驭风绝尘

来源 :名车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inwo4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要问敞篷车的历史有多久远,答案其实就在现世公认的“全球第一辆汽车”Benz Patent-Motorwagen身上,而它毫无疑问是一部由敞篷马车改造而成的敞篷车,换言之,作为当代汽车的鼻祖,敞篷车是从敞篷马车进化而来的。
  事实上,在Benz Patent-Motorwagen诞生的19世纪末,马车挂载的Carriage早已发展成庞大而又完善的家族,其中既有Coupe、Coach等车顶固定的类型,也有Cabriolet、Spider Phaeton以及Wagonette等车篷可活动的版本。但历史偏就让Carl Benz选用敞篷马车来搭载他的单缸汽油发动机,于是,敞篷车便先行面世。
  更为巧合的是,与Benz Patent-Motorwagen同时代的其他汽车“先驱”也多采用敞篷式车身设计,以至于早期的汽车普遍没有标准配置的车顶,也不设侧窗甚至挡风玻璃,倒是跟当代部分敞篷车一样没有B柱。不过,这番场面很快便发生逆转。
  进入20世纪初,随着驾车出游活动的兴起,用户对于车厢私密性和安全性的需求也应声上涨。为此,厂商特意“请回”敞篷马车的折叠车篷,并将其列为标准配置,进而又推出不可折叠的固定式车顶,更有少数制造商推出可供客户选装的封闭式定制车厢。
  但由于当年还是人畜混行的嘈杂路况,因此在市场上反倒是稀缺的封闭式车厢更受青睐。也正因为如此,等到钢材开始在欧美国家普及时,封闭式车厢便迅速取代敞篷车身成为新的主流配置。据统计,到1920年,美国汽车市场上已有90%的车辆采用封闭式车厢,而在1910年,同类车型还仅占10%的市场份额。
  顺便一提,自从多种车身类型进入市场后,汽车的种类便日益增多。人们为便于区分,就从马车轿厢的名称那儿汲取灵感,来命名车身结构相似的车型。例如:从轿子Sedan chair和封闭式马车轿厢Saloon处借来“Sedan”和“Saloon”两个单词去称呼采用硬顶车身的四门轿车;而Convertible这边,则在Spider、Spyder与Cabriolet之外,又引入“Roadster”等新词来定义诸如双座运动型敞篷车之类的新生车型。只不过,后世车厂并未100%恪守最初的定义,反而又创造出“Speedster”等新名称。譬如保时捷就曾用“boxer”与“roadster”合成新词“Boxster”来命名旗下的入门级双座敞篷跑车。
  尽管自硬顶车逆袭后,敞篷车已不再占据主流市场上的C位,但相关厂商并未就此放弃,反而在收纳方式、车身样式、安全技术,以及人体机工程等多方面持续推进敞篷车的进化。
  在收纳方式上,Plymouth于1939年率先在美国推出配备电机伺服式自动折叠软顶的敞篷车,而Lancia和Peugeot则不约而同地在1934年量产上市可手动折叠硬顶的敞篷车。至于电动折叠的硬顶敞篷,虽然早在上世纪50年代就已装到概念车或量产样车上,但均受制于成本等因素而未能实现批量发售。直至1989年才在Toyota限量发行的Soarer 3.0 GT Aero Cabin身上见到现代化的电动折叠硬顶,但也仅是折叠收纳车顶与后风挡而已。真正当代意义上的电动折叠硬顶敞篷车要等到上世纪90年代才会正式登场,而打先锋的,便是Mitsubishi GTO Spyder跟Mercedes-Benz SLK。之后,2006年上市的Volkswagen EOS又凭借包含半景式天窗的多片式电动折叠硬顶再次抬高电动硬顶敞篷的技术天花板……
  与此同时,软顶敞篷车也在不断改进顶篷的构成和用料。在上世纪40年代,软质车篷已由二战前的纯棉帆布变成色彩丰富的各种布基织物,而到20世纪50年代,则已用上与乳胶或者橡胶材料相结合的织物。如今,主流的软质车篷普遍由多层材料复合而成,比如顶层可能是PVC聚氯乙烯,往下则依次为丙烯酸纤维、纯棉织物等材料,内部还可再增添隔音层。此外,折叠框架的铰链也逐渐从外露变成隐藏,而折叠时间却日益缩减,并且整个折叠车篷总成也变得愈发紧凑。
  也正是得益于敞篷结构的进化,如今汽车厂商能比数十年前更加便利地打造敞篷车型。比如奢侈品牌Bentley、Rolls-Royce可以为旗下的相应车型配备极其豪华的大尺寸电动折叠软顶敞篷。而到近些年,甚至连Land Rover家族的跨界车都能推出软顶敞篷版本。
  而除技术升级之外,还有厂商选择跳出现有车系,转而创建以敞篷为特色的新车系。就像同样是防滚架外露的半敞篷结构,一般车厂会在整个车系换代时,直接用其他装备或新的车身结构为衍生的敞篷版车型去掉碍眼的固定防滚架,但保时捷却让防滚架融入车辆的整体造型,并就此推出全新的Targa系列敞篷车型,且在每次换代时尽力保留防滚架和“半敞篷”这两大特征,特别是后者。
  当然,车厂针对敞篷车的技术升级并不仅限于敞篷结构,还包括敞篷车特有的安全性、舒适性等短板。其中,在安全性方面,敞篷车终于在21世纪迎来“质的飞跃”。例如可以使用粗壯的高强度热成型钢材,应用带支撑的大尺寸侧面安全气帘,以及在车内隐藏防滚架或者加装防倾杆。另外,车身结构工程师借助电脑模拟等先进工具,专门为敞篷车设计出受力更合理的车体框架结构。   值得一提的是,尽管在IIHS美国公路安全保险协会于2007年对美国市场上的10款中型敞篷车进行的碰撞测试中,有8款车型对于乘员头部的防护仅得到Marginal(及格)或Poor(差)的成绩,但这10款车型的正面和侧面碰撞测试的整体得分却基本都是Good优秀或Acceptable良好。另外,根据IIHS下属的HLDI公路损失数据研究所在2020年针对敞篷车与非敞篷车进行的数据分析,敞篷车的人员损伤率和碰撞索赔率均低于其他车型;而即便在碰撞事故与翻车事故中,分别有21%和43%的敞篷车司机因弹出车外而死亡,并且相比其他车型各多出4个百分点和8个百分点,但综合所有数据来看,IIHS的统计主管Eric Teoh认为,目前没有证据可证明敞篷车比其他车型更危险。

