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机器人成就制造强国

来源 :瞭望东方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zhao2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工业机器人,如今在中国是个热门话题。来自中国机器人产业联盟和国际机器人联合会的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中国市场工业机器人销售总量比2012年增长约36%。中国不仅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机器人市场,也是成长最快的市场。
  工信部赛迪研究院公布的报告亦指出,在政策扶持和人工成本倒逼下,预计中国机器人产业2012年到2022年十年间的增长率为年均23%至36%,潜在市场规模达千亿元级别。
  在中国制造业正向高端转变、承接国际先进制造、参与国际分工的背景下,工业机器人也被寄予厚望,期待成为推动转型的重要力量。
  工业机器人将如何改变中国?日前,《瞭望东方周刊》专访了中国工程院院士蔡鹤皋。
  作为哈尔滨工业大学机器人研究所名誉所长,蔡鹤皋是国产工业机器人事业的开创者之一。1985年,他研制成功中国第一台弧焊机器人。该项目在北京的中国军事博物馆展出时,被用以与人造卫星媲美。
  此次专访中,蔡鹤皋再次强调,只有解决工业机器人的发展问题,中国才有可能实现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变。
  1亿人完成1000万人的工作
  《瞭望东方周刊》:工业机器人是一个什么概念?它有什么作用?
  蔡鹤皋:上世纪60年代,美国首先研制成功第一台工业机器人。当时美国工业发展很快,但劳动力不足、劳动力成本不断提高。他们就考虑研究一种机器,能够在工厂里代替人进行各种作业,比如焊接、喷漆、搬运、装配……这种机器人开始看起来就像人的手臂,有大臂、有小臂、有手腕、有手,根据编程可以做各种动作。手里拿着焊枪就可以焊接,拿着喷枪就可以喷漆,有手爪的可以搬运。当时美国汽车工业发展很快,机器人首先用在汽车上。
  日本在战后也面临劳动力缺乏和劳动力成本高的问题,很快就引进了这项技术。政府出台扶持政策,工业机器人产业很快就发展起来。对机器人制造厂,政府给补贴,以减少制造机器人的风险,因此刺激了工厂的积极性。用户购买和使用机器人也会得到政府补贴,用的越多获得的补贴越多。如今,日本已成为世界上生产和使用工业机器人最多的国家。
  日本将1980年叫做“机器人元年”,他们在这一年基本做到了产业化和推广应用。
  工业机器人后来在欧洲也得到发展,像德国、瑞典发展得很快。瑞典的ABB公司、德国的库卡公司,都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发展起来的。
  中国在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把机器人列入国家计划,后来也列入“863计划”和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从那时到现在也有30多年了,我们已经能造工业机器人,但产业还没有发展壮大,规模也很小,只能说还在萌芽阶段。中国目前还没有像库卡、ABB、安川那样大规模生产机器人的企业。但是这30年当中,我们在工业机器人方面也取得了一定成绩。
  《瞭望东方周刊》:现在西方国家工业机器人的应用到了什么程度?
  蔡鹤皋:像日本,每一万名工人对应的机器人数量是300多台,中国还不到20台。从这方面来看,中国潜在的市场很大。因为中国是一个制造大国,2010年我们的制造业总量已经超过美国。但我们是用1亿工人来完成的,美国是1000万工人完成的,这个数字说明我们的生产效率还不到美国的十分之一,生产手段还非常落后。
  2010年,我到沿海的一些企业看,虽然产品可以出口、产量很大,但都是手工作业、劳动密集型。到车间一看,很多人在那用手工焊接、装配、制作。
  这几年中国也出现了过去西方国家、发达国家曾遇到的问题——劳动力短缺和劳动力成本高。中国没有那么多廉价劳动力了,今后怎么发展?中国正面临产业转型升级,要从制造大国变成制造强国。所以,目前已经出现了一个工业机器人的需求高涨期。
  有人说,中国的工业机器人市场将成为世界最大的需求市场,因为中国制造业非常庞大,要提升到像美国、日本、德国那样的自动化程度,需要几百万台工业机器人。
  正因为这样,外国几家大的机器人企业,像库卡、ABB、安川都跑到中国来,在上海、成都、沈阳、北京等地建厂。他们已经发现,必须要用廉价产品来和中国竞争,就利用中国的劳动力就地生产,减少远途运输成本。
  我们不能把中国的机器人市场拱手交给外国人,要发展自己的工业技术产业,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机器人占领中国市场。所以现在国家、地方政府和企业家都积极创办机器人产业,从全国来看有数百家这样的企业正处在萌芽阶段。
  关键元器件必须从外国进口
  《瞭望东方周刊》:目前中国的工业机器人产量如何?
  蔡鹤皋:2013年有统计,但数字不是特别准确:中国新销售的机器人总量约11万到12万台。其中中国造的机器人可能占到十分之一,90%是进口的——库卡的、ABB的、安川的。到上海汽车厂、第一汽车厂、第二汽车厂、北汽、南汽这些大汽车厂一看,机器人用得很多,基本都是外国的。
  如果中国要到达美国的生产效率,就得装备300多万台工业机器人,缺口还有几百万台。外国这几大厂家生产不出来这么多,所以中国工业机器人产业的发展空间很大。
  《瞭望东方周刊》:国产工业机器人在价格、性能、技术等问题上存在挑战吗?
