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辉:400年中医世家同春堂再写传奇

来源 :东西南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xy869830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御医传人”的刘辉,有着妙手回春的医术。“行医一生,行善一生”是祖训,更是同春堂人的座右铭。

历史印记


  从明朝万历年间的御赐店名、医学偏方到乾隆皇帝亲笔御赐“同春堂”牌匾……刘辉将一件件历经岁月沧桑、历史变革的传家宝展示在世人面前,讲述着那精彩跌宕的传奇故事。
  翻着黄了的旧家谱,刘辉讲述着同春堂的起源:祖上第一代行医者是明朝御医刘景章,14岁时,他进山打柴结识并营救了一位名为转阳道长的神医,被收为弟子。转阳道长最擅长外科诊治,刘景章得到了他的真传,并开创了刘家祖上第一个药店“回春堂”。进宫做御医之后,刘景章深受万历皇帝的赏识,万历皇帝亲赐了刘家药店一个新名字——“同春堂”,意为“同享春天的艳阳”。后来,乾隆皇帝70大寿时,更是为其亲笔御赐“同春堂”牌匾,这被认为是一个极高的荣誉。从此,乾隆御笔的“同春堂”牌匾一直被使用下来。

重铸辉煌


  在中医世家长大的劉辉,从小就深受优良家风的影响,在一代代沉淀的中医环境中耳濡目染。16岁时,刘辉考取泰山医学院,同时接过了刘氏传承的掌堂大印。一路传承下来,同春堂传到他手里已经是第七代了,他感到肩上的责任重大。
  2008年,北京举办了举世瞩目的奥运会,这一年刘辉38岁,也是他的圆梦之年。就是在这一年,他在北京创办了一家同春堂中医院,迎来了一个事业的新起点,也是人生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深知创业艰难的刘辉,来到京城之后不仅更加兢兢业业,而且更加谦虚谨慎,高调做事、低调做人是他一直坚持的原则。天道酬勤,经过几年的努力,如今的同春堂已经在全国有七家分支机构,北京同春堂中医院更是成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传统医药国际交流中心皮肤病科研合作基地。

医者仁心


  刘辉展示的传家宝中有一个被锯掉一角的犀牛角酒杯。这个残缺的酒杯和一个13岁男童的生命联系在一起,让本来就无价的传家宝更加熠熠生辉。
  这个故事,发生在同春堂北京中医院创办的2008年。当时,在四川宜宾观音镇有一个13岁的男孩,他从出生的那天起就患上一种怪病,浑身起泡、溃烂、脱皮。13年来,孩子的父亲从来没有放弃过治疗,奔波在各个省城大小医院,但都对此无法治疗。
  第一次看到病童的时候,这个孩子的全身除了面部以外几乎“体无完肤”,即便从医多年的刘辉也很震惊,下决心帮助他解除病痛。凭着近30年的丰富临床治疗经验,刘辉参考了许多经典的验方,很快确定用清热、凉血、解毒、排湿的治疗方案,以达到标本兼治。随后开出了一个独特的药方,包括许多名贵药材,这其中有犀牛角、麝香等,需要的是货真价实的药材。但是,由于濒危野生动物的保护,这些药材大都早已绝迹了,用替代品又不可能达到预期的疗效。一个巨大的难题摆在了孩子全家和刘辉面前,一时间不知道如何解决。猛然间,刘辉想到了父亲留给他的犀牛角酒杯,一件由名贵药材制作的精美工艺品,这个珍贵的酒杯一直被视为传家宝。但为了挽救已经身处绝境的孩子,他毅然决定奉献出这个传家宝。刘辉珍爱的犀牛角酒杯残缺了,但孩子的病情有了转机。
  这件经典的案例无论在京城还是四川宜宾,都是有口皆碑。央视《生活》栏目采访了刘辉,他只简单地说:“行医一生,行善一生。这是我从小就铭记的祖训。”