  至于舒适性,这对敞篷车来说确实是一大难题。毕竟,当初敞篷式车身正是因为在舒适性方面存在明显的短板,才会把市场C位拱手相让给封闭式车厢。好在,进入21世纪后,车厂已有足够的技术储备来处理这一顽疾。
  只是,相关车厂眼下要为敞篷车解决的早已不是遮风挡雨这类初级问题,而是要在敞篷状态下最大限度地降低噪音、优化用车体验,甚至需要应对恶劣的气象环境。幸运的是,各大厂商特别擅长互相学习,从而让诸多解决方案在数年内便得到普及,并快速推进相应的迭代优化。比如架设头枕暖风系统,以便乘员在低温天气下也能适意地驾驶敞开车篷的车辆;也有些车型会引入主动降噪系统,可有效改善敞篷状态下车厢内的噪音;更有不少车型在座舱内外精心布置多块或可动或固定的导流板,以免气流在车内造成扰人的风噪……而在此番操作之后,目前至少豪华品牌敞篷车的舒适性已可媲美同款车型的硬顶版本。
  但即便相关厂商如此努力地改良敞篷车,但其在车身结构上的根本缺陷依旧难以克服,以至于跟规格相当的其他车型相比,敞篷车在静谧性、安全性等传统短板上总是差口气。不仅如此,厂商为满足愈发严苛的环保、安全等强制性指标而不得不成倍地提升研发成本,从而导致敞篷车背离初心,迅速远离平民消费群体,并在客观上使敞篷车退缩到相对小众的精品路线上。更糟糕的是,厂商已经发现,要想赋予车内成员驭风驰骋的快感,不必打造复杂的敞篷系统,只需把天窗开得更大就行。实际上,上到梅赛德斯-奔驰,下到标致,均已推出配备大尺寸天窗的车型,并凭此捕获部分原本以敞篷车为目标的购车客户。
  长此以往,敞篷车很有可能重演一百多年前的悲剧。幸而,相关厂商当下尚未放弃敞篷车,仍在积极地为其续命,至少目前还无需为生存发愁。只是,未来的前景着实不容乐觀。
  其实,敞篷车在未来不仅要解决困扰自身已久的顽疾,还得面对新的难题:众所周知,汽车电气化已是大势所趋,敞篷车当然也逃不掉被“插电”的命运。但对于敞篷车,尤其是硬顶敞篷车来说,要想安全地搭载大容量电池以及整套电驱动系统难度相当大。因为折叠的敞篷系统本身已占据不小的空间,再刨去行李空间,留给电池以及电动机的空间实在有限。更别提还得兼顾电气安全等诸多令工程师头疼的问题。事实上,现在已经量产的几款纯电动敞篷车多是像Fiat 500 Cabriolet或者smart EQfortwo这类小型车,更大尺寸的车型目前还处于概念车阶段。
  讲真,万一敞篷车在电气时代不能继续扎根在各种主流车型的族谱里头,则必将彻底沦为小众车型,甚至只剩下限量版和概念车还会保留敞篷设计。还好,敞篷车从19世纪末生存至今已积累起相当深厚的底蕴与情怀,无论厂商还是消费者都不会轻易放弃它。因此有理由相信,敞篷车还将在一线市场活跃相当长的时间。

