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华政路,知大学美

来源 :求学·文科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ornna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一个北方人,可以毫不夸张地讲,在没有来到华东政法大学(以下简称“华政”)之前,我从未听说过它。可能是出于对顶尖大学深厚底蕴的向往,起初我觉得华政作为一所普通的重点大学,除了风景优美,别无其他特色。但在这里待了三年多,我才懂得,任何学校都有自己独特的内涵,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去挖掘它。
  华政,给你一个美好的青春回忆
  华政地处上海市,共有两个校区,本科生生活在松江校区,而研究生则大多聚集在长宁校区。华政的美是全国有名的,在校园里面随手拍的照片都可以成为手机的锁屏壁纸:各种色彩浓郁的树木交错在一起,让你惊呼欧洲田园唯美风就在身边;红色的建筑楼,哥特式的斜屋顶,欧式的雕塑,无不展示着华政的独特。
  在初春时节,教学楼前那些樱花悄无声息地盛开,述说绽放的美好与生命的庄重。平日里,学生们三五成群,坐在樱花树下玩游戏,吃零食,谈人生理想,别有一番趣味;从树中间走过,肩上会落满花瓣,许多年后,学子们对青春的美好回忆便由此而来。
  如此好的景色,自然吸引了不少影视剧组来学校取景拍摄。对于明星,同学们都已经见惯不怪了,像黄晓明、姚晨、宋茜、李晨、杨颖等都曾出现在学校里。就连前段时间大火的《微微一笑很倾城》都来华政取景拍摄,可因为那天全校正处于司法考试准备期,所以许多同学错过了杨洋和郑爽在一起的浪漫场景。
  华政学生的课外活动十分丰富,每个周三的下午和晚上是学校固定的社团活动时间。华政的学生社团分为五大类——公益服务类、学习实践类、人文艺术类、理论研究类、体育竞技类,共有百余个社团。学校每年度的社团联合会都会以社团举办的活动的规模大小等内容為依据,给出每个社团的星级级别,从一星到五星不等。星级越高,表示该社团的活动越出彩。比如常年居于五星霸主地位的大学生法律援助中心属于公益服务类社团,从给小学生讲解法律知识到去法院参与案件的庭审,再到帮助那些置身于纠纷的人们解决问题,社员们可以在这里实现“匡扶正义,救济苍生”的梦想。
  此外,如果你觉得学校的法学氛围太过严肃,那你还可以去参加人文艺术类社团,说不定一扇新的大门就会向你打开。例如曾在上海市舞蹈比赛中夺得前三名佳绩的国标舞社团,经常参与国内书法交流活动的书法社,追求文学梦想的韬奋文学社,在上海大学生音乐节大放异彩的晴天吉他社等,都在华政等着大家哦!
  华政,优秀法律人才的诞生地
  也许你会为日剧《Legal High》里古美门律师精彩的法庭辩论而拍掌叫好,也许你会为电影《律政俏佳人》里女律师用美妆知识识破原告的谎言而感到佩服,而在华政法学人的眼里,这一切都是平常。华政作为一所以法学为特色的高校,除拥有强大的师资力量外,还有丰富的校友资源,学子们永远都可以得到第一手的法学资源,实现心中的律师梦想。
  华政是全国首批法律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单位、五院四系成员、亚洲法律学会创始成员,被誉为“法学教育的东方明珠”。学校有近一半的专业是法学类专业,在国际法、刑法、经济法、民商法等方面颇有建树。学校十分注重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经常会举办如法律文书大赛、法律翻译大赛、法庭模拟活动等各种法律大赛,锻炼学生的案例操作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说到华政的名师,自然离不开“刘宪权”这个名字。在平时,同学们都亲切地喊刘老师为“宪爷”。作为一名优秀的刑法学老师,宪爷授课时十分注重分析案例,他总是一边讲着充满生活气息的例子,一边给同学“挖坑”,并带着“小蜜蜂”在教室里灵活地移动,把话筒送到发言学生的嘴边。这会使得同学们在课堂上保持高度的注意力,因为一不留神,“小蜜蜂”就会到你面前。即便这么“刺激”,他的课还是有很多人来听,甚至很多学生都是慕名而来,站着听课也不喊累。
  华政,教会我如何做自己
  回顾大学生活,我觉得自己最大的体会就是,在上海这座光怪陆离的城市里,华政学子有数不清的学习机会。
  在华政,课外活动的丰富程度远远超出你的想象。例如,学校会不定期邀请知名剧团来为学生做演出,有话剧,也有音乐剧,甚至学校还会请乐队来演出;诸如六小龄童、敬一丹、尼格买提、饶雪漫、乐嘉等名人都来学校开过讲座,与我们探讨未来人生的无限种可能……
  作为一名非法学专业的学生,在面对着学校诸多的偏法学资源的时候,我知道自己更要主动去把握和寻找实习机会,明确自己适合什么,不适合什么,不人云亦云。我做了三年的校园记者,从校内的学生到校外的企业家,我采访过林林总总的人。在采访的过程中,我明白了一个很深刻的道理:无论被采访者如何优秀,人生经历如何丰富,都始终与我无关,我只能做我自己。
  大学其实是一辆列车,每个人都会从这里下站,走向梦想还是变得庸俗,取决于你的努力程度。但可以明确的是,只要你肯用心对待大学生活,它终究不会辜负你。
