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视角下的学生观系谱研究

来源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d1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表明,涉及既往学生观的文献虽然不少,却存在以下不足:①缺乏对分类标准的审视。要么零散不系统,要么跟哲学思想搅和在一起;②很多分析放弃历史考察和整体观照。既不客观公允,也无助于吸收和建构。
  本文将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尝试着提出以下两个层次的认识标准,力图解决以往在学生观史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层次,人性假设。管理学理论告诉我们,对人性的不同假设会导致不同的管理理念和管理实践。同样,对学生天性的不同预设,就会导致不同的学生观取向。但这是不够的,它只提供了一个起点,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还存在进一步的差异。这种差异首先来自不同的教育目的或者培养目标。
  第二层次,教育目的(或培养目标)。教育目的总是在社会(包括宗教理想)和个人这两极之间摇摆,因此可以分出三大类:个人本位(以卢梭的“自然人”论为代表)、社会本位(以中世纪的“原罪论”为极端)和中间路线(以杜威的“儿童中心”论为典范)。
  人性假设可以有不同的维度(比如善恶、工具、经济、关系等),考虑到通用性并兼顾课题特点,本文选取“善恶”维度,将历史上的学生观归并为五大类:性恶观、性善观、性兼善恶观、性非善恶观、性超善恶观。
  
  一、性恶观
  
  持这种学生观的人认为,人生来就是坏的甚至是有罪的,所以教育应该去恶长善,才能培养符合某种价值标准的人才。其代表有以下三种。
  
  1 “原罪”论
  中世纪的教会教育提出的“原罪”论,是从圣经中亚当和夏娃的故事中演绎出来的。它认为儿童生来就是有罪的,所以应该“赎罪”、“禁欲”。他们把儿童看作是“上帝的羔羊”,教师可以上帝的名义随意处置,儿童却没有权力反抗。
  “原罪”论建立在一个虚妄的假设之上,把儿童当作被动的物体,完全蔑视儿童自身的存在价值。难怪夸美纽斯要把这种教育称作是“儿童的屠宰场”。
  
  2 “烈性”论
  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认为,儿童生来就有一种“盲目冲动的种子”,处处驱使他“不驯服的烈性”以及“率直的欲望”,以致经常扰乱成人的计划,也把儿童的未来人格置于许多危险之中。因此必须严格管理,必要时可运用威胁、监督、命令、禁止和体罚在内的惩罚措施。
  赫尔巴特虽然也注意到了儿童是“特殊的个人”,并在其完整的教育学体系中给予了应有的考虑,但其“烈性”论在强调教师的权威的同时,却相对忽视了学生的地位和作用。难怪后人把他视为“教师中心”论的典型代表,遭到杜威等人的猛烈抨击。
  
  3 “善伪”论
  苟子认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人为)也(《荀子·性恶论》)。因为人生而俱有“好利”、“嫉妒”、“好声色”等不好的情欲,所以必须通过教育,才可以使人“改恶从善”,形成优良的品德,成为有修养的君子。除此以外,他还注意到环境的影响作用,重视“注错”(措置),重视“居必择乡”等。
  “善伪”论非常注重环境和教育的作用,按黑格尔的说法,这种认识显然比性善论者深刻,因此更有利于社会人的培育。但是它在强调后天塑造作用的时候,容易把学生当成接受知识和思想的容器,造成对学生天性的压抑,不利于培养个性,发挥学生的创造力。这种观点在我国流传甚广,影响深远,成了老师打压学生的口实。
  
  二、性善观
  
  持这种学生观的人认为,人的本性是很好的,而使它变坏的原因是由于后天的环境阻止了它或者扭曲了它,因此教育的作用就是小心培植早已存在于儿童心灵中的这份善性,让它发挥出来就可以了。由于教育目的不同,其主张又不尽一致。大致可以分成以下三种。
  