可拆卸敞篷


  所谓“可拆卸敞篷”,是指敞篷车的车篷无法折叠纳入车身之内,只能整体拆卸或安装。在电动折叠敞篷流行前,硬顶敞篷车以及配备一体成型式软质顶篷的车型多会采用此类敞篷形式。不过,今日可拆卸敞篷并未绝迹,仍有少数车型在用。

可折叠部分软顶敞篷


  有些车型由于车身刚性的原因,不提供顶篷完全打开,只是车顶换成可折叠布顶,有些车型可以连后风挡一并敞开。这种敞篷形式多为微型车采用。

可折叠软顶敞篷


  当前主流敞篷形式之一。由布料、混合织物、乳胶、聚氯乙烯等相对柔软,并且有一定弹性的材料构成的车篷,可以手动或电动方式折叠收入车厢内。

后排敞篷


  这也是一种从马车演变过来的敞篷形式。前排驾驶室为硬顶且与后排通过隔板隔离,只有后排乘客可以享受敞篷。运用在汽车上,最早是作为检阅车存在。现在还在使用这种敞篷形式的厂商基本上只有梅赛德斯-迈巴赫了。

可折叠硬顶敞篷


  当前主流敞篷形式之一。车篷采用与车身主要部件一致或相似的“硬质”材料,但车篷本身可通过手动或电动方式,以整体翻折或多段折叠的形式收入车厢内。

无车篷


  没有侧窗、B柱以及整个车篷的敞篷形式其实是最为经典的,但同时也是最不适应当代用车需求的——否则当年也不会被冷落。现在则多见于赛车、概念车或者限量版车型。
其他文献
人们渴望的是智能,以及对未来的更多的遐想。  此刻,必须提醒大家,  拥抱未来拥抱的是未来的科技,未来的智能。  不知不觉,杂志已经进入到2020年最后一期了。  简单地总结一下2020年。从最初被通知取消海外试驾,到允许飞行,到第一次核酸检测、第一次居家隔离14天,以及后来全国渐渐好转,本以为疫情就这样顺利地过去了。但突如其来的北京新发地病例,让计划内的新疆旅行突然终止,慢慢又到车展的顺利进行,
期刊
“瑪莎拉蒂Ghibli换了一台2.0T的发动机!”我想这是一则会令汽车圈内人震惊、汽车爱好者谩骂的新闻。当大家都觉得这可能是玛莎拉蒂想要向着气质优雅的方向转身前进的时候,玛莎拉蒂又扔出了MC20这么一个重磅炸弹,一辆100%由玛莎拉蒂研发及制造的超跑,观其数据就足以让人血脉偾张。看来,曾经的那个在赛事中成长,有着悠久赛事传承的玛莎拉蒂回来了,这是其重返赛道的信心。  果不其然,一场赛道试驾,等着我
期刊
没有人能拒绝一台保时捷,更不用说是911GT3了。较之992Carrera,新一代911 GT3变得激进了许多。带有通风孔的前机舱盖,可以更及时地给4.0升水平对置六缸发动机降温。而后方以鹅颈式固定的手调大尾翼,则是RSR赛车同款的赛道神器。前后舱盖、尾翼、扰流板……整车很多地方都升级为了碳纤维增强塑料。减轻至1435公斤,下压力提升50%就显得很有必要了。如果还想继续瘦身,你甚至还能为其选装碳纤
期刊
能先后见证F1的两个统治性王朝,算是我这个追了20多个赛季的Petrolhead的小幸运。尤其在近几年,走遍世界各地赛道采访F1赛事的我几乎见证了刘易斯·汉密尔顿和梅赛德斯一次次书写F1新历史的瞬间。  在土耳其站以一场史诗般的雨地勝利追平“车王”迈克尔·舒马赫的“七冠王”伟业后,考虑到这位35岁的英国人竞技状态无敌,今年的F1技术规则在下赛季几近全盘沿用,其无缘世界冠军的概率小到可冷。这也意味着
期刊