其他文献
想不想通过大学四年的学习拿到两个学位证,在毕业的时候享受研究生的待遇?想不想自主创业,没毕业就拥有自己的公司,当上CEO?本文将从实用的角度来给大家介绍高校的三种人才培养模式。  双学位——一石二鸟  在各大招聘网站上,处处可见取得双学位的本科生可以享受研究生待遇的说明和标注。那么,究竟什么是双学位?它又有什么样的魅力让招聘单位另眼相看?  其实双学位培养模式是指学生在本科学习阶段,在学习本专业的
期刊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今天,有的高职学校“吃不饱”,每年为生源问题忧心忡忡。然而,也有一部分高职学校人满为患,令许多考生“挤破了头”。接下来,笔者要向大家介绍一种与高职教育有关的特殊招生方式——高职单招。  一次绕开高考直通大学的机会  高职单招于每年1—2月份启动报名,考生须符合3个条件:已参加当年高考报名;具有招生院校生源范围所在地的正式户口;应届普通高中毕业生和中职(中专、职高、技校)毕业生。往
期刊
诗经之雅正,楚辞之瑰奇,唐诗宋词之气象万千。还有魏晋名士的超然风流,乾嘉学者的皓首穷经,鲁迅等现代文人的深沉忧愤……在中文系悠游徜徉于艺文之下的,是千年道统与文脉的承继。大家耳熟能详的中文系的官方名是中国语言文学系,而中国语言文学在教育部制定的学科目录中属于文学类三大一级学科之一,其下又包含了八个二级学科。一般而言,各大高校的中文系会在高年级对学生进行专业分流,以笔者所在的厦门大学为例,大三时系里
期刊
这些专业的开办可能已有一段“历史”了,不够“新鲜”;可能曾经是个“冰点”,被认为是“冷门”;也可能因为名称不“悦耳”,被抛之弃之。可如今,它们却是“翻身农奴把歌唱”,成为“当红炸子鸡”。原因很简单,因为一些职业的兴起,带动了相关专业的崛起。读大学,不就是图将来能有份好工作吗?既然如此,还不赶快按图索骥,根据你的爱好,结合当前最“兴旺”的职业寻找相应的专业吧!  新兴职业:会展策划师  近年来,会展
期刊
这是一个在YouTube上播放量超过一千万的视频:退伍士兵Arthur在当兵时受了伤,医生给他下了判决书,告诉他再也不能走路了。15年后,他的身上堆积了一层层赘肉。在47岁的某一天,他觉得不能再这样生活下去了!他找了无数教练,希望做康复训练恢复走路,但他们仍然告诉他,他没有可能了。但后来……  上面这两张图是他10个月前和现在的照片,他在47岁半残疾的情况下做到了这些。他花了10个月的时间,减重1
期刊
淡然的心态是成熟的人生。请你学会豁达,学会宣泄,学会平静,做一个生命的行者,走在幸福路上,脚步坚定执着,灵魂清澈透明!  麦田稻鹰:  得知好友这回考试考了年级第三,我的嘴上说着祝贺,可心里却很不是滋味。老实说我很嫉妒,她平时不怎么努力,这次多拉风啊!这让我很不舒服,很不甘心……  河北 何严春  严春:  嫉妒,可以说是这世间最为普遍的一种情感。它提醒我们,有些自己想要又恰巧没有的东西,偏偏被另
期刊
高考现代文阅读选取的文学作品,多是散文和小说。用作考试命题材料的小说,由于受考试时间、试卷篇幅等的限制,往往只截取生活的一个横断面,或事件中的一个小片段、小插曲,对人物只勾勒其轮廓,捕捉其主要的性格特征。考生阅读材料须把握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环境描写三个要素,在答题时根据它们的相互关系,做综合考虑。  ………………………◆技法锦囊◆………………………  1.人物形象方面  人物形象的描写方法,除肖
期刊
高三时,我所在的班级是学校唯一的文科实验班。因为尖子生比较多,所以班上的学习氛围特别浓厚。但也因为每个人都很重视成绩,对自己的高考以及未来有着很高的期望,所以许多人在高考前出现了许多情绪化的问题,教室里蔓延着一种凝重的气氛。  “每次核对答案都是一场胆战心惊的搏斗”  A·片段:高三的时候要做很多的模拟题,每次交卷后老师就会让我们回忆试题,核对答案。那时候,每次查看答案的手都是颤抖的,就像是接受一
期刊
距高考仅剩1个月,我们的心情是复杂而敏感的。谁也不想自己12年来苦心经营的“大学梦”在这个时候出现任何情况。  在黎明前的“黑暗”里,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呢?继续挑灯夜读,不浪费一分一秒?干脆破罐破摔,不留下一点希望?奉行“大考大玩,小考小玩”,每日肆意放纵?或者陷入追悔过去错误的泥淖里,继续加重心理负担?  这一连串的反问,让我想起一个家伙曾对我说的:如果做一件事情太顺利的话,就证明错误早已发生;而
期刊
如果说高三的第一阶段是夯实课本知识,第二阶段是进行高强度的试题训练的话,那么到了第三阶段——高考前的一个月,我们又要回归到课本了。  我能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绩的最大秘诀就是乐于重复、善于重复和勤于重复。我在第1个10天里,非常认真地阅读了课本,发现了不少自己已经忘记的细小知识点,有种终于将千藏万躲的猎物揪出来的痛快感。到了最后1个10天,经过前一段时间的巩固,我对课本已经烂熟于心,于是就采取了“复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