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医药,大象起舞

来源 :财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unshan_lm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打乱了人们的生活,面对巨大的防控救治需求,医药行业获得前所未有的关注,从疫情初期的“口罩慌”,再到后续各种治疗方案、核酸检测,到近期的新冠疫苗研发等,一系列的疫情相关的医药行业上市公司也获得了资本市场广泛而深入的青睐,部分个股甚至在不到一年时间内,实现了10倍的涨幅。
  尽管中国国内本土疫情已渐平息,主要以防控局部暴发和输入性风险为主,但海外疫情持续反复加剧,尤其是秋冬季,流感与新冠叠加,疫情一度加重。预计在安全有效的新冠疫苗获批上市前,全球疫情防控将在较长时期成为常态。
  我们相信,疫情终将会被战胜,历史的车轮仍滚滚向前,对行业发展趋势的学习和思考有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当下,布局未来”,作为证券投资研究的从业人员,本文试图对近年来医药行业资本市场的发展趋势做一些总结与展望。

强者恒强愈发明显


  回顾医药行业前十大市值公司变化,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行业前十大市值公司的体量越来越大,这也意味着行业的财富在快速增加,随着主要细分龙头,如迈瑞医疗、药明康德等的上市,我们相信前十大市值公司变化将会越来越小。
  实际上,从2015年至今,多家公司意图通过并购整合实现“业务转型”或者“跨越式发展”,但大部分并购未实现预期效果,如多家公司计提大额商誉减值。
  而与此同时,我们观察到龙头公司无论在业绩成长性,还是稳定性上均有超越行业的表现,在疫情对行业产生巨大冲击时更为明显,表明医药行业强者恒强的趋势愈发确定。
  除了公司经营,另外一个需要我们特别注意的现象是,资本市场正在以更快的速度加速“强者恒强”这一趋势,在部分细分领域中,可能从经营规模(净利润或者营业收入为度)角度,两家公司只有1倍-2倍的差别,但是在市值体量上可能有2倍-5倍的差别,即部分公司享受了更高的估值溢价,而龙头公司可以通过再融资的方式将估值优势进一步扩大为经营优势。
  与此同时,随着港股生物医药板和科创板的发展,部分未盈利上市公司有机会通过资本市场更快地获得资金支持,从而实现更快的发展。
  以化学制药领域的研发费用投入为例,2018年研发费用排名前十的企业研发投入总额为106亿元,占医药行业整体研发费用的29.00%,而且这一比率持续提升,2019年达31.44%。医药行业龙头研发投入增长快。
  医药行业整体的研发费用,从2018年的365亿元,增长到2019年的459亿元,同比增长25.56%;相比而言,研发费用排名前十的行业龙头的研发投入总额,从2018年的106亿元,增长到2019年的144亿元,同比增长36.2%。
  从企业资本证券化看,截至2020年10月17日,2020年A股资本市场和香港资本市场已经有55家医药公司实现上市,这一数字已经超过2019年全年的40家,也是过去30年以来医药公司上市数量最多的年份。
  55家新上市公司中,有40家公司在A股上市,港股上市公司15家。而在融资金额方面,55家公司合计融资金额已经超过1000亿元,其中A股约550亿元,香港市场约500亿元。
  而2019年科创板开板至今,已经有43家医药公司在科创板上市,融资金额高达566亿元。
  当然,并非所有的企业最终都需要成为大块头企业,或者能被大块头企业并购。与制药领域不同,医疗器械领域品类繁杂,相当部分细分领域可以成就小而美的公司。
  整体看,国内医疗器械领域的产品发展路径,大概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第一阶段,初级模仿,本质是me worse;第二阶段,全面跟随,本质是me too;第三阶段,微创新,比较典型的是结合中国人身体特征做适当的改良,本质是me better;第四阶段,升级创新,即best in class,开发具有显著改良意义的产品;第五阶段,才是引领行业,即所谓的first in class,创造性地开发新的产品和术式。
  近几年随着行业的发展,国内部分公司或者产品,已经进入到第四或者第五阶段,即将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创新药将成就王者


