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

来源 :知识窗·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agleswor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一轮课程改革,旨在反对传统的教师中心论,强调学生是主体,重视学生能力培养,注重学生个性发展,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强调思维能力的发展与对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为贯彻落实新课程改革目标,就必须在教学中努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关键词:新课改 学生 思维能力 培养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在各基础教育学校实施好几年了。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主要体现在课程理念、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等方面的变化,强调学生是主体,而不仅仅是接受教育的对象。教师要着力重视学生能力培养,注重学生个性发展,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强调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对社会的适应能力。本文就课程实施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谈谈自己的看法。
  课程实施过程中总是离不开课堂教学的,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提高教学质量是教学的目的,要提高教学质量就必须提高课堂教学水平,而课堂教学水平又贯穿在每一堂课上。一般来说,课堂教学好,教学质量就高,而课堂教学水平的高低又取决于每一堂课的质量。那么,怎样的课才是一堂好课呢?怎样的课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能力呢?有的认为教师在课堂上把课本知识讲通了,学生弄懂了,题目会做了,就算是一堂好课;也有的认为课堂上学生活跃,气氛热烈,学生都参与进来了就是一堂好课。“教懂、弄通、学会”固然不容易,但达到了这一目的,也未必就是一堂好课。因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是学生,课堂教学主要是看是否把学生放在首位,是否以学生为主体,是否在教学中启迪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从被动的听转化为主动的探究、思考,并能在探究的过程中不断地创新。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对社会的适应能力是否得到了提高,学生的人文精神,学习兴趣,对他人的豁达宽容程度,对人生的进取精神,对生活的乐观态度,对社会的人文情怀是否得到了提高等等,都应列入其中。我们现行的初中物理教材,采用的是华东地区初中物理编写组编写的,此教材旨在使物理教学的重心从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授向知识的探究转化。让学生从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中去体会知识的由来,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而创新能力又来源于思维能力。因此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开拓学生的思维方式,是我们物理教学中首先努力的方向。
  教学中,结合教材。联系学生,依据课本,紧扣目标认真探究、发展思维的探究式教学模式,对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大有帮助,此模式的特点是:
  
  一、亲身经历。开拓思维能力
  
  施教之功在于主导,主导之功在于激发。要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首先应知道思维能力所包含的内容,一般来说,思维的内容有纵向思维和横向思维、辐射思维和辐集思维、逆向思维与类比思维等。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知识内容,采用适当的方式去引导学生,从纵向的方式和横向的方面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联想,找出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使知识系列化、网络化。
  例如在讲《物体不受力时怎样运动》一节时,笔者首先让学生仿照课本中所设置的实验进行探究,并提出以下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①小车在运动过程中受到哪些力的作用;②小车从斜面开始下滑时有什么要求?这样做的目的是控制什么量?学生通过实验可以得到:在毛巾铺的水平面上小车通过的距离最短,速度变化最快,说明小车在此水平面上所受阻力最大;在木板的水平面上通过的距离较长,小车的速度变化较小,运动时小车所受阻力较小;在玻璃的水平面上通过的距离最长,小车速度变化最大,所受阻力最小。根据学生实验的结果,我又提出以下问题:“若水平面做得非常非常光滑,小车在此上面运动时,假若没有阻力,小车的运动将又是怎样呢?”充分地让学生去猜想、去推理、去分析、去归纳,最后得出结论,这样既能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又能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对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其动手能力可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当然一堂课如何去组织,教师首先要对这堂课下功夫,对课本的内容、重点、难点结合学生实际有意识地去激疑、生疑、辨疑,最后让学生去释疑,以此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用好课本,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课本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工具,现行初中物理课本对初学者来说,难以领会其内容的丰富,因为它是把科学探究作为学习的内容和目标。强化了科学进步与新型技术的联系,更具生活气息,因此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重视课本,真正感受到仔细阅读课本的必要,例如讲《探究汽化和液化的特点》这一节后,我要求学生回家后做一做以下实验:用一铝制小筒盛些凉水,将其放入盛水的锅内,当锅内的水沸腾后,小铝筒内的水能否沸腾?第二天收集实验结果,大部分学生的结论是“不会沸腾”,而少部分学生的结论是“会沸腾”,详细调查后发现那些说“会沸腾”的同学回家后根本没有亲自去做此实验。此时教师就要进行点拨,围绕课本中“液体沸腾后要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这句话的含意引导学生分析。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热情,又鞭策了那些没有动手做实验的同学,还能体现重视课本的目的,帮助学生多层次思考,使学生的思维方式得以拓展,把课本知识从纵向向横向迁移。跳出思维定式的怪圈。
  现在的教材在讲物理概念时,常以过程、活动为线索,生动活泼,图文并茂,改变了以往过多叙述概念,强调学生被动接受、果读死记、机械训练的窘况,教材让出空间给教师,给学生。教师如何来利用课本的长处,实现教学目的的落实,使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得以提升,思维能力得以拓展,教师应“蹲下身子教学,走下讲台上课”。
  