  1 “自然人”论
  代表人物是法国启蒙主义者卢梭。他认为:“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在人的心灵中根本没有什么生来就有的邪恶”,是腐败的社会使人堕落,对儿童产生恶劣的影响。在卢梭看来,儿童就是儿童,儿童最重要的自然权利是自由。教育应顺从儿童的天性,进行自然的、自由的教育,使他们的身心得到自由发展,从而把他们培养成“自然人”。
  卢梭站在“自然人”的立场,崇尚自然。反对封建教育,这对于解放儿童,解除传统宗教教育对人身心发展束缚,是有积极意义的。然而,“自然人”论难免有“遗传决定论”的嫌疑,也有把教育生物学化的倾向。
  
  2 “儿童中心”论
  代表人物是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他认为,儿童在教育过程中处于中心地位,教育的措施应围绕他们来组织,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处于次要地位,是以咨询者和辅导者的身份出现的。同卢梭一样,杜威主张从儿童的天性出发,实施自然的、自由的教育;不注重系统知识的传授,反对严酷的纪律和惩罚;主张儿童从生活中、从活动中学习,让他们去适应生活而不是为生活做准备。
  “儿童中心”论是与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教师中心”论的对立面出现的,它重视儿童的个性特点和经验价值,重视儿童在学习中积极性和创造性,注重在实际生活中发展学生的能力,增长知识才干,反对被动接受书本知识,反对传统的教师中心,这些主张都是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可是“儿童中心”论也未免矫枉过正,不注重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的学习,轻视教师的作用,削弱了教育的社会功能。
  
  3 “放心”论
  孟子认为,人生来就有四种“善端”,即“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和是非之心”(《告子上》).皆非由“外铄”,乃“我固有之”(《告子上》)。而教育就是发展人的这四种“善端”。他还认为,人生来就有不思而知的“良知”,不学而能的“良能”(《尽心上》)。因此,教育(主要是德育)只不过是“求其放心”、“存其心”、“养其性”而已(《尽心上》)。
  这种学生观看到了儿童先天就有的巨大潜力,但在实际的教育过程中,儿童不可能不受后天各种社会环境的影响,教育也不可能制造一个纯粹的象牙塔把儿童与社会隔离开来。
  
  三、性兼善恶观
  
  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人性既非纯粹的善,也非纯粹的恶,而是善恶兼有。教育目的就是扬善抑恶,造就符合社会规范的人才。其代表有董仲舒的“性情”论和康德的“理性”论。
  
  1 “性情”论
  汉朝的董仲舒不仅把人性分为上、中、下三品(“性三品说”),而且还把与生俱有的素质分作性和情。人性兼有善恶两个要素。所以,他十分重视教育,把受教育者之性看做是泥土,看做是金属,把教育者之教看做是陶匠之塑和冶匠之铸。
  “性情”论看到了学生天性的发展潜力,并把这种潜力的实现看做是后天的事,这无疑是很有见地的。但是它把这种天性判成善恶两端,从而达到抑制恶性、发展善性的目的,就过于主观了。
  
  2 “理性”论
  康德的“理性”论认为,儿童的本性中,除了有善的倾向之外,还有一种动物性冲动。这种动物性的冲动任其发展下去,就会成为一个无理性的人,这是不符合人的本质的。他说:“所谓教育指保育(儿童之养 育)、管束、训导和道德之陶冶而言。”
  “理性”论强调人的理性的重要性和规则的权威性,强调管制学生的合法性,强调普遍存在着一个永恒的人性和人的最好价值理性即“善良意志”,这会导致教师的权威、教师的中心地位。按现代人性论的理解,人性不是单一的理性,而是多元的理性和非理性的复合体。教育不仅要发展人的理性,而且要发展人之非理性。教师不仅要认识到教育对象是理性的人,更要认识到教育对象是非理性的人,学会尊重学生多元的思想、情感和认识。
  
  四、性非善恶观
  
  这种学生观不从善恶的角度考虑问题,他们要么把儿童的心灵视为一张白纸,什么都没有,要么把儿童的心智当作机器,彼此的区别只是多出或缺少了某些因素(或元件),因此教育不过是往上面添加一些内容罢了。著名的代表是“白板说”和“时钟”论。
  
