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专化学教学中的几项边讲边实验方法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tmpjord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笔者在教学中专化学课程时,从改进实验着手,把部分实验改为边讲边实验,效果颇佳。
  关键词: 中专化学 教材教法 课堂实验 培养兴趣
  
  以往中专化学教师在做演示实验时,学生的任务只是看,后几排学生常看不清实验的全过程,因而记不住现象,掌握不住重点,印象模糊;在学生实验课上,学生往往不动脑筋,“照方抓药”,往往记不住物质的物理性状;用化学方法区别几种物质表达不清,甚至用错方法;遇到综合一些的问题更无从下手。因此,笔者从改进实验着手,把可改的演示实验都改为边讲边实验。例如中专化学“电解质溶液”、“镁铝”、“过渡元素”这三章内容大纲规定演示,作者把其余十二项实验都改变为边讲边实验。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作者又另外增加了十四项实验,共做了二十六项边讲边实验,课堂实验量大大增加,学生亲自动手的机会大大增加,对训练实验能力起了一定作用。现介绍于下,以期抛砖引玉:
  1.启发性实验
  启发性实验就是通过实验帮助学生建立概念,在建立概念的过程中可以锻炼他们的观察力、思维力,促进他们的智力活动,使他们开动脑筋,自己去发现知识,自己去掌握知识,而我们教师只是教给他们正确的学习方法、正确的操作方法。把课本里有些验证性实验改为启发性实验。如教学《原电池》时作者先让学生做以下实验:(1)要求学生将铜丝插入试管里,接触稀硫酸而不接触锌粒,观察。(无现象,无反应)(2)要求学生将一粒纯锌放入盛2毫升稀硫酸的试管里,观察。(反应缓慢、锌粒表面附有气泡)(3)要求学生将铜丝在稀硫酸里接触锌粒,并观察(锌粒上气泡减少,铜丝上有大量气泡)、思考为什么。然后让学生再做课本里的实验:把两个平行铜片和锌片用导线连接一个电流计,将两块金属插入稀硫酸里,观察,引导学生注意抓住实验中的主要现象,锌片、铜片上的现象同上述实验。电流计上指针发生偏转,使实验获得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由现象探究本质,使学生看到原电池的构造,掌握原电池工作时发生的现象,了解原电池工作原理。通过观察思考,学生还抓住了原电池构造、原理及工作时发生的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而形成了对原电池这个概念的整体认识。
  2.验证性实验
  在“胶体”这节课上,由于学生对胶体毫无认识,作者就先讲解,在学生弄清:(1)溶液与胶体的外貌特征都相似,它们的根本区别在于分散质的大小不同。因此溶液和胶体可以用丁达尔现象、渗析等方法加以区别和分离。(2)制备胶体是需要一定条件的。接着指导学生制备了Fe(OH)a胶体和AgI胶体,然后要求学生:①用“丁达尔现象”实验来证明自己做的两种液体确实是胶体。②用渗析实验再一次证明溶液和胶体里的分散质大小是不同的,再把这三个实验有机联系起来,使学生从认识到实践,从实践再提高认识,这样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得比较活泼主动。
  3.综合性实验
  在“铝和铝的化合物”的复习课上,笔者不先讲离子方程式,要求学生用实验完成AlCla→Al(OH)a→NaAlO2三种物质的转变,并复习学过的知识,然后指导学生在上述实验所得的NaAlO2溶液里加入少量稀盐酸,结果产生白色深沉,再继续加入稀盐酸时白色沉淀又消失了。根据上述现象,要求学生思考:白色沉淀是什么物质?怎么产生的?又为何消失了?希望学生进一步完成:NaAlO2→Al(OH)a→AlCla三物质的转变,以开阔思路。接着再问:NaAlO2在水里会发生水解吗?若能水解应该生成什么物质?进一步培养学生抽象思维、逻辑推理。当学生运用上述实验中获得的知识得到:NaAlO2+2H2O= Al(OH)a+NaOH,即产生Al(OH)a而不是HAlO2时,达到了学习最佳状态。在复习课上,可以用实验把一个个概念串起来,用实验来系统知识,既能达到复习巩固知识的目的,又可开阔思路,同时还可以利用这条途径使学生熟练实验操作技能、技巧。
  4.实习性实验
  “实践出真知”,让学生自己去实践,用实验去解决问题。例如教学“卤代烃”时教材里有要求学生解答如何检验1-氯丁烷分子里的氯原子的习题,作者就增加类似的实验,要求学生制取溴乙烷,并进行检验,证明溴乙烷分子里有溴原子的实验,共四步:(1)用NaBr、浓H2SO4和C2H5OH共热制取出C2H5Br。(2)使C2H5Br和NaOH水深液共热发生水解而产生NaBr。(3)用硝酸中和上述反应中过量的NaOH。(4)再用AgNOa溶液检验Br-离子。通过实验,学生不但懂得了检验卤代烃分子里卤原子的方法,并且理解了每一步实验的道理。教师多安排这样实习性实验,可以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帮助学生克服学习化学的困难。
  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而学生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学生掌握知识,必须由学生自己动脑、动手,别人是不能代替的。为了改变过去课堂以教师为主的局面,教师要尽量创造条件,设法让学生多接触各种药品、仪器,多做实验,充分利用他们的耳、鼻、眼这些官感,使他们积累感性材料,通过分析思考,使认识发生飞跃,更好地掌握化学概念和化学理论。化学实验是学生最感兴趣的,他们尤其喜欢边讲边实验的教学方法,因为它可以启发引导,调动学习积极性,激发求知欲,同时使学生逐渐理解了实验在化学学习中的重要性,逐渐学会运用实验、认识、再实验、再认识的正确学习方法,使学生对学习的知识理解深、记忆牢、效果好。
