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影响构建和谐高校的制度诟病及对策

来源 :教育与职业·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ndg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构建和谐高校不仅需要明晰其内涵及特征,更需要分析现状,查找症结,对症下药。目前高校存在的制度诟病,已成为构建和谐高校的最大障碍,只有积极寻找对策,建立内和外顺、稳定有序、协调发展、成熟规范的制度体系才能使构建和谐高校成为可能。
  [关键词]和谐高校 构建 制度诟病 对策
  [作者简介]毕孟琴(1965- ),女,河北廊坊人,北华航天工业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教育心理理论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吕雅清(1977- ),女,福建泉州人,北华航天工业学院讲师,主要从事教育心理理论的教学与研究工作。(河北廊坊065000)
  [课题项目]本文系河北省教育科学研究“十一五”规划2008年度课题“构建和谐高校所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O8020201)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9)08-0034-03
  
  高校作为社会的一个重要的子系统,具有科学研究、培养人才、服务社会三大功能,它不仅为社会提供巨大的人力支持、智力支持,而且通过越来越多的途径直接参与社会活动。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已进入大众化时代,在校学生人数已经超过了一千四百多万人,入学率达到20%,他们不仅承载着无数个家庭的希望和幸福,而且也关系到国家的未来和发展,因此,今天,高校和谐对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具有战略意义。然而,构建和谐高校不仅需要明晰其内涵及特征,而且更要准确把握构建和谐高校的关键点,才能抓住要害,取得好的效果。
  
  一、和谐高校的内涵及特征
  
  和谐高校是指高校各要素处于相互依存、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状态。高校在社会中所处特殊地位和承担的特殊使命决定了其独有的特征。
  1.以德为先——和谐高校之“本”。在我国,大学从诞生的那一天起就被赋予了神圣的使命。在古代教育典籍《大学》里,开宗明义阐述了办学的目的和使命。“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①即大学之根本是彰显、发扬人性中的善,使这些善性不仅在自己身上得到充分的发展,而且将这种道德修养施于大众,最终使大家都具有这种光明的善性。换句话说,教育的使命就是帮助人们,尤其是青年人获得心中的光明,同时引领别人、造福社会,这是对大学的必然要求。在今天,经常会有人提出这样的问题:今天的大学除了完成科研和教学任务以外,还应该具有怎样的责任和使命?今天的大学究竟还能不能够把学生培养成有知识、有道德、有爱心、有理想的人,培养成既懂得关爱他人同时又能被他人所尊敬的人?这说明社会对高校社会使命的履行情况并不满意。高校不仅是传授知识的课堂,而且是产生思想的圣殿。“学高为师,身正为范”,高校教师承担着教书与育人的双重责任,不仅需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而且还要以身作则,成为学生们的道德楷模。大学生是社会优秀青年的群体,他们不仅承载着家庭的希望也代表着社会的未来。在这样一个地方,对这样一些群体,社会自然会寄予厚望。因此,“和谐高校”只有以德为先,育人为本,成为社会主义道德实施的典范,才能实现大学的使命。
  2.求真创新——和谐高校之“魂”。崇尚科学,务实求真,积极探索,不断创造是人类发展的动力,也是和谐高校应有的大学文化,是“和谐高校”的灵魂。大学之所以得以绵延不绝,历久弥新,不仅在于它是传授知识的场所,更因为它是追求文明进步的精神殿堂。高校聚集了社会上高智慧的群体,学术氛围是高等学校最核心的特征之一。“高校可以没有大厦,却不能没有大师。”大师是顶端学术的创造者,是科学精神的引领者。然而大师的培养与造就需要高校有一个以务实求真、不图虚名、不断超越、学术自由、学术自律为核心的创新文化。
  当今社会,高等教育承担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大功能,离开了高等教育的发展,经济、社会的发展就失去了人才、技术、文化、信息等的支撑,三大功能使高校走出了传统印象中的“象牙塔”,成了现代经济生活的“服务站”,它与社会经济的联系也日益紧密。然而,由于“大学围着市场转”被越来越多的人解读为围绕着利益转,高校浮躁的学术氛围日益浓厚,时时冲击着“求真创新”这一和谐高校的灵魂。围绕着职称、职位、课题费而展开的“学术研究”制造出了越来越多的学术垃圾,不仅在浪费着国家的宝贵资源,而且也在侵蚀着大学文化。因此,构建和谐高校需要重塑求真创新的大学之魂。
  3.群际和谐——和谐高校之“韵”。如果把高校生活比做一首交响乐,那么来自高校不同群体的声音就构成了这首交响乐的不同韵律。由于不同群体间在教育背景、工作内容、价值追求、现实需要等方面都存在着差异,因此高校不同“韵律”的存在就是一种必然。建设和谐高校正是在承认差异的同时,通过平等对待、民主协商、相互沟通以达到彼此理解、认同与接纳,形成和谐的群际关系。和谐属于人在心理上的一种体验,只有在充溢着平等、民主、交流、互助之风的校园里,才可能感受到和谐带来的愉快。
  4.充满活力——和谐高校之“气”。一所高校的持续健康发展需要一种“生气”的支撑,即生命力。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无论是高校的物力资源还是人力资源只有有序运转起来,才能富有效率,充满活力。高校资源的相对有限性要求配置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这种科学性和合理性的实现一方面需要高校秉持一种公平竞争的理念,同时更需要在技术操作层面上着力进行机制创新,形成机会均等、充满活力和效率的新机制,使得物尽其用,人尽其能。只有从机制上来保证高校资源的合理配置、合理利用,才能保持高校充满活力、持续健康发展。
  5.良性互动——和谐高校之“的”。在现代社会中,高校承担着科学研究、培养人才、服务社会三大功能,只有实现与社会的交流融通、良性互动,才能完成这三大任务,实现高等教育的目的。高校与社会的良性互动是指两者之间有广泛、深入而密切的联系,信息反馈及时通畅,相互促进,协同发展。这就需要在高校“象牙塔”与社会之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通过走出去和请进来,去了解社会的所思、所想、所需,以便及时对高校人才的培养方向、培养规模、教学内容适时地做出调整,向社会输送所需要的人才。同时,高校通过人才培养以及多种形式参与社会活动,把高校的先进思想、核心价值理念向社会辐射,使高校从社会中获得有力的支持和高度的认可。
  
