饭后为何易发困?

来源 :大科技·科学之谜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ng_t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个人每当吃饱喝足之后,就开始哈欠连连,睡意悄悄袭上来了。这个生理现象对谁都并不陌生,但是人在吃饱之后为何容易发困呢?
  对于这个问题,一般有两种版本的解答。
  两种说法皆错
  在我们中国人中流行的一种版本是,饭后消化系统的供血增加了,导致大脑供血减少,所以大脑就不灵光,发起困来。假如你手头有《十万个为什么》之类的中国科普书刊,翻开看看,多半就是这么说的。
  而在美国人中流行的却是另一种版本。我们知道,美国人爱吃火鸡,至今还保留着一个传统节日,叫“火鸡节”。对于早期的北美殖民者来说,由于生活艰难,“火鸡节”大概是一年中唯一可以放开肚皮吃个饱的日子。可想而知,人在这一天也特别容易发困。所以,习惯上,美国人就把饭后发困跟吃火鸡联系在了一起。他们的解释是,火鸡肉里含有更多的色氨酸,而色氨酸被人吃进肚子之后在体内会合成有催眠作用的褪黑激素。这样,饭后我们就昏昏欲睡了。
  这两种说法看似都很科学,可实际上却都是错的。
  首先,我们中国人的说法违背了生理学上的一个常识,即:大脑作为全身最重要的器官,它的供血在任何情况下都要优先保证。人体似乎有着与生俱来的“智慧”,它绝不会为了贪图吃喝而牺牲掉自己最宝贵的东西。至今科学上没有任何证据表明饭后大脑的血液流量减少了,甚至有研究发现,饭后大脑的血流量反倒增加了。
  这个道理在其他情况也同样成立。比如在运动的时候,虽然肌肉的供血增加了,但流向大脑的血液不会因此而减少。否则的话,我们在运动的时候岂不很容易晕倒?
  其次,美国人的说法也缺乏充足的根据。有资料表明,火鸡中虽然含有色氨酸,但鸡肉、牛肉中也一样含有色氨酸,含量并不比火鸡肉低。而且,色氨酸虽然在体内可以合成褪黑激素,但我们每次进食的总量,还不足以诱发睡眠。
  起作用的是激素
  既然这两种说法都不靠谱,那么饭后发困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呢?
  是激素作祟!目前,科学家发现至少有两种激素与饭后发困有关。
  一种叫胆囊收缩素。这是小肠分泌的一种激素,具有刺激胆囊收缩,分泌胆汁以及调节小肠、结肠运动的作用。研究表明,在饭后2小时以内,胆囊收缩素在血液里的水平有明显提高,而这个时候,人的睡意也最强烈;2小时后,胆囊收缩素的水平回落,人的睡意也开始减退。此外,还有研究表明,那些进食高脂肪的受试者,他们的胆囊收缩素水平更高,结果,他们的睡意也比一般的受试者更强烈。
  另一种激素叫食欲素,这是下丘脑分泌的一类激素。食欲素的水平与人的饥饿感及睡眠有着直接的关系。当食欲素水平低时,人就会觉得昏昏欲睡和不想运动。而食欲素水平高的时候,情况则相反,人会变得清醒且活跃。
  有研究发现,当血糖浓度高时,会抑制食欲素的分泌,导致食欲素水平下降。而我们知道,当人进食之后不久,很多淀粉类食物被分解成了葡萄糖,进入血液,此时血糖的浓度是最高的,所以这个时候人自然就容易发困了。
  血糖和食欲素的相互作用还可以解释为什么人在饥饿时不容易睡着。因为那个时候,血液里血糖的水平低,食欲素水平较高,在这种生理条件下,人的大脑会很活跃——很可能那时候满脑子是食物和美味。
  从进化的角度看,这种解释也很合理。人吃饱后发困,那是大脑命令我们“减少运动,把食物储存起来”,以便于下次外出觅食时更加精力充沛。而当饥饿时大脑趋于活跃,则是大脑向我们发出警报“快去找食吧,否则你会饿死的。”
  由此看来我们需要适当调整自己的工作,把重要的事情放到饭后2小时以后去做,因为这时候人的效率最高。
其他文献
目的 探讨眼眶球后占位性病变的常规超声及超声造影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眼眶球后占位性病变65例的常规超声及超声造影表现.结果 纳入65例的患者,男29例
随着人们物质水平的逐步提高,社会对乙烯的需求越来越高。一个国家乙烯产量的多少直接反映出国家化工行业发展的水平。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无论是生产乙烯的原料还是乙烯设备均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学位
高体积分数 SiCp/Al复合材料具有高导热、低膨胀、低密度以及较好的力学性能等优点,在微波集成电路、功率模块和微处理盖板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目前,高体积分数 SiCp/Al复合材
学位
随着新课改的进行,在初中阶段的历史教学中,教师不仅对于学生的历史知识学习具有了更为具体的关注,对于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培养也具有更多的关注.学生历史学习兴趣的培养,能
柠檬酸是世界上以生物化学方法生产量最大的有机酸,我国的菌种、发酵技术,特别是直接深层发酵工艺在国际处于领先地位,但是发酵设备比较陈旧,还是沿袭传统的通用式发酵罐。近年来
已有研究初步表明,得克隆类化合物(DPs)在水生生物体的累积、放大、转化等具有与陆生生物体不同的特征。不过,陆生生物体的较少研究结果,不能为其和水生生物体中DPs不同的累积特
今年3月,我在本刊发布了糖尿病难题已经成功攻破这一重要信息后,接到全国各地咨询电话无数,本期我集中回答读者朋友关心的一些问题。糖尿病是世界医学领域里的重大难题,本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