时间来到2030年,走进德国慕尼黑的宝马博物馆,其中一个新展品是用玻璃柜展示的宝马M2 Competition Coupe的手动变速箱和三个踏板。简介牌上写着:“手动变速箱诞生于上个世纪,因不能与自动驾驶系统共存,并且操作过于复杂和专业,现已被淘汰。BMW在赛车运动培训中有提供学习,如有兴趣可以上网报名参加我们的训练课程。”  十年前,我试过路特斯Exige Sport 350,那种感受在我的试车
期刊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可以看得更远。那些致敬历史的车型,也很容易受到爱好者们的追捧。  对于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品牌来说,在推出新车的时候总免不了要考虑很多,比如新的设计是否构成了对经典的延续,比如新车是否可以得到忠实粉絲的认可等等。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相比没什么历史的品牌,历史悠久的品牌在推出新车的时候可以有更多发挥的空间,比如说致敬历史车型。  说到致敬历史的车型,常见的有几种方式:在车名上致敬在涂
期刊
距离第一代高尔夫面世已经46年之久了,这46年间,高尔夫一直都是A级掀背车市场绕不过去的那个名字。如今,全新数字高尔夫带着祖祖辈辈的荣耀来了,它还会是你的选择之一吗?  江湖有句玩笑话——“万物基于高尔夫”,拍扁了是尚酷,三厢的是捷达,拉长了就是帕萨特。确实,高尔夫之于大众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车型。在这辆全新数字高尔夫(下文简称高尔夫8)身上,我们可以看到革新与传承的交融。  我们试驾的这辆车型为顶配
期刊
鹦鹉螺号(Nautilus)乘风破浪,驶过令人胆战心惊的海域,经历过四面楚歌的激战,见识了奇特无穷的海底生物,也挺过了南极冰面的垂死挣扎——这是海洋探险小说里最刺激的远航,最奇幻的历险。  儒勒·凡尔纳或许不会想到,他的《海底两万里》成书数十年后,现代潜艇真的被发明了,人类真的可以驾驶着它在海洋深处任意遨游,这是多么伟大的预言!潜水艇的发明者西蒙.莱克自传里的第一句话便是:“儒勒.凡尔纳是我一生事
期刊
汽车作为一种交通工具,可以理解为人类追求自由的一种物质化表现。而在汽车的各种形式中,敞篷车是这种表现的最极致体现。汽车从诞生的时候其实就是敞篷车,而跟汽车息息相关的賽车最早也都是没顶的。如果你向往自由,那么买一辆敞篷车就是最容易实现的一种方式。  诞生于1948年的保时捷,虽然在历史上和车型丰富程度上与百年大厂们没法比,但如果把话题聚焦于敞篷车的话,那保时捷应该是拥有敞篷形式最多的汽车品牌。反应在
期刊
论驾驶的纯粹性,如果说同级其他竞争对手在一款中大型豪华行政座驾上只是做到了合格与称职,那么新款5系显然可以无可争议地称为卓越  直至飞机在宝安机场降落之后,我都不认为BMW 5系与深圳这座城市在气质上有任何契合之处。  童年的印象中,这始终是一款洋溢着十足行政与商务气息的“父辈之车”,端庄凛然,沉稳持重。于是,敬而远之,成为了90后这一代人对BMW 5系的基本立场。同时,在中国汽车市场环境数十年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