其他文献
摘要: 21世纪将是科学技术高速发展和巨大进步的时代。为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我们应该按照知识、能力、素质三者辩证统一结合起来的要求构建各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中的一个核心问题。  关键词: 化学实验 知识 能力 素质 创新教育    化学教学是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化学实验中从仪器的装置到药品配置,从实
植物、藻类和某些细菌利用叶绿体,在可见光的照射下,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有机物,并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叫做光合作用。它是生物界最基本的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对于生物界乃至整个自然界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光合作用又是绿色植物新陈代谢的重点内容。《光合作用》一节在教学中应使学生理解以下内容:1.光合作用的概念,2.高等植物叶绿体中的色素及作用,3.光合作用的总过程,4.光合作用的实质及意义。并能应用以下两方
创伤修复成为人们普通关注的问题.国内外医学专家对创伤修复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 究,尤其近几十年来取得了许多成果,但对中医药在创伤修复方面的研究尚少,某些方面几乎空白.为
创新是一知识经济时代的一个显著标志,“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21世纪的人才必须具有开拓进取精神,必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才能。本人在具体的物理教学过程中,对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如下几点感受:  1.正确认识物理创新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创新能力包括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技能和创新品质,其中创新意识是前提,创新思维是核心,
由于初中生物本身的学科特点(知识性、抽象性、逻辑性和应用性),以及从小学自然到初中生物的学科跨度很大,学生普遍感到初中生物学难学,进而产生畏难情绪。再加之初中生物学不参加中考,学生普遍不重视生物学,当学生进入高中学习时,生物学就成了“拦路虎”。因此,作为初中生物教师,首先要使学生树立学习生物学的信心,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快乐感,使他们克服畏难情绪,从而提高教学效果。本人在生物教学中施行“快乐教学法
老年性痴呆(Alzheimers disease,AD)是一种进行性的神经退变性疾病,对老年人的健康具有严重的危害性.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分子遗传学和免疫学的飞速发展,对AD的基础勘察
为什么要重视实验教学的研究和探讨?一是部分教师对实验教学的质量重视不够;二是部分教师对实验教学的组织能力差;三是部分教师课前准备与精心设计不够;四是部分教师忽视操作技能的改进或教师本身的操作技能差。笔者就实验教学的具体环节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明确实验教学目标    初中学生知觉的无意识性和情绪化比较明显,容易被无关的内容所吸引。如有的学生在观察自制洋葱表皮细胞装片时,把注意力主要放在摆弄镜
数学素养是指人们通过数学教育及自身的实践和认识活动,所获得的数学知识、技能、能力、观念和品质的素养。小学生数学素养的构成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即
全文分理论研究,动物实验研究二部分.在理论部分中,以温病学理论为指导,结合 现代医学认识以及实验研究结果,系统而全面地阐述了凉开法适应症热毒、痰蒙、瘀阻三大病理因素及
摘要: 创新教育是当前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内容之一。它是我国21世纪素质教育的主旋律,是解决当前学生负担过重的有效法宝,也是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迈向知识经济时代的不竭动力。因此,对创新教育的内涵及其特征以及对实施创新教育强有效的举措——教育创新进行探索显得格外迫切和及时。  关键词: 创新教育 教育创新 教学改革    创新是人类文明的源泉。人类社会在不断地创新中取得发展进步,人类本身也通过创新获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