  随着近几年国内医药监管的规范化和行业公司的持续发展,中国的医药市场正越来越与国际接轨,其中最为典型的便是创新药市场。
  以注册审评为例,2019年药审中心审评通过164件新药上市申请,包括10个1类创新药、58个进口原研药(含新适应症);82个品种通过优先审评程序得以加快上市,其中40个为具有明显临床价值的新药,还包括6个罕见病用药和7个儿童用药。

表1:前十大市值医药公司的更替



资料来源:Wind,信达证券研发中心。制表:颜斌

  根据《2019年药品审评报告》,2019年药审中心实现了中药、化学药、生物制品各类注册申请按时限审评审批率超过90%,基本完成了國务院确定的2018年实现按规定时限审批的工作目标。
  从我们与企业界交流的情况看,现在已经很少听到对于审批政策约束的“抱怨”,大部分对于药监部门近几年的改革都给予了很高的评价,新的注册审评体系下,显著提高了药品注册效率和注册时限的预期性,企业自身研发实力将是药品研发创新的核心驱动因素,而不是受限于监管部门审批效率的约束。
  而在创新药销售领域,海外市场的规律是第一年的销售额对于峰值销售具有决定意义,实际上近几年这种趋势愈发明显,越来越多的海外获批创新药上市后2年-3年时间,便成长为大几十亿美元的超级大品种。
  近几年国内市场也开始呈现出同样的特点。十年前,我们可能很难相信会有一个品种上市第一年销售会超过5亿元,而实际上,类似于恒瑞医药和信达生物的PD-1产品,上市2年-3年销售额就超过了20亿元。这种现象的背后,有企业销售体系和能力的愈发成熟,也有医生群体学习曲线的斜率提升,当然也有医保支付政策的持续优化。   曾几何时,企业界对于医保的“抱怨”颇深,其中最主要的诟病便是调整频率过低,辛辛苦苦十年做出创新药,然后等了五年还没能进入医保,而随着国家医保局成立,医保目录调整频率显著加快。
  2020年7月,国家医保局发布《基本医疗保险用药管理暂行办法》,其中明确规定“建立完善动态调整机制,原则上每年调整一次”。在2020年的医保目录调整中,甚至将创新药调整的截止时间点设定为文件发布当天,而不是2019年12月底。
  创新药快速纳入医保对于产品放量的帮助亦是显而易见,以罗氏曲妥珠单抗(赫赛汀)为例,2017年7月该产品经谈判降价65%纳入医保,当年实现销售额26亿元;2018年,赫赛汀中国市场销售额达到34亿元;2019年上半年,赫赛汀中国市场销售额增长144%。
  我们相信,未来中国的创新药的发展将越来越与国际接轨,尤其是注册审评和销售环节,但“硬币都是有两面的”,我们也要看到,海外的市场中除了审批快速、销售放量迅猛,研發风险高企也是其重要特点,从海外的回顾数据看,创新药从1期临床到最终获批的成功概率只有9.6%,但截至目前,中国的创新药成功率远高于此,客观上,目前国内企业的大部分创新药都是在国外靶点已相对清晰,甚至已经有药品成功上市之后的“fast follow”。我们认为,随着时间的推移,创新药研发的风险需要被更多的考量。
  从资本市场角度,科创板或者香港生物医药板块上市公司中,已有相当数量的公司,目前产品线处于早期研发阶段,在未来需要验证临床试验结果的时候,不排除会有“研发科学风险”出现。

