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设情境 激活文思

来源 :阅读与鉴赏(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romg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许多学生常抱怨作文难,对作文存在着畏难情绪。在实际的教学中,绝大多数教师过于关注教给学生写作的“知识”、“技巧”,这些固然重要,然而事实上对学生的写作已经帮助不大。这是因为:第一,汉语是学生的母语,而母语的纯熟运用是可以习得的,他们每天都处在母语的包围、浸润之中,时时刻刻在学习语言表达的技巧。第二,高中学生经过十五六年的成长学习,已经拥有了较为丰富的生活经验和相当数量的知识储备,而且他们的思维能力、情感素养也已经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因此,学生怕写作文,写出的文章不尽如人意,就有了更深层次的问题有待探究。我们是否应该考虑一下其他的原因?譬如,教师给学生们安排作文课时,是无法顾及学生那一刻的心绪的。也就是说,学生不想写的时候逢上了作文课,但他们也必须去写作,这种写作当然是很压抑很被动的,学生哪能瞬间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快速进入写作的角色呢?又譬如,我们在作文课上是否总是向学生侃侃而谈过多过细的技法、规则、定义,用僵硬死板的圈定让学生望而却步,却唯独忘记了作文是一种抒发精神流动、艺术灵性的表达方式呢?绝非言过其实。现行的高中作文教学效果并不令人满意,就因为它未能唤起、未能满足、未能促成学生表达的需要。
  要使学生的作文水平进入一个崭新的境界,教师一定要想方设法培养学生的表达兴趣、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叶圣陶先生在讲到作文教学时曾说:“训练学生写作,必须注重于倾吐他们的积累。”中国古代文论中诸如“缀文者情动而辞发”、“情以物迁,辞以情发”等等的表述,也精辟地阐明了激发写作者内在表达需求的重要性。我们要打开学生情感的“闸门”,最好的解决办法便是设置情境。因为只有在特定的情境中写作,学生才能“思接千载,视通万里”,从而浮想联翩,情动于中,一吐为快。
  何谓情境作文教学呢?简单地说,就是在作文教学中,从教学的实际需要出发,教师创设某种情境,对学生进行作文训练,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去体验、思考、观察,并把结果写出来。大量的教学实践证明,特定的作文情境,能使学生产生心有灵犀般的顿悟,能使学生的想象力张开腾飞的彩翼,到达“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境界。行之有效的创设作文教学情境的方法大体可归纳为如下四种:
  
  一、用优美的语言描绘情境
  
  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教师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策着学生在课上的脑力效率。”的确如此。对于抽象思维能力已经比较强,对知识有更高层次追求的高中生来说,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应该首先选用教学语言来创设情境,因为教学语言最方便、最经济,具有其他教学方式所没有的优越性。教师的本领归根到底都在教学语言上,优美的教学语言或慷慨、或温婉、或典雅、或繁丰,能“润物细无声”地熏陶每一个学生,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操都在成功的教学语言中潜滋暗长。如,一位特级教师在写作课上见学生面对《母亲》这样的文题无从下笔时,就用富有感情的语言讲了一个故事来设置情境,故事大意是:当火山爆发的灾难突然降临到庞贝城时,一位母亲用自己的身体紧紧护住幼子,抗拒明知无法抗拒的灾难,于是,母子凝固在了岩浆之中;这块母子化成的岩石后来被人发现,震惊了考古界,因为人们看到的不仅是一块化石,而且看到了凝固在岩浆之中的舐犊深情。故事讲完,教室内一片沉寂,学生心中那已淡然的一幕幕母爱往事化为汹涌的情感波涛,于是一篇篇饱含深情的文章就自然从笔下流泻而出了。这个教例生动说明,教师如能运用成功的语言描绘情境,作文教学一定会更多姿多彩。
  
  二、用“场效应”营造情境
  
  心理学家提出的“群体动力论”,我们教学者很能从中获得一些启发。这种理论认为,一旦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组织在一起形成群体,就形成了一种复杂的相互关系,这种关系必然影响到他们的行为,最终影响群体的行为。这就是与物理学里相互作用与制约的“力场”十分相似的。其实,班级教学是一个“场”,情境教学也是一个“场”。在进行作文教学时,就是要营造一个学生群体写作的“场”,要充分发挥“场”的效应,让学生在这个“场”中,个体与群体相互影响,形成合力,共同上进。基于这个理论,教师在作文课上,处理优秀作文的方式是多样化的。或者教师当堂宣读,或者在教室墙上张贴,或者推荐到校刊上发表,或者颁发一点小奖品,方式不一而足。对于一般的作文,教师也应力求找出其中的闪光点,一种成功的表达方式,一个优美的句子,甚至一个用得恰到好处的词语,都要尽可能当堂指出来。总之,要让写出优秀作文的学生感到写作带来的成就感与愉悦感;让作文水平一般的学生增强自信,看到希望,让他们互为榜样,互相激励,从而激发全体学生再创佳绩的内在动力。实践证明,有了这样一个“写作场”,学生的写作兴趣、心智潜能能够得到最大程度的开发。
  