刘辉


  同春堂第七代传人,北京市级传统医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北京同春堂中医院、北京同春堂皮肤病研究院、长春同春堂皮肤病医院院长,吉林省同春堂医药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
其他文献
早在2000多年前,孔子总结人生经历时就提到“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从心所欲不逾矩,看起来是种很不错的状态,能够摆脱大量的束缚。事实上,孔子的观点近来也得到了实验的证实:年纪越大的人,越容易感到快乐。  美国斯坦福大学的心理学研究人员最近对1500多名圣地亚哥居民进行了一项调查,调查对象年龄在21岁到99岁之间。调查结果显示,90岁以上的人幸福感最
期刊
出生在农村,参军、务农、做工、念书、提干、经商……宫庆山说,他这一生,工农商学兵几乎全占了,也正因此,他对社会百态、世间丑恶异常敏感。  对于二人转,宫庆山有着一种责任感,他不希望外界用“另一种眼光”去看待二人转,这种起源于农村田间地头的民间艺术,应该有它固有的态度和应用舞台,而不应该简单的被贴上“低俗黄恶”的标签,他立志净化、提升这门艺术,擦亮这块日渐褪色的东北民间曲艺招牌。  2000年前后,
期刊
最近,白岩松上了综艺节目《乐队的夏天》,把一众音乐人说得一愣一愣的。  现场他将几位乐评人按音乐风格一一分类。吴青峰是“小清新的民谣”,张亚东是“深情的情歌”,欧阳娜娜是“与摇滚没什么关系的后摇”,马东则是“说下一个乐队唱什么的‘说唱’”。  而说到自己时,他不紧不慢地说自己是朋克,因为长得很朋克……  嚯,白岩松终于承认自己跟汪峰撞脸了。  用马东的话说,他是一个“被时事节目耽误了的乐评人”。但
期刊
黃斌是一位勇于“吃螃蟹”的军旅作家。在写作中,他勇于大胆改革与创新,开创了史话体裁创作之先河。  黄斌从20世纪70年代始迷恋关注家乡历史,是东北地区民间最早考察研究、普及宣传东北地方历史知识的先行者之一。  于1985年创作出版了第一本书——《渤海古都史话》。影响了无数的读者和受众,许多读者从一无所知(或误认为是其它国家先人建立的国家),到逐渐了解这个海东盛国的疆域、经济、军事、文化及风情等,为
期刊
多年来,他通过一双脚、一张嘴,为抢救“缸窑文化”而不懈努力。“墨情瓷韵”传递浓浓艺趣  “缸窑文化”特指吉林特色的陶窑文化,清朝已经非常有名并成为皇家贡品。后来由于各种原因,“缸窑文化”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  几年前,吉林民间艺术家古尘等人开始致力于抢救“缸窑文化”,多次前往景德镇与当地艺术家切磋技艺,取长补短。“我们的想法是与缸窑文化结合,烧制出我们自己的特色,加速陶瓷文化北移,并不是再复制一个
期刊
江汉力以小说、杂文和满族民俗见长。对写作,他精益求精,反复揣摩,直到满意才收笔。触类旁通 博学多才  在吉林有一个年过七旬的老人,他是一个在文化领域全方位涉猎的杂家,在江城文坛很有影响力,他就是江权力。  江汉力以小说、杂文和满族民俗见长,曾在《江城日报》辟有专栏。  从2004年开始,江汉力对地方史和民俗研究愈加痴迷,每年都有数十篇稿子发表,内容包括吉林市历史、满族汉族朝鲜族民俗、方言、萨满、教
期刊
他笑着婉拒“书法大师”的称呼,说:“书法是人内心世界的物化,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一个人的三观。而大师是由后人评说的。”醉心书法 父子传承  江南的沃土滋养了一代又一代文化名人,著名书法家金中浩就是其中一位。  金中浩生于沪上的一个小康之家,父亲金伯涛是位儒商,爱书、画、印,并擅写魏碑,曾拜泸上汪洵先生为师,取孟子《公孙丑上》中“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之意,为他取名“中浩”。  由于家庭的熏陶,金中
期刊
“我岁数大了,不求成名,只希望吉林文化在世界舞台上更好地展现,发出应有的光芒,是传播,更是传承。”文化积淀 止于精品  李侠出生于剪纸世家,上可追溯至清朝年间,那时以玉米叶、桦树皮等材料为主的创作便悄然萌芽,160多年的积淀,让李侠的一生注定与剪纸有着剪不断的情缘。  虽时过境迁,李侠儿时的记忆仍清晰可见。那时,由于父母忙碌,她被寄养在满族乡村的外婆家,外婆是远近闻名的剪纸大家,每逢重大节日,村民
期刊
二十余年来,荆文礼抢救和保护满族说部工程从未放松。对满族说部产生兴趣  如今已耄耋之年的荆文礼,颤颤巍巍地用双手捧起一本由他撰写的《乌勒本概论》,说起了他的故事。  乌勒本在各氏族中秘传,一般都是家族传承,父传子,子传孙,口耳相传。上世纪80年代初期,吉林省社会科学院的富育光、王宏刚等人去采风。他们到东北三省满族聚居的村屯调查,发现了满族讲族史的传承人和长篇口头文学满族说部,并开始记录。后来由于种
期刊
韩光利的作品,看似任意挥洒,实则胸有成竹,简约中不乏细腻,浓淡中可见疏密。新在外,古在意中  风景非千里以外去寻,亦非黄道吉日才有。故乡长白山时时刻刻在韩光利心中,似乎信手可拈来,从未远离。这和他从小生长在长白山区有莫大的关联,即使后来到省城长春工作,一得空也会回到长白山转悠,长白山的景物、事物、植物、动物早已被他“征服”。可真到拿起笔画长白山却还是不容易。起初,他总是画山不像山,眼中与心里的长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