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开展《品德与社会》课外实践活动

来源 :教学与管理(小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jlcqjy6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这门新课从内容到方法都不同于以往的《思想品德》课或《社会》课,本课程贯穿始终的一条主线是儿童的社会生活,课程的内容紧紧围绕儿童由近及远的社会生活来组织。本课程的“内容标准”都是从儿童的生活现实和生活需要出发的,如“我在成长”、 “我与家庭”、“我与学校”、“我是中国人”、“走近世界”等,遵循的是生活的逻辑。所以,《品德与社会》课的课程资源就不能仅限于传统意义上的教材,而要充分开发与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
  一、 《品德与社会》课外实践活动的重要作用
  1.开展《品德与社会》课外实践活动是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
  教师课堂上所讲的知识,由于其间接性和抽象性,学生往往感到很难懂,不利于内化为自己的实际行动。《品德与社会》课外实践活动可以使学生从封闭狭小的教室中解放出来,获得新的信息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把书本中抽象的知识与现实生活中活生生的人和事物联系起来,从而加深对课堂教学基础知识和基本观点的理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书本知识的内化。
  2.开展《品德与社会》课外实践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应变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促进知识向能力的转化
  在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中,学生运用书本知识去分析、思考所遇到的实际问题,使自己观察社会、分析问题、明辨是非的能力得以提高。在和伙伴们一起处理突发事件、疑难问题的过程中,应变能力、团结协作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
  3.《品德与社会》课外实践活动能陶冶学生的高尚情操
  中高年级小学生活泼好动,有旺盛的精力,而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能将他们的兴趣、爱好、精力引导到健康发展的轨道上来。活动中既有生动形象的榜样,又有自己获得成功的体验,这些都有助于培养他们分辨是非善恶、辨别真伪美丑的能力,磨练他们的意志,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做到言行一致、知行统一。
  二、 开展《品德与社会》课外实践活动的主要形式
  1.紧扣教材内容,开展参观访问和社会调查活动
  《品德与社会》课的参观访问和社会调查活动是学生走向社会、促进由知向行转化的一条重要途径。要使这项活动开展得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必须紧扣教材内容和教学目标。例如,讲述六年级上册《身边的变化》一课时,笔者就指导学生深入社区、医院、家庭进行调查,了解人们医疗水平、生活水平、文化修养方面的变化;通过参观镇上的个体商店以及镇工业园区的私营企业,了解家乡的工业经济发展情况;通过观察人们的住房和出行工具,了解家乡人们生活所发生的巨大变化。再如,教学《逛商场》一课时,联系本地一家连锁超市,带领学生亲自到商场里购买东西,随时向学生讲述购物小常识,做个文明小顾客。另外,把购物时可能遇到的问题及时说出来,让大家共同来解决,充分领会作为一名消费者所拥有的权益。这样,就把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转化为了实实在在的行动。
  2.开展游览附近风景名胜活动,进行爱祖国、爱家乡教育
  有计划地组织学生浏览本地的名胜古迹,并向他们介绍有关的历史、地理知识和风土人情,这也是进行爱祖国、爱家乡教育的重要内容。我们在每个学期都有计划地组织部分学生到本地附近一些地方游览。比如在学完五年级《大好河山任我游》一课后,我们考虑到学生家庭的实际情况,于是就组织带领学生到邻近的马陵公园去瞻仰“宿北大战烈士纪念碑”,学生不仅领略了那里的美丽风景,更受到了深刻的爱国主义和革命理想教育。
  3.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热点问题,适时举办专题讨论会、模范人物事迹报告会
  目前,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许多学生对改革开放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和社会舆论的热点、焦点等很感兴趣,但往往不能明辨是非、分清善恶。这就要求我们采取积极主动而又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努力寻求科学的教育方式,有针对性地举办专题讨论会、讲座和报告会,对学生进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革命理想教育,进行初步的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教育。如我们经常邀请关工委的负责同志到校为学生作“民族精神代代传”、“我向英雄学什么”等报告;邀请团县委相关领导到校作“做一个文明守纪的好少年”报告;结合县里目前正在实施的《大众信用管理办法》,组织村、镇“身边的好人”报告会,让学生从身边看得见的实实在在的人物身上受到感染,得到教育。
  4.开展校园科技活动,增强科技意识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我们围绕科学技术知识做文章,在学生中开展完成一件小制作、阅读一本科技书籍、看一部科技电影、听一次科普讲座、写一篇科普论文等科技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增强学生的科技意识。每个学期都要组织全校学生进行“小制作”比赛,通过比赛加强对学生的科普教育,从比赛当中发现人才。积极配合上级相关部门组织的“未来科学家”书画、作文、制作系列比赛,这些活动的开展,增加了学生的科学知识储备,增强了学生的科技意识。