  蔡鹤皋:这还真是很严重的问题。中国能造机器人,造出来也能用,但是造一台6个自由度的工业机器人,就需要6台伺服电机。伺服电机中国造不了,得进口。另外,每一个关节上都有一个精密减速器,也得从日本进口。进口电机和减速器价钱很高。
  虽然我们的劳动力便宜,但是国产企业想降低机器人制造成本非常困难——关键元器件必须从外国进口,这个因素就使我们的工业机器人产业的发展受到制约。
  中国也在努力自己造伺服电机和减速器,但还没有完全解决。我们的目标是性能起码能达到外国水平,价格是外国的三分之一。
  《瞭望东方周刊》:如何看现在工业机器人的发展情况?   蔡鹤皋:工业机器人分三代。第一代机器人是示教再现型,给它编程,教它干什么活,它会忠实地按程序做,一千遍、一万遍不走样。但这种机器人没有感觉系统,假如外界环境变了,它没有感觉,更没有思维功能,不能规划自己的行为。国外工业机器人应用最多的还是第一代机器人。具有感知功能的是第二代机器人,现在的应用还不如第一代机器人那样普遍。
  第二代,也就是具有感知功能的机器人,比如说有视觉功能,它能判断零件的位置和运动的方向,甚至可以将圆形、方形、三角形等不同形状的零件放到不同的箱子里。具有感知功能的机器人在生产中已经应用了,只是还比较少,现在90%都是第一代。
  发射到火星上的探测机器人是有智能的,可以自主判断、决定自己该怎么做。完全自主的机器人还没有出现,这种机器人是属于第三代智能机器人。
  工业机器人受到高层重视
  《瞭望东方周刊》:有人说,工业机器人的应用给美国等带来了很高的失业率,你如何看这种说法?
  蔡鹤皋:整个生产发展的趋势就是要让生产作业走向自动化和机械化。像美国、日本、德国这些发达国家,虽然很多都已用机器人自动化完成,但仍有很多劳动作业还是靠人,比如建筑、农业、采矿。总的趋势是体力劳动越来越少,但是可以从事脑力劳动。
  对于中国来说,到底是用人好还是用机器人好?这不是说我们想怎么做就怎么做,这与整个国家的历史发展、经济发展、生产力发展都有密切关系。
  过去中国的劳动力非常多、农业人口非常多,但中国不能总是这个状态。由于经济条件改善、劳动力数量萎缩,出现了要用机器人替代人的新发展趋势。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还要走过去的老路是走不通的,只有走自动化的道路。这和过去的发达国家,如美国、日本、德国的历史太像了。中国经济要转型升级,要从制造大国变成制造强国,这是历史发展阶段的一个必然。想走这条路也得走,不想走也得走。
  《瞭望东方周刊》:通过工业机器人实现自动化生产,你觉得中国实现这个目标还要多长时间?
  蔡鹤皋:有人说在2025年。在中国要实现制造强国的梦想,我认为有可能,但是很艰巨。要从上到下,从各级政府到各个企业,各个科研和学校部门,大家共同努力才能解决这个转型升级,才能达到建成制造业强国的目标。
  我们也要培养制造强国企业所需的高技术人才,会使用、会操作、会维修工业机器人的技术人才,整个生产的技术队伍和人才队伍都要是高水平的。
  习近平总书记在院士大会上的报告中谈到了机器人,国家领导人把机器人作为具体问题来讲,这是历史上第一次。我听了这个报告非常振奋,从国家领导人层面都这么重视,中国的工业机器人有希望了。
  现在各地发展势头都很猛,温度很高,有点像雨后春笋。但最后谁能做成?就要看谁能做成规模生产,必须像库卡、ABB、安川这样要有相当大的产量、相当多的用户,这才叫成功。
  日本也经过了这个阶段,最初从美国引进技术,出现了五花八门的机器人公司,甚至每个汽车厂都造机器人,都成为机器人制造厂。发展了20多年后,现在就是安川等几个大厂成功了,它们逐渐吞并了小厂,形成了大企业。
  现在日本的机器人企业没那么多,但是他们更成功了,变成了世界级的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去努力,我相信在中国有几个机器人企业会成为参天大树。
其他文献
李晓南(前中)和达勒村的孩子们在“帐篷教室”外合影  “11点左右经过念青唐古拉山,山口最高海拔5200多米,身体明显感到不适,憋气。视野中白雪皑皑,格外壮美……”  “13点半到达那曲地区所在地那曲县。接下来2个小时的路程很艰难,身体感觉是进藏以来最难受的,一度昏昏欲睡,心脏和大脑仿佛有东西堵着,几次被憋醒,似乎不愿意醒来。”  2013年11月29日,李晓南开始写驻村日记。  这一天,他以西藏