  二、影响构建和谐高校的制度诟病
  
  和谐高校的构建需要处理好三大基本要素——人、事、物的和谐,三者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互相影响,互相作用,其中人的和谐是关键,事的和谐是核心,物的和谐是保障。那么是什么在始终支配并影响这三大要素的运行呢?这就是高校制定和实施的管理制度,这是高校管人、管事、管物的依据。与封建社会的人管人相比,制度管人无疑是社会的一大进步,但管理制度的刚性特点也使人们对它的规范性和科学性有着更高的要求与希望,因为人们都相信一个朴素的观点,即坏的制度可以使好人做坏事,而好的制度可以使坏人做不了坏事。虽然不同高校的管理制度在具体的规定上有些差异,但是由于我国的公办高等教育办学的自主权是有限的,因此,在管理制度上大体一致,存在的问题也往往带有普遍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高校围绕市场转”的发展理念使得高校越来越浮躁,学术泡沫化严重。在现代社会中,高校作为社会大系统的一部分,功能之一是服务社会,因此与社会有着必然的联系。但是这并不意味着“高校围绕市场转”成为今天高校的发展理念是恰当的。市场经济一方面激励社会创造了大量的物质财富,但同时也刺激了人们的物质欲望。“高校围绕市场转”发展理念不断冲击着高校领导者的神经,政策和措施的出台,越来越强调利益回报,强调立竿见影。随着与市场接触的日益深入,高校变得越来越浮躁,学术领域频频爆出的抄袭、剽窃、科研经费的滥用等一系列问题正在撼动着学术的神圣。之所以学术界会屡屡出现抄袭、剽窃事件,存在关系项目、权力项目、金钱项目等“潜规则”问题,理由很多,但首要原因是越来越普遍的逐利意识的影响。学术界不是世外桃源,在逐利意识的影响下,学术界变得不再纯净。“高校围绕市场转”的理念得到越来越多人的接受,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越来越多的教授在学校里待不住,到处拉关系,走后门,跑项目。在急功近利的学术气氛下,为了能快出成果,只能剽窃、抄袭、走“后门”了。在今天的学术繁荣中出现的太多“泡沫”,就是因有许多作者不是为了探索未知,追求卓越,而是为了“金钱”和“晋职”的需要,这种意识使得高校教授很难耐得住寂寞,更难有十年磨一剑的精神。德国著名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指出:“一个学者要想赢得社会的认同感,无论就其表面和本质而言,个人只有通过最彻底的专业化,才有可能具备信心在知识领域取得一些完美的成就。”②然而,我们看到的一些现实却与此相悖。
  2.高校行政化管理模式导致教师媚权心理突出。五千年的儒家文化使得官本位思想在国人心中根深蒂固,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教育管理体制又长期沿袭行政管理体制,使得这一思想进一步在教育领域盛行,在高校内逐渐形成了行政人员命令支配式管理模式和教师绝对服从的教师管理文化。行政人员的绝对权威使得行政人员成为处理学校事务的主体,教师逐渐被边缘化。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行为的价值并不取决于教育价值和学术价值,而取决于对行政权力的顺应程度。另外,从目前的学术体制看,还没有消除计划经济时代的学术资源分配方式,个别部门和个别人掌握着学术资源的审批权和分配权,长此以往,必然滋生“潜规则”。于是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纠缠不清,学术研究被异化为“晋职”“待遇”的一种手段。在学校各项工作都以行政权力为主导的环境下,教师为自身名利考虑,必然滋生对权力的献媚和追逐心理。
  3.以奖惩为目的的量化管理,使得教师的行为选择越来越现实化、利益化。教师是生活在现实社会环境中鲜活的生命,和常人一样,他们也有生理的、心理的、物质的、精神的各种需求,所不同的是他们从事着为人师表的太阳底下最神圣的职业。多年受教育经历和职业要求使他们有着更强烈的对理想人格的追求,但是当现实的诸多因素使教师在对内心理想人格的追求无能为力时,他们只能通过内化社会的价值观来适应社会。市场经济中最突出的特点是竞争,运用最普遍的管理要素是利益,这一工业化的产物被引入高校尤其是对教师的管理中,于是所有教师工作的评价都成了使用量化指标操作的流水线。而对于那些不容易量化的诸如道德品格、敬业精神、育人投入、教学投入等则忽略不计了。当凤毛麟角的几个教学优秀名额几乎成了几位固定教师的专利,其他教师的不断努力无法得到承认,价值无法得到体现时,多数教师都会选择把精力转到“科研”上来,因为对于绝大多数教师来说,论文发表数量、刊物等级、课题数量与等级就成了评价考核拉开差距的主要指标,教师兼职班主任往往是迫不得已的选择。在这种只要数量,不问质量;只见刊物,不辨真假;只重奖惩,不重发展的量化管理下,教师的行为选择现实化、利益化也就成了一种必然。在没有最多、只有更多的目标激励下,在每年十几篇作品的多产教师的带动下,广大教师绞尽脑汁地开发着自己的“智力资源”,想方设法地编织着自己的科研关系网,心甘情愿地打开自己的钱袋,促进了学术市场的空前“繁荣”,大量的学术垃圾不断地被炮制出来。在这种社会价值观和学校评价目的双重功利目标的强大激励下,教师的内部动机越来越小,属于自己的东西越来越少,内部世
  界越来越贫乏,甚至变成唯功利是图、被功利役使的奴隶。
  
