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空间传感网融合服务技术与应用

来源 :地球信息科学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aofeinei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遥感数据网、传感网、物联网和人工智能的发展,逐渐形成空天地海立体化、集成化和一体化的地理空间传感网。地理空间传感网感知资源呈现出多源、异构和分散的特征,面向多层次用户个性化、即时化和智能化应用需求,存在异构资源共享管理、多协议实时接入、时空无缝感知、自动化感知和精准预测等技术挑战。静态地理信息服务由于无法提供鲜活的地理信息,难以满足地理事件的综合监测、决策预警和聚焦应用需求,急需发展地理空间传感网融合服务技术和实时动态地理信息服务平台。本文围绕信息物理网环境下空天地海观测平台的观测高效共享和融合
其他文献
以自动安平水准仪为例,通过透视匹配的方法,运用相片在SketchUp软件中进行测量仪器的三维建模。并借助于专用浏览器和3D模型网络平台,使模型的使用环境从真实课堂延伸到网络课堂,丰富了教学手段和教学形式。
期刊
利用声学技术手段,科学家们可以获取海底的地形地貌特征信息。海底其实和陆地一样,有着各种各样的地貌类型,例如海山、海沟、海底平台、海底丘陵等。在这些地形地貌中,有一种神秘的类似圆形的巨型脚印,这些脚印英文名叫做Pockmark,科研工作者将其称为麻坑(图1和图2)。随着科学家们不断的探索和声学技术手段的进步,人们了解到麻坑的产生和海底流体活动有
期刊
海洋孕育了无数的生命,同时也蕴藏了无数的宝藏,各种海底矿产资源、油气资源为人类未来的能源需求提供了无限可能。我们经常可以从电视或者电影里面看到这样的场景:海面上竖立着一个井架,从最高处喷射出一股火舌,火焰直冲天际。这其实就是海上油气资源开采的一个场景,可是我们不禁要问,井架下面的海底是什么呢?是类似于像陆地上的煤矿资源那样吗?其实,类似于陆地上的其他资源,海底矿产、油气资源埋藏在海底地层里,其中有
期刊
论坛围绕沿江、河、湖、海地区生态文明建设与高质量发展,海洋生态文明与海洋命运共同体,长江大保护与长江经济带发展,数字经济与水生态文明建设等议题进行了交流和探讨,宣读了《中国生态文明研究与促进会海洋分会成立说明》,发布了《长江经济带11省(市)绿色增长态势监测与评估报告》,并征求了与会代表对《科学谋划海洋生态文明战略积极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研究提纲的意见建议。
期刊
八月江城的正午,太阳炙烤大地,放假的校园里闷热空旷、行人稀少。等候在武汉大学测绘学院一楼的我们,看着潘正风教授从外头神采奕奕地拍开玻璃大门,一路生风向我们走来,岁月在他身上刻下的痕迹似乎只有脸上微笑时抬起的皱纹,让人忽略了这是一位即将迎来80岁生日的老人。进到采访的会议室,他忙上忙下,开空调、拉窗帘、递水,坐下后却又马上娓娓道来,向我们欣喜地说起现在工程测量这支队伍的壮大。2019年,是中国测绘学
期刊
生态环境部标准样品研究所(IERM,以下简称"标样所")是通过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CNAS)认可的校准实验室(注册号:CNAS L11444),具有臭氧校准仪、动态气体校准仪和臭氧气体分析仪的校准技术服务能力。标样所于2008年引进了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系统首台国际通用臭氧计量标准器具——臭氧标准参考光度计(SRP 48),并建立了臭氧一级校准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符合ISO/IEC 17025
期刊
智慧实验室建设引入大量的物联网设备和智能移动终端,由此产生了海量分散数据,对原有的计算体系是一个不小的挑战。云计算平台可缓解计算压力,但随着数据量增大,通信压力也随之增大。因此,引进雾计算的概念,提出一种混合云雾架构,该架构应用雾计算模式充分利用分散在实验室网络环境中的计算、存储和网络资源,结合云计算强大的集中式服务,提高实验室管理应用中的服务速率和用户体验,以解决当前智慧实验室建设中遇到的问题。
期刊
In the measurement of the Newtonian gravitational constant G with the time-of-swing method,the influence of the Earths rotation has been roughly estimated before,which is far beyond the current experi
期刊
我国测绘产业发展迅速,在进行大面积地面测量的时候,低空无人机航测技术开始得到广泛的应用,因此有必要对无人机航测的数据精度问题进行分析,找到影响测绘精度的各项因素,然后通过改进航测流程和技术来提高测量精度,更好的满足测绘需求。
期刊
地理学和测绘学及其各分支学科日渐深度融合,物联网、互联网、智能传感、大数据、人工智能和自动控制等现代技术迅猛发展;同时,中国社会经济和科技事业对地理信息提出了新需求。在此背景下,地理智能新时代呼之欲出,如日东升。智能传感器附着在或移动于地球自然空间和社会空间中,从36 000公里的高空到万米深的海洋,构建了针对地球各圈层的立体的、多角度的、多层次的、多要素的观测体系和传感网络,快速、准确、细致地获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