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将小学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进行整合,就是要把信息技术完美地融合到课程之中,根据教学需要,利用网络资源,促进学生养成搜集、处理信息的习惯,从而发挥信息技术优势,促进语文教学改革,提升语文教学实效。
一、将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相结合,丰富了学习的情境。
多媒体教学具有形象直观、内容丰富、动态呈现、信息量大等特点,它所提供的外部刺激是多样而丰富的。而小学生对具体形象的事物感兴趣的心理特点,非常有利于他们获取、存储与建构知识。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教材特点及教学需要,恰当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走进情境、体验学习。如在教学《安塞腰鼓》时,根据教学实际需要,我先请学生展示交流自己课前搜集到的安塞腰鼓的图片及文字资料,激起学生了解安塞腰鼓的兴趣,然后和学生一起读课文,欣赏安塞腰鼓。在学习表演安塞腰鼓这部分内容时,我适时播放了课前下载的安塞腰鼓的声像资料,学生阅读文本的兴趣一下子被激起来了。安塞腰鼓那火烈、豪放、壮阔的舞蹈场面自然铭刻在了学生的脑海里。
二、将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相结合,提供了学习的“媒介”。
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受年龄、生活经验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他们理解、感受语言的能力比较差,尤其对一些抽象的语言文字理解更加困难。这就需要教师为学生提供学习的“媒介”,突破学习中的难点,转化学习内容的呈现形式,克服学习中遇到的困难。
古诗的语言是高度凝炼的,所创设的意境是深远的。如何引导学生学习古诗,感悟诗人语言之凝练,体会古诗之神韵呢?信息技术与古诗教学的结合解决了这个难题。如在教学杜牧的《山行》这首诗时,为了让学生感受到诗人笔下深秋时节的美丽,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学习兴趣,我设计制作了能体现诗情的课件,并选取了古琴曲作背景音乐。上课时,我先用一张配有诗文的幻灯片呈现教学内容,在具有古风古韵的音乐声中,我诵读全诗,激起学生学习的热情,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在理解诗意时,我巧妙演示课件。当火红的枫叶缓缓飘落的画面出现时,学生的眼神中透露出异彩,不但对诗意的理解了然于心,而且感情得到了升华。
三、将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相结合,增加学习的容量。
语文教学如果仅仅依靠教科书,那么学生获得的信息是非常有限的,远远不能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现代信息技术体现出很强的网络优势,它能将教师、学生、图书馆及自建的资料库的信息有机地结合起来,增加了教学的信息量。如在教完《三打白骨精》之后,为了让学生的知识面不只停留在书本上,不只对孙悟空的“神通广大”有所了解,还要对其他人物有所了解,我要求学生在课后收集大量有关《西游记》中其他人物的故事,经过加工整理办一期“西游记故事”手抄报。同学们马上分工合作,有的在互联网上搜索图片,有的上图书馆查找资料,通过各种途径把收集到的资料汇总,这样学习小组的同学可以做到资源共享。可见,信息技术给学生提供了方便快捷、内容丰富的资源,这样既学到了课本上的知识,又在现有知识的基础上得到了延伸,学生也受到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
四、将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相结合,凸显主体的地位。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一切都由教师主宰,学生只是被动地参与。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在计算机平台这样交互式的学习环境中,学生可以平等地共享学习资源,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来选择学习的内容、方法、策略和发展目标,学生在这种开放式的学习空间中有了主动参与的可能,有了自主学习的天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们要发展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就应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引导他们主动学习,积极参与。如在教授《长征》一文之前,我发现学生对红军长征的背景了解甚少,直接影响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可是,学校图书馆这方面的资料很少,因此我组织学生直接上网查询,以红军长征为线索,上网进行拓展阅读。这样,他们有了更独立的思维空间和合作学习的机会,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凸显,教学氛围更加融洽、活泼。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将进一步把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有效地整合,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将小学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进行整合,就是要把信息技术完美地融合到课程之中,根据教学需要,利用网络资源,促进学生养成搜集、处理信息的习惯,从而发挥信息技术优势,促进语文教学改革,提升语文教学实效。
一、将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相结合,丰富了学习的情境。
多媒体教学具有形象直观、内容丰富、动态呈现、信息量大等特点,它所提供的外部刺激是多样而丰富的。而小学生对具体形象的事物感兴趣的心理特点,非常有利于他们获取、存储与建构知识。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教材特点及教学需要,恰当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走进情境、体验学习。如在教学《安塞腰鼓》时,根据教学实际需要,我先请学生展示交流自己课前搜集到的安塞腰鼓的图片及文字资料,激起学生了解安塞腰鼓的兴趣,然后和学生一起读课文,欣赏安塞腰鼓。在学习表演安塞腰鼓这部分内容时,我适时播放了课前下载的安塞腰鼓的声像资料,学生阅读文本的兴趣一下子被激起来了。安塞腰鼓那火烈、豪放、壮阔的舞蹈场面自然铭刻在了学生的脑海里。
二、将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相结合,提供了学习的“媒介”。
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受年龄、生活经验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他们理解、感受语言的能力比较差,尤其对一些抽象的语言文字理解更加困难。这就需要教师为学生提供学习的“媒介”,突破学习中的难点,转化学习内容的呈现形式,克服学习中遇到的困难。
古诗的语言是高度凝炼的,所创设的意境是深远的。如何引导学生学习古诗,感悟诗人语言之凝练,体会古诗之神韵呢?信息技术与古诗教学的结合解决了这个难题。如在教学杜牧的《山行》这首诗时,为了让学生感受到诗人笔下深秋时节的美丽,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学习兴趣,我设计制作了能体现诗情的课件,并选取了古琴曲作背景音乐。上课时,我先用一张配有诗文的幻灯片呈现教学内容,在具有古风古韵的音乐声中,我诵读全诗,激起学生学习的热情,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在理解诗意时,我巧妙演示课件。当火红的枫叶缓缓飘落的画面出现时,学生的眼神中透露出异彩,不但对诗意的理解了然于心,而且感情得到了升华。
三、将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相结合,增加学习的容量。
语文教学如果仅仅依靠教科书,那么学生获得的信息是非常有限的,远远不能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现代信息技术体现出很强的网络优势,它能将教师、学生、图书馆及自建的资料库的信息有机地结合起来,增加了教学的信息量。如在教完《三打白骨精》之后,为了让学生的知识面不只停留在书本上,不只对孙悟空的“神通广大”有所了解,还要对其他人物有所了解,我要求学生在课后收集大量有关《西游记》中其他人物的故事,经过加工整理办一期“西游记故事”手抄报。同学们马上分工合作,有的在互联网上搜索图片,有的上图书馆查找资料,通过各种途径把收集到的资料汇总,这样学习小组的同学可以做到资源共享。可见,信息技术给学生提供了方便快捷、内容丰富的资源,这样既学到了课本上的知识,又在现有知识的基础上得到了延伸,学生也受到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
四、将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相结合,凸显主体的地位。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一切都由教师主宰,学生只是被动地参与。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在计算机平台这样交互式的学习环境中,学生可以平等地共享学习资源,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来选择学习的内容、方法、策略和发展目标,学生在这种开放式的学习空间中有了主动参与的可能,有了自主学习的天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们要发展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就应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引导他们主动学习,积极参与。如在教授《长征》一文之前,我发现学生对红军长征的背景了解甚少,直接影响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可是,学校图书馆这方面的资料很少,因此我组织学生直接上网查询,以红军长征为线索,上网进行拓展阅读。这样,他们有了更独立的思维空间和合作学习的机会,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凸显,教学氛围更加融洽、活泼。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将进一步把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有效地整合,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