  三、铲除制度诟病的应对之策
  
  构建和谐高校,就要铲除目前存在的制度诟病,建立内和外顺、稳定有序、协调发展、成熟规范的制度体系。
  1.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摒弃“高校围绕市场转”的发展理念,各项政策的制定要遵循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工作需要立足于长远,脚踏实地,循序渐进。无论是良好育人环境的形成,还是高质量的科研工作的开展都不可能速成。教师和学生是构成大学的核心要素,一所高水平的大学是因为有高水平的教师和学生。大学之大,在于大师之大,然而大师的产生需要有适宜的制度环境,没有对学术的尊崇和敬畏,没有对大师的尊敬和爱护,大师不仅无法产生而且难以存在下去。高素质学生的培养同样也需要一个良好的培养环境和培养机制,因此,学校一切方针政策的出台,规章制度的制定都要以教师和学生这两个核心要素的健康发展为根本,在创建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调动教师教学和科研的主动性、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成才的热情上下工夫,研究制定激励机制,为造就更多的大师,培养更多高素质的学生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
  2.转变职能,推进教育行政机关由行政化管理向服务化管理的转变。高校的特殊性在于它是一个知识分子高度聚集的地方,被管理者大都自尊敏感,知识丰富,崇尚自由,见解独立,能力很强。管理这样一个群体,认知上需要足够的沟通和理解,情感上需要更多的关怀和尊重。行政人员命令支配式的管理模式容易使得行政人员把更多的权力和便利留给自己,而把更多的责任和烦琐推给了教师。这必然会使教师产生被控制,被边缘化的感觉,从而产生内心的抗拒,或是逃避。推进由行政化管理向服务化管理的转变就是变行政机关发号施令为提供服务。一是在事关教师利益诸如晋职、评奖、课题申报等要阳光施政,尽量创造一个公正、公平、公开的竞争环境,避免暗箱操作。二是实现管理工作重心下移,承担更多的责任,投入更多的精力,做更多的工作,尽量减少教师在非教学、科研中的投入。
  3.以人为本,把以奖惩为目的的高校教师考评机制调整为以促进教师发展为目的的教师考评机制。目前大部分高校实行的还是标准统一的、以奖惩为目的的量化管理考评机制。然而,高校教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如果都用一个标准去衡量,势必会压抑其个性,阻碍人的健康发展,因此科学的考评机制应为不拘一格、促进教师发展的机制。一方面,这一机制是从多个维度而不是单一维度来对教师进行评价。因为高校不仅需要科研巨匠,也需要优秀的教书匠,更需要爱生如子的心灵大师、品行高尚的道德楷模。只要是在某方面得到公认,做出突出成绩就应当给予肯定,而不应只用一个模式去评价。发展性的评价机制使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特点选择自己的发展方向,并快乐地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另一方面,这一机制还应科学制定各级次的评价标准。获得各评价级次的比例应依据标准来确定,而不应人为控制。这样避免由于荣誉总是成为固定的几个人的“专利”进而影响其他人的工作信心和热情,避免考评退化为奖惩的手段,不能促进教师发展。只有从制度上摆脱现实利益的诱惑,优化高校学术氛围,重塑学术的严肃性与神圣性才不会成为一句空话。
  4.发扬民主,从政策的出台到执行都要充分尊重民意。在建章立制时,要充分发扬民主,广泛听取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夯实群众基础。在政策的执行过程中,要维护其严肃性和程序性,建立公开、公正、透明的管理和监督机制,切实保障和落实师生员工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
