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博镇馆的石犀有点萌

来源 :先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shao_minlim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石犀身份考证
  古人相信犀牛有一种分水能力。因为犀牛的主角长在鼻子上,下水游泳时,如果速度够快,水波会向两边明显分开,好像劈波分浪一样。“巨海有大犀,其出入有光,水为之开。”《太平御览》有记载:“温峤还武昌,至牛渚矶。云其水多怪物,遂燬犀角而照之,见奇形异状,或朱衣,乘车马。峤梦人曰:‘与君幽明道别,何苦相照?’”古人认为,把犀牛角点燃,可以照见水中的牛鬼蛇神,如果让犀牛站在岸边,任何水精当然就不敢兴妖作怪了。因此,石犀立在河边镇水,就是非常自然的事。
  有一些文献记载李冰担任蜀郡太守期间,曾建造五头石犀以镇压水精。如《华阳国志》中“(李冰)外作石犀五头以厌水精;穿石犀溪于江南,命曰犀牛里。后转置犀牛二头:一在府市市桥门,今所谓石牛门是也;一在渊中。”又如,《水经注》:“西南石牛门曰市桥,吴汉入蜀,自广都令轻骑先徃焚之,桥下谓之石犀渊,李冰昔作石犀五头以厌水精,穿石犀渠于南江命之曰犀牛里,后转犀牛二头,一头在府中,一头在市桥,一头沈之于渊也。”《艺文类聚》也曾记载:“《蜀王本纪》曰:江水为害,蜀守李冰作石犀五枚,二枚在府中,一枚在市桥下,二在水中,以厌水精,因曰石犀里。”
  虽然目前还没有直接的证据证明成都博物馆的这头石犀就是李冰所建造的五头石犀之一,但可以肯定的是,这头石犀与李冰治水是一个体系的,兼具水则(古代衡量水位的水尺)和镇水神兽的功能。
  千年后石犀重现人间
  2012年8月,四川大剧院考古工地正式开工。为配合四川大剧院的修建,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成都市文物考古工作队)对原天府广场电信大楼所在地开始了正式的考古发掘工作。
  2012年12月16日,经过考古队发掘,石兽露出真容,它形似犀牛,埋藏在距地表3米以下地层,为整块红砂岩雕刻而成,作站立状,侧身掩埋于坑内,头东尾西,耳朵、眼睛、下颌及鼻部雕刻简练,风格粗犷。莫名让人觉得可爱的外表让市民们亲切地称它为“萌牛牛”。
  根據层位关系和坑内共存遗物的时代特征,专家初步判断石兽的埋藏时间约在蜀汉末至西晋,制作和使用年代当在秦汉时期,这是迄今发现的我国同时期最大的圆雕石刻。
  这只“萌牛牛”石犀可是几经波折,才能重现人间的。上世纪70年代,钟楼破土动工,石兽初现。但由于条件限制,被原地回填,继续尘封近40年。直到2010年,代表一代人记忆的钟楼拆除,“天府广场钟楼基脚埋着石兽”再次引起各界人士的关注。2013年1月,随着考古发掘的推进,石兽才逐渐露出真容。
  “美容”后石犀与市民见面
  石犀刚出土时,全身是“病”,令人揪心。表面被钢筋混凝土覆盖,其余部位有风化粉化、片状剥落、缺失等多种病害,情况之复杂,保护难度之大,实属罕见。文保专家专门为它量身定制了一套保护方案:第一步,用人工机械清理混凝土:机械清除表面覆盖的大部分混凝土后,改用人工砂磨面积较小、覆盖层较薄的部位。第二步,搭建保护棚:防止太阳直射、酸雨、冰雪对文物的损害。第三步,石兽“翻身”:启用了大型吊车,为重达8.5吨的石兽“翻身”。在装吊过程中,为保护文物不受损伤,文保人员用厚棉被对文物本体进行了包裹。“翻身”文保人员对石兽右侧使用毛刷、竹刀等工具对石兽右侧表面进行了细致清理。第四步,“面膜”脱盐:用湿纸浆或者湿宣纸,吸附在石兽表面,等石兽体内的盐分富集出来,凝固在“面膜”的表层。每天需要不停地更换纸张,大量的可溶盐分就会被迁移出来。脱盐成功后,针对文物的风化、粉化病害对其进行加固。后期还对固化后的石兽进行有依据的局部修补,力求呈现最真实的文物原貌。
  现在,在成都博物馆“九天开出一成都”展厅中,市民可以见到这个 “萌萌哒”的石犀,它长3.3米,宽1.2米,高1.7米,重达8.5吨,局部装饰卷云图案,四肢短粗,身体浑圆。以石犀为原型开发的茶宠、扇子、冰箱贴、徽章等文创产品,也深受大家的喜爱。
其他文献
我愛成都,爱这座城市便捷的交通,爱这里四通八达的地铁,爱这里通达全球的航线,爱这里四通八达的高铁“朋友圈”,爱这里没红灯没堵车的快速公交;更爱这座城市的包容和人文风貌,这里率先支持共享单车发展,这里将社区巴士开到了小区门口,这些无不体现着这座城市的和谐、包容。
期刊
成都市委提出,做好2017年成都经济工作,要牢牢抓住“五聚焦、两深化”。其中一点,就是要聚焦西部科技中心建设,强化创新驱动,加快转换经济发展动能。2016年,成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升级为2.0,创新创业再出发,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社会创新创业活力进一步激发,城市发展动力转换加快推进。创新创业氛围的日益浓厚,“创业之城、圆梦之都,创新创业、成都都成”城市品牌享誉国内外。  第一,促进政产学研用协
期刊
