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秀丽:文化使者 静待花开

来源 :东西南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ahhne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校舍每一处都留有她为之奋斗的印记。
  刘秀丽是长春市南关区兴盛小学的校长,她毕生的心血注定与文化相关。19年磨一剑,从一名普通教师,到教学主任,再到校长。其间的艰辛若非亲历,实难想象,校舍每一处都留有她为之奋斗的印记。

校园建设 利在千秋


  兴盛小学是拥有着五十余年历史的老校,经历岁月的沧桑,校舍残破,冬天不能供暖,教室里冷得拿不出手来,基本依靠自己烧锅炉。
  为了解决这个难题,刘秀丽四处奔波,八方求助,最终,她与万龙房地产开发商达成协议——在东三马路建起了一座新的教学楼。
  2001年,学校整体迁入了这所占地6500多平方米的教学楼。刘秀丽利用筹来的资金,为学校添置了新桌椅,走廊增加了橱窗,操场上安装了篮球架。为了能让孩子们跟上时代,感受现代化装备的先进,刘秀丽还在新校区专门设立了微机室,各班配备了投影仪、打字机等器材。
  校园校园,光有校怎能没园?刘秀丽利用休息时间,带领教师到净月、农大等地收集树苗、花苗,栽种于校园。学校一位老师曾感慨地说道,环境是有感染力的。学校的每一块绿地,每一个角落都如同会说话的老师,学生们在此随时随地深受感染和熏陶,这种“无声”教育甚至胜过千言万语,在学生们心中埋下“正能量”的种子,静待开花结果。
  教师队伍建设同样是刘秀丽关注的重中之重。为了调动教师们的工作积极性,学校进行了大刀阔斧的体制改革——竞争上岗制度,极大提高了学校的教学水平,为学校的教育事业贡献力量。
  如今在刘秀丽的带领下,兴盛小学校园风貌焕然一新,孩子们的教育环境得到了极大的丰富与改善。

快乐教育 任重道远


  刘秀丽也曾登上过三尺讲台,她深知一个教育工作者身肩的重任。在她看来,文化的力量是一个国家的分量,是一个社会的体温。因此,她将“快乐教育”作为全校遵循的法条,她认为,每个孩子都有权享受美好的教育,而这正是助推儿童身心发展的源泉。
  对于如何构建融洽的师生关系,刘秀丽也有考量。她希望学生和老师之间能达成一个共同奋斗的目标,和谐共进。她对学校校风校貌进行了细化,她要求每一位教师用阳光般的微笑面对每一个孩子,用阳光般的温暖面对身边的每一位同事;用阳光般的真诚对待每一位家长,同时,用阳光般的热情与平和面对工作和人生。
  在刘秀丽的不懈努力下,学校的教学工作展现出勃勃生机——孩子们深受其益,教师们快乐教学,家长们赞声不断。创新、特色的教学体系在兴盛小学蔚然成风,校园处处洋溢着浓厚的现代化教育新风。

学生心目中的刘校长


  有一次,刘秀丽不经意翻到了一个孩子写的作文,描述的是孩子心目中的劉校长:春天,您播下了希望。秋天,您获得了丰收。您,并不奢求什么,只是默默地耕耘。当我们取得成绩时,您的脸上写满了笑意。当我们做错事时,您总是耐心地教育我们。上苍为我们插上通往梦想的翅膀,我们在欢呼中奔跑,而您却在心里默默地为我们祝福祈祷。换来了我们的健康成长。也许您也不知道自己耕耘了多少个春秋,但岁月却悄悄爬上了您的脸庞。您无怨无悔的付出,培养了一代又一代新人。
  也许,这就是对刘秀丽20年来辛勤耕耘的最好诠释与回应。
  在刘秀丽眼中,一个好的学校,意味着一个好的开始。校园是沃土,老师是园丁,孩子们是需要呵护的嫩芽。最让刘秀丽开心的,莫过于孩子们脸上洋溢的笑容,那是对一个教育工作者最大的肯定。

