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线专家和患者,我给疫情应对打85分

来源 :财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isdom_ch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离武汉解封有半年了,中国也早已控制住了疫情。2020年的国庆、中秋长达8天的长假期间,海量人员流动、景点人员爆满,却没有导致疫情的发生,这已经证明了这点。疫情控制很成功,国家也进行了大规模的表彰,很了不起,值得庆祝。
  要我打分,我给85分。
  虽然成绩是主要的,但也难掩疫情初期的一些失误、混乱、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外人看不到,但作为一线专家成员,经历了从开头到结尾的全过程,住院后也接触了广泛的社会和疫情信息,包括在一线工作的同事、亲戚、朋友、病人,我还是很有感触的。有些教训是值得以后反省的,虽然有对突发疾病的认识不足,但也有些处理和工作方式还值得改进。

特效药是我最不关心的


  作为一个专家成员,同时也是一个新冠肺炎重症患者,我对新冠肺炎疫情的主要看法,首先新冠肺炎的表现,与流感明显不同。
  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 症状不一样。流感以上吸呼道为主,新冠肺炎很少出现卡他症状(流涕、鼻塞、打喷嚏);其次,两者传染性不一样。新冠病毒比流感的传播力强多了。第三是两者引起肺炎的概率不一样。流感也可以引起肺炎,但远远少于新冠病毒。
  另外,新冠病毒引起的肺炎,与非典(SARS)或禽流感肺炎也有明显区别。新冠肺炎没有后两者凶险,大部分是轻症,还有比较多的无症状感染者或普通型,只有少部分是重症,对于老年体弱、有基础疾病的患者危险性极大。这也是导致人们特别是在国外,对新冠病毒不那么重视、不恐惧的原因。
  最后,新冠肺炎的死亡率也没有SARS或禽流感高,大致在1%-2%左右。武汉初期的死亡率不能说明问题,因为当时存在医疗挤兑的情况,很多病人得不到及时的诊治,它的死亡率是偏高的。
  新冠肺炎的治疗,中国陆续出台了很多版方案。无外乎就是抗病毒治疗、提高免疫力的药物、对症支持治疗,以及一些特殊治疗,比如呼吸支持的氧疗:吸氧、无创呼吸机、有创呼吸机甚至ECMO(体外膜肺氧合),还有血浆疗法等。
  疫情中大众或媒体最关心的就是特效药。而这个是我最不关心的。因为目前不存在特效药。
  有一天可能会研发出特效药,但是不能指望在几个月的短时间内研究出来。这不符合西药研发规律,太不现实了,除非运气爆棚。还有可能,我们永远没有特效药。很多病毒都是没有特效药的,SARS有特效药吗?没有。
  但是没有特效药也没有必要失望恐慌。我们平时也有病毒性肺炎的病例,医生已经有很多经验和手段来控制病情。

我也用了激素,没有明显副作用


  在新冠肺炎治疗中,关于激素在病毒性肺炎治疗中的应用颇多争议。
  一般的病毒性肺炎治疗中,都会用到激素,这次新冠肺炎也有很多患者用了激素。从目前的报道看,激素在重症患者的治疗中有确定性的效果,它能明显降低死亡率。
  用激素,往往医生的经验最重要。什么时候用,用多大剂量,什么时候加量、减量,用多长时间?这些都是比较关键的。
  我的观点是,当病人病情比较严重,或者病程进展得比较快,就应该用。初期使用剂量不大;如果病情持续加重,可以考虑加量;如果病情有稳住的迹象,则可以减量。总的疗程不要太长,用时偏早些,不见得非要等到发展成重症了再用,那时效果不一定好。
  用激素没有必要恐慌。人们害怕激素,是因为SARS时,有的病人病情很重,用的激素量大、时间长,用量可能是现在两倍、三倍、四倍,甚至更多,少数获救的病人发生了严重的后遗症,比如股骨头坏死,这使激素使用慎之更慎,有些医生也担心。
  但是在呼吸内科,医生平时都会用激素,效果很好。这次武汉疫情期间,激素使用的时间不太长、剂量不太大,我也用了,基本上没有明显的副作用。所以新冠肺炎的激素使用与SARS是不一样的,更为谨慎。
  另外,病毒性肺炎感染都是会自愈的,没有特效药。我认为,最好药物就是健康、强壮的身体,吃好、休息好、心态好,这样才能帮我们在一个星期左右的危险期挺过来。

