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在思考中读书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ym_Jav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圣人云:“学而不思则罔”,意思是说,只学而不认真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思”是对“学”的理解和消化的过程,只知道盲目的学,不知道消化理解就不会获得理想的效果。这和吃饭是一个道理,盲目的进食,看到好的就吃,根本就不能很好地消化,更谈不上吸收营养。因此,不仅要认真读书,还要认真思考。
   一是发现性思考。在读的过程中,只有善于发现问题,才能有效地解决问题。古人云:“人非生而知之,孰能无惑?”所有的事情都懂的人是没有的,孔夫子被称为圣人,他也有解决不了的问题,他也有被小孩讥为“孰谓汝多知乎”的时候。但我们一定要善于发现问题,通过读,什么问题也没发现,那是白读;发现一个问题,那是小收获;发现十个问题,那是大收获;发现的问题越多,越说明你真正读进去了,读透了。
   二是批判性思考。所谓批判性思考,是指在读书过程中,不能为书中某些情境性的暗示所左右,不能人云亦云,盲从附和;不能人家说“燕山雪花大如席”,你就说“也曾见到过”;人家说,美国的月亮和中国的月亮不一样,你就跟着起哄“确实比中国的圆”。老子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凡事都应该问个为什么。都应该养成“打破砂锅问到底”的习惯,决不能“脑子里给作者跑马”,更不能迷信那些所谓的权威,正确的才接受,错误的要抛弃。这方面,我们要学习鲁迅先生,他少年时,之所以能从封建礼教的压抑中挣脱出来,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对听到的故事,读过的书籍,能够认真地进行思考,认真地进行分析。如他开始得到《二十四孝图》这本书时,非常高兴,便废寝忘食地读起来,但他读后稍加分析,就对其中的“孝子”产生了疑惑和反感,认为是骗人、害人的把戏。书中《郭巨埋儿》记的是孝子郭巨为了奉养自己的父亲,就决定埋掉自己才3岁的儿子,以减轻家庭负担的故事。对此,鲁迅说,不但自己不敢想做孝子,更怕父亲也做了孝子,因为倘若父亲学了郭巨,那埋掉的岂不是自己吗?
   三是迁移性思考。这里所说的迁移性思考,是指我们在读书时,应该使自己的思维灵活起来,应该“触类旁通”,会横向联系。比如说,我们读了一篇以写人为主的文章,那么,我们就不仅要熟知这篇文章的内容,写作技巧,更重要的是,要以这篇文章为例,归纳出与之同类文章的共性特征,这样,我们再读、再写这类文章时,便会有所借鉴,便能游刃有余,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四是想象性思考。我们所阅读的散文也好,诗歌也好,无非是白纸黑字,表象是极抽象的一个个符号。但阅读之后,却往往能在头脑中形成一个个生动的、具体的形象,什么原因呢?这就是在读的过程中,人们运用白纸黑字所描写的情形,通过“再造想象”在头脑中组合出来的。这样的读书,才是动脑筋了。单纯地、机械地“念书”,充其量只能是死读书,边读边想并能感悟出其中的神妙意境,才是真正把书读活了。
   五是评价性思考。我们在读书中总会有这样的感觉,某本书中某一部分写得好,或者写得不好。那么,你就应该深入探究一下,说它好,好在哪里?为什么要这样写?不这样写行不行?说它不好,不好在哪里?应该如何改正?然后,针对这些内容或者在书中进行圈点勾画,写出评注;或者写出你的读书心得。在这方面,还是鲁迅先生可以成为我们的楷模,用先生自己的话说,就是“自己思索,自己作主”,在他一生的读书求知中,始终都贯穿着“凡事总须研究,都会明白”的多多思考精神,于是,才使他终于成了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还是让我们记住古人的教诲吧:“思考才会使我们阅读的东西成为我们自己的。”
   陈贵有,特级教师,现居吉林扶余。
其他文献
译者按:Parade周刊是美国的一份杂志,在北京奥运会之前,7月20日出版的一期上面刊登了一篇题为“中国——一则动人的爱的故事”(Inside China:An Amazing Love Story)的文章。我将它略加改动,翻译出来,供国内读者参考。  作者西蒙·温彻斯特(Simon Winchester)是美国作家,作品已经达到21部,包括畅销小说《教授与狂人(The Professor and