  5.参加形式多样的公益活动,培养学生的爱心
  在学完“成长不烦恼”一单元后,组织学生到镇敬老院、基督教堂和烈军属、伤残战士家中打扫卫生,进行慰问演出,使学生知道社会上有一些人需要帮助、需要关爱,从小就培养学生要做一个有爱心的人。
  6.组织自我服务性劳动,锻炼劳动意识
  现在的孩子大多是在“糖水”中长大的,很多学生动手能力较差,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依赖性较强。结合《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让中高年级的学生学会煮饭、炒菜、收拾房间、洗衣服、种菜种花等这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通过这些自我服务性的劳动,培养其劳动意识,提高其生活自理能力。
其他文献
近年来,有效教研成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教学研究的一个热门话题,教育园地的耕耘者们对有效教研活动投入了极大的热情。然而,也许是由于有效教研一开始就没有得到教育管理部门的行政推动,也没有得到众多专家的大力倡导,因此,对有效教研不同的人往往也有着不同的理解和解读。  一、 现象扫描  【镜头一:好友诉苦,教研问题“暴露”】  在本次活动中,首先执教的是笔者的好友——洁。她执教的《认识几分之一》,课堂一帆
一、 用教育的眼光寻找文化资源  我校是一所乡镇小学,用平常的眼光看,远离县城,交通不便。但从教育的角度看,却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因为我校地处革命老区,抗日战争期间是淮北民主革命根据地,这里有着丰厚的红色文化底蕴。1942年,驻守在曹庙乡朱家岗的新四军四师九旅二十六团的将士,面对突然来犯的1500名日寇,以寡敌众,顽强战斗,取得了朱家岗守备战的辉煌胜利。这片曾经被革命志士鲜血浸染的土地,就是我们开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说:“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原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我们应当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去进行教学。”因此,教师在备课时必须把握学生的学习生长点,即学生已经具备了哪些学习新知识所必需的生活经验和知识技能?是否已达到或部分达到了教学目标?哪些知识学生自己能学会?哪些需要教师的点拨?一般情况下,教师会凭自己的主观感觉或教学经验判断学生的这种学习生长点,其实这是错误的。因为成人与儿童的思
这是某校最近发生的真实事件。  中午放学时间,班主任李老师带领路队下楼。学生王某和张某并排走在一起。忽然,王某搞恶作剧,伸腿绊了张某一下。张某没有防备,一个趔趄,差一点撞上楼梯的拐角。张某很生气,便向李老师告状。李老师知道后,询问王某,王某态度强硬,拒不承认。旁边的班干部和同学都作证是王某故意绊人。这时,李老师很生气,狠狠批评了王某,并推了他一下,随后让他们各自回家。  下午,王某的家长气势汹汹闯
肖伯纳说过:“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互相交换,各自得到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互相交换,各自得到两种思想。”精彩的教学对话,使师生、生生共享彼此的见解与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和观念。这样的课堂是心灵与心灵的融合,灵魂与灵魂的对话,智慧与智慧的碰撞,生命与生命的互动。  一、 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对话的需求  对话首先要有话题,并且是师生需求的,能引起学生兴趣与探究欲望的话题。情境是
“总有一款适合你”,每次看到这句广告语,我的神经总会一次次地被触动。记得去年“六一”节,学校召开运动会,我担任田赛部裁判。因为工作繁琐,所以需要找几个学生来帮忙。找谁呢?我
卢梭在《爱弥儿》一书中指出,“儿童处于理性的睡眠期”。儿童对形象的感受性则处于敏感期,他们对形象、对色彩、对声音都有着极大的敏感性。儿童不同的内在敏感性使他们能从复杂的环境中选择对自己成长适宜的和必不可少的东西。所以,儿童语文学习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形象性、感受性。儿童对知识信息的接受,并不意味着理解,理解关涉的是一种处于慎思的行动中的知识。我们要引领儿童对文本内涵、科学概念、价值观以及审美观深刻理解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做一个学校校长,谈何容易!说得小些,他关系千百人的学业前途;说得大些,他关系国家与学术之兴衰。”由此可见,校长确实是一所学校的灵魂。校长在学校举足轻重的位置和现代学校职能的多样性,造就了校长的多重角色。校长既是学校的领导者,又是学校的教育者;既是学校的管理者,又是师生的服务者……在老师心中,校长既是领导,又是朋友。在学生眼中,校长既是导师,又是玩伴。那么校长如何把握
老年病态窦房结综合征(SSS)患者,常常伴有胸闷、胸痛等不适症状及吸烟、肥胖等冠心病危险因素,临床上常拟诊为冠心病。为探讨老年病态窦房结综合征与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我们在永
数学中的原理都是由一些概念构成的,而数学中的推理和证明实质上由一连串的概念、原理和判断组成。因此,数学教学的内容主要是数学概念和数学原理的教学。而数学概念的教学是数学原理教学的基础,是数学教学中最重要的内容。[1]概念是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揭示的是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它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抽象性,这与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的思维特征不相吻合。所以,小学教师要根据儿童的认知规律和思维特点,为他们提供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