  1 “白板说”
  “白板说”是英国的经验论者、教育家约翰·洛克提出来的。“白板说”把人出生时的心灵比作一页“没有一切特性,没有任何观念”的白纸,观念和知识都是来自后天。由此出发,洛克认为,人人天生都是自由、平等和独立的,赋有同样的能力,因而人人都有平等享受教育、平等成长的权利,任何人在教育上都不应有特权。
  洛克的“白板说”是对笛卡儿天赋观念论和中世纪“原罪说”的直接否定,有研究认为,它也是卢梭所以能够成为儿童的发现者的教育史前提,可见其在教育史上的进步意义。然而,“白板说”在否定天赋观念的同时,不可避免地将孩子从生活中得到的经验、已有的认知选择能力以及个性倾向性给忽视了。现代心理学和生理学的发展尤其是生物基因学的发展证明.人天生并不是“一张白纸”,“白板说”把学生看成是消极的、被动的,贬低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而过分夸大了教育的作用。
  
  2 “时钟”论
  持这种观点的代表是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他认为世界及人都是按机械的原则安排的,就像一座时钟。“心脏是发条,神经是游丝,关节是齿轮,这些零件一个推动一个,造成人的生命运动。”由此出发,他把儿童从伶俐到心智低弱分为六类,并认为,儿童“性格的差别只是由于自然的和谐里面多出了或缺少了某些因素所致”。
  这种观点的突出特点,强调整体性、稳定性和有序性。就教育而言,其培养目标就是把学生培养成适合社会规则、适合世界运转的一个齿轮或者一个部件。这样,它必然无视学生无限多样的个性,轻视他们的能动性和创造精神,教育也变成了一架机器,只有规则和物.不见生命和人。
  
  五、性超善恶观
  
  这应该是教育在反思传统、适应现代社会的背景上,超越人性的善恶假设而达到的一种崭新境界。这种学生观认为,先天的人性不存在善恶问题,而是如何创设条件发展和完善的问题,根据教育目的的不同,大致可以把它们归并成三大类:唯智论、主体论和个性论。
  
  1 唯智论
  唯智论是建立在近代科学理性主义基础之上的。它强调知识(主要是科学知识)和智力的重要性,重视书本知识的传授和智力的开发。在国内,过去的应试教育被人们斥为“知识本位”、“智力本位”,就是这方面的代表。在国外,布卢姆的差异教学理论因关注智力上的个别差异,影响较大。他所谓的个别差异仅仅是学习上的个别差异而不是学生的个性差异,是一种可以观察、预测、解释和改变的现象。因此,他要求学生达到的是智力上的统一结果而不是学生个性的自由发展。
  唯智论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和智力的发展,在科学至上的年代曾盛极一时。但它是建立在学生片面发展的基础之上的,忽视了先天提供的多种可能,认为那是很难捉摸的;贬低了学生生活经验的价值,因为那不符合知识的标准。
  
  2 主体论
  当代教育中流行的主体论,主要思想来源是现代的人本主义。它把学生看成是学习活动的主人,教师退到“助手”或“仆人”的位置。这有点像杜威的“儿童中心”论,两者的区别是:“儿童中心”论强调活动。看重经验,主体论更关注学习,侧重知识;“儿童中心”论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中心人物,而主体论学生几乎成了世界的中心和主人;“儿童中心”论是对教师中心、书本中心的颠覆,而主体论是对唯智论片面发展观的超越。
  主体论看到了学生在整个教育过程中的能动作用,高扬了学生作为完整的人的价值,从而把学生的地位提到从未有过的高度。但是,主体论往往过了头.导致主、客二元对立和主体对客体的僭越。
  
