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海外“中国抒情传统”命题的内在悖反及偏狭性

来源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_tangdanhu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海外“中国抒情传统”命题经过广泛讨论衍变至今,部分论述逐渐显现出对古典文体功能观念定位的偏失和文体阐释范围的过度扩张,造成了论者内部的相互抵牾,从而导致论述上的内在不稳定性.以王德威为代表的当今汉学界,将中国古典文体论的“兴”“怨”概念简单等同对应于西方的“权力反抗”“启蒙革命”“个人集体”等意识形态内容,仅看到了“个人之情”或个体与外界的紧张关系,使抒情本身工具化为一种政治性的对抗姿态,遮蔽了作为传统之另一面向的“相与之情”这一公共性情感维度,暴露了海外抒情传统论述在古典精神承接上的简单化与偏狭性.这也提醒我们,在中国古典诗学传统的现代转化和现实继承方面,不能简单地“以西律中”,也不可盲目地“以中律西”,而应格物致知,中西融通,力求中国传统诗学资源的现代性阐释与创造性转换.
其他文献
“文质模式”是儒家理解社会政治、历史和文学艺术的独特视角,是一种极为重要的阐释模式,集中体现了儒家的政治理念与人格理想.在孔子那里,“文质模式”原本是关于君子人格的
21世纪初中国文论知识生产中“反本质主义”文论范式的兴起,与20世纪后期在后现代主义影响下出现的现代性知识学“合法性”危机直接相关,意味着现代性知识型与后现代知识型的
意识可能是目前最难说明的现象之一.与意识相关的心智、智能、自由意志范畴等不仅是哲学谈论的话题,也是自然科学必须介入的领域.哲学上关于意识的种种学说,如果仅仅停留在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