乘客“见停就逃”,折射出了市民对公共交通安全的一种焦虑    11月16日早高峰期间,深圳地铁3号线驶离布吉站后,中途紧急停近15分钟。由于停车之后,列车上出现断电、不开灯、不开空调、不开门也没有广播通知事故情况等问题,导致现场十分混乱,两位女乘客因为空气闷热不透气而晕倒,部分乘客产生恐慌情绪,出现打砸车窗、强行扒开车门等情况。  当晚10时 04分,深圳地铁集团官方微博“深圳地铁运营”发布信息称
中国药业为国为民贡献卓著,但是,救人却难救己,多年带病运转,自身已顽疾缠身。  2014年5月15日,舆论义愤填膺地曝光葛兰素史克(中国)投资有限公司(GSK)商业贿赂,5月18日,三精制药董事长刘占滨被立案侦查期间跳楼身亡。  多数业者心知肚明,目前只是稍稍念了几句经,整个医药业就有些乱套。  注定会闹乌龙的国际比价  媒体图文并茂地报道GSK行贿案时,将其疯狂捞金、大肆行贿的“长城计划”“龙腾
海南琼海的小镇潭门,面向幽蓝南海。对于这里存续数十代的渔民而言,南海绝对不是“中国地图右下角”,而是“祖宗海”、“祖宗地”。  早自汉代,潭门渔民就发现并命名了南海诸岛。最迟自17世纪末开始,潭门渔民成为“最早发现、最早命名、最早活动”的南海自主开发者。  对于这片海,他们世代相依;耕海犁浪,收获海珍,很多时候也须以命相搏。生于潭门,死于南海,是很多潭门人的宿命。  即便几乎每户渔家都有人殒身海底
近日,浙江温州苍南县发生的一起群体性事件引起了舆论热议。2014年4月19日上午,苍南县城管工作人员在执法时将一名拍照的民众打倒,随后引发大量群众围堵城管执法车辆。在冲突过程中5名城管工作人员被打伤,其中两人休克、伤情危重。  事后,当地警方对此展开调查。  自4月19日当天,舆情便迅速升温,在传播过程中,“城管打死人了”这一假消息通过口口相传和微博、微信等方式快速扩散,而当地政府的辟谣却不及时,
钱穆先生创办的香港新亚书院有一首传唱至今的校歌:“手空空,无一物。路遥遥,无止境。乱离中,流浪里。艰险我奋进,困乏我多情。”  这就是“新亚精神”,也是让后来许多国人一直憧憬的书院精神。可以说,新亚书院是当代许多人心中理想的书院典范。可惜的是,却很少有人肯再深思一下,真正的中国书院应该是怎样的?真正的中国学问应该是怎样的?  我们现在所谈的,多是“复古”,多是“四书”“五经”,多是“大师”“大楼”
有日本学者提出了“第六味”的概念,把它命名为“kokumi”。它并非一种具体的味道,而是一些能够增加其他味道的成分  钠是人体必需的营养元素,人体需要它来进行正常生理功能,比如维持电解质的平衡。对于日常饮食来说,它更重要的作用是产生咸味。成是人体能够感受到的五种味道之一。没有了甜味人们不至于吃不下饭菜,而如果没有了盐,几乎每个人都会食之无味了。  对口味的追求使得多数人吃下的盐远远超过了维持生理功
2013年年底,全中国都在反对节日期间公款送礼和吃喝。这让我想起一个英文词---“compliance”。它虽是英文词,很多日本人却都知道,因为它是日本机构和企业员工要遵守的最重要的个人道德守则,用中文来表达的话大约是“遵守法令”或“遵守规范”。  在日本,它是职场上最基本、最绝对的伦理观,即严格遵守公私界限,不可越界。  我在中国工作期间,常常见到一些看起来没什么大不了,却实际上逾越了公私界限的
爱情是永恒的主题,是世俗人生必修的功课,但是我们却难以找到关于爱情的教科书。每个人都需要谈情说爱,但是你懂得爱情吗?如果把爱情分为四层,色、欲、情、灵。你的爱情又处在哪一层呢?  色相  色相,就是外貌,它的外延也包括身份、地位、财富等身外之物。  秀色可餐,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外貌上符合自己的审美,是爱情萌发的基础,但是外貌并不是爱情的全部。  容颜易老,再美的花也会凋谢,如果感情仅仅停留在皮相,
西太平洋的海水打湿了甲板,又在太阳的炙烤下,变成细细的盐末,裹覆在青岛舰的栏杆上。用舌尖轻轻舔一下,那就是传说中远海的味道。  2月15日上午9时,一声长笛,由中国海军北海舰队导弹驱逐舰青岛舰、导弹护卫舰烟台舰和盐城舰组成的舰艇编队,带着远海的味道如期返航。  此行编队先后航经黄海、东海、南海、宫古海峡、巴士海峡以及台湾以东海域,突破第一岛链,进行了海上对抗、远海机动作战、海上维权斗争和远海兵力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