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生活垃圾处理方式变化趋势及其原因

来源 :环境工程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en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针对广东省生活垃圾处理存在的问题,通过收集和整理广东省生活垃圾产生和处理的相关数据及政府统计报告,分析了生活垃圾处理量和处理方式的变化趋势及其原因,并提出了相应建议,以供广东省有关管理部门参考.结果 表明,广东省生活垃圾产生量从2004年的1.6× 107t增长至2020年的3.1×107t,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由42.8%提高到100%.广东省生活垃圾处理方式由填埋为主、焚烧为辅、其他补充的旧格局,转变为焚烧为主、填埋为辅、生物处理为补充的新格局.2020年,广东省生活垃圾焚烧处理能力占无害化处理能力的比例为64%,已达到十三五规划中焚烧比例的要求.结合广东省的实际并基于碳中和的目标,广东省可适度超前建设垃圾焚烧处理设施,提高焚烧能力占比,引导有条件的地区率先实现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对于厨余垃圾资源化产品缺乏消纳途径的地区,厨余垃圾可经预处理后与现有生活垃圾焚烧处理设施协同处理.本研究结果可为广东省有关部门制定垃圾无害化处理政策与规划提供参考.
其他文献
利用水热法合成了具有高催化活性的CuMnFe三元金属氢氧化物(LDHs)催化剂,确定了最佳的Cu、Mn、Fe摩尔比,通过XRD、XPS、UV-vis DRS、FT-IR、SEM、TEM、BET等方法对催化剂进行了表征,并探究了催化剂投加量、PMS浓度、溶液pH、阴离子的种类和浓度对体系BPA去除的影响,进而通过LC-MS探究了BPA的降解途径与产物.结果 表明:在Fe离子摩尔占比为0.29时,LDHs的结晶度最高,且在Cu与Mn摩尔比为1∶1时,1∶1 Cu/Mn-Fe LDHs具有最强的光利用效率和催化
采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常规的侧进气卧式滤筒除尘器(A)内部流场紊乱情况.为优化除尘器气流组织,添加了导流板与3种在y方向投影面积相同的不同类型挡板.其中,挡板α为矩形,挡板β夹角呈140°,挡板γ夹角呈140°且为分离式,分别对应除尘器(B)、除尘器(C)、除尘器(D).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在优化后的除尘器中,入口风速为10m·s-1的情况下,安装分离式挡板γ的除尘器(D)内部气流组织最均匀,压降损失最小,滤筒间隙风速降至3.40 m·s-1,滤筒表面风速约为1.13~2.26 m·s-1,综合流量不均幅值
避免消毒副产物(DBPs)形成和胞内有机物(IOMs)的释放,是解决传统工艺治理蓝藻水华潜在风险的关键.为此,开展了FeSO4协同过硫酸氢钾(PMS)高级氧化除藻研究,分别探讨了FeSO4投加量、pH及无机离子对铜绿微囊藻细胞去除效果的影响.结果 表明:当FeSO4和PMS投加量均为0.1 mmol·L-1时,藻细胞、DOC和UV254的去除率分别为94.66%、58.92%和41.52%,藻细胞去除的氧化、絮凝的贡献率分别为30.50%和69.50%;当pH为6.0~10.0时,藻细胞去除率均保持较高水
对原位热修复场地表层土壤采用有效的隔热措施,有助于实现节能降耗.纳米中空陶瓷微珠水性隔热涂料是一种新型隔热材料,导热系数低,可作为原位热修复修复场地的表面阻隔材料.通过现场实验,探究了该涂料的隔热性能及其受施工方法、实验区域尺寸等因素的影响.结果 表明,在加热井热影响区域内,新型隔热材料的温度梯度最高可达13600℃·m-1;加热井热影响区域半径至少为0.53 m,在影响区域敷设新型隔热材料可以显著减少修复区域的表层散热.新型隔热材料的温度梯度均高于传统泡沫混凝保温材料,在影响区域外最高可达1560℃·m
