。到了清代,每逢入腊,文人墨客就在集市里书写春联,换些润笔的费用。小年祭灶之后,大家开始张挂春联,各家各户,旧貌换新颜。
  周汝昌先生曾说:“春联是举世罕有的最伟大、最瑰奇的文艺活动。”帝王们会令饱学诗书的翰林撰写春联,悬挂在紫禁城的高门广柱上;平头百姓们也会熬上一锅糨糊,在红纸上写下新年祈愿,贴在自家斑驳落漆的大门上。文人们饱蘸浓墨,在春联上表达家风和志趣:“忠厚传家久,读书济世长”;农户们不通文墨,也会贴上“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的春条,祈求一年好运。
  春联的普及,使人联想到为中国所独有的对联文化。在中国楹联学会副会长叶子彤看来:“对联是我们这个民族独特的审美观念(阴阳对立、以对称为美)与汉语特点(一形一音一义)的综合产物。它灵动鲜明,雅俗共赏,能抒情言志,能说古道今,以最少的字句唤起人们最浓郁的美感,使人玩味深思,受到教益。”
  中国人似乎天生就是“对偶”的民族。从富户厅堂到穷家茅舍,从庙宇亭榭到酒肆茶楼,只要有一处容身之所,就可寻到对联的影子。抗战时期,日本的轰炸机时时略过昆明的天空,西南联大的学生还会在藏身的防空洞里,用碎石子嵌缀一副对联,或是“人生几何,恋爱三角”,或是“见机而作,入土为安”。
  从古至今,写文章的人大多热爱这种文字游戏。单是一部《红楼梦》,经典对联就不胜枚举:“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纵有千年铁门槛,终须一个土馒头”……每副对联背后,都有一段难以尽言的故事。及至民国,新文学兴起,文人们仍对此情有独钟。寿镜吾老先生曾出过一副上联“独角兽”,鲁迅以“比目鱼”对之,令老师拍案叫绝;陈寅恪也曾出了个“孙悟空”的题目,学生们乱对一通,最后揭开谜底“祖冲之”,对仗工整,妙趣横生。
  搞艺术的也爱对联。相声祖师爷朱绍文曾写过一副对联:“无时不怕穷经皓首,励精矢志紫气着身。”横批:“舌治心耕”。有300多年历史的北京正乙祠戏楼,戏台前方的立柱上挂着一副楹联:“演悲欢离合,当代岂无前代事;观抑扬褒贬,座中常有剧中人。”如今的“第六代”导演贾樟柯,在老家开了一家叫“山河故人·家厨”的面馆,大门上也有一副对联:“小武别二十四城随江湖儿女任逍遥,站台聚三峡好人慕山河故人天注定。”横批:“东海上传奇世界”。
  在这些对联中,古典文学的形式美呼之欲出。“它的精髓就是词语对偶,声调对立。”叶子彤说,“我们有同类对,如‘风舒柳眼,雪积梅腮’;有方位对,如‘南海有人瞻北斗,东坡此地即西湖’;有数目对,如 ‘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有连珠对,如城隍庙联‘是是非非地,明明白白人’……种种修辞手法,不胜枚举。”
如果说新年时节,人们要穿新衣、布新菜、放新炮,那门楣上点缀的一点新意,莫过于一副寄寓着长寿、丰收、富贵、平安的春联。

  好的对联,讲究采诗词曲赋之精华,讲究穷平仄对仗之变化,读来回味悠长;正如习酒,讲究对传统工艺的承续,讲究对精密与匠心的坚守,品后齿颊留香。
  “因为讲究,所以中国。”对联如此,酿酒亦如是。饮酒作对,本就是古人的社会风尚。《三国演义》中的“座上客常满,樽中酒不空”,《红楼梦》中的“香融金谷酒,花媚玉堂人”,《西厢记》中的“悲欢离合一樽酒,南北东西十里程”,《桃花扇》中“万事无如杯在手,百年几见月当头”,无不在历史的墨香中,留下一抹酒香。
  对联,承载着中国文化的知识与思想,也融入了中国人的习俗与传统。如今,快节奏的现代生活正一点点抹去传统的印痕,人们仍记着“不贴春联过不了年”的传统,但大多只是去超市买印刷好的春联,千篇一律的字体,写的不是“平安富贵”,就是“财源广进”。
  为了重新召回一个充满传统意味的中国年,自2017年起,习酒与中国楹联学会共同举办“中国年·喝習酒”全国迎春楹联大赛,鼓励人们以“年”与“酒”为主题,写下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景。
  新春佳节之际,第三届“中国年·喝习酒”全国迎春楹联大赛也将拉开帷幕。觥筹交错、举杯换盏之间,不妨重拾古意,构撰、手写几则春联,以诗意而世俗的方式,寻回日渐淡薄的“年味儿”。
其他文献
早在十年前,因为最高法院的命令,印度政府推出了免费校园午餐计划,保证1.2亿学生的午餐能够定点定时定量供应。这被称为印度执行得最好的政府计划,很多穷孩子为了这顿饭菜赶来上学,因而极大地普及了基础教育,强壮了整个国家。  推行免费校园午餐,跟一个国家的财力关联不大,而跟财政的优先排序有关。我们有傲居世界第二的经济总量,应该有能力推行免费校园午餐。如果能像印度那样大力推行免费校园午餐,穷孩子读书就可以