最大支付方将主导行业


  基本医疗保险,毫无疑问是整个行业最大的单一购买方,其改革思路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2019年参加全国基本医疗保险13.54亿人,全国基本医保基金(含生育保险)总收入24421亿元,总支出为20854亿元。
  从支付上看,2019年职工医保参保人员医疗总费用14001亿元,比上年增长15.3%,其中医疗机构发生费用11971亿元,个人账户在药店支出费用2029亿元。
  回顾近三年医保的改革历程,我们认为,其中最主要逻辑是“价值导向的医保战略性购买”,正如2017年《财经》杂志中,相关领导所提“医保购买不仅是当下的值与不值,而是买未来中国医疗的强与不强”。国家医保局自2018年成立后,最主要的两个改革措施“带量采购”和“目录调整”,无疑是这种思路的落地,我们亦相信这样的改革思路未来会持续。
  从资本市场和产业角度,我们或多或少希望能够有更好的支付环境,从而带来更多产品和服务的销售,但显然与医保的控费理念有一定的冲突,因而调整与变革成为一种必须。
  以国家带量采购为例,2018年第一次药品带量采购,到2020年11月即将开展的医用高值耗材——冠脉支架的带量采购,从产业的角度,经历了从迷茫,到观望,再到积极参与的转变过程,也更加坚定了将创新作为核心发展思路的决心,正如一位企业家所说,“2019 年是国内医药行业发生颠覆性变化的一年,中国仿制药的历史盛宴正在谢幕,创新药的黄金时代已经来临。”