基于离散相模型(DPM),模拟研究了不同横截面形状异形纤维在拦截和惯性碰撞2种机制下对颗粒物的捕集效率;考察了颗粒物粒径、入口风速、纤维填充率和纤维放置方式对不同横截面形状异形纤维捕集颗粒物效率的影响.结果 表明,当颗粒物粒径为0.5~2.5 μm,入口风速为0.5m·s-1时,异形纤维对颗粒物的捕集效率随粒径的增加而增加,对粒径为1.5 μm及以上颗粒物的捕集效率明显增加;入口风速为0.2~0.6 m·s-1时,颗粒物粒径为2.5 μm时,异形纤维对颗粒物的捕集效率均随入口风速的增加而增加;当填充率为1
目前原位热传导修复技术存在热量传递机理不明、主要影响因子作用关系不清的问题,通过模拟室内土柱实验实现对土壤内部热湿耦合迁移机理的验证,并应用到室外场地尺寸,明确场地尺寸下热源温度、初始含水率对原位热传导修复的影响作用.建立了原位热传导修复耦合模型,利用小试实验对其进行了数值模拟验证,在场地尺寸下探究了热源温度、初始含水率对原位热修复的影响.结果 表明,原位热传导修复耦合模型准确度较高,模拟结果与实验结果平均相对误差为1.30%.沸腾阶段持续时间与热源温度成反比,过热阶段升温速率与热源温度成正比,在工程实践
为揭示添加生物油对垃圾焚烧选择性非催化还原(SNCR)脱硝特性的影响规律及作用机理,利用高温管式炉开展了实验,以研究生物油添加比例(β)、氨氮比(NSR)及氧浓度对SNCR脱硝特性与CO排放的影响;结合SNCR基元反应与生物油热分解产物的成分,分析了添加生物油对烟气选择性非催化还原脱销的强化作用机理.结果 表明,添加生物油能拓宽SNCR的温度窗口,在700~900℃时可明显提升脱硝效率,当β=10%时,脱硝效率平均提升约21%.在SNCR过程中,CO排放随生物油添加比例的增加而增加,但温度在800℃、氧浓
针对土壤砷镉复合污染同时修复较为困难的问题,制备了新型FeMnCa-LDHs材料以实现对土壤中As、Cd的同时钝化.通过土壤培养实验和小白菜盆栽实验,研究了在不同污染水平下FeMnCa-LDHs材料施用量对土壤As、Cd的形态转化及对小白菜各部位中As、Cd质量分数的影响,并分析了两者的相关性.结果 表明,在高污染水平下施用1.0%的FeMnCa-LDHs材料,可使弱酸提取态As和弱酸提取态Cd的质量分数分别下降12.1%和28.9%,As和Cd由弱酸提取态向更稳定的形态转化;材料对As的吸附作用及对土壤
为探讨大型沉水植物资源化利用的新途径,防止二次污染,以白洋淀较为丰富的沉水植物为原料,选择湿地底泥、生物炭和微生物菌剂为调理剂进行堆肥实验,共设置6个处理组及2个对照组,以研究不同调理剂对沉水植物好氧堆肥腐熟效果的影响.结果 表明,同时添加湿地底泥和生物炭的2个处理组能明显加快堆肥进程,温度可迅速升高到54.8和54.4℃,且高温持续时间更长;添加自制微生物菌剂处理组的有机质消耗率和全氮增长率显著高于添加复合微生物菌剂的处理组,添加生物炭和湿地底泥处理组堆肥产品的腐殖化指数(HA/FA)更高;半纤维素、纤
为探究土壤热修复后的土壤重金属形态以及健康风险的变化,以退役电镀企业地块的污染土壤为研究目标,分别在200、400和600℃下处理土壤15 min,以分析热处理对土壤重金属Cu、Pb、Ni和Cd赋存形态的影响、生物可给性变化以及重金属人体健康风险的差异.结果 表明,经热处理后,土壤Cu、Pb和Ni的酸可提取态增加,增加了胃肠阶段的生物可给性,而Cd酸可提取态减少,生物可给性降低.在基于生物可给性的风险评估中,热处理会增加Cu、Pb和Ni的健康风险,在600℃处理下,Pb对儿童的危害商从0.41增加至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