疫苗只是远期控制手段


  新冠肺炎疫情的控制,我认为主要是五个方面:隔离、检测、防护、治疗、疫苗。最重要的是前三个方面,做到了,就能控制疫情。
  隔离,该隔离的都要隔离,包括密切接触者、无症状感染者和所有病人。检测,是要快速及时,应检尽检,这样有利于做到尽快隔离和追踪。防护,必须到位,做好防护才能减少传播和感染。
  治疗也重要。病人治好了可以减少传染,也是对患者个体身体及生命的尊重和保护。而疫苗只是一种远期的控制手段。它的大规模应用不是一年之内的事情,最快也要一年半到两年左右,而且还要看有没有副作用、效果怎么样。

新冠肺炎的后续影响


  持续了近一年、席卷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是方方面面的。
  从新冠肺炎对患者的影响看,在很长时间之后,有的达到半年以上,很多患者都会有体力下降、疲倦、胸闷、活动后气促等的现象,这些情况会随着时间逐渐减轻。
  少数肺部感染严重的患者会有肺部纤维化。大部分不重,影响不大,极少数肺炎难以吸收的会比较严重。
  疫情对人们心理、精神上的影响也不容忽视。这类病人不是很多,但也不少。有的不是很重,大部分的心理障礙是轻度或中度的。有些新冠肺炎病人,走不出来,担心很多,总是担心自己会不会复发、肺部好了没有等,这些问题也应及时就医。
  关于新冠肺炎“复阳”,大家很关心。所谓“复阳”,是指患者治愈出院,再次进行核酸检测,发现呈阳性的情况。这些人无任何症状、无CT异常的表现,只是核酸呈阳性。我分析这大多数是假阳性,原因可能是,在检测取样时,鼻咽拭子刷到了残留的死亡病毒片段。
  也有极少数病人,刚出院才又复阳的情况,可能是真阳性。严格来讲,这种情况不能归于复阳,而是患者本来就没有完全治愈,只是凑巧连续两次核酸检测阴性。这有取样不到位的可能性,比如鼻咽拭子刷位置浅了,或是刷的时间不够。
  核酸检测取样的准确性很重要,这也是出院后还要隔离两周的原因。当然,“复阳”还有一种可能性,就是出院之后再次感染。这种情况在国外或许有,不过中国已经在短时间内控制住了疫情,基本可以排除。