刘秀丽


  长春市南关区兴盛小学校长
其他文献
多年来,他通过一双脚、一张嘴,为抢救“缸窑文化”而不懈努力。“墨情瓷韵”传递浓浓艺趣  “缸窑文化”特指吉林特色的陶窑文化,清朝已经非常有名并成为皇家贡品。后来由于各种原因,“缸窑文化”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  几年前,吉林民间艺术家古尘等人开始致力于抢救“缸窑文化”,多次前往景德镇与当地艺术家切磋技艺,取长补短。“我们的想法是与缸窑文化结合,烧制出我们自己的特色,加速陶瓷文化北移,并不是再复制一个
期刊
江汉力以小说、杂文和满族民俗见长。对写作,他精益求精,反复揣摩,直到满意才收笔。触类旁通 博学多才  在吉林有一个年过七旬的老人,他是一个在文化领域全方位涉猎的杂家,在江城文坛很有影响力,他就是江权力。  江汉力以小说、杂文和满族民俗见长,曾在《江城日报》辟有专栏。  从2004年开始,江汉力对地方史和民俗研究愈加痴迷,每年都有数十篇稿子发表,内容包括吉林市历史、满族汉族朝鲜族民俗、方言、萨满、教
期刊
他笑着婉拒“书法大师”的称呼,说:“书法是人内心世界的物化,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一个人的三观。而大师是由后人评说的。”醉心书法 父子传承  江南的沃土滋养了一代又一代文化名人,著名书法家金中浩就是其中一位。  金中浩生于沪上的一个小康之家,父亲金伯涛是位儒商,爱书、画、印,并擅写魏碑,曾拜泸上汪洵先生为师,取孟子《公孙丑上》中“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之意,为他取名“中浩”。  由于家庭的熏陶,金中
期刊
“我岁数大了,不求成名,只希望吉林文化在世界舞台上更好地展现,发出应有的光芒,是传播,更是传承。”文化积淀 止于精品  李侠出生于剪纸世家,上可追溯至清朝年间,那时以玉米叶、桦树皮等材料为主的创作便悄然萌芽,160多年的积淀,让李侠的一生注定与剪纸有着剪不断的情缘。  虽时过境迁,李侠儿时的记忆仍清晰可见。那时,由于父母忙碌,她被寄养在满族乡村的外婆家,外婆是远近闻名的剪纸大家,每逢重大节日,村民
期刊
二十余年来,荆文礼抢救和保护满族说部工程从未放松。对满族说部产生兴趣  如今已耄耋之年的荆文礼,颤颤巍巍地用双手捧起一本由他撰写的《乌勒本概论》,说起了他的故事。  乌勒本在各氏族中秘传,一般都是家族传承,父传子,子传孙,口耳相传。上世纪80年代初期,吉林省社会科学院的富育光、王宏刚等人去采风。他们到东北三省满族聚居的村屯调查,发现了满族讲族史的传承人和长篇口头文学满族说部,并开始记录。后来由于种
期刊
韩光利的作品,看似任意挥洒,实则胸有成竹,简约中不乏细腻,浓淡中可见疏密。新在外,古在意中  风景非千里以外去寻,亦非黄道吉日才有。故乡长白山时时刻刻在韩光利心中,似乎信手可拈来,从未远离。这和他从小生长在长白山区有莫大的关联,即使后来到省城长春工作,一得空也会回到长白山转悠,长白山的景物、事物、植物、动物早已被他“征服”。可真到拿起笔画长白山却还是不容易。起初,他总是画山不像山,眼中与心里的长白
期刊
作为“御医传人”的刘辉,有着妙手回春的医术。“行医一生,行善一生”是祖训,更是同春堂人的座右铭。历史印记  从明朝万历年间的御赐店名、医学偏方到乾隆皇帝亲笔御赐“同春堂”牌匾……刘辉将一件件历经岁月沧桑、历史变革的传家宝展示在世人面前,讲述着那精彩跌宕的传奇故事。  翻着黄了的旧家谱,刘辉讲述着同春堂的起源:祖上第一代行医者是明朝御医刘景章,14岁时,他进山打柴结识并营救了一位名为转阳道长的神医,
期刊
人的一生将一件事一直做到底,做到精髓的时候你就会发现,每个人都会成为专家。因为喜爱而痴迷  初识刘建国,是在2018年长春举办的一场画展上,印象颇深的是他笔下矫健的骏马,每一匹马都没有佩戴缰辔,自由地奔腾在草原之上。  刘建国,1958年出生于吉林农安,自幼酷爱绘画。上小学时学校没有配备美术老师,他会照着课本里面的插图胡涂乱画。他有一本《三国演义》的绘本,当时被里面的马匹所吸引,于是开始天天临摹马
期刊
他不僅是一名牙科医生,还是一位喜欢收藏奇石的爱好者。从他跋山涉水地寻石,到今天成为社会公认的奇石鉴赏家,他用自己的智慧与创造力编织着一个奇石梦。父亲引领他走向艺术之路  土生土长在江源县的刘洪声,从小就有一个奇异的爱好——收集奇怪的石头。  刘洪声收集奇石的缘由和他的父亲有着很大的关系。刘洪声出生在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小的时候就喜欢读书了解大自然的一些奥秘,不过由于当时家里的经济条件不算太好,所以很
期刊
53年,马学忠坚持收藏与毛泽东有关的各种物件,所收藏的书籍达3000多册,居全国个人收藏之首。“阅览室”里的收藏人生  马学忠今年83岁,一生爱好收藏。53年里,他走遍了大街小巷,退休后更是乐于此业。  不久前,走进马学忠温暖的家,感受到毛主席元素无处不在:墙上挂着毛主席的照片,老式书柜里满满的相关书籍。  伊通县图书馆里有一间毛泽东文献阅览室,这里承载着马学忠53年的心血,走进门高大的毛主席塑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