  三、用各类活动设置情境
  
  师生共同在创设的特定环境内有组织有目的地写作,营造氛围,能有效地调动起学生的热情,激活思维。在课堂内,我们不妨开展丰富多彩的,高中生力所能及的写作活动课,诸如讲座、演讲、辩论、编课本剧等,从而使写作形式变静态为动态,变单一为
  多样。如“人性本善/恶”、“课外阅读利大于弊/弊大于利”这一类可以从相反角度来阐述的思辨性极强的论题,我们就可以在组织班级同学充分辩论的基础上再动笔写作。又如《品质》、《荆轲刺秦王》等文章,就可以在教师指导下放手让学生改编为课本剧,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能够历练写作技巧,体悟写作方法。在课堂外,我们不妨有意识地带领学生去远足,去游山玩水。或烈日炎炎,或霞光万里,或微风习习,或细雨迷蒙,大自然是本内容丰富的书,在大自然的美景之前,学生触景生情,有感于中,写出抒发性灵的佳作,也就不是可望不可及的了。在亢奋中抒写怀抱,自然地进入写作佳境。历来的借景抒情之名篇佳句,不都是在赏鉴大自然的丽容时诞生的吗?
  
  四、用多媒体技术展现情境
  
  多媒体可以创设新颖和谐的作文情境。用图画再现情境,用音乐渲染情境,用文字诠释情境……在常规教学中,这些方法作为一种教学手段常常独立出现但不是有机的给合,无法形成一个完整的审美意境。因此,让学生“情动”的效果就大打折扣。然而在计算机上依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创设情境,就有了有别于常规教学的一种全新的教学方法。多媒体软件提供的声音、图象、动画等音像有机结合、图文并茂的情境打破了课堂45分钟的时空限制,化静为动,虚实相生,引起学生的观察兴趣,引发学生的想象与联想,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从而创设一个崭新的作文教学时空。譬如写“雪”的说明文,为了克服雪遇热即化不易观察的缺陷,这时电脑上就可以放映不同角度的雪的构成图以及水汽遇冷凝结成雪花的过程示意图,并配上解说,就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又如指导学生用散文语言改写柳永的诗词《雨霖铃》,电脑播放相应的课件,男声朗读,民乐伴奏,在呜呜咽咽的箫笛声中,学生倾听着哀婉的录音,很自然地进入词的意境,改写起来也自然流畅。利用多媒体技术的多功能作用进行写作训练,可以使学生写作起来轻松一点,愉快一点。
  以上所述的皆为创设作文教学情境的有效方式。在具体的教学操作中教师尚需注意一点,即教学情境务必尽量贴近学生的生活,因为越是熟悉的生活,学生越是有话可说。只要教师善于结合具体教学内容灵活运用,学生置身在特定情境中,就会“物色之动,心亦摇焉”,想象、思维积极展开,进而产生强烈的表达动机,达到“不容自遏地说”的境界。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在这种符合写作学中“物(情境)—意(情感)—文(文章)”写作转化规律的作文教学中,作文对于学生将不再是一场场艰苦而枯燥的文字搏斗,而会是一次次感觉向生活绽放的心灵的舞蹈;在这样的作文教学中,学生将不再是学习一些琐碎而无关宏旨的写作要领,而会是在一次次真切的写作实践中领悟写作的真谛,增强写作兴趣并提高写作能力。情境作文教学是作文教学进入崭新天地的一条光明大道。
其他文献
人生之路漫长,但起关键作用的只有几步。司马迁因李陵之祸,遭受了莫大的屈辱,却不坠凌云之志,以血作墨,以灵为纸,完成了堪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历史巨作。  《史记》所记四千余人,司马迁运用细节描写这一“特异功能”,为我们塑造了许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细节描写是指文艺作品对人物性格、事件发展、社会环境和自然景物的最小组成单位的细腻描绘,以具体生动地反映事物特征、增强艺术感染力为目的,服从于艺术
期刊