4月1日早晨,沐浴在小雨中的忠县新立镇桂花村,在鸡鸣声中渐渐苏醒。  村口,村党支部书记唐玉平正在翘首张望。  远处,一个身穿雨衣、脚蹬筒靴的汉子缓步走来。  唐玉平迎上去:“刘书记好!”  “唐书记好,我向你报到!”那汉子笑着,用手抹了一把脸,“我来当4天‘村官’,向桂花村的群众学习。”  这位汉子,就是县委书记刘贵忠。  化解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难题的忠县探索,就这样拉开帷幕。  前奏曲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要“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中国发展战略,从此前跟随型的“后发优势”转向开始强调引领型的“先发优势”。
2010年,一支重庆船队,成为中国内河航运“绿色转型”领航员。  它一举创造了“水路货运平均运距最长、货运船舶平均吨位最大、船舶平均单位能耗最低、水运货物周转量最大、船舶平均年龄最小”五个全国第一。  这一切,就发生在几年间。    小船之困    2003年9月,三峡永久船闸。  “堵‘车’了。”一艘载重1500吨的重庆籍干货船上,33岁的大副李长明倚着栏杆,向前眺望。  前方1000米处,黑烟
2009年6月19日,电闪雷鸣,狂风夹着暴雨……一时间,奉节县不少地方泥流成河、山体滑坡、道路垮塌……  “高玉堂,快到朱康路九公里处。”  朱康路九公里处,严重的山体滑坡导致5000立方米土石方冲上公路,道路被阻断。  高玉堂立即组织人员、调集机械,奔赴现场。  从中午12点,一直奋战到第二天下午4点,朱康路恢复通行。  “高玉堂,干得漂亮!”领导称赞,“比预定时间提前了五个小时。”  这样漂亮
苍翠山隘间,牛儿一边听着音乐,一边吃着草料。  不远处,为牛儿设置的运动场、按摩棒,在阳光照耀下显得格外洁净。  坐落在丰都县高家镇的恒都公司肉牛养殖场,是国内最大的肉牛养殖场。  而在县城另一端的中国(重庆)肉牛电子交易中心,屏幕上正不停地闪烁着肉牛报单情况——通过线上交易,山隘间的牛儿已远销全国各地。  “托牛所”  2009年的一个夏夜,臭气在牛圈蒸腾。  何家华抓起一把草料,撒进食槽,三头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是一个重大战略安排。“农村”到“乡村”一字之变,是对“三农”工作内涵的拓展和深化,将带来又一场农村变革,在我国农村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乡村振兴”内容丰富,不再仅仅是传统的“三农”范畴了,至少包括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城乡融合发展和新型城镇化、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和生态文明建设、脱贫攻坚和农民增收致富、乡风乡愁和农村人文保护、青年回村人才下乡和农村人气
2016年底的一天,江北区委组织部。  盯着办公桌上的一份《江北区村(社区)选举情况汇总表》,张中举脸上露出笑意。  作为江北区委组织部副部长,张中举一年来全程参与了江北区基层组织换届工作。  “经过一年的调整充实,城市社区基层党建干部队伍瓶颈将被进一步突破。”张中举说。  “人”的突破  2016年2月的一天,铁山坪街道党工委,一场社区党建工作座谈会正在举行。  “社区工作人员太年轻,电脑上打打
2014年3月7日清晨,巴南区鱼洞街道农胜村。  清晨7点,“叮铃铃”闹铃响起,一户农舍的灯亮了。  上三年级的肖文娇揉揉眼,坐起来,凑近窗一看,噘起了嘴。  此时,农胜村在雨雾笼罩下一片昏黑,雨滴砸在树叶上“噼啪”作响。  “从家里到云篆山小学要一个多小时,想起坐车都头痛。”肖文娇边吃饭边叹气。  7点20分,公交车来了。  车门打开,肖文娇的心却紧了起来。  车上挤满了人,连关门都困难。  肖
2011年8月初的一天,黔江区委党校。  这年元旦刚履新区农委主任的翁天均走上讲台:“我是个地地道道的‘黔江造’扶贫干部,跟大家交流一下经验。”  台下是49名来自武陵山区的基层干部,他们都是来参加“2011年武陵山区贫困村‘两委’负责人和致富带头人培训班”的学员。  翁天均授课的题目叫《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引导农民脱贫致富》。  对于这个题目,拥有八年乡镇工作经验的农学博士翁天均显然是有话语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