  三、分析身边现象。培养思维能力
  
  自然界中各种现象是纷繁复杂的,反映其物理现象的概念也是很多的,例如“力的作用效果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这个看似很普遍的自然现象,涉及的物理概念却不少,运动方向有位置、位移、速度和加速度,但位置发生变化的大小可用位移描述,位移变化的快慢可用速度描述,速度变化的快慢可用加速度描述:而力的方面有牵引力、阻力、重力、支持力,加速度和合外力是物体运动状态变化的外部属性,还有物体本身的属性~惯性。这样,学生在讨论运动状态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时,就会出现少数同学把运动方向的改变这一内容忽略了。这说明学生的辐射思维与辐集思维能力受到了制约,因为辐射思维是以某一思考对象为中心向四面辐射出去,而学生由于受知识的束缚,思维的辐射范围有限,这时教师就应适时引导,让出空间给学生,让学生 去搜集信息,主动参与,积极思考,相互交流,将自己的认识和思考的内容进行筛选、收集,然后进行分析,开拓思路,向思维的广阔性、多向性集结。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学过程本身就是要在“思”与“疑”的方面去探究,学生学习的知识是前人在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没有必要也不可能完全重复前人所经历的认识过程,但前人的这些经验,又是如何总结的呢?例如在讲《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一节时,先让学生从u>2f处人手,逐渐将蜡烛向凸透镜靠近,直到光屏上出现清晰的像,逐个逐个去做,直到做完u>f光屏上得不到像。在实验时,还可设置以下问题:①做实验时的凸透镜的焦距是多少?用什么方法得知的?②蜡烛在向凸透镜靠近时,要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光屏如何移动?所成的像大小如何变化?③蜡烛在凸透镜中成实像还是成虚像?分界岭在何处?④蜡烛在凸透镜中可成缩小的实像,也可成放大的实像,这两类成像的分界岭又在何处?⑤缩小的实像的位置大概在什么地方?与物距比哪个大?成放大的实像时,像大概又在什么地方?与物距比哪个大?通过这些引导学生相互讨论。认真对比,找出各种成像的相同点、不同点和成不同像的关键点。这样,不仅学生参与的热情高,同时对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大有帮助,也能帮助学生提高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认识,分解教学中的难点,对培养学生的类比思维能力大有帮助。
  
  四、增强实验。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
  
  现行的物理课本学生活动多,而学生活动有很多是要动手操作的,也就是常说的“实验”。不管是教师的演示实验还是学生的活动实验,它们与科学实验是不同的,这些实验不在于实验探索本身,而是通过实验去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为理论学习提供必要的感性材料。学生的活动能力,活动技能掌握的程度,又直接影响其学习的兴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就应重视学生活动,每一堂课要让学生知道活动的目的,带着问题去操作,要知道实验活动是解决问题的需要,要教给学生必要的实验知识。例如《探究杠杆平衡条件》一节,课本的目的是探究杠杆在什么条件下平衡,但在具体探究的过程中,教师就应结合学生实验,在实验过程中要把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培养学生的能力放在第一位,既要使学生掌握研究的方法,又要能准确地得出结论。因此可设置以下问题:①杠杆未挂钩码前应当处于什么状态?②为什么要让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这样做有什么好处?在解决以上问题后,让学生动手去探究、去思考,教师只作适当的点拨,学生获得数据后,由他们去归纳、去总结。这样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演绎能力、思维能力,又能使学生对知识掌握更牢固,不会出现轻易遗忘的现象。
  实验是中学物理教学的基础,也是提高人才素质的重要手段之一。在实验过程中,学生面对实验,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操作,观察分析抽象概括,验证概念、定律或假设的正确性,理解、解析某现象产生的原因,是认识事物最正确的手段。而教学是师生双边活动的过程,用什么方法都能传授知识,问题是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是否有利于学生的能力发展、思维发展,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动性是否获得了提高,这才是我们的目的。
  教学手段是多样的,教学方法也是多样的,但教学目的是一样的。教师只要在每堂课中坚持不懈地努力,使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围绕着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这一目标,其效果终会体现出来。
其他文献
课堂提问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内容和要求而设置问题进行教学回答的教学方式。它是课堂教学中经常采用的一种教学形式,提问在课堂教学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富有启发性、可思性、创新性的提问能促进师生,生生之间的心思交流与反馈,使教学活动变得快乐,轻松,有效。从学生方面来说,它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思考,诱发学生多问,敢问的学习精神,培养良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