谈第二波疫情很奢侈


  北半球又进入秋冬季,这是呼吸道疾病猖狂的季节,湿冷天气下,新冠病毒更易存活。
  欧洲最近疫情大幅反弹。其实,它们仍处于疫情第一波,还不到第二波,此前也只是某些欧洲国家有时候明显好转过。只是有时手段强一些,控制得好一点,但一直没有控制住。少的时候每天也有几百一千例,那怎么能说第一波结束呢?
  相对来说,控制比较严格的是韩国,但也没有清零过。总体而言,国外很严重。中国要谨防输入性病例。
  新冠病毒最可怕的是传染性强,特别是无症状感染者和潜伏期的病人就能传染,偷偷摸摸地、不知不觉地传染,最终,病人会很多。无症状的时候传染性不强,但隐蔽性强。我认为,全球还有大量的无症状感染者或轻症患者没有被发现。
  中国的疫情已经控制住,很久没有新增本土感染了。出现第二波疫情的可能性不能排除,但极小。
  即使在国内出现第二波,表现大多数是散在的、局部的、小范围的。在中国再次暴发流行的可能性极小。因为从政府、大众各个层面都非常重视,也有决心和经验,会及时、快速地发现和控制住。武汉疫情之后,北京、新疆、吉林等地方也出现过局部的流行,通过严格的追踪隔离、大规模的检测,有时是多次反复地检测,局部地区的全民防护,疫情都被很快控制住。所以我对中国控制疫情的能力还是很有信心的。
  中国以后主要的和长期的风险,是入境者。因为国外的疫情很重、仍在蔓延中,而且看不到尽头,我们也不得不长期同国外打交道,所以我们只能严格做好入境者的管理,以及进口冷冻食品的检测检疫。当然,作为国人,须尽量减少出国,在享受工作和生活的同时,也要提高警惕,注意适当防护。
  防护的时候没必要紧张,有些措施也不能过度。比如现在很多城市还在扫健康码,其实已经不太必要,因为中国本土已经几个月没有新增病例了,只有少数的入境者是红码,但他们也要在入境第一时间接受隔离;在低风险地区,人们都持有绿码了,所以有些措施也应该随着情况的好转逐步调整。
  (编辑:王小)
其他文献
未来,通过降低就业和居住的门槛,发挥城市众多的数量和低成本优势,结合中心城市的发展,可能成为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政策选项之一。图/IC  最近我们注意到,一些学者对2021年及未来中国的经济增长十分乐观。  得出这种判断大致有几个依据:一是中国已经顺利摆脱了疫情影响,目前是全球唯一实现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二是一些发达国家仍然处于疫情危机的困扰之中,一枝独秀的中国必然会带动强大的市场吸引力;三是中国自
期刊
用友网络董事长王文京  技术浪潮不断更迭,推动着接踵而至的产业变革与升级。“只有敏锐洞察并快速跟进每一次产业变革,才能历经跌宕而屹立不倒,并最终实现产业引领与超越。”近期,用友网络股份科技有限公司(下称“用友”)董事长王文京接受专访时表示。  用友成立于1988年,32年來,用友在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中,持续创新,推出满足客户发展需求的产品和服务。其32年的发展轨迹,与时代特征相契合,见证了中国IT
期刊
随着中国医疗体制改革的持续加深,药品集采工作从两年前的“4+7城市药品集中采购”,到“联盟地区药品集中采购”,再到2019年的全国药品集中采购”,不断深入推进。  而医疗器械的变革,也随着药品采购的推进提上日程。医疗器械,是指直接或间接用于人体的仪器、设备、体外诊断试剂、所需计算机软件等。其中,高值耗材成为医疗器械实行集采的抓手。  2020年9月14日晚,国家医保局会同有关部门,在天津组织召开高
期刊
中国科学院院土陈凯先  2020年,是“重大新药创制”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下称“重大新药创制专项”)的收官之年。专项于2008年启动,实施期限为2008年到2020年。  截至2019年7月,专项累计139个品种获得新药证书。其中1类新药44个,数量是重大专项实施前20年的8倍;截至2018年底,累计超过280个通用名药物通过欧美注册。  “基本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家药物创新体系,增强医药企业自主研
期刊
张晓。  肿瘤放射治疗是利用放射线治疗肿瘤的一种治疗方法,作为传统的癌症治疗手段,放射治疗正在向智能化、精准化、自动化发展。  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统计显示,目前世界平均使用放疗进行肿瘤治疗的患者超过40%,其中美国使用放疗进行肿瘤治疗的患者约70%。相比之下,中国患者实际接受放疗的比例占所有癌症患者约30%。  哪些癌症患者可以使用放疗?如何让精准放疗更好提升癌症患者的五年生存率、改善生活
期刊
2020年12月12日,泡泡玛特联合北京apm购物中心,开启了以“不定义,玩无界”为宣言的巨型盲盒“城市开箱”全国首展。图/视觉中国  磁带在索尼Walkman里缓缓转动。一位生于1987年的周杰伦歌迷递过来一只耳机,“咔嚓”按下播放键。“你能想象《范特西》已经20年了吗?可以试一下,感受一定不只是周杰伦。”他说。  耳机里还有那个不那么精确、一切都不那么快的年代。想听《双截棍》,磁带不可能像网易
期刊
1月25日,美国总统拜登签署行政命令,对政府采购行为实施更严格规定,以增加对美国制造产品的采购,在实现其“购买美国货”竞选承诺、加强美国制造业的道路上迈出第一步。  新政策将包括收紧政府采购规则、加大联邦机构购买进口产品的难度、修订对美国制造产品的定义、提高对本土产品占比的要求等。该行政命令也旨在确保中小型企业能够更便捷获取竞标政府合同所需的信息。  “根据‘重建更美好’(Build Back B
期刊
“68元保全年,200万保障。不限年龄、不限职业,不限健康状况”,红色的天津“津惠保”的宣传海报里,这样几行大字分外醒目。  2020年10月28日,天津加入了惠民保的大军。  如果问今年保险市场哪个产品最火爆,非“惠民保”莫属。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已有逾40个城市上线了该产品。  所谓“惠民保”,即普惠型商业补充医疗保险的简称。这是一种介于商业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之间的一年期健康险产品
期刊
疫情期间,不少企业跨界医疗器械领域“试水”。图/中新  谁也没有预测到,因新冠肺炎疫情肆虐,2020年意外成为了医疗大年。那些看起来做毫不相关的汽车、锂电池、手机、能源的企业,也把心思转而放在了医疗领域,迅速转产出上百万只口罩。  以搜狗输入法起家的王小川,在决定投资春雨医生时,相当果断,“当时基本上是在电话里就定了”。  疫情为更多投资验证了健康的价值,最直观的就是这一板块的赚钱效应。Wind医
期刊
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打乱了人们的生活,面对巨大的防控救治需求,医药行业获得前所未有的关注,从疫情初期的“口罩慌”,再到后续各种治疗方案、核酸检测,到近期的新冠疫苗研发等,一系列的疫情相关的医药行业上市公司也获得了资本市场广泛而深入的青睐,部分个股甚至在不到一年时间内,实现了10倍的涨幅。  尽管中国国内本土疫情已渐平息,主要以防控局部暴发和输入性风险为主,但海外疫情持续反复加剧,尤其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