编订完《废名讲诗》这部近50万字的书稿,我本打算写一篇“前言”,因惟恐不得要领,安在废名文字的前面,生怕有佛头着秽之嫌,故放弃了。后来借用了鹤西的一篇题为《废名讲诗——(杜诗讲稿)与(新民歌讲稿)》的文章,权作代序。鹤西(1908~1999),原名程侃声,曾与废名过从甚密,不仅对废名情意深挚,而且对废名其人其文也最为了解,真可谓是废名难得的一位知音。  废名谈诗、论诗的著述,多为讲义或讲稿,这是本
自从以通俗的历史讲说与著述为基本形态的通俗史学兴起以来,争议如潮,众说纷纭。如何看待通俗史学成为引人关注的“公共话题”,而相关的质疑主要集中在如下几个方面:其一,对通俗史学内容的“真实性”心存疑虑;其二,对通俗史学兴盛的“后果”深感担忧;其三,对一些职业史家“介入”通俗史学困惑不解。这些问题都有深入讨论的必要。  对通俗史学内容“真实性”的疑虑,是有关历史记述“真”与“伪”的判定问题。长久以来,判
《陈寅恪诗笺释》,胡文辉著,广东人民出版社,2008年6月第一版,软精装上下册130.00元,精装上下册148.00元。  好几年前,在湖北程巢父先生一篇文章中,看到他起意笺证陈寅恪先生的诗集,南大卞孝萱先生向他泼凉水说“笺证陈诗之难,难于上青天”,程先生并不服气。时间过去数年,程先生的笺证还没看到,倒是广州胡文辉先生捧出厚厚两大册《陈寅恪诗笺释》,是为惊喜。  卞先生的意思是如李白杜甫的诗,前代
《中国科学技术史》这部旷世巨制的研究和撰写是李约瑟和许多中国学者和科学家合作的结晶。在《中国科学技术史》前五卷的写作中,就有王铃、鲁桂珍、何丙郁、钱存训等中国学者的鼎力相助。王铃最早协助李约瑟进行《中国科学技术史》的研究和写作,开创了李约瑟和中国学者成功合作的范例。但在中国,即使在王铃的家乡也有许多人很少或根本不知道他。王铃长期身居海外,直到晚年才回到家乡南通,不久遽然病逝。因为工作关系,我和王铃
曾哲决定写一部奥运建筑的书,我就知道他写的一定是一本不一般的书,虽说是与奥运有关,但肯定不会是那些搭奥运之便利的、介绍性的、宣传性的书。这样的书不需要曾哲去写,曾哲也不屑于写。尽管我已有了这样的期待,但当我拿到他的这本书时还是大吃一惊。这是一个非常奇怪的文本,我一时读不懂它,就像我一时读不懂那个造型奇怪的“鸟巢”一样。这或许证明了一点,曾哲真正读懂了北京奥运的标志性建筑“鸟巢”,他以文字为材料为我
重庆出版社出版的《世界列国国情习俗丛书》是一批有益于广大读者的好书。第一批著作共十一册,包括《美国》《法国》《俄罗斯》《加拿大》《澳大利亚》《埃及》《马来西亚》《巴基斯坦》《越南》《南非》《以色列国》等。此后还将陆续出版多册。  《丛书》各册的作者或主编是对有关国家的政治、经济、文教、科学艺术、风俗、宗教、民族等多方面的情况进行了多年研究的专家。他们有些是高等院校或科研机构的学者,例如《美国》的主
庆历三年(1043)四月,宋仁宗以范仲淹、韩琦为枢密副使;八月,以范仲淹为参知政事、富弼为枢密副使。参知政事、枢密副使均相当于副宰相。宋仁宗超擢范仲淹、韩琦、富弼荣登“两府”之后,“每进见,必以太平责之,数令条奏当世务”。九月,又再赐手诏督促曰:“今琦暂往陕西,仲淹、弼宜与宰臣章得象尽心国事,毋或有所顾避。其当世急务有可建明者,悉为朕陈之。”然后,“又开天章阁,召对赐坐,给笔札,使疏于前。仲淹、弼
长久以来,中国法学界普遍认为,是政治干预造成了法哲学研究的一蹶不振,中国法学的发展应该从政治中解脱出来,法哲学必须以对政治的批判为对象。然而,这种批判在很大程度上流于形式主义,只是无根由的谴责,而没有一种对于政治的理性的批判。这是出于一种对政治的恐惧症,是刚刚过去的历史所遗留下来的心理反映。由于缺乏对于政治的理解,法学中的这种“超越”就仅仅具有一种破坏的特征。研究者们常常将一些法学思想史上的关键性
初中古典诗歌教学中审美能力的培养,长期处于被弱化的境地,个中原因很多,诸如教学的功利思想作祟,语文教师自身审美能力的欠缺、审美意识淡薄等。而缺少科学的教学审美路径,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笔者认为,初中古典诗歌教学审美路径,应扣住“一体四美”,顺势而为。“体”即诗歌体式,具体指诗歌体裁分类中的古体诗(包含歌、行、乐府民歌等)、近体诗(包含绝句、律诗)、词、曲。“四美”即诗歌蕴含的音韵美、意境美、情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