  综上所述,高校的制度体系不仅要体现出政策的人性化、科学化和合理化,而且要具备执行的严肃性、严格性和实效性,只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遵循人性化的管理理念,在公平公正的制度环境中,教职员工才能各司其职、各尽其能,一个和谐的高校才可能实现。
  
  [注释]
  ①陈戍国,点校.四书五经·大学[M].湖南:岳麓书社,2002:1.
  ②转引自:郭立场.大学的使命和精神到底在哪[N].郑州晚报,2008-06-16.
其他文献
11月18日,第八届东盟技能大赛的开幕式正在隆重举行。泰国公主诗琳通亲切致辞,各国劳工部、教育部领导、参赛选手、专家等2000多人参加了开幕式典礼,23日举行的闭幕式典礼上,
基因工程作为生物学专业的一门专业课程,学生对其的掌握程度对今后他们工作以及科研影响很大.为提高教学质量,从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方面,对基因工程教学中存在的
近些年,许多地区都采用人工挖孔桩,其特有的大承载力优势得到了许多设计、施工单位的认可,确实是一种在软弱地基上经济适用的基础形式,但在施工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我们在通过对采
目的:发现临床技能教学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为医学院校临床技能教学改革提供资料。方法:模拟临床执业医师技能考试方法,对257名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实施临床技能
海洋亚太观指由大陆面向海洋、陆海共生的发展观.它注重亚太区域发展的整体性、主体性和创造性,强调外向性、开放性、进取性及友好合作,并具有包括海洋意识、海洋开发和利用
在我国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腐败现象有蔓延之势.究其原因,既有历史的、现实的因素,也有反腐败斗争工作不力的因素.防治腐
[摘要]职业教育中,文化课教学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学校更关注专业技能课程的开设,对文化课重视不够,学生也疏于文化课学习。这导致了职高的语文教学中存在学校重视不够、教师教学方法单一、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缺乏相应的教学评价机制等问题。因此,重塑教学观念,探索教学教法对职高语文教师来说尤其重要。  [关键词]职高 语文教学  [作者简介]何梅艳(1972- ),女,浙江衢州人,浙江衢州中等专业学校语文
《射线、直线和角》是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的教学内容,属于“图形与几何”教学部分。在教学中,学生都会有这样的体会,四年级“射线和直线”的教学与二年级的“线段”相比,要难得多,直线的教学似乎又比射线教学要难。  学生为什么会觉得难?到底难在哪里?原因很简单。线段在生活中能够找到许多原型,比如斑马线、桥梁上的斜拉索,学生理解并不困难。射线与直线的教学则不然,需要让学生体会“无限长”——射线要体会一
李庆臻、苏富忠、安维复三位教授的新作《现代科技伦理学》(山东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是现代科技伦理学领域的一个重要的新成果。
口腔实验教学是口腔医学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口腔实验室管理则为实验教学顺利进行提供保障.为提高实验室管理效率,保证各项试验顺利有效的进行,同时调动学生实验室学习的积