  3 个性论
  这一学生观起源于以海德格尔为代表的存在主义人学理论。该理论认为,存在先于本质,人作为可以自明的存在者与整个世界息息相关。他没有什么统一的和固定的本质,人是他的生活世界的造物,每个人都是独特的、行动着的自我创造者,要了解人,必须了解他的整个生活。因此,个性论立足于“个人本位”,重视学生个体生命的整体性和能动性,把他们看成是不断发展变化中的特殊个人,尊重学生的选择和需要。
  个性论不但考虑到了学生作为人的完整价值,而且把人放在不断变化的生活世界中,因而看到了人的生成性、变化性和创造性,从一个新的视角还原了主体人的存在意义,解决了人与物、人与人的对立问题,有利于师生关系、生生关系的和谐,也有利于社会与自然的和谐。但是,由于他只关注到了整体当中个体的特殊性,而不能很好地理解和把握这种特殊性,教育工作者对学生除了尊重可能就是放纵,对个性毫无办法,教育被堵在个陛的门外。按福柯的说法,因为教师只看到了学生的“半张脸”.他的另一面还埋在“个性”的黑箱当中。
其他文献
一、传统实验方法存在的不足  传统的摩擦力演示实验,都是用弹簧秤拉着一个木块在一“水平面”上运动,通过增加压力、更换“水平面”来研究与摩擦力有关的因素。这种方法存在着如下不足:一是弹簧秤位于水平面上,只有前排少数学生能看到,可见度差;二是弹簧秤是运动的,学生不容易看清其读数;三是人拉动弹簧秤时很难保证真正“匀速”运动,这样就会使木块的速度忽大忽小,致使木块的加速度a不等于零,根据牛顿第二定律F拉-
中西医结合治疗老年胆石病26例的体会刘群(江西省安福县中医院外科343200)关键词老年胆石病,中西医结合疗法1临床资料本组26例中,男8例,女18例;年龄60岁~75岁,平均65.6岁;全部病例入院时均有不同程度的右上腹
学生步入神圣的语文殿堂,首先接触的就是汉字。这种接触不能仅仅看作是文字的接触,而更应将其视为中华文化熏陶的发端。识字教学是语文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与阅读、写作一样
研究了R^n空间上关于泛函,算子,向量场的几个问题,得到了几个结果,分别由定理1至定理4给出。
西方哲学把生活世界作为其探寻的起点和基础,认为教育要植根于生活世界,它符合当代教育的一个共同发展趋势。我们可以将西方哲学视域下的体育课程理念精炼地归纳为回归生活世界,提升主体意识。但是在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西方哲学提出的“教育回归生活世界”中,“回归”的本质是关注人的生成,关注体育教学的过程价值。“体育教育回归生活世界”要求体育运动技能与知识的教学与生活整合,同时时刻指向学生作为现实主体的发展。
1.焙干贮藏法。将大枣劈开,去核后置于低温(不超过60℃)焙房内,焙至肉部颜色变深变黄、闻之发香、嚼之发脆时取出,装入洁净的容器中。2.生石灰夹层贮藏法。将大枣曝晒,使其充分
随着国家新一轮课改的实施,如何有效地开展英语课外教学活动,拓展英语教学的隐性时间与空间,成为广大英语教师所面对的重要课题。为此,我们按照周平先生提出的课外教学活动的实践教学课堂、空间教学课堂和自主学习课堂,把课外教学活动分解成三个方面,即英语二课堂活动、英语空间教学、英语自主学习,笔者通过调查问卷和访谈两种形式对以上三个方面在五所学校进行了调研并对解决问题的总体对策进行了研究。    一、英语课外
一个人从刚出生时的自然人到能感知社会并融入社会的社会人就是一个人的社会化过程。人的社会化伴随着人的一生,分为三个时期。在儿童时期,儿童通过父母的言传身教,行为模仿,学会了基本的游戏规则,了解了初步的社会规范,建立了简单的行为模式;在少年和青年时期,通过家庭和学校教育,主要是学习社会规范,认识所处的社会地位和角色,接受职业培训等。成年以后,人的社会化学习主要表现为对新的行为方式和思想观念的接受和抵制
缫丝后的副产物蚕蛹是一种饲用价值较高的蛋白源。除精氨酸、苯丙氨酸和异亮氨酸的含量略低于鱼粉,其他都与鱼粉相当,但它的价格却比鱼粉低得多。蚕蛹虽是高蛋白、高脂肪的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