艾青的成名作《大堰河——我的保姆》中“大堰河,今天,你的乳儿是在狱里,写着一首呈给你的赞美诗,呈给你黄土下紫色的灵魂……”。“灵魂”哪有“紫色”的呢?从修辞学的角度,显然是说不通的!从感情的角度,褒义有“美丽的精灵”,贬义有“丑恶的灵魂”之说。为什么有“紫色的灵魂”之说呢?  诗歌是激情的产物,其语言具有凝练、韵律之美。作品中,是诗人对诗歌语言故意的“破坏”,实质是一种语言技法的妙用,将文学语言“
期刊
高中语文教材收录的《祝福》一文,是鲁迅短篇小说集《彷徨》的第一篇,真实地再现了中国辛亥革命前后的农村生活面貌。李欧梵评价《祝福》“是鲁迅小说中最强烈的悲剧描写的作品”。“政权、族权、神权、夫权,代表了全部封建宗法的思想制度,是束缚中国人民特别是农民的四条极大的绳索”{1}。小说创作于1924年2月,塑造的主人公祥林嫂是封建社会下层劳动妇女的典型形象。祥林嫂之死,是个人与社会的悲剧。从小说看“五四”
期刊
一    喜欢孟子的人都津津乐道于孟子的论辩艺术。在弱肉强食的战国时代,诸侯王推崇的是富国强兵之术,讲“仁政”的儒家学说试图大行天下,无异于缘木求鱼。但孟子的学说在当时之所以还能成为一门显要的学问,与其说是因为儒家学说的魅力,还不如说是孟子雄辩艺术的成功。孟子为了推行自己的仁政学说,解民倒悬之苦,可谓不遗余力,论辩说服的方法也是无所不用其极,但其中自然免不了使用一些非常手段,如诡辩。  那么什么是
期刊
看完电影《边城》,让学生用一句话来说出自己的观后感受,下面是一些学生的回答:  “爱总是在无数次迟疑中错过。”  “翠翠的一生悲惨极了,一段朦朦胧胧的感情却因为冥冥中的安排而失败了,或许可以说根本就未开始过,当挚爱都远去时,生命也就没有意义了。”  “人们也许永远也等不到他所钟爱、所期待的东西,任凭你望穿秋水,却只能遗憾地错过,也许这就是命中注定。”  …………  多数学生都把眼光集中在《边城》的
期刊
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锦瑟华年谁与度?月桥花院,琐窗朱户,只有春知处。  飞云冉冉蘅皋暮,彩笔新题断肠句。若问闲情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贺铸(1052年~1125年),字方回,是宋太祖贺皇后的族孙,所娶之女亦出自宗室。他时常说自己是唐代诗人贺知章的后裔,并且因为贺知章曾居庆湖,便自号“庆湖遗老”。他对自己与皇室的亲缘关系并不在意,也不屑于官场周旋,更厌阿谀奉承之事,
期刊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陆游《卜算子·咏梅》  这是宋代诗人陆游的一首词。全词的意思是:驿站外断桥旁,梅花寂寞地开放、孤孤单单,无人来欣赏。黄昏里独处已够愁苦,又遭到风吹雨打而飘落四方。它花开在百花之首,却无心同百花争享春光,只任凭百花去忌妒。即使花片飘落被碾作尘泥,也依然有永久的芬芳留在人间。  陆游所处的时代,
期刊
浣溪沙  苏轼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这首小词是苏轼贬居黄州时所作。苏轼因诗中所谓“讥讽朝廷”被罗织罪名入狱,“乌台诗案”后于元封三年(1080年)二月贬到黄州。苏轼因“乌台诗案”蒙受人生的重大打击,一度万念俱灰,不想活了。好不容易保住了性命贬到黄州,在这种情况下,可以想见他的
期刊
《诗经·卫风·氓》是一首争议较多的诗,不断有文章论及其主题和女主人公形象。至于诗中的男主人公氓,历代诗评家的意见似乎倒很一致,认定他是负心薄幸男人的典型,为人所不齿。许多近代诗评家更是认为氓从一开始就是个骗子,骗财骗色,耍些小伎俩,骗取姑娘的芳心,而一旦家道好转,女方年老色衰,就一脚将她踢开。最近读张海平先生的文章《流氓之滥觞——解读〈诗经·卫风·氓〉》,就有些为氓而不平。如果说指责氓始乱终弃,富
期刊
《原野》发表于1937年“七七事变”前夕,整个民族关注视点发生重大转移,此作未来得及展示自身艺术魅力,便被抗战的洪流裹挟而去。20世纪80年代,人们才对曹禺这部具有表现主义艺术特色的戏剧给予认真解读和审视。特别是由王延松编导的《原野》,2006年3月22日天津人艺在北京人艺小剧场上演,全场充溢着奇异之美和浓郁的悲剧气息,其对现实主义的诗意探索,对美学内涵的不断揭示,成为最富有争议,最富有看点的一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