表2:2019年医药行业研发费用前十企业



资料来源:Wind,信达证券研发中心

表3:2018年医药行业研发费用前十企业



资料来源:Wind,信达证券研发中心

  我们亦相信,“通过成本的比拼、质量的竞争、创新的引领”,可以更好地带动医药行业的发展。
  从2017年开始,行业个股分化开始加剧,在一批公司估值不断突破新高之际,另一批公司业绩持续成长都抵不住估值的“塌陷”。
  我们已经观察到,部分医药公司积极尝试差异化定位自身业务和发展的特点,以寻求得到更为合理的市场估值。对投资而言,不同的资金属性、风险偏好和预期收益率意味着“由小变大”“价值重估”“长情陪伴”都是可选的策略。
  而其中,以下三个维度或许会有更优的机会。其一,产品创新度高、成本控制能力强、个性化需求满足能力强的公司,将获得来自注册审评、医保准入、医院需求、医生需要等多维度全方位的支持;其二,美好生活向往将是未来十五年的核心主线,能够提供优质产品和服务的公司将受益;其三,工程师红利驱动下的制造业升级,在全球产业链分工体系下仍将持续演绎。
  展望未来,“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医药是最具有长期增长持续性的行业之一。对企业而言,每一个历史阶段都有最契合时代背景的小公司成长为大公司,但成为行业龙头,则要求公司结合资源禀赋、行业现状、政策趋势做变革与调整。
  (编辑:王小)
其他文献
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后,波音加快了在中国市场的扩张步伐,我的教父理查德·海特曼在这一过程中起了关键作用。当我和家人1999年搬来中国时,他对我说:“孩子,有些事你要记住。如果中国政府想让每个人每周多吃一个鸡蛋,到哪儿能弄来那么多下蛋的鸡呢?”他是想让我认识到中国政府在经济发展上所面临的艰巨挑战,这也是我至今仍在思考的问题。过去20年间,我很荣幸看到中国社会发生了彻底而根本性的转变,包括让8.5亿
期刊
未来,通过降低就业和居住的门槛,发挥城市众多的数量和低成本优势,结合中心城市的发展,可能成为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政策选项之一。图/IC  最近我们注意到,一些学者对2021年及未来中国的经济增长十分乐观。  得出这种判断大致有几个依据:一是中国已经顺利摆脱了疫情影响,目前是全球唯一实现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二是一些发达国家仍然处于疫情危机的困扰之中,一枝独秀的中国必然会带动强大的市场吸引力;三是中国自
期刊
用友网络董事长王文京  技术浪潮不断更迭,推动着接踵而至的产业变革与升级。“只有敏锐洞察并快速跟进每一次产业变革,才能历经跌宕而屹立不倒,并最终实现产业引领与超越。”近期,用友网络股份科技有限公司(下称“用友”)董事长王文京接受专访时表示。  用友成立于1988年,32年來,用友在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中,持续创新,推出满足客户发展需求的产品和服务。其32年的发展轨迹,与时代特征相契合,见证了中国IT
期刊
随着中国医疗体制改革的持续加深,药品集采工作从两年前的“4+7城市药品集中采购”,到“联盟地区药品集中采购”,再到2019年的全国药品集中采购”,不断深入推进。  而医疗器械的变革,也随着药品采购的推进提上日程。医疗器械,是指直接或间接用于人体的仪器、设备、体外诊断试剂、所需计算机软件等。其中,高值耗材成为医疗器械实行集采的抓手。  2020年9月14日晚,国家医保局会同有关部门,在天津组织召开高
期刊
中国科学院院土陈凯先  2020年,是“重大新药创制”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下称“重大新药创制专项”)的收官之年。专项于2008年启动,实施期限为2008年到2020年。  截至2019年7月,专项累计139个品种获得新药证书。其中1类新药44个,数量是重大专项实施前20年的8倍;截至2018年底,累计超过280个通用名药物通过欧美注册。  “基本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家药物创新体系,增强医药企业自主研
期刊
张晓。  肿瘤放射治疗是利用放射线治疗肿瘤的一种治疗方法,作为传统的癌症治疗手段,放射治疗正在向智能化、精准化、自动化发展。  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统计显示,目前世界平均使用放疗进行肿瘤治疗的患者超过40%,其中美国使用放疗进行肿瘤治疗的患者约70%。相比之下,中国患者实际接受放疗的比例占所有癌症患者约30%。  哪些癌症患者可以使用放疗?如何让精准放疗更好提升癌症患者的五年生存率、改善生活
期刊
2020年12月12日,泡泡玛特联合北京apm购物中心,开启了以“不定义,玩无界”为宣言的巨型盲盒“城市开箱”全国首展。图/视觉中国  磁带在索尼Walkman里缓缓转动。一位生于1987年的周杰伦歌迷递过来一只耳机,“咔嚓”按下播放键。“你能想象《范特西》已经20年了吗?可以试一下,感受一定不只是周杰伦。”他说。  耳机里还有那个不那么精确、一切都不那么快的年代。想听《双截棍》,磁带不可能像网易
期刊
1月25日,美国总统拜登签署行政命令,对政府采购行为实施更严格规定,以增加对美国制造产品的采购,在实现其“购买美国货”竞选承诺、加强美国制造业的道路上迈出第一步。  新政策将包括收紧政府采购规则、加大联邦机构购买进口产品的难度、修订对美国制造产品的定义、提高对本土产品占比的要求等。该行政命令也旨在确保中小型企业能够更便捷获取竞标政府合同所需的信息。  “根据‘重建更美好’(Build Back B
期刊
“68元保全年,200万保障。不限年龄、不限职业,不限健康状况”,红色的天津“津惠保”的宣传海报里,这样几行大字分外醒目。  2020年10月28日,天津加入了惠民保的大军。  如果问今年保险市场哪个产品最火爆,非“惠民保”莫属。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已有逾40个城市上线了该产品。  所谓“惠民保”,即普惠型商业补充医疗保险的简称。这是一种介于商业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之间的一年期健康险产品
期刊
疫情期间,不少企业跨界医疗器械领域“试水”。图/中新  谁也没有预测到,因新冠肺炎疫情肆虐,2020年意外成为了医疗大年。那些看起来做毫不相关的汽车、锂电池、手机、能源的企业,也把心思转而放在了医疗领域,迅速转产出上百万只口罩。  以搜狗输入法起家的王小川,在决定投资春雨医生时,相当果断,“当时基本上是在电话里就定了”。  疫情为更多投资验证了健康的价值,最直观的就是这一板块的赚钱效应。Wind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