全面深化改革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具有突破性和先导性的关键环节。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成都市将全面深化改革作为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举措,以改革促转型、以改革促发展,不断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增强经济发展活力,释放改革红利,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成都市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国家中心城市“157”总体思路,坚持创新、改革、开放、人才“四轮驱动”,统筹推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不断取得新突破,全市改革呈现
期刊
2017年将召开党的十九大和省第十一次党代会、市第十三次党代会,也是成都市推进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实施“十三五”规划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一年。全市宣传思想文化战线要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全国、全省宣传部长会议精神,切实增强“四个意识”,认真落实市委重大决策部署,牢牢把握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主题、主线和工作总基调,扎实做好今年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为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提供有力思想舆论保
期刊
2月5日,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若干意见》正式对外发布,文件聚焦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出一系列新政策、新举措,全文约13000字,共分6个部分33条。这份文件继续锁定“三农”工作,把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新的历史阶段农业农村工作主线。现将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中央农办主任、中央财办副主任唐仁健解读文件精
期刊
基层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近年来,新津县按照“多网合一、多方联动、多元共治”要求,坚持改革、统筹、联动理念,注重发挥群众主体作用,积极探索实践创新基层社会治理的机制,把基层社会治理做到精准、精细、精致。  第一,注重系统谋划,做优顶层设计。通过不断优化顶层设计,形成了符合新津县实际的基层社会治理体系。  一是“1N34”基层社会治理体系
期刊
郫都区唐昌镇辖17个行政村、6个社区,共有党的基层组织37个,党员1818名。为解决好干部教育、年轻党员后备培养问题,唐昌镇以“党员夜校”为载体,探索运用“三个结合”“三个贴近”“三个制度”的“三三模式”,并在实践中不断优化运行。  注重“三个结合”,创新教学方式。一是讲评结合。每期由一名授课人主讲、3名学员上台谈心得,促进老师、学员间交流互动,构建党员干部愿意讲、愿意听的良性格局。二是学思结合。
期刊
国家中心城市是指在全国城镇体系中具有核心控制作用,在全球城市网络体系中具有重要的功能节点作用的特大中心城市,其兼具国内与国际的双重使命,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环境、服务等综合发展水平的最高代表,对周边地区的发展有着长远的带动和辐射作用。国家中心城市是国家赋予一座城市的发展使命,体现国家的战略布局。国家中心城市既要通过保护和修复生态、采取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经济发展模式确保良好的生态本底,为城市的
期刊
近年来,青白江区立足实际,做好法治文化建设“结合文章”,着力阵地建设、活动策划、深化宣传、以案释法,全区法治文化建设品牌化特色推进。  第一,夯实基础,推动法治文化阵地品牌化建设。  围绕“法治青白江”建设主题,创新普法载体,多层次培育和打造法治文化阵地,品牌化特色日渐显露。一是创建法治主题公园。依托千年古镇城厢镇家珍公园为场地的法治主题公园,将法治格言警句、法律条文等用浮雕墙、人物雕塑、亭台、文
期刊
不管是革命、建设还是改革年代,对于中国共产党来讲,新闻舆论工作始终是关乎安邦定国、治国理政的重中之重,必须时时放在心头、抓在手上,须臾不可等闲视之。一年前的2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就新时期新闻舆论工作的历史地位、时代特点以及改革创新等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作了深刻阐释,为我们进一步认识包括党报党刊党网在内的党媒对于全面推进伟大斗争、伟大工程和伟大事业所具有的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进一步做好思想理论武装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