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教育叫低声

来源 :新西部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eff19869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也许是长期军旅生涯听惯了高声的命令和大声的回答“到”、“是”,因而对阅兵仪式上那种排山倒海的正步和震撼长空的士兵应答,有一种心灵的共鸣,感觉在那一种氛围下,不高声表达就无法释怀。
  然而,不能不承认的是,随着年龄的变老,越来越忍受不了喧嚣。高音喇叭、混合音响、集体喧哗、车辆噪音等等,都成了竭力躲避的声音。甚至连办公室响度大的铃声,高频率的讲话,也觉得刺耳。
  近日,在朋友圈里看到有人发的一篇微信,题目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阅读欲望:“‘低声教育’,你能做到的”。请允许我引用文章的概念:低声教育,指的是与教育孩子大声大叫相反的一种教育方式。心理学的研究发现,处理同一件事情,不同的声调会收到不同的效果。大人批评孩子,用低声调孩子更容易接受。原因在于:1、低声调可以使人理智一些,情绪平和一些。也可使孩子抵触、逆反的心理防线有所松弛,有利于沟通。2、低声批评孩子,不仅可以集中对方的听力,而且也可以先发制人,不让孩子使用高声调。3、低声调可以赶走愤怒。父母是孩子人生中任教时间最长的老师,对孩子的影响最大。遇事暴躁,不冷静,开口大声责骂的父母,肯定对孩子的性格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文章还介绍了低声教育的四条方法措施:1、批评孩子要降低声调。2、运用正确的语气和措辞。3、把自己所期望孩子要做到的要求解释给他们听。4、不要使用伤害孩子自尊心的语言。
  文章是针对家庭教育而言,实际上也讲出了我们这个社会教育的问题。听一听重庆游客大闹曼谷机场的录音,回顾一下放学时学校门前的声浪,还有饭馆的喧哗,公交车上的喧闹,就会觉得低声教育的社会意义远远大于家庭教育。
  如果说家庭的低声教育是一个方法问题,那么,社会的低声教育就是一个素质问题。低声,其实是一种对别人的尊重。低声不是下气,有理也不在声高。但是,或许是我们习惯了理直气壮,或许是我们总喜欢先声夺人,我们到处能看到的都是喧嚣,这显然是不正常的。
  孩子需要低声调,病人需要低声调,吃饭需要低声调,阅读需要低声调,诵经需要低声调。让低声成为一种习惯,也成为一种品质吧。
其他文献
卫生部部长陈竺在2012夏季达沃斯“可持续卫生体系论坛”上表示,非基本医疗服务由市场和社会资本发挥主要作用,欢迎民营资本和外资企业参与卫生相关产业发展。事实上,卫生部在今
一个北京老知青,至今仍对他当年插队落户的草原深深牵挂。  昔日的查干诺尔那如大海般浩渺的湖泊美景,早已消失在他的记忆里。面对他曾经生活的草原所遭受的越来越严重生态劫难,他痛心疾首,从此踏上查干诺尔生态治理的漫漫长路。  “老郑,咱们的大诺尔干了!”2002年,电话里传来的这个消息给郑柏峪带来的震撼不亚于一场地震。  电话是内蒙古锡林郭勒盟查干诺尔红旗嘎查(大队)的书记代迪打来的。1999年,郑柏峪
10月27日,第三届“一带一路”与西部发展研讨会在北京大学举行.研讨会分为“历史、文化与变迁”“民族与艺术”“交往与发展”“社会与人口”等四个专题,参会来宾围绕专题展
每当春风拂面的时节,总是想起雷锋。之所以想起雷锋,因为他是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中国留给人们为数不多的温馨记忆。在人性步步遭受毁灭的时候,平凡草根的雷锋成了当时惟一的亮
自2009年卫生部下发《关于开展临床路径管理试点工作的通知》起,临床路径试点工作在全国广泛开展。今年4月15日,北京市卫生局公布了《北京市医院开展临床路径管理工作实施方案
中国医患关系的警钟再次呜响。9月15日,北京同仁医院耳鼻喉科主任徐文被其患者砍成重伤,酿成业界震动的“徐文事件”。其后,部分同仁医院医生罢诊抗议。
文章介绍了斯宾诺莎的时代背景,斯宾诺莎是笛卡尔哲学最伟大的后继者,并把笛卡尔的唯理论近一步发展完善。斯宾诺莎是一个坚定的无神论者,他在《神学政治论》中对《圣经》发
卫生部日前发出通知,决定将医师多点执业试点地区扩大至全国所有省份,同时将申请多点执业医师的资格由副高级以上降为中级以上——这意味着,国家鼓励医师多点执业行为,希望有更多
打赢公立医院改革这场关键战,让公立医院重回公益航道,院长重任在肩;推行精细化管理,优化服务流程,也需要院长精通管理的“十八般武艺”。然而“医”而优则仕,仍是典型的中国院长成
商山,洛水,一幅多么美妙壮丽的陕南画卷!商洛地处中国地理南北分界线的秦岭腹地,物产南北并蓄,风俗秦楚交融,文化积淀丰厚。两千年前,与盛唐长安西向的丝绸之路相呼应的是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